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活着》心得读后感

跃瀚2分享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读完一篇文章的感受以外的总结、点评。读后感怎么写你知道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活着》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活着》心得读后感

《活着》心得读后感(精选篇1)

小说中主人公福贵的父母,儿子有庆,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女婿二喜,孙子苦根相继离开人世。最后福贵只剩下一头老牛与他共度余生,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你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地死去,你却毫无办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这才是人生中最大的悲哀。但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并没有因为这些不幸而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令我最钦佩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一个人的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面对苦难,福贵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没有心如刀绞的呻吟。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这不正是当代社会人们所需要的吗?

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过大,人们面对生活中的苦难难以承受,还有很多人因为生活上的压力而得了抑郁症、做出偏激的事情、寻死……

令人心痛的是这已经是当代人们生活中很真实的写照了,比如高考生高考完后因为考试失败跳楼自杀,有的人为爱寻死……如果他们能像福贵这样的坚强,也许就不会酿成这么多的悲剧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金钱,地位,权利,甚至不是为爱情,亲情而活,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

活着就应该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也是一门艺术。

《活着》心得读后感(精选篇2)

本书是以一个老人的回忆展开的,他讲述了他一生的故事,由于嗜赌,他把偌大的家产败尽,从富家子沦落为农家汉,当他饱尝辛酸,以为可以过上尽管贫穷却快乐的日子时,却被迫经受战场的九死一生,以为可以一家团聚,却不得不接受母亲,儿子,妻子,女儿,女婿,甚至孙子相继死去的残酷事实,最后陪伴着他的,只有那条叫做福贵的老牛,但他仍然坚强而乐观地活着。

小说就这样以平淡的语调地叙述着一个似乎微不足道而又壮烈的故事,作者说:“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作者一次次将读者对变好的幻想打破。也许这是作者经过种种后得出的结论,但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去追求幸福。诚然,福贵的一生的确饱经磨难,当他的亲人一个个相继去世,他还活着!但他的活着比死更难,活着在那时需要胆量和勇气!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无需生活于那个动荡的岁月,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好好地活下去。有太多的人去质问活着的意义,总要去追求金钱,名声,这些我们都未必能获得,但我们该庆幸的是我们都活着!而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挫折如工作不顺利、高考落榜等而选择死亡的有多少人!为什么要选择死亡呢?只有活着才会有希望。我们要活着,但不能只为活着而活着,我们需要目标,需要追求,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赋予意义给本没有意义的生命。

所以活着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煎熬!但不管怎样,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像福贵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

《活着》心得读后感(精选篇3)

“活着”这两个字眼对常人来说平凡得很,但是对于《活着》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富贵”而言,却意义深刻。

富贵原本是个富家子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生活。他不把父母当回事,对妻子的辛苦劳累不屑一顾。最可恶的是他那吃、喝、嫖、赌的陋习,挥霍光了老一辈留下的所有家产。他的父亲也被他气死了。可是这时忏悔已经来不及了。从此,他只能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饱受着为生计而奔波的'劳累、苦楚。他怎么也没想到命运会一次又一次地捉弄他,让他的心灵遭受一次次与亲人离别的痛苦,最后只剩下了他一个孤家寡人苟活于世。

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使福贵努力地重新生活,这位历经沧桑和磨难的老人将苦难消解于自己的忍耐和平静之中,坚强地挺了过来。

生活本身就是一位好老师。是生活渐渐让游手好闲、薄情寡义的富贵变成了一个任劳任怨、百折不挠的家里的顶梁柱。如果没有经历后面的变故,他可能一辈子也无法体会到活着是多么美好和幸运。

在每个人生活的道路上,每一段都是那么刻骨铭心,每一次都让人大汗淋漓,生容易,活不易。人生的道路,就像波浪形曲线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虽然走起来非常辛苦,但是它却通向我们人生幸福的道路。只有攀过那危峰兀立的高峰,越过那一条条一望无际的山谷,才能真正体会到活着的意义。

让我们以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态度面对生活,走好每一段生活的旅程!

《活着》心得读后感(精选篇4)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活着》,这部电影使我感受深刻,更加了解了生命的意义。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在民国时期,一个叫富贵的少爷,因为赌博,把自己的家产全都输光了,妻子家珍也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过着贫穷的生活。一直到他妻子家珍回来,并得到一个皮影工作,日子才渐渐好起来。不幸的是,再一次表演中,富贵被士兵给抓走了,在国民党的兵团里,他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后来富贵又到了共产党的团队里,最后终于回到了家。在他家里,妻子家珍每天只能靠起早贪黑地送水来维持生活。以后,生活越来越好,但不幸却不断发生在他身上:唯一的儿子被兄弟弄死了,唯一的女儿因为生产时大出血也死了,不过最后他的妻子、外孙、女婿还一直陪伴着他……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刻感受到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幸福、快乐的事。在富贵那时候,一刹那间就是几条人命,但即使生活在艰难、困苦,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生命,永远抱着一颗求生的心。

而我们现在的人,每天都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没有看重生命,从来没认识到生命是多么美好的事物。

世界上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只要你有求生的心,有热爱生命的心,有坚强的心,无论是生活还是心理上的困难总会过去,幸福的大门总会向你打开。我们应该像富贵那样,用坚强面对生活。

让我们一起热爱生活吧!

《活着》心得读后感(精选篇5)

看了葛优的电影才跑来看这本书的。

不得不说,《活着》是我看过哭的最惨的电影。每一处伏笔铺垫的恰到好处,每一个对比转折让人来不及喘息。时代背景,人性善恶,人情冷暖,人生动荡。里面走过的那些人,远的近的,善的恶的,来的去的,都去了。

也无非是留下一张嘴,一个饭桌,吃着一顿饭,忙着下一顿饭。在最艰难的时候,维持活着最基础的需求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最珍贵的,当最珍贵的一点点被剥离的时候,才发现总能活下去,还能活下去。而希望总是会有的,妻子儿女,外孙,还有那些叽叽喳喳的小鸡。慢慢长大吧,变成鹅,变成羊,变成牛。带着一个越来越好的希冀,活下去。

这本书跟电影还是有相当大的出入,可以说,电影中虽然将有些因果变得分明了些,譬如春生和福贵家的恩怨,但是电影还是没有舍得把书中的所有苦难都包裹进去,没有把最冷酷的人心包含进去,也还留了个温暖的结尾。

在这本书里,我真的觉得孩子的本真和纯洁是多么多么的让人心疼。这里的孩子都是好孩子,有血有肉,单纯的那么傻,相比于很多书本里古灵精怪的孩子们,这些孩子好像很早就没有供她们任性的土壤了,他们只能以一颗不谙世事的纯良的心,承担着被催熟的懂事,肩负着疼爱家人,照顾家人的累但却幸福的事。

人不该贪念太多,可以披被温暖,饱含善念,就很幸福啊!

《活着》心得读后感(精选篇6)

人终究要踏上死亡的道路,因此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题记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余华的《活着》,书中讲述了一位叫福贵的富家少爷,先是把家产赌光沦为一无所有的穷人,父亲气恨而亡;之后他不幸被捉去当壮丁历经死难而幸免于世,但母亲却因病去世;再之后儿子有庆被抽血至干而死,女儿凤霞产后的败血症而亡,妻子家珍得软骨病最终病死;继而女婿二喜工伤而亡,外孙子苦根因吃豆子被撑死了;最后,只剩下老了的福贵和一头牛的故事。这个故事跨越了中国从到的时期。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读完这个平凡的故事后,令我意味深长也让我明白了绝望的不存在。

余华在序中这么写,“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职责,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喜爱与年迈的老者交谈,正因与他们交谈总能使我对人生多一份思考。已到暮年的他们,不是痛苦地与这个世界说再见,惶恐着死亡的到来,亦不是在生活的磨练中留下哀愁的容颜,抱怨着不公的昨日。我看到的是,岁月的磨练让心灵在尘埃中洗尽铅华,洁白纯净。游览过万千世界,经历过生命的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却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给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让生命在落叶中安享静美。恬静的年华里,他们不再问花开几许,只问是否浅笑安然。

《活着》里面有一句话十分棒,“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命只有一条,失去了就真的没有了,这是无价的,是用金钱也买不了的。人生无常,聚散离合。在每个离别的路口,我们只能目送着一个又一个的背影,重重叠叠的留恋不舍载满了无尽的牵挂祝福。在生命与灵魂融汇的瞬间,凝聚着的是完美、幸福,这瞬间所迸发出的光华值得我们用一生守候,永世珍藏。

老者的`心灵都如同流水经过的鹅卵石,晶莹透亮。年少的我们又怎能吸收全部的光芒?只正因,芸芸众生,不免沾点人间烟火,不经历时事沧桑的磨练又怎能得到真正的修炼,让淡然演绎一生呢?但是,这份淡然的人生态度却多多少少给予了我一份前行的从容。就像一位哲人说过,其实生活到头来但是是虚惊一场。暮然发觉,原来那么多随风而逝的过往都变成了岁月的逝水沉香,成长的苦痛似乎如风中的记忆,轻描淡写。我开始学着反转青春呓语背后的宁静,轻轻敲打着岁月的皱痕,只期望人生的光景中,我仍然能够选取做回那个用心乐观的自己,让心如镜,悠然前行。

生命本就是一场旖旎多姿的单程旅行,其魅力正在于它的单程,在于它的有去无回。既如此,我们就当心神清明,盛装华服地踏上这程生命的幸福之旅,享受生命的奢华。在似水年华中谱就生命的华美乐章。

生活的路还很长很长,生命还得一路高歌,一路向前。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活着,真幸运。

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彩的人生,这个“多彩”或许是坎坷的,幸福的,痛苦的也有一些人过着与世无争,平凡而辛勤的一生。

这次,我要与大家谈的就是一个人的一生。人的一生有着许许多多不一样的活法,有快乐的去活,坚强的去活,奋斗的去活等等,你有没有想过你就应需要活出一个怎样的人生呢?这问题是我提出的,但暂时连我自个儿都拿不定一个想法,也许这实在很难说,有人会问:“这可不是自己来决定的。”但是,我要说,这掌控权还是在你自己的手里,你的各种因素都会改变它的道路和方向的。

《活着》心得读后感(精选篇7)

余华的《活着》让众多读者感慨,有人对主人公福贵产生了怜悯之情,我却从中获得了一份宁静。

地主家的儿子福贵嗜赌成性,肆意挥霍家中的财产,最后一贫如洗。然而祸不单行,接二连三的大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女婿、孙子相继离世,命运多舛,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相伴终老。

面对家人的离去,福贵却没有被悲惨的现实打败,他仍怀着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被命运碾压过,才懂时间的慈悲”,他把痛苦交给时间。没有血泪地控诉,没有撕心裂肺地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包容着的一切。以致后来时间里再大的灾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坚强的活了下来,不闹不争。人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我被主人公福贵的平静而坚韧所震撼,生命的意义即在于生命本身存在的价值,它来自活着,“活着”便是全部意义。

抽象的苦难是易于接受的,最不可接受的是, 眼睁睁看着这些痛苦都加于那些最为善良美好的人物身上。福贵面对这些善良的人的离去,面对这些这些人生的无常,残缺与痛苦以及人生历程中无法避免的劫难,祸患之力的压迫,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没有颓唐消沉,没有像春生那样用一根绳子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没有像路遥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初遭挫折时虐待自己,而是默默在角落里舔着伤口,超然而平静。

无谓的抱怨不如平静的接受,学会超然和平静面对困难,困难就会迎刃而解。正如黑塞所言“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我们应该要像福贵一样把脸迎向阳光,鼓起勇气去面对困难,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苦难加上忍耐,塑造了他宽广、坚韧、温婉的性格,他活着,却并不是福克纳《喧闹与骚动》的结尾所说的那样“在苦熬”。对福贵而言,苦难已消失于无形,他的内心有的只有道禅思想中那种面对生活时的超然和平静。而能够让福贵如此超然和平静的正是苦难本身。拥有过财富地位、女人,他没有珍惜,最后失去了这一切,但他却得到了爱。他拥有母亲无私的爱,拥有妻子忠贞不二的爱,拥有孩子、女婿的孝顺和尊敬,正因为他拥有并珍惜这些,在经受如此巨大打击后仍能乐观面对。

然而小说中并非只有主人公一个人能够面对苦难时表现出超然和平静。福贵的母亲临死前对福贵说“活着就有可能,死了就什么都结束了。”没有抱怨不公,只希望能够平静的活下去。家珍更是不想争什么,对福贵说“福贵,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能看到你们,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只求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不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了。处于当时底层社会中的劳动人民,面对不公和不幸却学会了隐忍和平静对待。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杨绛百岁时曾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后来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一个人有限的生命里还是平常点好,无需去争太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学着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就够了。并在生活中学会隐忍,学会承受苦难,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从容平静的面对生活,不要被小挫折、小困难打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不因水的清淡而厌倦饮水,也不能因生活的平淡而掘弃生活,把脸迎向阳光,享受和珍惜每一天活着的生活,这便够了。

《活着》心得读后感(精选篇8)

丰子恺是桐乡人,桐乡是蓝印花布的出产地之一,丰家就开有一家染坊,他出生就是少东家,家里期待已久的小少爷,丰子恺在父母姐妹的呵护下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少年时代。这些过往,在他的一本新出的散文集活着本来单纯里有细致的描绘。

他写自己的妈妈总是坐在一张危险的高脚凳上,应酬各路人士包括给他张罗吃食;长大后他才知道姆妈并不是情愿坐那么坐着,只是她要同时顾着家里和染坊不得不坐在那里,并且坐了一辈子。他写他的父亲中了进士后丁忧在家,然后民国后郁郁在家隐了一辈子,留在他记忆里的父亲最爱吃蟹,中秋佳节会带着他们姐弟在院中赏月吃蟹。他写妈妈婶子姐姐为客人们做回礼的糕点,年幼的他如何被长辈们给的糕点哄得高高兴兴;染布之乡都会养蚕,他回忆祖母每年即使亏本都要养蚕,只为心中的寄托,而他最爱行走在蚕茧之间,年年为此挨打年年乐此不疲……这些关于家乡关于家人的回忆,细腻温暖,处处透着单纯美好的气息。

这本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活着本来美好 最让我欢喜的就是他的题目,活着本来单纯。对丰子恺有一些了解的'人,都会体悟到这句话用来形容丰子恺先生和他的艺术人生是多么的贴切。他的人,如他的画,他的文一样,充满童稚之心,又有许多妙趣。所幸,这本散文集让大家一次就看了他的文和画。真是再妙不过了。

丰子恺的画在他的时代--即使是如今--也是独树一帜的,最初他是学习一位日本漫画家的漫画手法,他觉得古朴趣致,随引入中国自己的国画技法,创作出很多当时令人耳目一新的画作。当然,他的画风再独特,也没有再当时开一派别,可能与他常用这技法画生活小品或者偏时事的漫画,当时这些也是报章上的插画,读者们喜欢,但似乎也没人拿它当作大雅之堂上的东西。可是,读者们还是喜欢的,丰子恺后来特地创作了护生画集系列,传为一时佳话,可惜,这本散文集力没有怎么收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一窥庐山面目。

丰子恺的文字,也是如他的画一般,朴实趣致,简单中别有韵味。这本散文集里分5个部分收录了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文章,以青壮年时期的文章为主,因此我们可以看见一个思维活跃,对生活兴致勃勃的丰子恺跃然纸上。

说个旁证:我们小时候学作文时,严格的语文老师要求我们人人买一套丰子恺文集,并且要求每日学习一篇文章,写作文也要学习丰子恺的行文技巧……当时把丰子恺的散文当成闲书读,倒是很轻松的,他写女儿阿宝出生后由爷爷取名的过程,写儿子瞻瞻拿蒲扇当脚踏车的天真即使及时过境迁都还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可是要学习丰子恺的写作技巧来写作文对于当时的我们都是痛苦的经历啊!但多年以后,你却发现自己的行文却有着丰子恺散文的某种痕迹,当年语文老师严格教授了一年的知识终于在我们身上潜移默化地生根发芽。

啰嗦了这么久,其实就想说明丰子恺的文章很适合写作人学习如何写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在浅显的事物中开拓深度写出新意和深意来,第五部分学会艺术的生活最能体现这种学习。这部分的文章都是他写生活中的小事引申到对于艺术和人生的思考,如何引申,如何转折,他都在生动明白的文字中做了最好的示范。不光是了解他对艺术和人生是如何思考的,也能学习到他的写作技巧,真是一举两得,收获多多呢!

《活着》心得读后感(精选篇9)

假如当你面对亲人的相继离去,这个世界只剩你一个的时候,你会选择活着还是随着他们一起离开?

《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经历了家族由盛转衰,经历了战争,经历了亲人相继死去,到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险些被宰割了的老牛与他为伴。尽管是这样,他还是坚持的活了下来,坚强的面对生活,友好的面对这个世界,一切伤痛难过的往事显得那样的平淡。也许当我们的生命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回想以前的一切,才会安下心去认真对待接下来的每一天,才会做到清醒的重新认识所有的事。我想起陆幼青的死亡日记,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边缘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对世人讲述一切么。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福贵的儿子有庆被抽血而死的片段。他明明还是个孩子啊,为什么这个世界要这样残忍的.剥夺他生活下去的权利?他是多么懂事多么可爱的小孩,他每天上学前、放学后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他还那么孝顺好学。他还那么小,为什么要受这个世界不公平的对待?作为当时的医生,能救活县长夫人是能得到好处的,而如果救不活则可能招来祸患,而一个平常农家孩子的命能值几个钱?他们想死了大不了赔几个钱而已,在他们看来有庆的命就不算什么,用得上已经很好了!难道当时社会就现实到这种地步么?难道农家孩子的命就不是命了么?这个社会真的很不公平!

读到家珍死去,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离死别中最宁静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后乔峰抱着她的尸体的痛器失声,想起陈家洛听闻心上人香消玉殒后流下的懦弱眼泪,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绝,我想人活一生,总要承受这样的击,而多年之后,当身边的人一个个全都被岁月带走了,那时的我们也许真的会选择一种平静,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沧桑的经历,浇铸而成的。数多年后的我呢,我是不是可以面对着以后将过去的伤痛记忆娓娓道来,我对自已的过去是否清楚地知道并且敢于去面对,我不敢说,我也不敢保证。

在经历了这一切后的福贵,他很难过,但是他依然选择了勇敢面对生活,他选择了替他们活下去,他没有像春生一样因为挫折就选择了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在历经了那么多让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的挫折和打击,但要看你怎么选择了,你是选择活着还是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面对挫折,我们必须学会承受,学会去勇敢的面对那些挫折和打击,勇敢的活下去!但是这个世界呢?却有那么多人在面对一些挫折打击的时候,他们选择了死亡,当他们干一件事达不到目的的时候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与这个世界挥手说了再见。

人活着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么?

我想过自杀。那段时间经历了亲情,友情以及学习上的打击,一瞬间感觉自己好像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工具,所以想用离开去显得被他们重视。现在想想那时的自己真的傻到了极致,干嘛用自己的死去被他们重视。你不但要活下去还要活得漂亮!就这样那段阴暗的日子终究过来了,胳膊上那道疤痕时刻提醒我要活下去!

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活着是自己可以选择的!

《活着》心得读后感(精选篇10)

读书这种事情,真是逼不得。缺少这种自发能动性,书中即使真的有黄金屋或颜如玉,也是枉然。跨年那两天读了两本书,不妨谈谈。

第一本是麦家的《人生海海》,第二本是余华的《活着》。

我是先读完《人生海海》的,花了两个晚上,正好从20__年读到20__年,读完又马不停蹄把《活着》重温了一遍。《活着》读起来快,一是字数上少于前者,二是读过一遍,对书中的人物及情节还有一些残存的印象,上一次读还是20__年,昔日挑灯夜读的场景,今时历历在目,讽刺的是上学时我最讨厌看书。

两本书放在一起读,有种更全方位的感受,上校和富贵的命运虽截然不同,但其生活的那个年代却相差不远。在同一个年代里,两个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交融参杂在一起,从中感受到的除了活着不易外,更加体会到人与环境的紧紧相连。如水与鱼之间的关系。所以说一部民族的历史,也就是一群人的历史。

在我妈那辈的认知里面,由“家国”观念主导,认为没有国即没有家,我不反对这种观念,毕竟靠着这种观念,在近代史中,在关乎民族存亡之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们那辈受到的教育是把国家比喻成一个大家庭,因为家庭中有爱的成分,把国家视为母亲,自己就能沐浴在母亲的庇佑之下。而随着社会进步,过去的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家族式的小集体转化为社区,街道办事处,本来是靠宗亲相帮的事情,被国家机关取代。我妈那辈的思想里存在家国情怀,认为这是国家母亲的恩爱。但在我看来,这是社会进程的自然变化,这变化的背后有着某种力量,使出这股力量的是某些人,他们信奉着他们的思想。所以,国家不过是一个大的单位,它跟家庭相比,是不存在什么自然而然的爱。

这是从国到家的俯视角度,而从家到国的仰视角度来看,即从个体到集体的角度来看。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就举重若轻。个体在时代洪流中,一方面要接受生为人的无常,另一方面也要接受来自集体的裹挟。小说中对应的那个年代,我们能够显而易见个体命运是如何被集体思想所摧毁的,但是放到大的层面来看,他们的牺牲常常无人问津。这也就是我看小说,看到人物悲惨命运时的`感动来源。我感动,并不是因为他们大无畏,我感动是他们面对这样的命运时,全盘接受,没有悲天悯人,而是继续去活着,去爱着。

在余华的杂文集中,我看他谈到《活着》,他说: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余华把活着看作是一种本能,一种生物体为了延续下去的竭尽所能。我把这称为是一种勇敢,一种高贵的品质。不是视死如归,也不是忍气吞声,而是对命运的反抗。上校也好,富贵也罢,他们没有在某一个夜晚觉得命运坎坷,从而走向结束的道路,这或许就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类最为特别的地方。他们依旧嬉笑怒骂,用生命去感知生命,用时间去体验时间。他们的命运并不灿烂,如同一道顷刻间就会坍塌的危墙,而在危墙之上,在砖与砖的缝隙之中,在那狭窄之地,依旧盛放着艳丽的花朵。

人身上的韧劲常常体现在他面对危难的时刻,活着才有可能赢。这是一句挺鸡汤的话,但事实不正是如此嘛!

《活着》心得读后感(精选篇11)

《活着》是作家余华所著的长篇小说,于1993年出版。此文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崎岖的一生。文章语言简洁无华,却写出了底层小人物的悲苦辛酸。

01

内容简介

福贵是徐家的败家少爷,嗜赌成性,他娶了贤惠的老婆家珍之后,不懂得珍惜,家珍怀孕了跪着求他不让他去赌坊,还被他打了一顿。他在赌场把家产尽数输给龙二,父亲被他活活气死,佣人被遣散,家珍也被气走了,他跟母亲搬到了一间茅草屋里,开始贫困潦倒的一生。

家珍对他不离不弃,生完孩子后又回来找福贵。福贵意外被拉去当兵,死里逃生回家后发现母亲已去世,女儿因发烧变成了哑巴。儿子有庆为了给县长夫人献血被医生抽干血,福贵想讨个说法却发现县长是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只能把苦咽下去,家珍因此大病一场。

女儿凤霞长大后嫁给了虽然是个偏头却勤劳本分的二喜,两人过着美满的日子,但好景不长,凤霞在生孩子时因大出血去世,家珍也因病去世,二喜从凤霞去世后就变得消沉,在一次搬运中被水泥板夹死,留下四岁的儿子苦根。

福贵一个人带着苦根艰难度日,有一次给苦根煮了一些豆子,苦根因为吃的太多竟给撑死了。

从此福贵只有一头老牛与他作伴,耕作于田间地头,寂寥而落寞。

02

阅读感悟

看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然后是悲伤,再是为福贵对苦难的承受能力感到钦佩。对书中的人物投入了很多的情感,但人物却得不到一个美好的结局,这对于读者来说,实在是太过于残忍。他们每一个人离去的时候,心就像被狠狠揪住,再用钝器一下一下闷捶着。

俗话说,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总缠苦命人。当我以为福贵的生活会逐渐好起来的时候,老天爷又开始捉弄这可怜的一家。福贵的家人离去总是毫无征兆,该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就像是作者给你一颗糖,你满心欢喜地打开却发现其实满是玻璃渣。

全文十几万字组成了一个苦字,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我的悲伤情绪在看到有庆被抽干血而死的时候达到第一个顶峰。“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这一句看得泪流满面。对抽血的医生,用“痛恨”这个词都不能将我的愤怒和厌恶表达完全。

看到有庆凄惨的状态和福贵埋葬有庆的情节,觉得人间再苦也不过如此,但当我读到苦根的时候,才知道竟然还有这么残忍的时刻。苦根是福贵最后的亲人,他竟是被撑死的,第一时间我感觉有些荒诞,但是回看苦根的生活与境遇,只觉得悲从中来。命运就是那么残忍,不肯放过这个可怜的老人,连他最后的亲人都要夺走。

读到文章结尾,我仿佛正坐在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身旁,看着他在夕阳下回望他的'一生,带着一丝通透的语气向我叙述他的经历。他的一生不乏苦难,但他铭记着那些短暂的美好瞬间和幸福时刻,并且是那样乐观豁达地活着,完全出乎人的意料。

文章语言朴实接地气,却又能给读者强大的冲击力。那些出乎意料的死亡,更加彰显了活着的意义和难能可贵。只要能活着,就绝不选择死亡,这才是生的力量。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既已来到这个世界上,那就好好地活着。若感叹命运不公,厌恶事事不易,那就去和这糟糕的命运抗争。命运想打压你,想制你于死地,那你就好好活着。活着,就是一种反抗,接下来还有什么苦难,就尽管来吧!

《活着》心得读后感(精选篇12)

我是活着的,能打字能思考,说明我确实是活着的,可是我为什么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既是严肃的哲学问题,也是关乎我人生的基本问题,所以我要好好想清楚才行。我得老实承认我是个懒散的大学生,没有学会学习学会品味,网上的快餐信息接受得多了,好书没怎么看过,以至于习惯了断章取义。近期拜读了稻盛和夫的人为什么活着,一开始偶尔看到一两句不顺眼的就想反驳,但继续看下去又觉得先生的话很有道理。他把道理一层层地剥开讲给我们听,用严谨的思维一步步地论证他的观点,而他又能说得通俗易懂,再深刻的道理也不觉得晦涩。我,已深深为先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所折服。

先生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道场,活着就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灵魂和心智,使其达到最高的境界,这样,人的意识体(即灵魂)在ru tǐ死后就可以转世托生到更好的地方,也就是说,人不仅仅要对此生的自己负责,还要对来生的自己负责,活着就是为下一个“我”寻找更好的寄托。芸芸众生只是活着或想着要比别人活得更潇洒,至于究竟为什么活着,生活的意义何在?稻盛和夫在书中写道:人生的目的在于“提升心性、磨练灵魂”,或者叫“净化心灵”、“纯化心灵”、“提高人性”、“提升人格”等等。人生目的在于“为世人、为社会做奉献”,因为只有心灵纯洁、人格高尚的人才能一辈子为别人、为社会做贡献,而不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在我看来,能够参透生死大彻大悟的人,活得达观洒脱、自在超然,他们明白“荣枯盛衰乃世之常情”,少了“戚戚于功名”“汲汲于富贵”的辛苦,多了“宠荣不惊,得失淡然”的从容。这样说来,有一种信仰是一件幸事!信仰不是迷信,信仰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信仰使你远离孤独和寂寞,信仰使你抛却烦恼和忧愁,信仰使你的心灵不再飘忽和空洞,相反,信仰使你心存善念,信仰使你心灵充盈。信仰使你无坚不摧,无往不胜I不可以这样认为:人是为了一种信仰而活着!我知道稻盛和夫是位成功的企业家,“以心为本”是其经营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敬天爱人”是他的公司的`社训。这些是做企业的道理,也是做人的道理,也正如他书中说的秉持利他之心而活。

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总是不断解决问题然后又产生新的问题,有些问题总是会让我们感到不知所措,成功的喜悦与幸福一样,也需要和痛苦和艰难来对比。当我们遇到阻碍时,不会为此感到胆怯和失落。与其失落不如乐观的去做某一件事情,不论结局如何,最起码我们赢得了经验和保持乐观的心态,因而心怀感恩、欣然接受这个考验并且乐观地全力以赴、努力奋战、不断设法摆脱困境,心中始终相信对未来的期望。我们要如何做到不去烦恼了,稻盛和夫给出了一些易懂的方法:如果有时间去烦恼,就比别人更加努力地工作;保持谦虚绝不骄傲;每天自我反省,反省并不是意味着让大家每天烦恼一下;以知足、感恩之心而活;秉持利他之心而活。这样即使在遭逢苦难时不能以平和的心态接受这些命运,或者保持有个感恩的心,至少可以避免自己嫉妒和愤恨的心。

《活着》心得读后感(精选篇13)

《活着》的故事不复杂,是写一个叫富贵的男生的一生,年轻时家境好,用这天的话评价他就是个败家子,输光家产不说,还气死父亲,之后被國民党抓去当兵,幸好活了下来。回到家时,已经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母亲病死,女儿凤霞聋了。这一段是从富贵走向贫穷的开始。之后儿子给县长夫人献血而死,女儿凤霞好不容易嫁了人,生产时出血而死。几年后,老伴也走了,女婿在一次意外中也死了,只剩下他和孙子相依为命,但是孙子也因吃豆子过多而撑死了,最后只剩下富贵一个人。

从富贵到贫穷,到不断的死亡,最后只剩下富贵活着,同时还有一头老牛。低碳环保标语对我们常人来说,每个人如此死亡都是锥心泣血的,富贵一次次经历一次次活了下来,我们不禁要问,余华在这儿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活着,生命就是一个活着,不谈幸福或苦难,生命只是一个活着的过程。活着,每一个生命都是如此卑微,又都是有尊严的。我们活着或如一粒种子,或如一只虫子,终究会走到生命的最后,而过程就是时光对生命的记录,也告诉我们只有时光是永恒的。

从这整篇小说里,余华也告诉我们:活着吧,活着,生命仅此而已,毕竟,生命还要继续。秘密花园读后感应对死亡,更多的我们皆同苏东坡的《江城子》的情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人类共有的诗情。但是,断肠之后呢?

余华的《活着》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心灵去处。佛说:一切都是缘生缘灭,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同缘法聚合。但是,当我们历经种种,终究如陶潜云: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说到底,我们在现实之中还是需要一个自我的肉体和心灵的安顿。

《活着》,没有过多诉说悲凄万千的生命磨难,而是以佛家和道家的超脱来警醒人们。

余华自己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职责,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想这是一种对深沉的生命经验的感悟,写《活着》时的余华尚年轻,有如此悟性,实在是一种心灵的卓越,因此他赢得了世界的认同和喝彩。

活着,是一个祸福相依的`过程,祸躲但是,福也不可尽享,从少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生命就渐如流沙,只留下一抹淡淡的印迹而已。

余华在《活着》最后的概括说: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也印证了蒋捷《虞美人?听雨》的对生命的解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我们活着,生命的最后,或许就是道家所说的静吧。

《活着》告诉我们:活着,最后我们都会回归生命的静虚,也是一种完满吧。《活着》讲的是关于死亡的事,其实它更想告诉我们的该是如何去不死,也就是说,无论生命经历怎样的磨难,我们都该以活着的姿态应对死亡。这是富贵的个人生命记录,我想也是我们民族的自画像。

我们甚至能够把富贵提到阿Q的高度,尽管他们代表的个性如此不一样。

《活着》心得读后感(精选篇14)

此次阅读余华中短篇小说《活着》,我发现自己深陷其中。

开头福贵父亲的死,并未在我心里激起太大的波澜。我认为,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素,是他们生活的巨大转折。造成这件事情的因由,还不是福贵无节制的嫖赌?福贵造的因,也得让他尝尝后果。但让我惊讶的是,福贵即使走回正道,生活也并没一帆风顺。他本是去给母亲请医生,却被抓充军而错过医治母亲病情的机会。儿子有庆去献血,却被活生生的抽死。本以为到这里苦难该结束了,但没想到紧接着是凤霞与家珍的死亡。到了最后,甚至福贵的女婿、外孙,都丧失了性命。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去,使福贵不得已得一次又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福贵遭受到的沉重的打击,也让我打心底难受。尤其是读到福贵埋怨自己老糊涂了喂了外孙那么多豆子时,我再也忍不住内心的伤痛,鼻子一酸,泪水盈满眼眶。

阅读到这里,我终于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仿佛是我办了这件错事,仿佛是我自己经历了那么多的`悲欢离合。我不禁埋怨起命运的不公。为什么血型对号的非得徐有庆?为什么福贵恰巧被抓过去充壮丁?凭什么苦根会被豆子撑死……难道是因为这些人注定命苦?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作者要把福贵的生活写得如此悲惨。难道,在那个时代活着的普通百姓,注定要像福贵一样,无力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坎坷?我又一次翻开书本寻找细节,想一探究竟。这一次,我看到了自己忽略掉的信息。我一直没有注意到,老人福贵,是使用了一种很平淡的语气,去讲述完他的一生。他没有流泪抽噎,没有顾忌左右。这种平静,难道是一种对生活的麻木?百思不得其解,我翻开了作者的自序想去探究。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如梦初醒。

“活着是属于自己的态度,而不是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原来,福贵的苦命,只是我主观去下的定义。在我的眼里,福贵是一个在残酷环境中幸存下来的人,是一个命运充满坎坷与磨难的人。但在福贵的眼里,他的人生,或许没有我想的这么糟糕。福贵的妻子,贤惠善良。福贵的儿子,机灵活泼。福贵的外孙,懂事孝顺。他的家人们,没有一个不勤劳朴实,热情善良。他的朋友们,没有一个不真心诚意地对待他。福贵之所以深刻地记着却可平静道述这些回忆,是因为有这些人的陪伴。原来即使生活再苦再累,命运再艰难困苦,家人朋友间的温情也会带来幸福,支撑活着的勇气。

所以,福贵在谈到妻子时,只有惋惜,没有痛不欲生。在谈到他的朋友时,平静又祥和。在谈到外孙的死时,面露悲凉却欣慰。就是为所有的亲人送行,他心里也会比较踏实,在晚年养一头老牛,耕作田间。也许就是像福贵这样。活着必然会经历大大小小的苦难。但是,再多的苦难也终究会化为平平淡淡,再多的苦难也不会阻止我们活着的步伐。

所以,通过这篇文章我发现,人们不会因为前途未卜而迷茫失望,而是会在一次一次跌倒和爬起中,渐渐把人生中的不幸看淡;人们不会因为坎坷与挫折而停止,而是会在信念一次比一次更加坚定的同时,再次对生活充满信心。然后,人们继续热情地活着,使一切再次变得无比美好。

《活着》心得读后感(精选篇15)

一直以为读一本书会要好长时间,哪知道只是自己不愿开始的借口。生活中好多事情都是这样,常常想着去戒烟,也清楚吸烟的害处,不过是过了一下嘴瘾,便浪费了钱,便伤了身体,说是愁苦太多,无处释放,在我用了两个小时看完《活着》之后,感觉都是懦弱的人自找的借口。经常听各个老师说让我们多看看书,而且想到自己从小便没有养成看书的习惯,每当自己要写点东西时就想到去读书吧,词汇实在是太匮乏,无法用恰当的词汇去表述自己想说的话,每每写作起来便觉得技巧手法还停留在中学生,所幸五一小假期,在自己的计划表里面加了每天一小时阅读的安排,也咬牙坚持了下来,刚刚开始时觉得《活着》这本书应该会看一个星期吧,哪曾想两个小时多一点就看完了。有些明知道有益的事情却一直迟迟未做的还是勇敢点吧。

开始看书,觉得有点无聊,剧情看不下去,进不了脑子,自然难受。可是今天看书时,看着看着就入迷了,不觉得难熬。看到有庆死的时候,终于知道了高三同学是为何也会哽咽落泪,为何向我推荐,看了真的特别难受,喉咙里如哽着石头,咽不下吐不出,眼泪却一直嘀嗒嘀嗒地打在书上。记着语文老师曾经讲过悲剧就是将一些美好的事物用各种手段揉碎了给你看,如针扎心。

当然有些情节只有有过相同经历的人才能感触到其中的真情。有庆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却是那么的淳朴,日日不辍地喂羊,羊是他的孩子一般,自己无法吃饱却还要赶在吃饭的空当里在城里与茅草屋间奔波,当所有人的财产都要上交公社后,傻孩子有庆却还坚持着给那两只羊割草喂食,晚上临走前还得笨拙抱抱他辛辛苦苦养大的羊,别人想着那羊只为了吃肉,而有庆在得知羊被宰后却还伤心痛苦,一个自己在跑步赢来糖果后在小石板上分来分去为了给自己那又聋又哑的姐姐虚弱温柔的娘分出一份,在被他爹嫌他鞋子烂的太快把他大打一顿后,自此便提着鞋子光脚上学,哪怕是踩在泥上、砾石上、雪上、都把鞋子揣在怀里,捧在手里,哪里是他故意将鞋子磨烂呢?日日三趟学校家里两头跑,十几里地啊!有庆死在了县里的.医院,为的是给县长那半只脚已经跨入阴曹的女人献血,孩子们争先恐后想过节似的高兴,好像即将立上一件大功。那瘪头医生将一个运动会上甩大他四五岁的孩子几圈的五年级学生、一个天天家里学校两头跑就为给他的小羊羔割草的农民的儿子、一个有糖吃还划拉着给姐姐一份的弟弟生生地抽干了,看着嘴唇变白脸变青直到脑袋一歪栽倒在医院的献血室里,活着从未有什么美事,却也自足自乐地蹦跳着奔跑着,死了却只是一个人脸青着,细胳膊细腿地静静得躺在那个医院尽头不见日光漆黑的小房子里,一张破损的木板架在半米高的病床上,那里就是他最后的睡着的床。又硬又冷又短,实在是戳心窝子。

多读书,真的很好、很好。

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就算没有经受过什么苦难,可是相比起来,对于一些底层人民的心酸还是更加容易落泪。仿佛从别人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艰难苦痛的经历,也是从别人更加悲惨的命运中学会珍惜学会坚强。人尚且活着便有去努力去奋斗的本钱,打拼过了,尽全力去尝试过了,再不济还是回到农民而已。

生命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1273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