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关于《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5篇

美怡分享

  张晓风是台湾的文学作家,她所著作的散文集都很有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5篇,欢迎借鉴参考。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篇一

  《初心》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所著的散文集,我是在心情沉郁的时候随意翻开看看,看着看着一颗沉重的心却不自禁地轻松起来。书中所述一切不过是生活中的琐事小情,读起来却情致盎然。

  张晓风赞赏那些有“神气”的小生意人。

  她说:“一个城,住不住得下去,不在市长大人好不好,不在议员先生够不够格,而在生意人,特别是小生意人够不够神气。”什么是“神气”?我想是一股发自骨子里的自信从容、不卑不亢、不急不燥。

  香港餐厅门口的一个裁缝,牌子上写道“贵客交来物件/如有任何损失/各安天命”,张晓风一看这话就说:“中国香港这城可以住,因为有个如此富有禅意的流动洋裁师傅。”是呀看惯了“敬请原谅”的礼貌疏离,“概不负责”的官僚霸道。我品来咂去,只觉这“各安天命”四字太妙,配上那“不疾不徐地踩缝纫机”的景象,真觉得这个裁缝师傅是制衣界的扫地僧了。

  前天晚上我在小区的一家卖豆浆馄饨煎饼果子的小店,点了一杯紫米豆浆。不料店员却说:“豆浆我们可以送你一杯,但不卖——因为已经是温的了。”我当时和张晓风一样,也油然生出此城可居的感慨。

  张晓风的笔下有温婉动人的情感。

  她说“爱一个人,原来就只是在冰箱里为他留意只苹果,并且等他归来。”你看,爱情不是人人可以拥有的么?前两天听歌,听到“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觉得分外耳熟。突然想起张晓风不是也说:“我们总是聚少离多,如两岸”吗?只是那歌听起来全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迷茫忧伤,可张晓风却说“纵然被河道凿开,对峙,却不曾分离。”可见,张晓风理想的爱情是独立自主且富烟火气的。

  “诗是一种情缘,该碰上的时候就会碰上,一花一叶,一蝶一浪,都可以轻启某一扇神秘的们。”这是张晓风在《娇女篇》里写的一段话。娇女自然指的是她的女儿晴晴,晴晴的童言稚语在妈妈眼中就是诗呢。这我也有同感,我还记得三岁的女儿指着窗外的大树说:“冬天来了,树叶都掉光了,大树说,没有了头发,我还怎么做大树呢?”那一刻我的惊喜真的和文中的张晓风如出一辙。

  张晓风是不是女性主义者?这我不确定。查了她的简历也未有结果,但她文中时常流露出对女子的同情却是实实在在的,比如《秋千上的女子》《有些女孩,吟了不该吟的诗》《丽人行》等。只是她的同情和愤慨都不锋利,却有看透世事的洞然。

  有人说,张晓风的散文“亦秀亦豪”“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诚然如此。

  她说:“每朵小白花都是白昼的遗民,坚持着前朝的颜色。”

  她说:“最精致最恣纵的聊天应该是读书。或清茶一盏邀来庄子,或花间置酒单挑李白。”

  她说:“把咸蛋和清粥并列,自有无限田园佳趣。但如果放它在茄汁明虾或北京烤鸭旁边,它立刻变得什么都不是了,恰如草莽布衣,一入庙堂便生机斫尽。”……

  读完《初心》,我不求能像张晓风一样妙笔生花,只愿能像她一样从琐事小情里享受生活的“种.种可爱”……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篇二

  好东西都是活的。就像看到张晓风的文字,依然火花四溅,那是花与花相见、水与水相逢。 张晓风擅长从尘埃里“起笔”,擅长以女性特有的温柔笔触,捡拾、打磨日常的珠光羽片,落笔承欢,大气有余。此乃人间大智慧,正是老子所说的“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记得那时的大学校园里,喜欢三毛的与喜欢琼瑶的各成一派,我当然是三毛派,喜欢、羡慕三毛的率性与遍行天下的潇洒。直到大学毕业后遇上张晓风,“ 晓风过处”如清凉夏风吹过,莲叶何田田,且淡香远溢。在我看来,三毛的不足就在于:撒得太开,而收之不足。而张晓风正如席慕容所言,“她的力量,是一种收敛自如的光芒”。 木心说,我们活在世间大约都在寻找“精神上的血亲”,张晓风应属我的“血亲系列”。虽然我不大记得当初都读到了什么,但是那份悸动很深,以至于我这个老实人,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故意借书不还。

  1989年人大新闻系毕业后,我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去报社工作,而是留在了系里。郑屹是信息系留校工作的,我们都住在“红一楼”筒子楼里。刚刚走上社会,前途茫茫,几个留校的“难兄难弟”就经常聚在一起,郁闷着未来。 记得当时就是在郑屹那里,看到了张晓风的《地毯的那一端》,薄薄的一本书,还是竖排的。借去看,这一看不打紧,爱不释手! 从来没有一个人的文字可以如此打动我的心。就像听惯了革命歌曲,突然邓丽君席卷而来,那真是要命的撩拨,然后波澜壮阔开去。我如获至宝,迟迟不肯还书。后来郑屹跳槽到当时赫赫有名的外企IBM,再后来听说她出国了。而那之后,我也从学校调到报社工作,从此如鱼得水。 其实我心里一直觉得亏欠了她的。我相信,郑屹当时也是看出了端倪,是有意成全。如果可以再见到她,我一定用我的10本书作为那一本的回报。谁能说我这不断耕耘出来的10本书里,没有她的功劳呢? 好东西都是活的。就像今天看到张晓风的文字,依然火花四溅,那是花与花相见、水与水相逢。 余光中评价张晓风:“这一支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而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一点刚劲。” 的确,张晓风擅长从尘埃里“起笔”,擅长以女性特有的温柔笔触,捡拾、打磨日常的珠光羽片,落笔承欢,大气有余。直到今天我才明白,此乃人间大智慧,正是老子所说的“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比如在《三个辣》里,她写到每次去香港,必到弥敦道上的一家“多鱼面”面馆,不为味美,只为餐桌上会有三种辣味供人挑选。 “桌上放着三罐辣味,分别写上‘小辣’‘双辣’ ‘三辣’的字样。我立刻爱上这间桌上有三辣的餐厅。原因是,他们提供‘选择’。第三次世界大战要不要打?那件事没有人来请求我签字。我所能决定的事仅仅只是我要在我的面汤里放个小辣、双辣或是三辣。而这件事,我想,也自有其无限庄严。”

  在《我不知道怎样回答》一文中,她写道:“有一次,经过一家木材店,忽然忍不住为之驻足了。秋阳照在那一片粗糙的木纹上,竟像炒栗子似的,爆出一片干燥郁烈的芬芳,我在那样的香味里回到了太古,我恍惚可以看到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我看到第一个人类以斧头斩向擎天的绿意,一斧下去,木香争先恐后地喷向整个森林,那人几乎为之一震。每一棵树是一瓶久贮的香膏,一经启封,就香得不可收拾。每一痕年轮是一篇古赋,耐得住最仔细的吟读。店员走过来,问我要买什么木料,我不知怎样回答。我可能愚笨地摇摇头。我要买什么?我什么都不缺,我拥有一街晚秋的阳光,以及免费的沉实浓馥的香味。要快乐,所需要的东西是多么出人意外的少啊!” 这样的片刻经验以及感悟,恰恰是我常有的;而她轻柔甩出的、属于“小确幸”(小而确定的幸福)的甜蜜包袱,也正是我惯常的所为。真可谓“无心恰恰有,有心恰恰无”。 活到我这般年龄,“有趣”已经成为生活的重点,而张晓风亦有诙谐的一面。看到《咱们小人物要多多说话》时,我亦莞尔。在朋友圈“话多”的我,终于有张晓风代言了:“咱们小人物的第一要件,就是要不停地说话。大象不说话,谁都会看见它在那里,但秋虫呢,当然就应该‘唧唧复唧唧’啦,否则谁知道世界上有一个你呢……小人物啊,勉哉斯言!” 的确,人生在世我们不但要寻找“精神血亲”,还在探寻自己的“人生语序”。比如,“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这汇总被动语态不会出现在木心、张晓风以及我的“语序”里。 我们的“语序”是:我把活着喜欢过了,我把悲伤喜欢过了,我把恼怒喜欢过了,我把洗脸也喜欢过了……

  这一连串的“喜欢过了”,出自日本“国民诗人”谷川俊太郎的诗歌《春的临终》,女歌手陈璧将其翻唱出来,在2015年5月的某天,被我如获至宝。 是啊,我把张晓风喜欢过了,我把5月喜欢过了…… 5月过后是6月,“晴多雨少的6月,风也是憨憨的”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篇三

  张晓风,生于1941年。原籍江苏铜山。晓风为笔名。毕业于东吴大学,曾任教于东吴大学,香港浸会学院,阳明大学至今。一生致力于写作,作品多以散文戏剧为主。著有《地毯的那一端》《步下红毯之后》《晓风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再生缘》《晓风戏剧集》等。

  读后感: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她用如此多愁善感的笔触摸着多愁善感的心,写出如此温柔多情的美丽句子,让人体会到一种忧伤着的美丽,平静。体会到生命里自然单纯的富有和充实。在她平静宽厚的的笔端,世间的一切皆有生命都那么美丽的惊人。

  曾经感叹,世上单纯简单的幸福很少被世俗所理解所看重并珍惜。曾经被人笑是痴,可在她的书里,总能深深的沉醉在那种相通共鸣的相知里,心里总在不停的说:是啊,就是这样。仿佛是失落了许久的心,碎了许久的梦,残了许久的爱,忽然又被人拾捡了回来,便倍觉珍惜,弥足珍贵。由此看来欢喜的心皆有同感,心中有爱,便是晴天,便是温暖。真的是那句:看书的时候,书上总有绰绰人影,其中有我,我总在那里。

  看她的书总似乎是在看着自己的心路历程,年少时的轻狂骄傲,不谙世事,终随着年岁的渐长,世事沉浮,性格上的偏激主观固执已逐步消失,慢慢的被平和宽容所融合。晓风,你是比春天更美的一种欺骗,比春天更美的一则谎言。那许多细致优雅一气呵成令人一见倾心的描写简直就是神迹呈现。晓风,真希望自己也能象你一样,有一日,也在笔端画出云的模样。渴望成为你这样的女子,渴望写出如你的文字,渴望浮躁的心慢慢归于宁静。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你在。我在。我、你还想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我思,故我在。思想,在有的人看来是在浪费时光。思想者,大多是苦行僧。而你,晓风,却有着如此美好的爱情和人生,也许是这些美好浸染了你的身心,在你的笔端再现。也许是你的身心美好,终成就了丰盈圆满的人生。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篇四

  在阅读张晓风的散文过程中,字里行间都能体会到她的深邃思想和细腻情感。在台湾,读者就称张晓风为“千面女郎”,甚至连她的丈夫都说张晓风随时都在变,这种变化除了她的写作风格之外,还包括做人的态度和对事物的观察等等。

  犹如血肉与灵魂的关系,文章如果没有思想,便如血肉没有灵魂一般虚无,毫无感情。这样的文章不过是文字的组合体而已,并没有什么生机可言。而张晓风的文章很特别,她的语言既生动而又优美,从她的文章中,能清楚地感受到张晓风所融人的情感。她就像一座桥梁,沟通着世间的万物,向读者传播着一次次的美丽与感动。

  《地毯的那一端》从内容上来看,这是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前,给她的丈夫德写的一封信。说真的,我想,任何一位男生如果读了这篇文章都会有一种想娶她的冲动。出神入化的文笔自是不必说,更动人的是那种细腻而真挚的感情。似一抹丝绸从指缝间穿过,又像一湾泉水,缓缓地,柔柔地,从心头流过,于是,干渴疲惫的心,变得滋润,仿佛穿越在花丛中,又似乎翱翔于彩虹之巅。在这一刻,人世间的一切,似乎不再重要,只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此刻幸福似乎可以捧在手心里。在张晓风笔下,一切似乎就这么简单,既没有天荒地老的誓言,也没有生离死别的痛楚,有的只是清而亮的星斗,有的只是朋友的一句祝福,一张贺卡。然而就是因为这种简简单单,才让我们明白了人生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平平淡淡才是真。而这一切却得乎她那种细腻而敏感的心,让我们知道波澜壮阔是人生,而平平常常也是人生。

  总而言之,张晓风的散文有着与众不同的美丽。每一篇散文就像是她的孩子一样,融入了太多太多的情感。读她的文章,也常常使读者深有感触,既能深切地感受到她对世间万物与生活的赞美,也能感受到她深深的乡愁。此外,张晓风还是一个乐于改变,与时俱进的人。读她的文章,读者既能明显地感受时代的变迁与进步,也能感受到作者思想的改变与进步。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篇五

  作为一个散文家,张晓风的作品与其他人的作品有着与众不同的味道。她把自己的感情全部倾入在每一篇文章里。看她的作品更像是去了解一个人的心灵和她的喜怒哀乐。

  在她的散文《第一幅画》中,她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了描写。从写作题材而言,这篇文章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当她运笔时却超越了普通人的情感,将这个南部的小城描绘的有声有色。之后,她逐渐深入主题写道尽管儿时家境贫寒,她依然苦中作乐,将上铺空间取名为“桃源居”,并在墙上挂上画。通过这篇文章,我深刻体会到不管你所处的环境多么的恶劣,内心都应充满阳光,因为精神食粮是不可缺少的。

  其中,我最喜欢的《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了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长场面十分温馨感人,接下来甜蜜中有了伤感。最后就变成了沧桑。“世间每一个女子,究竟如何藏羽衣,从仙女隐忍为平凡的母亲?”张晓风将这种复杂的情感描写的活灵活现,仿佛知晓世间所有的秘密。

  张晓风听着她的名字总让我觉得她是一个碧玉的弱女子,但是读了她的文章却发现不是这样的。比如在《酿酒的理由》中“以一生的时间去酝酿自己的浓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刹那的倾注。”字里行间留露出一种江湖侠客的气度。这一篇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生命它每一秒的味道都是不同的。要向生命变得精彩无比,我们只有靠自己,遇到困难时是灰色的,但当你打败困难时,就会变得五彩缤纷了。

  张晓风独到的眼光令人钦佩,令人信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很多的人生哲理。

    1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