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_读周国平散文集有感

乐平分享

  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着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着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1

  今年年初,我偶得一本《周国平散文集》,于是在茶余饭后、闲时睡前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读周国平。不必从第一页依次看起,随意翻到哪一页读来,就顿觉心平气静、脑清神宁。周国平就像一位你人生的导师,用他那富有文采和哲思的文笔给予你灵魂的抚慰,心灵的启迪。

  一

  哲学是周国平的专长,尼采、蒙田、拜伦、卡夫卡、爱默生、苏东坡、卢梭、袁中郎、昆德拉、艾略特、苏格拉底、托尔斯泰、罗曼·罗兰……这些历史上著名的先哲圣贤仿佛都是周的好友,相聚在他的家中,谈古道今,谈笑风生。他的散文大都关乎哲学,有的内容尽管讨论的不是哲学问题,但也饱含哲理,将哲学沉淀为文章的底色。其中讨论最多的是诸如知识与智慧、生命与死亡、人生与自我、苦难与幸福之类的哲学命题。在《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中,周说:“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在他看来,哲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若干范畴和教条,而是关乎人的根本、探讨人生的永恒问题、并散发着永恒魅力的诗。在他的笔下,些小琐事能折射出宏大的人生主题,触目皆是的野花小草能生发出宇宙的浩瀚无垠。他探索人生之谜、追问生命的价值,关怀当前人们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状况。在当今这个日趋实利、物欲横流的时代,他的这种济世品质和人文情怀显得弥足珍贵。

  谈论死亡是大部分人都避讳的问题,而他对死亡的探讨情有独钟,因为思考死对于生命是有价值的。《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是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很少有人像他这样对死亡思考的如此透彻,如此全面,如此真诚。文中在质疑了接受死亡的种种理由之后,他得出结论:“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进而能让人“以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一切遭际”,“在必要的时候甘于退让和获得平静。”显然,作者并不是在这里悲观消极,而是为我们短暂的生命描摹出最后的底限,从而使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我们的生命。

  二

  幸福是个人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于幸福的体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周国平对于幸福的理解可以说是深刻而又睿智的。在《幸福是灵魂的事》中,作者阐述道:“幸福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状态”,“幸福似乎主要是一种内心快乐的状态”,“是灵魂的愉悦”。外在的财富和遭遇仅是条件,如果不转化为内在的体验和心情,便不成其为幸福。那么一个人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呢?以作者自己为例,“我对幸福的看法日趋朴实了。在我看来,一个人若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靠这养活自己,又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使他(她)们也感到快乐,即可称幸福。”(《论幸福》)这种幸福的标准是多么平实而温暖,以上几个条件他应该都具备了,可以猜想他是一个幸福的人。然而,在这个科技发展迅猛,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身边很多衣食无忧的人,精神空虚,灵魂缺失,日子得过且过,幸福感反而不如从前了。其实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读周国平的散文,你很可能找到幸福的答案。也许某一天你会停下劳苦奔波的步伐,抚平躁动焦虑的心情,对自己会心一笑:是啊,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过一种小康的生活,不就是一种幸福吗?

  此外,一个人幸福与否,还取决于他对于苦难的态度。天灾与人祸、悲剧与厄运,随时可以发生,有时无可逃避。我们无从选择,但可以选择应对苦难的心态:苦难是“灵魂的呻吟和抗议”,“对于一个视人生感受为最宝贵财富的人来说,欢乐和痛苦都是收入,他的账本上没有支出。”(《痛苦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苦难和幸福的价值是等同的。如果人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每个人都称得上是幸福的人了。遗憾的是要到这一步谈何容易,于是他又在《人得救靠本能》里写道:“我们(指普通人)仍然可以甚至必然有意无意地掉头不看眼前的灾难,尽量把注意力放在生活中尚存的别的欢乐上,哪怕是些极琐屑的欢乐……”超脱苦难,享受幸福,这或许就是周国平的幸福观吧。

  三

  读周国平的散文,使人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感。虽然思想深邃、内容艰深,但语言简洁、风格清新。这主要与作者本人为文写作的追求有关。“寄至味于平淡”,苏东坡的这句话很好的概括了其散文的特色。在《平淡的境界》中,作者详细阐明了自己的主张。其基本要求就是“平淡而要有味”。具体来说,“第一,家无鲜鱼,就不要宴客。第二,有了鲜鱼,就得讲究烹调了,目标只有一个,即保持原味。第三,只有一条鲜鱼,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锅汤,冲淡了原味。”纵观周国平的每一篇文章,篇篇都是有感而发,字里行间绝少华丽的辞藻,文字质朴、语法自然,娓娓道来、水到渠成,读之如沐春风,如临清流。这是种炫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与陶渊明的“豪华落尽见真淳”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平淡不仅仅是一种为文的追求,更是一种胸怀,一种人生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实非易事。“活到今天,我觉得自己已经基本上(不是完全)看淡了功名富贵,如果再放下那一份“语不惊人死不休”不休的虚荣心,我想我一定会活得更自在。”(《平淡的境界》)当参悟了天地的变化和人生的限度后,他步入了一种散淡的生活状态。周自称是哲学世界里的闲人。“爱到野外眺望日落,爱到幽静的林间小路散步,也爱逛大街小巷看众生相。”在他的作品里,事无大小皆可入文,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旅行、等待、读书、教育、季节、动物、科技文明、生态环境,涵盖了世界的方方面面、生活的点点滴滴。《活着写作多么美好》、《回归简单的生活》、《爱情是一条流动的河》、《不要挡住我的阳光》、《教育的七条箴言》,单看这些文章的题目,我们就能隐隐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真挚朴素的心。

  转眼,一年将尽。一本书,从年初读到岁末,肯定受益匪浅:对生命多了些许了悟与通透,对人生少了一份迷惑与挣扎。一篇篇精致的文章,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莲花,散发着淡淡的芬芳,清爽干净,沁人心脾,使人仿佛感觉从浮躁喧嚣的闹市一直飞到若禅若道的平静世界,引导你一步一步走向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2

  近阅读了周国平先生的守望者的距离一书让我感触颇深,这本书内容饱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含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国平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周国平的书大多充满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守望的距离》一书也不例外。他在书中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也应该在现实世界中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周国平喜欢对死亡进行探讨,死亡与人生意义在某种方面紧密相连。人固有一死,因此在对待名利方面,他进行了感叹“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

  周国平的这本书充满睿智和哲理的隽永内涵,充满魅力的格言和诗语,这些都深深触动了我,让我不禁思考自我的境遇,思考我的人生,思考自己的灵魂。 学会用审美的目光看问题。审美并不仅仅止于欣赏自然或艺术,而是以一种更开阔的眼光看世界的人生态度。相信只要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读周国平的书,让我的思维更加清晰,对待生活的方式也产生了变化,学会了放松对待生活。。。。。

  国平将这本集子命名为“守望的距离”,正表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

  我要做一个守望者,守望快乐与幸福。

424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