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关于鸿门宴的读后感精选400字

芷红分享

  《鸿门宴》讲的自然是刘邦、项羽二人之间的恩恩怨怨,那么你们对鸿门宴了解多少了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鸿门宴》的读后感400字,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鸿门宴》观后感[400]

  昨晚同家人抽空观看了《鸿门宴》。

  鸿门宴的故事从高中的语文课本学到过,十几年过去了,情节还是在脑海中很清晰,以致电影中人物出现一露面就可以猜得出角色。

  项羽妄自尊大,刘备面慈心诈,张良深谋远虑,范增忠厚狡猾。

  但是——纵使能猜得出人物入场,却猜不到人物在电影里的结局!

  所谓大人物,所谓小人物,所谓忠义,所谓志向,不过是停留在不同的对权力和欲望渴望的阶段,没有谁是高尚或者卑微的。区别只是获取的手段在旁人看来的齿与不齿,而旁人又有何干?

  这——或许是编剧的创新。

  不由得评一句“有新意,敢于颠覆历史”,不知是褒是贬。

  但是自己也随即一转念,“历史,颠覆历史,历史是什么?历史真相是什么?《汉书》,《史记》,《资治通鉴》……历史书里记载是就是历史,就是历史真相吗?”以现在的生活感悟来说,历史不过是人写的,而真相更是供人多方求证,供人思索猜测,但绝不是供人阅读听闻的。

  敢于“颠覆”,打破思维定势般的迷信,就是思想观念的解放,这就是进步了,或者起码是找着了进步的方向。

  鸿门宴读后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咏项羽》

  《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崇拜,但只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曹操——我尊重,但他们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好的个性——好的人生,让我们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鸿门宴》读后感400字

  前几日,我们学习了《鸿门宴》这一古文,这篇古文向我们讲述了古代“鸿门宴”这一惊心动魄的“天下第一宴”。

  学完课文后,难免会引起我们的深思:项羽是因为这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的吗?

  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不管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不杀刘邦,他都无法称霸天下。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课文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项羽这个人,优柔寡断这样的人即使杀了刘邦,他还是无法称霸天下。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项羽不善于采纳他人的好的建议,对于范增的忠言置之不理,反而听取自己的叔父的无稽之谈,这也就了他是无法得到更多优秀的人才,以至于之后发生陈平反叛,范增也弃他而去。我们常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其实,在这“得人心”之中更重要的liuxue86.com是去得到“人才的心”。而项王在这一方面就做得很不好。所以即使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他也会由于自己的一意孤行、任人唯亲的性格而使他身败名裂的。

  项羽最终被刘邦所灭,并不是因为项羽没有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即使他杀了刘邦,时势造英雄,还是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刘邦来消灭项羽。项羽虽有勇却无谋,只知道用武力来征服天下,却不知道智谋要远远比武力重要。所以,项羽未能称霸天下,未杀刘邦只是客观原因,项羽自己的种种弊端才是导致他乌江自刎的主要原因。


​读后感相关文章:

1.高二语文文言文鸿门宴读后感

2.史记经典故事读后感

3.猴王出世读书笔记

4.《煮酒论英雄》读书笔记

5.关于学会变通的作文4篇

    4098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