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小说和散文的读后感

木兰分享

  平时大家在读小说和散文的时候,读后感都怎么写?来看看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小说和散文的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小说读后感篇一

  《羊脂球》这本名著,我早有耳闻。但因为学业紧张,一直未能窥到其中的内容。所以每次听到他的名号脑中就充满了疑团:为什么叫羊脂球?我有猜书名的怪僻,列出来的解释真是五花八门,其中最为肯定的解释是:一则有关羊的故事。我满腹狐疑:区区一则关于羊的故事到底有什么好称赞。直到暑假有空了,我才有时间去检验我的猜测。莫泊桑这位文学巨匠的确没有令人失望,他深邃的思想并不是我们这些凡人所能揣测到的。书里没有羊,更没有羊脂球这类毛绒绒的东西。因为主人公的身材圆润,被冠上了“羊脂球”这样的名字。名字引起的谜团被破解,但书中所诉说的丑恶灵魂却紧紧揪住了我。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的主人公永远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而不是那些自称是国王亨利第四的什么什么人。反观百姓,为了生存,他们没有机会去了解什么是声色犬马;什么是伟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们是十足的土包子,目不识丁的粗人,会更出色的反映出当时混乱的法国。

  一辆驶往阿弗尔港的公共马车上载着形形色色不同身份的人:贵族、商人、修女、“民族朋友”,还有身份最卑微的女主人公羊脂球。她是一个妓-女,一个不仅仅是在法国的有的而是全世界都有的“红灯女子”。

  “羊脂球用一道谦卑而甜美的声音邀请两个嬷嬷来分尝她的便餐……几张嘴不住地张开来又合拢去,吞着,嚼着,如狼似虎地消纳着。鸟老板坐在角儿上吃个痛快,一面低声劝他的妻子也学他的样子……有人拔开第一瓶葡萄酒的塞子了,这时候却发生一件尴尬的事:只有一只杯子。于是只好在一个人喝完以后经过拂拭再传给第二个人……”与那些眼睛长在头顶上的人分享自己三天的食物是完全可以省略掉的举动,而这个在他们认为无比低贱,肮脏的“社会耻辱”在这些无上高贵的人上人面前就像上帝一般赐给他们食物。他们就像一只只听话的哈巴狗,饱食后慷慨的为她唱赞美歌,赞扬她的善良,同情她的疾苦。此时此刻他们贵族的伪善面具充分发挥了作用。“在这些没有表示那么猛干的旅伴的评价中间,她的地位增高了;戈尔弩兑静听着她,一面保持一种心悦诚服者的赞叹而且亲切的微笑;甚至于就像一个教士听见一个信徒赞美上帝……”

  上流人士的为人处世比较狐狸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当一个人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他们会把你伺候的像皇帝。这就是贵族的价值观,他们自私贪婪的本性只允许他们用金钱去衡量一切。数以百计的穷人换不来他们的一丁点同情心,他们永远不会记得施舍与救济,就好像他们永远不会忘了如何赚更多的钱那码子事。面对恶势力丧失正义的立场以求的明哲保身是道貌岸然的贵族惯用的伎俩。在将羊脂球物尽其用的之后,“她觉得自己被这些顾爱名誉的混帐东西的轻视淹没了,当初,他们牺牲了她,然后又把她当作一件肮脏的废物似的扔掉。”

  小说读后感篇二

  在当代文学史老师的嘲弄之下,我终于按捺不住,一口气读完了余华的小说--《活着》。掩卷凝神,心头涌起的难以名状的万千心绪,我想,这些心绪,就是小说里说不清、道不尽的悠长意蕴吧。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即以贯穿所有故事情节的主人公--福贵的口气来展开故事情节。福贵由福致贫、经历无数沧桑事故的跌宕命运,展现更是从一幅国共内战、人民公社到“”时期的动-乱不平、多灾多难的社会的长轴画卷。福贵的坎坷命运,只不过是万千人民在当时大背景下的一个典型和缩影。而余华通过描绘福贵的悲惨一生,正凝练概括了那个时代人民-运命的浮沉遭遇。

  震惊、痛楚、悲切、怜悯……生存时代的巨大差异,使我惊异于动荡年代底层人民生活的悲哀。福贵的命运,可以说已经沦陷到一种悲惨的极点:每时每刻,都承担着生命不可承受的重量,生活对于他,可以说是太重了。沉重得连读者的心,都紧随着收缩、压抑和一次次地撕裂粉碎。这不仅是福贵一个人的悲剧,更是福贵所处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然而在福贵身上,我读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呐喊:

  活着,哪怕生命到了最最艰难的时刻;

  活着,哪怕生命只剩下一丝微茫难辨的曙光;

  活着,这是剩下的唯一的选择,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活着,就要好好地活着;

  活着……

  穿越小说的历史时空,回到我们生存的今天,我为出生在这个相对幸福的年代,感到自足和快慰。读读《活着》,想想福贵,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活着。

  于是,我告诉自己:要快乐地活着~

  散文读后感

  文章从浙东戏班中的丑角“二花脸”这个小事谈起。鲁迅把“二花脸”说为“二丑”,先是说明了“二丑”与小丑的不同,身份比小丑高,性格却比小丑环。然后用主要的笔墨,进一步描绘了“二丑”的独特本领:他与老生扮的“义仆”和小丑扮的“恶仆”不同,“他有点上等人的模样,也懂些琴棋书画,也来得行令猜谜,但倚靠的是权门,凌蔑的是百姓,有谁压迫了,他就来冷笑几声畅快一下,有谁被陷害了,他又去吓唬一下,吆喝几声。不过他的态度并不常常如此的,大抵一面又回过脸来,向台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点,摇着头装起鬼脸道:你看这家伙,这回可要倒楣哩!”到这里为止,鲁迅所讲的,看上去还是戏班的“二丑”脚色本身。到了下面,却文笔一转,进入对“二丑”的“最末一手”的分析,指出这是“二丑的特色”。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义仆的愚笨,也没有恶仆的简单,他是智识阶级。他明知道自己所靠的是冰山,一定不能长久,他将又还要到别家帮闲,所以当受豢养,分着余炎的时候,也得装着和贵公子并非一伙。”这样,就逼近鲁迅为文的本意了,即以戏中的“二丑”,隐喻讽刺当下文人--受豢养的“智识阶级”扮演的权势者“帮闲”的脚色。

  文章渐入佳境之后,鲁迅由此向更深处挖掘。他根据自己的体认,提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二丑”脚色,并非二丑们自己编出来的,小丑们编的戏本也不会有。它乃是“小百姓看透了这一种人,提练出来,制定了的脚色。”然后将这种脚色的创造,上升到一种普遍性的艺术类型,并分析了“二丑艺术”产生的必然性与现实的存在形态,直逼问题的核心:“世间只要有权门,一定有恶势力,有恶势力,就一定有二花脸,而且有二花脸艺术。我们只在取一种刊物,看他一个星期,就会发现他忽而怨恨春天,忽而颂扬战争,忽而译萧伯纳演说,忽而讲婚姻问题;但其间一定要慷慨激昂的表示对于国事的不满:这就用出末一手来了。这最末的一手,一面也在遮掩他并不是帮闲,然而小百姓是明白的。早已使他的类型在戏台上出现了。”这样,文章题旨才全部呈现出来,对帮闲文人的办杂志,出期刊,怎样用出“最末一手”来遮掩他“并不是帮闲”的“二丑艺术”,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将戏台上的群众创造与生活中的丑恶存在,戏剧中的“二花脸”脚色和现实里的“二丑艺术”,紧密连在一起,亦戏亦真,丝环相扣,由远及近,步步紧逼,使读者在接受中,不但醒悟与洞彻,而且获得艺术上一种审美的感受。

小说和散文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1.琦君散文读后感3篇

2.张抗抗散文读后感3篇

3.优美散文读后感3篇

4.冯骥才散文读后感3篇

5.《余秋雨散文》读后感4篇

    1408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