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事新编非攻读后感
非攻是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一篇。看完故事新编非攻,你打算写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鲁迅故事新编非攻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鲁迅故事新编非攻读后感篇一
眼前似是真真定定站了一个人:高个子,乌黑的脸,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是吧?你也说是,明明是一个乞丐的模样——全身都蒙裹着一层黯淡的尘砾。可是不对,哪里不对?是哪一环哪一处出了差错?是他那散发着坚定却又从容、气定神闲的目光。只一抬眼,便足以射穿所有的不屑与“威严”。
是啊,是那个人了。被称“无父”、被诋为“禽兽”也只付之淡然一笑,明明是如此善辩据理力争的人——并非无言以对,而是自有坚定的执着在心。他全身上下没有一样东西逃得出个“破”字,竟是“头也不回地走了”,哪里会顾上“学者”的体面与身份,乃至脑中眼前早是装满了小小一个“宋”——与他毫不相关的遥远的“宋”。面对立志称霸的楚王也是一贯的从容毫无畏惧,终于是软硬兼施地劝得了对方放弃攻宋,其雄才谋略如此。是说着“我等贱人所谓行义的东西也是大人、王者所需”的人;是公输班酒后发着“丢饭碗”的牢骚时也要毅然吐出“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的人;是不懂得稍许恭维谈着“木匠的做车轮活比起会飞的木喜鹊还要巧”的人。一个“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的才士——墨翟。
春秋战国之交,是怎样的一副情景?在浮躁的现世的日子里回望,真是愈加模糊了。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大工商业爆发,却只有些“在农与工肆之人”,小生产者,遭受着压迫,过着艰苦的生活。战争也开始愈演愈烈,而痛苦的更当是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国破家亡也罢,反正一向是如此疾苦的命。浅陋如我,是不知那别门的诸子百家如何,却惟墨子让我心存感动。他体味着最普通却也最艰难的贫弱,他把百姓的安危放在自己的心里,当作自己的事业,主张“非攻”、“兼相爱、交相利”,有力要以力助人,有财要将财分人,有道要用道教人,以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创者得治”,而他也正是如此“口言之,身行之”的。这一切主张,哪怕在今天看来,也有其广泛深远的意义。充满着爱与希望的气息,凝结着将我围绕,在日趋寒冷的秋末之夜,让我心里如有微弱火眼照耀,亮堂而又温暖。
然世人皆知“非攻”却不知“救守”,我甚而想,鲁迅先生在末年写下此文的本意或是如此。墨子带其弟-子三百人守宋,自己前往楚国进行游说。“就是杀掉我,也还是攻不下的”一言让我震撼,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他的光芒。墨子主张“救守”,支持防守诛讨之战,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他提倡“深谋备御”,而非坐以待毙,以积极防御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战争,并守中有攻,积极歼敌。联想鲁迅先生所处抗日战争之时,这条铮铮铁骨的硬汉,或许正也是借着这位伟人的光芒,来发出他自己有力的呼喊吧:我鲁迅死了不要紧,中国人民不会再麻木,国不会亡!
可值得一提的,却是像文中墨子归途的窘境。当他以及如他一样的鲁迅在为救国而奔走时,却依然有愚昧的势力在阻挡着他们的步伐,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再回想我们正处的时代,没有战争纷乱,大抵也该庆幸自己的幸福。只但愿能感受先哲的理想与崇高的道德,也不要忘记历史既而“背叛”。
传说墨子曾制造木鸢,能飞行在天空中。因为“传说”而真足以“传奇”,我也为之惊叹。却想着墨子正如同木鸢一般,飞翔于他自己毕生追求的信念中。而于我,他的影子投射在历史的蓝天中,哪怕不够广大,哪怕不是什么“圣人”,也是那样灿烂伟大的存在。
后记:总想着一个情景。与墨子交谈。分明明白一切也还要问出一句“先生为何定要劝楚勿攻,旅途又如此艰辛的”,想着他淡然回道:“你不懂我的意思……”,慢慢讲出些千回百转却又精深的道义来,也是心甘。
查过资料,竟很自然地崇拜起这几千年的古人来。“崇拜”多少有些低俗与词不达意,却很真实。大概年轻是比较泛崇拜吧,有时也只是微小如此的原因,甚至近乎毫无因果。
鲁迅故事新编非攻读后感篇二
《非攻》出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故事新编》,是根据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改写的。主要讲的是,楚王让大夫公输般造云梯攻打宋国。当时的思想家、军事家墨子主张各国和平相处,不要打来打去,他知道这件事后,便来到宋国。墨子看到了饱受战争之苦的宋国的贫穷,又来到楚国,看到了楚国的繁荣。于是,墨子找到了公输般,劝他别再帮助楚王攻打宋国。公输般说不过墨子,只好带他去见楚王。楚王也被墨子说得无言以对,只好让墨子和公输般用皮带当城池,木片当武器来比试攻城。公输般攻了九次也没成功,墨子只攻了三次就成功了。楚王只好暂时不攻打宋国了。墨子完成任务后又回到宋国时,在城门口被宋国“募捐救国队”抢了包,想到城楼下避避雨,也被宋国士兵挡住。
这篇小说明是写春秋时期的宋国、楚国、墨子和公输般之间的事,其实是在讽刺国民党“九·一八”事变后卖国求和、不思抵抗的丑恶行为。表面上国民党发表过不少收复失地的言论,像小说中“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这句话,看上去很有气概,事实上却丝毫不采取行动。“募捐救国队”其实在春秋时期没有,文中提到它是为了揭露国民党借救国名义搜刮民财,用来享乐的丑行。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借宋国人对墨子的忘恩负义,写出了国民党嫉贤妒能、忘恩负义,自私自利的本性。
这篇小说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由、民主和光明生活的向往,对国民党独裁统治黑暗的憎恶和他的爱国情怀。生活在新世纪的我们,要做正直、有思想、辨是非的人,要懂得感恩,不要做忘恩负义的人。
拓展阅读:原文节选
子夏(2)的徒弟公孙高(3)来找墨子(4),已经好几回了,总是不在家,见不着。大约是第四或者第五回罢,这才恰巧在门口遇见,因为公孙高刚一到,墨子也适值回家来。他们一同走进屋子里。
公孙高辞让了一通之后,眼睛看着席子(5)的破洞,和气的问道:
“先生是主张非战的?”
“不错!”墨子说。
“那么,君子就不斗么?”
“是的!”墨子说。
“猪狗尚且要斗,何况人……”
“唉唉,你们儒者,说话称着尧舜,做事却要学猪狗,可怜,可怜!”(6)墨子说着,站了起来,匆匆的跑到厨下去了,一面说:“你不懂我的意思……”
他穿过厨下,到得后门外的井边,绞着辘轳,汲起半瓶井水来,捧着吸了十多口,于是放下瓦瓶,抹一抹嘴,忽然望着园角上叫了起来道:
“阿廉(7)!你怎么回来了?”
阿廉也已经看见,正在跑过来,一到面前,就规规矩矩的站定,垂着手,叫一声“先生”,于是略有些气愤似的接着说:
“我不干了。他们言行不一致。说定给我一千盆粟米的,却只给了我五百盆。我只得走了。”
“如果给你一千多盆,你走么?”
“不。”阿廉答。
“那么,就并非因为他们言行不一致,倒是因为少了呀!”
墨子一面说,一面又跑进厨房里,叫道:
“耕柱子(8)!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是做十多天的干粮罢?”他问。
“对咧。”墨子说。“公孙高走了罢?”
“走了,”耕柱子笑道。“他很生气,说我们兼爱无父,像禽兽一样。”(9) 墨子也笑了一笑。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来沸水,眼睛看火焰,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10),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11),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耸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从包裹里,还一阵一阵的冒着热蒸气。
“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呢?”耕柱子在后面叫喊道。
“总得二十来天罢,”墨子答着,只是走。
故事新编读后感相关文章:
5.奔月读后感
7.呐喊读书随笔3篇
10.鲁迅祝福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