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琵琶行读后感

木兰分享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千古绝唱,千百年来传颂至今。那么,来看看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琵琶行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琵琶行读后感篇一

  琵琶行》原题为《琵琶引》,引:是琴、瑟、琵琶、箜篌等弦乐的曲名;今与序文相一致,作《琵琶行》,行:则是古诗的一种体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千古绝唱,千百年来传颂至今,被无数琵琶诗词所引用。《琵琶行》原题为《琵琶引》,引:是琴、瑟、琵琶、箜篌等弦乐的曲名;今与序文相一致,作《琵琶行》,行:则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元和十年,白居易当时为太子左赞善大夫,立即上书请急捕贼,当政者不满于他的越职言事,将他贬为江州司马(官名,古为州刺史的副职,掌军事,唐代实际成了闲职)。次年秋天,即元和十一年,白居易送客到湓口(今江西省九江市西湓水入江处),急闻水上有夜弹琵琶者,而曲调恰是京城所流行的,于是“寻声暗问弹者谁”。弹奏者本是长安歌妓,曾学琵琶于穆、曹二人,后因年长色衰而为贾人妇,琵琶女的演奏,曲调略带忧伤,似乎说不尽心中无限事。见于此情此景,白居易把琵琶女的不幸和自己遭贬的愤懑并提,以作《琵琶行》来抒发对现实不满的思想感情。

  贞元、元和之际,与开元相比,是处于中衰时期。但与肃宗及代宗初年相比,这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这首诗写的虽然是“浔阳江头夜送客”的场面和友人惜别的情谊,却表现了较为深广的社会生活,反映了被侮辱者的哀怨和被压抑者的不平。这篇长诗通过写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反映了中唐时期都市生活的一个侧面,对被压迫、被侮辱、被遗弃的歌妓寄予了同情;同时又联系自己的谪贬生涯,抒发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作者敢于突破封建社会尊卑观念的进步思想。全诗叙事、写景与抒情并善,结构严谨,剪裁得当,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明丽,韵律和谐流动,在唐代诗坛上乃至历代诗史上,都属上乘。特别是作品中人物间感情的渗透,以及用一连串比喻将无形的音乐刻划成可感可触的物体,并能让读者从中体味出弹奏者的情态和心事的艺术手法,是十分高明的,增添了作品感人的力量,使这首长诗誉满古今。

  我国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吴厚元教授1983年创作了《诉一读唐诗〈琵琶行〉有感》乐曲抚今忆昔作了丰富的遐想与发挥,摆脱了一般叙事性手法,为演奏者提供了较大的“思”、“想”空间。全曲由引子、两个主题和结尾组成。引子是以自由的吟诵性的曲调开始的,犹如唐代大曲的散序,时紧时松,时强时弱,时快时慢,如入云雾,慢慢地浔阳江头的景致渐渐清晰起来。一开始弱起,音色偏暗,第2、第7小节的节奏紧凑,与前后小节相比,散序的特点尽显无疑。装饰音带有一丝秋意,滑奏不需太实,泛音也不要太亮,右手三指轮和左手滑音的配合所产生的效果,是吴厚元先生借用了古琴所特有的厚重感来表达此曲的古韵,似是琵琶女在诉说着心中的怨恨,感叹成为天涯沦落人的悲哀,所有的乐句强弱交换,虚实交替,强调“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环境感觉,立即把听众带入诗的意境。

  例1:

  第一个主题,进入了慢中板的抒情段,这段音乐充满了内在激情,舞蹈性的旋律与引子形成鲜明对比,犹如大曲之入拍,曲调委婉而优美,好似琵琶女在回忆过去的岁月,宫廷中盛大的乐舞场面,令人不胜感慨。演奏要有文曲的韵味与功力,以表现“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举”,婀娜的舞姿中不无带上几分宫怨春思的伤感之情。接着,旋律向上移高四度予以发挥,即产生了移调的感觉,给音乐增添不少活力。这时,插入了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乐段,大幅度的推挽音,犹如宫女的哭泣声,哀怨而悲切。乐曲进入展开性阶级后,旋律时而流动、时而沉吟,音区高低对比,运用了摭、分、扫、滚、轮、推挽等多种手法加以演绎,使人心潮起伏、欲述无语、欲罢不能。

  例2:

  第二个主题,进入快板段,此段的情绪果断、激情,犹如大曲之入破,繁音促节,以表现“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用有力的扫轮和密集的前十六分音符除了得了肯定、稳重的效果外,欢快的舞姿更是令人眼花缭乱。紧接着,两小节一组的对比句,更是突出了这段的特质,干脆、利落、没有丝毫拖沓的痕迹。这段乐曲具有一定的爆发力和张力,吴厚元先生以有力的扫轮、快速弹挑等手法,将情绪推向最高潮,使人深感意犹未尽、荡气回肠!

  例3:

  之后,突慢,是一段节奏较自由的,用长轮表现的乐段。四弦的空弦演奏,音乐沉重,富有内涵,演奏幅度和层次变化及内在的激情贯穿整段,充分表现了“同是天下沦落人”的感慨与悲愤。三连音的挑奏。给人以一种空谷回声之感。乐曲在经过了激奋、宣泄之后的散叙,沉吟中以弱奏结束全曲。

  例4:

  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之所以为作品取名为“诉”,意在突出它的抒情性及其强度。“诉”不同于“说”,它是一种强烈感情的倾吐,无论对于诗人、诗中人物还是对于作曲家都不例外。而作为音乐,它剔除了文字的叙事成分,这种倾诉就更为纯粹了。其次,在主题发展与乐段之间的衔接方面,作曲家用了一些看起来是游离的后缀和前引,是想有意地打破正常的连贯性,试图表现旧时代女性欲说还羞、欲言又止的特有心态。从而使得这部篇幅比较长大,段落较多的作品,在表达的过程中尽可能避免重复和松散。作曲家希望对整篇诗的描述成分少一些,“感慨”和“思想”则多一些。它的深沉、它的细腻、它的大起大落的戏剧性冲突、它的完备的技术要求以及它的“铁骑突出”般的激情爆发和“幽咽流泉”般的低吟浅唱,均为演奏者提供了极大的二度创作空间。真可谓大家之手笔也。

  综上所述,吴厚元先生的《诉一读唐诗〈琵琶行〉有感》选材精良,乐思呈述清晰,展衍得法,情绪变化多样,为音乐形象的塑造大大增色,演奏技法的运用以音乐内容的表现和演奏效果为出发点,作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虽然乐曲结构庞大,旋律典雅柔美,节奏变化丰富,但没有丝毫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繁杂艰深之感,而是质朴无华、洒脱大方、恰到好处,其艺术魅力沁人心扉,实不愧为一支琵琶传世之作。

  琵琶行读后感篇二

  彩蝶翩翩,飞入梦中,划破昏暗,在梦中摇曳生姿。七彩光芒,繁华盛世,仿佛回到了从前,一切都那么熟悉。一丝淡淡的欣喜不由在心中荡漾。

  忽然,传来一声刺耳的声音,彩蝶翩翩的影子支离破碎,一切美好华景片刻间烟消云散,一颗七巧玲珑之心瞬间被不尽的愁绪淹没。

  夜半梦醒,绣枕已湿。女子起身坐起,长发滑落腰际。她走到铜镜前,轻抚面庞。柳眉、凤眼、俏鼻、红唇,红妆依旧,只是眼角的丝丝皱纹,却是用脂粉也难以完全遮住。她久久凝视着镜中的脸。最终不过轻轻叹息,红颜易老,年华易逝……

  光阴弹指而过。但京城万般宠爱、风光得意、纸醉金迷的场景,还是会时常出现在她的梦里,无法散去。可是,这梦好累,真的好累。

  梳洗后,她命婢女取来琵琶,泛黄的琴面映着淡淡的月光,琴身精致一看便是不菲之物。女子轻抚琴身,眼泪悄然落下,沿光滑的琴面下落,坠入地面,无痕。这把琵琶已伴她多年。出师时,师傅便将它传于她,一直未曾离身。轻拨琴弦,一串清扬的乐符自指尖流泻而出。玉指翻飞,旋律连缀成一段忧伤清曲。

  琵琶声传千千思,细数过往心中事,芙蓉玉酿不再,唯见泪落千行淡撒衣衫。

  一曲未终,女子听见外面有人呼喊,便停了下来。本不愿出去,但抵不过船外人万般邀请。最终犹豫了一下,犹抱琵琶半遮面。

  月光下,女子身着白色罗绫衣裙,简单挽起的发髻上斜斜的插着一个珠钗,精致秀丽的容颜,弥漫着些许忧伤的眼眸,误让众人以为仙子下凡。女子微微抬眸,一个青衫男子闯入视线,心里莫名有种熟悉感,暗想,也许是旧相识吧。稍整衣衫缓缓坐下。玉指轻弹,古朴的琵琶,沧桑的乐音,让人有些恍惚。心中的感情,全部隐在了弦中,声声直逼人心。弦弦掩抑声声思,低眉信手续续弹。时如泉水叮咚,时如女子灵动,时如闺妇哀怨,时如宝剑出鞘,时如沙场争锋……

  曲终抬眸,四目相对,两人默契一笑。从对方的眼中看出——知音也。男子轻声询问:“姑娘京城人士否?”女子轻点头,将自己的身世娓娓道出,而她的心仿佛也回到了当初。

  十三岁那年,琵琶学成。凭着精湛的琴艺和出色的相貌,红遍京都。从此,她开始日夜为富家子弟弹唱,受到他们万般宠爱,他们为她抛掷千金也毫不在意。日子混混沌沌得过着,今年欢笑复明年。曾经,无数子弟说过要将她纳入府中,她都婉言拒绝。她明白,他们喜欢的只是她美丽的容颜;她想等的,是一个可以厮守一生的人。

  时过境迁,年华消逝,亲人散去。她最终也没有等到托付终生的人,而身边人也渐渐没了对她的宠爱。女子心中虽然早已料到,但巨大的落差与失落还是让她满心凄凉。

  后来,她嫁做了商人的妻子,但商人只是商人。他能想到的只有赚钱,他不会听她弹琵琶,更不会懂她心中所想。商人重利轻别离,只留她辗转于江湖之上,空守明月叹息。

  坐下之人听后,泪痕满面。女子说完欲走,男子出言相留,诉出他自己的身世,请她再弹一曲。看着男子真诚的眼睛,想到与他相似的凄凉身世,便抱着琵琶又回到了原处坐下。幽幽的琵琶声在船中回荡,男子提笔写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呵,一生情痴为何,一生忠义为何。同是痴人,同是可怜人。

  浔阳江畔,梦回浮生。只叹红尘易醉,情难断。愿君但惜琵琶缘,一曲琵琶一生牵。

  他赠诗篇,她赠往昔。萍水相逢,却成知己。同一世界的人,无言共谈,但泪在双颊流过,无声胜有声。

  夜渐明,伊人立船头,轻拂琵琶。千言万语化为一首轻柔的乐曲,送男子渐行渐远……

  琵琶行读后感篇三

  自幼聪慧的白居易,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贞元十六年,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便捏造“伤名教”的罪名,说白居易在母亲丧失时还写赏花诗,因此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这首《琵琶行》是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的。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一句“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寄托了自己(江州司马)政治上失意的苦闷。中唐时期的社会生活,现实的黑暗河人民的痛苦,宧官的飞扬跋扈,就连“老大”也要“嫁作商人妇”,“杜鹃”亦啼血,猿亦哀鸣,只怕奏琵琶者此行亦掩泣,听着更甚青衫湿!谁人不想凭借自身努力平步青云呢?然而,众观千万事,事事锁深秋,只要能自保一身清廉阿政,何必耿耿于怀那功名立禄以及世人肤浅可笑的寸光鼠目呢?

琵琶行读后感相关文章:

1.白居易琵琶行读后感3篇

2.读后感2000字左右 3篇

3.白鹿原读后感作文3篇

4.芭比公主故事读后感5篇

5.学琵琶心得 如何学琵琶

6.白居易琵琶行书法

7.琵琶行的读后感(2)

8.名家名篇

9.琵琶行的教案

10.琵琶行练习延伸拓展

    126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