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快乐》读后感
钱老的《论快乐》让人获益匪浅,你想受益的话,就来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准备的《论快乐》读后感,仅供参考!
《论快乐》读后感篇一
读了文摘钱钟书写的《论快乐》一文后,受益匪浅。
现代社会是一种浮躁型的社会,加之经济大潮的席卷和竞争压力的增大,作为比较受尊重的岗位——教师,也难免会出现这样一些心态:当老师真没劲,整天受气,提心吊胆,拼死拼活才挣这么几个钱;这次的荣誉怎么又没我,真气人;上课用以前的教案就行了,“新三年,旧三年,拼拼凑凑又三年”嘛……这些都是消极的心态,没有用正确的心态来对待教育工作,甚至产生了“厌教”心理。带着这种心态教学,不仅会影响学生心灵的塑造,而且也会阻碍自身的发展。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总是自己心中有阳光。要想使你的学生自信,首先你应是一个自信的人;要想使你的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首先教师应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所以,我们应及时调整,摆正自己的心态。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呢?
一、以乐观的心态对待教师这项职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些同学“职务”高了,一些原来看起来并不出众的人转眼成了拥有轿车、别墅的富翁。于是,有的教师内心里会时不时地琢磨着想跳出这一行,彻底的“翻身解放”。他们想:考公务员,办公司做生意,竞聘主持人……总之无论做什么都比做教师好。但真正静下心来想一想后,就会发现,这些梦想的岗位往往只是一个梦想而已。而且这些梦想的存在除了会继续干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再不能起任何积极的作用。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只为薪水而工作,你的生活将因此而陷入平庸之中,你找不到人生中真正的成就感,工作的目的虽然是为了获得报酬,但工作能给你带来的远比工资卡上的工资要多得多。”人生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有意义的,更何况教育既是专业又有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其包容性是强大的,而且教育又是一项事关“人”和社会未来的工作。所以,当你以乐观的心态对待教师这项职业时,你会发现比起其他工作,教育有着更多的乐趣和幸福。当你的文章发表了,你的工作得到大家肯定的时候,你会感到幸福;当你看到你所教的学生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懂事的时候,你会感到幸福;节日收到学生的祝福,生病收到孩子的关怀,毕业的孩子来看望你的时候,你会感到幸福。而且没有哪一项工作会预先支付你工作的幸福,除了教育。当你第一次上班见到学生,同学们用纯真的眼神迎接你,那眼神已经支付了一切。
所以,我们要以乐观的心态对待教师这项职业,当你用心投入地做教育的时候,你会发现教育原来有这么多叫人流连忘返的领域,这个时候教育的幸福会自动来到你身边。
二、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工作中的得失。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人都在努力工作,有的教师在工作中取得了成功,而有的教师因个人能力或机遇的原因,各种荣誉与自己擦肩而过。于是就出现了两种心态:一种是因取得一点成绩而盲目自大;另一种是因暂时的不顺而过度自卑。我认为这两种心态都不可取,我们应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工作中的得与失。
对于盲目自大的教师不能太过骄傲。一事行不等于事事行,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别的教师肯定都有他们的优点,所以要有谦虚学习的态度,更何况一味的自负只能阻碍自身的发展。对于自卑的教师要想得开。当然看到有的人获奖而自己没有,职称老评不上,看到别的教师取得成绩春风得意的时候,难免会有一种酸溜溜失落的感觉,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不能因为这些使自己颓废,失去进取的信心。正所谓,一事不行不等于事事不行,也许明天的成功正在向你招手。所以现在你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坐得住”。板凳要坐十年冷,因为坐不住,一些人左顾右盼,朝三暮四,任凭岁月如流水般哗哗淌过,结果一事无成。因为坐住了,一些人的心血和汗水换回了沉甸甸的果实。
曾经担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因为小时侯患脊髓灰质炎而留下残疾,此外,他的牙齿参差不齐且突出来。为此他非常自卑,生怕别人取笑自己。他常常戴口罩,千方百计减少抛头露面的机会,甚至同学们的游戏和交谈,他也从不参加,老师提问他时,他会手足无措,一言不发,同学们都把他当成可怜虫。然而,在后来的日子里,他敢于正视自己的缺陷,对于别人的取笑,都一笑了之。他把全部的精力和聪明才智都用在了学习和工作上,最终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你看,即使象罗斯福这样“先天不足”的缺点都能以后天的努力来扬长避短,何况对于我们普通教师来说,往往并没有如此致命的先天缺陷呢。
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每位教师都有他的闪光点,所以当你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工作中的得与失,敢于接受挑战的时候,你的闪光点会越来越亮,此时工作的乐趣也就离你不远了,人生的精彩也就离你不远了。
三、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在教育教学中享受工作的幸福是每个教师所渴望的。然而教师教育生活是否幸福,取决于教师在工作中是否具有积极进取的心态。。有这样三片砂纸:阅读、实践、反思。积极进取的教师用它们不断地打磨自己,打磨出珠圆玉润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享受了工作的乐趣,同时也得到了发展。
首先是积极的阅读。教师的工作具有独特性,我们面对的是人。每个同学每天都在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我们不能总是“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而应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据说,有的学校每天拿出一个小时作为全体教师固定读书时间。可见,积极的阅读不仅会使你收获知识,理论得到提升,而且会让你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其次是积极的实践。书本上的知识说的再好,如果你不能付之实践那也是白搭。王老师是一位老教师,他曾有几次机会改行做其它工作,可他却十几年如一日在三尺讲台上干得津津有味。一次聚会时,我们问他是否感到单调倦怠,他却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我不敢说我有多么敬业,我只是觉得任何一种职业都有其重复单调的一面,这要看你怎样去把握。象我任教的政教专业,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加历史的重叠,而是每年每天都有新变化。因此我每天都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最新时事动态,同时不断地看一些新的书籍和刊物,并把它们及时写入讲义中,讲出来的课很受学生欢迎,我自己也从中找到了乐趣,所以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枯燥的职业。只有积极学习,积极实践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动力,这就是我的体会。”可见,我们不仅要积极阅读,提升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会积极实践。具有实践的理论才显得生动,具有理论的实践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应该把看到的一些优秀的做法积极灵活的运用到我们的课堂和班级,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会因为时时引进活水而有条不紊、有声有色,作为教师会感到越来越得心应手,从中逐渐享受到教学的乐趣。
最后是积极的反思。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认识到反思对改进自己的工作有独特的作用。因为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挖掘或梳理出经验中蕴含的原理,使经验升华为理论,可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使教师能为他的决策和行为辩护,独立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所以积极的反思可以使教师的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效率,同时可以在积极的反思中不断收获到成长的快乐。
可见,一个人对待工作的心态就代表了这个人。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迎接一次又一次的挑战,那么有积极的富有生命意义的人生。可以设想:一个心态消极的教师,如何能够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又怎么能够培养快乐、健康、文明的“四有”新人。简言之,教师心态积极与否,影响着教育效能的优劣,也关系着其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以乐观的心态对待工作,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得失,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那么将来的生活中就必定充满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快乐。
《论快乐》读后感篇二
钱老的书中总是透露着幽默和睿智。需要用心来细细地品味文章的深层次的涵义了。因为真正的智慧不是直白,它需要细细品味,像酒一样,越品越感受到它的真实。同时也能体会到智慧的深邃。《论快乐》就是这样一篇充满了智慧的文章。文中对“快乐”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诠释。首先说它是易逝的,再说“永远快乐不但是渺茫地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地不能成立”;接下来又向读者阐明快乐是人生存下来的催化剂;然后又说明快乐其实是精神层次上的感受;最后作者坚定地认为“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这里前面的“快乐”意味着物质上的享受,而后面的“乐观”这个精神意义上的涵义才是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快乐。而这句话也是文章的主旨。 掩卷沉思,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看到的、面对的、经历的、回想的大多数是拼搏时的艰辛,失败时的痛苦。而成功时的快乐则是奋斗过后的一个界碑,那只能是一瞬间的感受,进步的人在快乐瞬间过后,便会越过这个界碑,朝下一个目标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又将会面对艰辛和痛苦。而不求上进的人虽然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受着“快乐”,但那也会是短暂。
钱老在文章的末尾写到, “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得玩笑。”“矛盾”这个概念小而理解就是对不相容的事物的一种描述,大而解释则又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哲学的伟大之处就是它能将不管多大的问题给简而化之,用一个概念就概括了,但同时又神圣得让人不敢去触碰。由此可见,世间万物都处在矛盾之中,哲学也不例外。那与快乐相矛盾的事物是什么呢?痛苦、绝望似乎都不能很好地来概括,因为快乐本身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谁能给出快乐的具体概念呢?“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他反对将“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并且认为“这是最糊涂的分析”,由此就递进得到了“人生虽不快乐,但仍然乐观”这样一个论断。这与钱老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
再想想我们,物质上的富裕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快乐。
仔细想想,恐怕是物质上的富足导致了精神上的空虚。那么这些是谁的责任呢?是社会,还是我们自己呢?都有。
《论快乐》读后感篇三
曾经读到过这么一段话:“死亡才是真正的永恒。人类千方百计地追求永生,一旦真正达到永生便会发现,这永生不过是物质的长存,精神却无法一成不变地存在。”生命如此,快乐亦如斯。对于快乐来说,并不存在着真正意义上的永恒,只有短暂的、会消失的才是真正的永恒。就是因为它会消失,人们才会千方百计地想把它留住。当一旦发现快乐永存,便也无快乐时那种快乐的心情了,只有对比中才会显示出快乐与忧伤的不同。因而快乐就像躲在门后的方外之景,你从门缝里探出身便可感受快乐;你隔着门缝往窥视,你也可观望快乐;而你把门关紧,连缝也不留一丝,那你注定与快乐无缘。但是人们又不可能时时把门打开,生活中有太多的琐事牵拌,永恒的快乐永远无法存在。
人的一生伴随着苦难而成长,快乐只是人生的点缀。当一个新生儿呱呱落地,便是用哭声向人们宣告:又有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当一个生命走完了他所有的历程,活着的人又是用哭声为他送别。人生中的两件大事:生与死都有眼泪相伴,是冥冥之中注定了人类的一生将会有苦难伴随。而快乐或许是上天因着怜悯赐予我们拥有面对苦难生活坚持下去的勇气的精神源泉。因而这快乐虽是短暂的,但亦是永恒!
就是今天,在论坛看到一位老师留言:“小屋铭(不睡觉的兔)/屋不在宽,能住就行。/文不在长,有感则记。/斯是小屋,自娱自乐。/教学本无法,有备赢课堂。/谈笑有网友,往来皆知音。/可以录随笔,刻得失。/无刻意之追求,无名利之劳形。/人教留一处,和风亦有屋。/兔子云:「狡兔几窟?」”(注:人教指人教论坛,和风指和风论坛。)快乐之意不言而喻。
对于门内的我们来说,门外的快乐是苦难历程中极大的诱惑。苦难是人生的必含内容,相对快乐来说,它是痛苦的,没有人会希望生活在苦难之中,人们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美好与快乐。但一旦遭遇苦难,它也会同时提供一种机会,人性中的某些特质,唯有藉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正如周国平所写道:“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决不会轻易丧失。”“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由于苦难,快乐显得弥足珍贵,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真正懂得快乐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