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电脑>电脑硬件知识>CPU知识>

电脑病毒是怎么产生的

佳卓分享

  电脑病毒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应该了解一下,然后才能更好的预防电脑病毒,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你做出详细的电脑病毒产生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计算机病毒产生说法一:

  1.最早是为了恶作剧,计算机病毒最早出现于DOS,这是一个引导阶段,在这个阶段下,人们都是为了恶作剧,出现于1987年,当时的计算机硬件较少,功能简单,一般需要通过软盘启动后使用.引导型病毒利用软盘的启动原理工作,它们修改系统启动扇区,在计算机启动时首先取得控制权,减少系统内存,修改磁盘读写中断,影响系统工作效率,在系统存取磁盘时进行传播。1989年引导型病毒发展为可以感染硬盘,典型的代表有“石头(2)”

  2.1989年,可执行文件型病毒出现,利用DOS系统加载执行文件的机制工作,代表为“耶路撒冷”,“星期天”病毒,病毒代码在系统执行文件时取得控制权,修改DOS中断,在系统调用时进行传染,并将自己附加在可执行文件中,使文件长度增加。

  3。1990年,发展为复合型病毒,可感染COM和EXE文件。

  4.1992年,伴随型病毒出现,它们利用DOS加载文件的优先顺序进行工作。

  5.1994年,随着汇编语言的发展,实现同一功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完成,这些方式的组合使一段看似随机的代码产生相同的运算结果。幽灵病毒就是利用这个特点,每感染一次就产生不同的代码。例如“一半”病毒就是产生一段有上亿种可能的解码运算程序,病毒体被隐藏在解码前的数据中,查解这类病毒就必须能对这段数据进行解码,加大了查毒的难度。

  6.1995年,生成器,变体机阶段

  7.1995年,蠕虫

  8.1996年,视窗阶段,出现于窗口化系统windows系列中。

  9.1997年,因互联网出现,进入互联网即通过网络传播。

  10.1997年,Java阶段,此时出现java语言进行传播和资料获取的病毒开始出现,典型的代表是JavaSnake病毒,还有一些利用邮件服务器进行传播和破坏的病毒,例如Mail-Bomb病毒,它会严重影响因特网的效率。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纷纷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为社会和家庭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电脑病毒也随之出现,且电脑病毒造成的损失却越来越大。1999年6月19日,美国加州调查机构“电脑经济公司”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由于电脑病毒肆虐,全球工商业1999年上半年已损失76亿美元,而 1998年全年的损失额才15亿美元。调查负责人厄布斯克鲁尔还指出,每出现一种病毒,其破坏威力也将越来越大。以1999年出现的 “Explore.ZIP病毒”为例,从出现到统计时的几个月内,它所造成的损失几乎是1998年上半年所有电脑病毒所造成损失的5倍还多。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电脑病毒的来龙去脉做一个透彻的了解,并学会防范病毒的基本知识。下面,笔者结合实践就病毒的概念、历史、产生的原因以及病毒防治,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与同仁们一起探讨。

  计算机病毒一、病毒的含义

  与医学上的“病毒”概念不同,计算机病毒不是自然存在的,你无法用任何一台显微镜观察到一个计算机病毒样本,它归根结底只是一串二进制代码。但由于计算机病毒与生物医学上的“病毒”同样具有传染性、破坏性、隐敝性和潜伏性,因此人们从生物医学上引申了“病毒”这个名词。

  人们对计算机病毒最通常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所固有的弱点编制的具有自身复制能力的、会不断感染的、具有特殊目的的计算机程序”。这个定义不但包括人们熟知的“拿它死幽灵王”、CIH等恶性计算机病毒,还包含了我们熟悉的宏病毒。

  Office文件并不是单纯的不可执行文件,虽然它本身不能作为程序执行,但微软公司为了扩展Office的功能,提供了一种专门的Basic语言—— VBA。编写者可以将程序代码嵌人Office文件中,当用Office程序打开这些文件时,程序代码便会自动执行。前一段流行的“美丽杀手 Melissa”病毒便是利用宏来使电子邮件程序Outlook自动根据通讯录中前五十个记录的地址发信,而最近的“七月杀手July Killer”宏病毒的破坏方式则是产生一个只含有一句“deltree/y c:”的Autoexec.bat文件来替代你原有的文件。

  值得一提的是,“特洛伊木马程序”、“后门程序”和“蠕虫”这三个概念严格说来并不符合上述病毒定义。“特洛伊木马程序”的名字来自于世人共知的希腊神话:木马通常“伪装”成另一程序,比如一个著名的游戏或工具,不知情的用户运行后便上了当。虽然木马程序通常表现出格式化硬盘、传染病毒或安装“后门”等恶性行为,可是它并不会复制自己。“后门程序”是近来发展相当快的一类恶性黑客程序。从本质上说,后门软件是一套远程控制工具,当后门程序成功侵入计算机系统后便悄悄打开某个端口,接着黑客便能通过Internet窃取系统的网络帐号、密码等重要资料或破坏数据,为所欲为。“蠕虫”并不感染其他文件,仅仅是在系统之间永无止境地复制自己,不断消耗系统资源以至严重影响甚至拖垮整个系统。

  计算机病毒二、病毒的历史

  在国外,最初对计算机病毒理论的构思可追溯到科幻小说。1977年夏天,托马斯·捷·瑞安的科幻小学《P-1的春天》成为美国的畅销书。作者在这本书中描写了一种可以在计算机中互相传染的病毒,这种病毒最后控制了7000台计算机,造成了一场灾难。1983年11月3日,弗雷德·科恩博士研制出一种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复制自身的破坏性程序,伦·艾德勒曼将它命名为计算机病毒,并在每周一次的计算机安全讨论会上正式提出。8小时后专家们在VAX11/750计算机系统上运行此程序,第一个病毒实验成功。一周后又获准进行5个实验的演示,从而在实验上验证了计算机病毒的存在。1986年初,在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巴锡特和阿姆杰德两兄弟经营着一家IBM-PC机及其兼容机的小商店。他们编写了著名的Pakistan,即Brain病毒,在一年内流传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第一次深深地尝到了病毒的苦头。然而在1988年11月2日,发生在美国的“蠕虫病毒”事件,又给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罩上了一层浓浓的阴影。蠕虫病毒是由年仅23岁的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生罗伯特·莫里斯编写的。虽然他并无恶意,但当时“蠕虫”在Internet上大肆传染,使得美国六千多台计算机处于瘫痪状态,直接经济损失达9600万美元。“蠕虫”一时成为舆论焦点,从而迫使美国政府立即作出反应,国防部甚至成立了计算机应急行动小组。

    3643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