蛊惑人心的典故
蛊惑人心是指用谣言或诡辩来迷惑;毒害人们的心灵。你们知道蛊惑人心的典故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蛊惑人心的典故,供大家阅读!
蛊惑人心的典故
《元史・刑法志》:“诸阴阳家者流,辄为人燃灯祭星,蛊惑人心者,禁之。”
释迦牟尼佛有个关于人贪欲的寓言故事,因为太长没有录入。其中的“蜂蜜”是指满足人类欲望的各种各样的快感和享乐。而等待旅人落下的“龙”,是人们心造之物,它如实影射人们丑陋的思想和欲望。
红龙比喻恼怒,就是“嗔”;黑龙比喻欲望,就是“贪”;蓝龙比喻嫉妒、憎恨、发泄不满,就是“愚痴”。佛教将这“贪、嗔、痴”为“三毒”。三条恶龙就隐喻这三毒,按释迦的说法,这就是糟蹋人生的三大要素。
据说人的烦恼有108种之多,特别是其中的“贪、嗔、痴”这三毒,是使人痛苦不堪的“元凶”,是死死缠住人心、不肯须臾脱离的“毒素”,人们即使想摆脱他们也摆脱不了。
要完全消除三毒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努力去抑制他们、控制他们。在具体的做法上没有捷径,但只要将诚实、感谢、反省这一类“简单易行的修炼”持续实践就行。另外平时养成理性判断事物的习惯也很重要。
控制住欲望,也就是抑制了私心,利他之心就会抬头。先人后己的利他心,是一切德行中最美好、最高尚的品格。
忘我利他,把自己放在后面,先为世人为社会尽力。当这种利他心出现时,人就不再为欲所迷。而且有了利他思想,烦恼的三毒就开始消解,原本“纯洁的心灵”就能从庸俗的欲望中解脱出来,重新描绘美好的愿望。
蛊惑人心的解析
[成语解释] 用谣言或诡辩来迷惑;毒害人们的心灵。蛊:相传是一种由人工培养的毒虫;用来放在食物中害人;蛊惑:迷惑;毒害。
[成语出处] 《元史·刑法志》:“诸阴阳家者流;辄为人燃灯祭星;蛊惑人心者;禁之。”
[正音] 蛊;不能读作“chónɡ”。
[辨形] 蛊;不能写作“盅”。
[近义] 造谣惑众 造谣中伤 飞短流长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动宾式。
蛊惑人心的造句
1、是的,这是一个情绪化的问题,很容易被蛊惑人心者利用。
2、在这种毫无可能蛊惑人心的“阶层团结”口号下,罗马人一方面受到恶意的重伤,另一方面法国人受到来自国际媒体的抨击。
3、另一方面,经济萧条则有助于蛊惑人心的政客成为独裁者,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那段时期即说明了这一点。
4、如果没人知悉火鸡被引入说英语国家的历史,这一说法也许颇为蛊惑人心。
5、我妈教我不要轻易相信广告蛊惑人心的办法。
6、这一法案往好处说顶多是毫无意义的装腔作势,往最坏处看是危险的蛊惑人心。
7、他们和很多恐怖主义组织一样,利用因特网(Internet)蛊惑人心,煽动心怀不满的年轻人加入激进分子的行列并建立自己的恐怖主义巢穴,以规避得到加强的安全措施。
8、萨曼莎有一种蛊惑人心的自信,这种自信可以让罗斯·佩罗去竞选总统。
9、没有责任感的领导,仅仅是个蛊惑人心的政客,他会告诉民众:假如他当选,他将解决所有的问题。
10、布鲁弗主义,一种对统治世界的不可能的、夸张的信仰,是对纳粹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拙劣的模仿--只是同样的空虚和同样的蛊惑人心,虽然由于007的出现,它远非同样的致命。
11、整个社会充满着蛊惑人心的厚颜无耻的口号,到处是血腥的诺言。
12、在一次采访中他说道:“这并非我一个人的见解。如果你相信福音中所说,相信魔鬼的存在,相信他蛊惑人心的力量,你就知道我在说什么。”
13、我们从未想过要拿此事件来蛊惑人心。
14、尽管人们想知道明星更多的新鲜事无可厚非,但是那些散布谣言蛊惑人心的人们确实应该受到惩罚和制裁。
15、这位蛊惑人心者的演说未能煽动听众。
16、这些并非是蛊惑人心的材料。
17、他们靠的不是那些蛊惑人心的术语,“威信”才是魔术师的诡计得逞的重要因素之一。
18、一个单一的名称,在一个单一的功能是指两个不同的对象,势必蛊惑人心。
19、为支持自己的观点,他刊载谎言,伪造文献,编选暴力故事,写煽动性的社论,出版蛊惑人心的卡通和照片。
20、暴动煽动者;蛊惑人心的政客:激起民众激情的领导人或演讲者;煽动者。
21、常有人抱怨说,蛊惑人心者鼓吹经济谬论时,总是比那些点出问题要害的诚实的人更能获得大众的欢呼喝彩。
22、雅致的婚纱礼服裙不只是蛊惑人心,鱼,热钱深V露背礼服近年来选择丰隆。
蛊惑人心的典故相关文章:
1.目不窥园的典故
2.三人成虎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