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词语大全>典故>

常见文学典故归纳

沙娣分享

  典故大家应该都了解吧,那典故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常见文学典故归纳的内容,欢迎阅读

  常见文学典故归纳1

  ■ 八面威风

  典出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四折:圣天子百灵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元朝末年,朝政腐败,灾民流离失所,各地农民纷纷举起义旗,反抗元朝的统治。这时朱元璋也在家乡招兵买马,不久,朱元璋就拥有了一支二三万人的队伍。在朱元璋攻下安徽和阳后,又继续进攻江南。

  在过年那天,他与大将徐达,同乘一条小船,准备渡江。船主是对老夫妻,天亮开船的时候,撑船的老头举起船桨,嘴里喊起了号子说:“圣明的天子六龙护驾,大将军八面威风,威势很盛。”

  当时,朱元璋大喜,虽然那时朱元璋并没当上皇帝,不过他觉得在过年的时候听到这样的话非常吉利。后来,他果然起义成功,当上了天子,建立了明朝,他成为历史上闻名的皇帝明太祖。

  现在,“八面威风”这则成语的意思也是形容声势显赫、威望极盛的样子。和过去基本没有区别。

  常见文学典故归纳2

  ■ 暗箭伤人

  典出宋·刘炎《迩言》卷六引用《左传·隐公十一年》中的一个故事:暗箭中人,其深次骨,人之怨之,亦必次骨,以其掩人所不备也。

  春秋时,郑国的郑庄公下令攻打许国。郑军逼近许国都城的时候,青年将军公孙子都指挥士兵奋勇攻城。老将军颍叔考是一员勇将,他奋勇当先,命令士兵架起攻城的云梯,自己跳下战车,就爬上了城头。公孙子都之前就与颍叔考有矛盾,他眼看颍叔考就要立下大功,又着急又气愤,生怕颍叔考抢了自己的风头,便偷偷地抽出箭来,对准颍叔考就是一箭,只见这位勇敢的老将军一个跟斗摔了下来。另一位将军瑕叔盈还以为颍叔考是被许国兵杀死的,连忙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战斗,终于把城攻破。郑军全部入了城,许国的国君许庄公逃亡到了卫国。

  “暗箭伤人”这一成语就是由此产生的。“暗箭伤人”亦作“暗箭中人”指放冷箭伤害人,不过,作为成语它却并不限指以暗箭为凶器,凡是背地里耍手段伤害人的,都可叫做“暗箭伤人”。

  常见文学典故归纳3

  ■ 暗度陈仓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

  秦末烽烟四起,各路人马纷纷反秦。刘邦首先攻破函谷关驻军霸上。后来项羽也攻破刘邦军队把守的函谷关,势力强大的项羽逼迫刘邦退出关中,迫于项羽的压力,刘邦退驻汉中,为向项羽表明自己将安于汉中再无东进之意,刘邦在退驻途中烧毁了栈道。

  公元前 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出征前,韩信派几百名士兵重修栈道,章邯闻讯,不以为然,因为他不相信刘邦能在短时间内修复栈道。麻痹了关中军后,韩信便派奇兵取陈仓小路袭击关中军,刘邦重新占领了关中。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陈仓,是一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暗度陈仓”,用来形容采取正面佯攻,当敌军被我牵刺而集结固守时,我军悄悄派出一支部队迂回到敌后,乘虚而入,进行决定性的突袭。

  常见文学典故归纳4

  ■ 按图索骥

  典出《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他把自己识马的经验写成书,名为《相马经》。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各类好马的特征,孙阳的儿子熟读了这本书后,以为自己学到了父亲的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好马。一天,他在路上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不像叠起来的酒药饼子。”孙阳听后,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这马太爱跳了,不好驾驭。”

  后来人们便用“按图索骥”来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学习别人的长处,但不能原封不动的搬用,那样难免会闹出笑话,以致得不偿失。但它的另一种用法,按照线索寻找,是不含贬义的。

  常见文学典故归纳5

  梦笔生花 大诗人李白小时候曾梦见自己所用的笔笔头开花,后文采赡逸,名闻天下。后来也因此以“梦笔生花”“生花妙笔”等语赞誉人的文才。

  才高八斗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人因此称才学出众者,为“八斗之才”或“才高八斗”。

  洛阳纸贵 西晋文学家左思写了《三都赋》,洛阳的人们争相抄阅,一时间,让洛阳的纸张紧缺。后人因常以“洛阳纸贵”形容文章的广泛传播或被人推崇。

  一字千金 秦时吕不韦使其门客著《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后来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

  学富五车 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春秋时的惠施读过的书要装满五辆马车,后来形容读书多或学问大。

  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成,文不加点。”

  著述等身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著述等身”“等身著作”来形容读书很多或著述极富。

  柳絮才高 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多指女子。语出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不栉进士 栉:梳头。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旧指有文采的女人。唐刘讷言《谐喙录·不栉进士》:“关图有妹能文,每语人曰:‘有一进士,所恨不栉耳。’”

  扫眉之才 扫眉,即画眉毛。唐代才女薛涛容貌出众,与文人墨客诗书唱和,常令人啧啧称奇。后人将才华卓然的女中文豪称为“扫眉之才”。

  夺锦之才 唐代武则天游洛阳龙门,令众臣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东方虬第一个交卷,武则天便将锦袍赐给了他。未几,宋之问诗亦成,武则天阅后赞叹不已,便令人将东方虬手中的锦袍夺回,赏于宋之问。后人用“夺锦之才”或“夺袍之才”,称文采出众之人。

  夺席之才 东汉戴凭精通儒家经典。某次朝会上,光武帝命群臣相互考问经书,理屈词穷的将席位让给辩胜者。戴凭一举夺下五十多个席位,被誉为“解经不穷戴侍中”。后人以“夺席之才”称誉那些学识渊博的雄辩之士。

  七步之才 “三曹”中的曹丕命令其弟曹植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曹植才思敏捷,应声便做出让后人称道的--《七步诗》。七步之才后用以形容才思敏捷。

    282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