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词语大全>典故>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下篇(8)

广达分享

  74、一诺千金(季布)

  [释义] 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语出] 《史记?季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正音] 诺;不能读作“ruò”。 [辨形] 金;不能写作“斤”。

  [近义] 言而有信 [反义] 言而无信

  [用法] 常与“出言不苟”连用。一般作谓语。 [结构] 偏正式。

  [例句] 大丈夫言出必行;做事要果断;~。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侯婴说情。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

  “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75、杀妻救将(吴起)

  吴起者,卫人也,〔1〕好用兵。尝学于曾子,〔2〕事鲁君。〔3〕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据汉代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记载,战国时代,魏国人吴起(前?-前378年)曾先后在鲁、魏、楚三国做官。他在鲁国时,齐国人来攻打鲁国。鲁国因为吴起有一定的将才想要任命他做将军,率兵与齐军作战。但由于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鲁国怀疑他与齐国的关系,对任命他做将军一事迟疑不决。在这种情况下,吴起想成就自己的功名,就把自己的妻子杀死了,以表明他与齐国没有什么关系。鲁国最终任命吴起为将军。吴起做将军后,率兵攻打齐军,把齐国打得大败。这个故事说明,吴起为了成就自己的功名,忍心杀害自己的妻子,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后因以“杀妻求将”比喻忍心害理以追求功名利禄的行为。

  76、前倨后恭(苏秦)

  [释义] 先前态度傲慢;后来恭敬有礼。形容前后态度截然不同。

  [语出] 明?吴承恩《西游记》:“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

  [正音] 倨;不能读作“jū”。

  [辨形] 倨;不能写作“居”。

  [近义] 前倨后卑

  [用法] 用作贬义。多用于讽刺。一般作谓语、状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这个售货员刚才对我大声喝斥;现在却热情有礼;~;令我大惑不解;仔细一看;原来是检查工作的领导来了。

  [成语故事]

  苏秦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家乡洛阳。家人见他如此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苏秦的嫂子不给做饭,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

  这件事大大刺激了苏秦,经过一年的苦心揣摩,苏秦掌握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在周游列国时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并被封为“纵约长”,做了六国的丞相。苏秦衣锦还乡后,他的亲人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四拜自跪而谢”,其嫂更是“蛇行匍匐”。面对此景,苏秦对嫂子说了这句话“嫂子为什么之前那么傲慢,而现在又那么恭敬呢?”

  77、不学无术(霍光)

  [释义] 术:技术;技艺。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语出] 《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之术;暗于大理。”

  [正音] 术;不能读作“sù”。 [辨形] 术;不能写作“木”。

  [近义] 目不识丁胸无点墨 [反义] 博古通今 博学多才

  [用法] 含贬义。指人无学识、没本事。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1)我~;实在不敢为您的大作写序言。

  (2)~的人;如何能干大事?

  [成语故事]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又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进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

  78、三令五申(孙武)

  [释义] 再三地命令和告诫。令:命令。申:说明。

  [语出]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

  [正音] 申;不能读作“sēn”。 [辨形] 申;不能写作“深”。

  [近义] 发号施令千叮万嘱 [反义] 敷衍了事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谆谆告诫”都有“劝告;告诫”之意。但~一般是上级或长辈对下级或晚辈的命令、告诫;态度严肃;具有强制性;而“谆谆告诫”可以是平级平辈人之间的告诫;态度温和;不具有强制性。 [例句] 不准随意占用马路的规定;政府已~;但少数摊贩仍我行我素。

  [成语故事]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学家名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庐。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队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众女兵说:“知道。”孙武再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众女兵说:“明白了。”于是孙武使命搬出铁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戒。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

  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同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这故事原出于“史记”的“孙子吴起列传”。后来;人们把孙向女兵再三解释的做法,引伸为“三令五申”,即反覆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2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