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首畏尾的典故是什么
畏首畏尾,畏:怕,惧。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下面请欣赏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畏首畏尾相关典故内容。
畏首畏尾的意思
[释义] 比喻作事胆子小;顾虑多。畏:畏惧;害怕。
[语出] 《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正音] 首;不能读作“sǒu”。
[辨形] 畏;不能写作“为”。
[近义] 瞻前顾后 左顾右盼
[反义] 无所畏惧 当机立断
畏首畏尾的成语典故
晋灵公11年(公元前610年),晋灵公在扈(hù)和一些诸侯会盟。郑穆公想参加这一盛会,主盟人晋灵公却拒绝和郑公相见,原因是晋公认为郑国和楚国勾结,对晋国怀有二心。郑国的大臣子家派信使去晋国,给执政大夫赵盾(赵国国君的先人)捎去一封信,信中说,郑穆公即位以来和晋国一直是友好的,即使面对楚国强大的压力,也从来不敢对晋国三心二意。信中还反驳了晋君对郑国的无理指责,接着用强硬的口气说:"古人有言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怕头怕尾,剩下来的身子还有多少)?又说:鹿死不择音(鹿到临死前顾不上发出好听的鸣声)。小国事奉大国,如果大国以德相待,那它就会像人一样恭顺……"信中接着说:如果大国待之非礼,小国就会像鹿一样铤而走险,哪儿还能顾得上有所选择?贵国的命令没有标准,我们也知道面临灭亡了,只好准备派出敝国的士兵严阵以待。今后,到底该怎么办,就听恁您的命令吧。赵盾看信中言之有理,劝晋灵公收回拒绝郑穆公参加会盟的成命。这段故事产生了"畏首畏尾"和"铤而走险"两个成语。
用畏首畏尾造句
1) 墨守成规,四平八稳,优柔寡断,畏首畏尾,不是企业家的气质。
2) 我们年青人,要敢于勇往直前,而不能畏首畏尾。
3) 青年人应当敢于创新,敢于实践,而不应当畏首畏尾,束手束脚。
4) 搞改革就要敢于冲破各种阻力,决不能畏首畏尾。
5) 我们要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不能畏首畏尾,趑趄不进。
6) 畏首畏尾是干不了大事的。
7) 如果这件事你问心无愧,就该向大家解释清楚,不要畏首畏尾。
8) 乔治很聪明。如果他不是一个畏首畏尾的人,在社会上早就出人头地了。
9) 他那畏首畏尾的个性,让他错失了许多良机。
10) 他遇事畏首畏尾,是一个难堪大任的人。
11) 你既然问心无愧,就该向大家解释清楚,不要畏首畏尾。
12) 不要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甩开膀子干吧!
13) 做事畏首畏尾,就好比骑健身脚踏车:尽管诨汗如雨,始终留在原地。
14) 开创事业充满挑战,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畏首畏尾地不敢行动。
15) 我们不必畏首畏尾,不老老实实面对我国今天的情况。
16) 你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怎么老是一副畏首畏尾的样子?
17) 如果做事过分谨慎了,变得畏首畏尾,毫无魄力。
18) 这件事情的成败攸关公司存亡,可不能再畏首畏尾了,当机立断吧!
19) 你做事过分谨慎了,变得畏首畏尾,毫无魄力。
20) 不知小明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怎么老是一副畏首畏尾的样子?
21) 他遇事畏首畏尾,难堪大任。
22) 我们要的是刚毅果断的男子汉,而不是像你这样畏首畏尾的懦夫。
23) 教育学生既要他们虚心学习,也要他们敢于创新,不要畏首畏尾。
24) 很少见到有人专心致志地去完成一件美好而正当的事。我们通常见到的,不是畏首畏尾的学究,就是急于求成的莽汉。歌德
25) 平日里大家都说得慷慨激昂,但真正事到临头,却一个个畏首畏尾的,把当初的许诺都置诸脑后了。
26) 在人生大舞台上,人人都得粉墨登场,要勇敢面对,不必畏首畏尾。
27) 杰克逊对于季后赛一直很有信心,对于第一轮的对手,无论是圣安东尼奥还是达拉斯,他都没有畏首畏尾,他相信湖人的实力。
28) 他一向要求完美,做起事来总是瞻前顾后,顾虑较多,让人觉得有些畏首畏尾。
29) 李丽云的死让我们看到。一个只知道建设程序主义的社会。只会是一个畏首畏尾的势利社会。一个放逐良心与责任的标准化社会。
30) 头顶上是小铁栅围起的一盏盏白炽灯,有着微微颤动的触须。在我头脑的幽暗处,却是阴间的一个懒货,畏首畏尾,惧怕光明,蠕动着那像鳞般的裙皱。
31) 我就是信任你,才把任务託付给你。你就放手一搏,不要畏首畏尾,故步自封。
32) 很好。我希望你体会到了你自己所说的满足,不管怎么说,你健全的理智会告诉你,像罗得的妻子那样犹犹豫豫,畏首畏尾,还为时过早。
33) 如果对董事的注意义务要求过高,则很多有能力的人会对董事职位望而却步,即使担任董事职位之人,也会畏首畏尾,在做出决策时过于保守,以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履行自己的职责。
34) 在变化无常的人生中,我们要特别避免那种为了将来而牺牲现在的过于谨慎的畏首畏尾的做法,这种做法往往是为了将来根本得不到的东西而牺牲现在能够得到的东西。
35) 萨拉班克先生说,"员工不应在试图改善办公环境这个问题上畏首畏尾。"。
看了畏首畏尾典故的人还看:
1.畏首畏尾的典故
2.无可奈何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