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民俗文化>传说>

海南黎族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

玉珊分享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海南黎族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海南黎族传说故事:黎族最后的纹面女

  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模欧”。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绣面、纹身多于十二岁左右起纹,黎族人称为“开面”。

  传说:远古时,洪水泛滥,一对兄妹逃难到了海南岛,兄妹俩人分头在岛上寻找人烟,说好见到当地人就或嫁或娶,但却始终都没有找到。为了延续后代,妹妹将自己纹身纹脸,使哥哥不能相认,结成夫妇....这就是黎族的创世纪...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故事。

  黎族女人绣面纹身的习俗,由来已久。我看到最有理有据的文章说,这个习俗是从唐末宋初开始的。

  据说那个年代,海南当地烽火战乱,各种矛盾冲突日益增多,受害最多的当属黎族百姓,尤其妇女,

  是烧杀掠夺的受害者..于是,渐渐形成了纹面纹身的习俗..慢慢更赋予了很多关于族群的文化习俗

  我国目前只有黎族和独龙族发现了女人纹面的习惯...不过自从新中国之后,这个习惯慢慢消失..

  所以今天见到的纹面女,大多至少在70岁以上...

  黎族女孩,长到12、3岁可以开始纹身纹面,据说还有一个正规的仪式。

  纹身的蓝色液体,是用干香草加炭灰炮制的,然后用竹刺一针一针绣到脸上和身上。下面这个阿婆,12岁纹了脸,15岁纹了双腿。绣面用了好几天时间。而纹腿用了一星期,纹后阿婆也整整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

  在海南,黎族有五大族群, 近百年来, 只有赛黎( 加茂黎) 没有发现妇女纹面的现象, 其他四个族群

  润黎( 本地黎) 、美孚黎、杞黎、哈黎妇女都有纹面的历史,

  据说,黎族不同的族群, 不仅方言有差异, 纹面的图式也不相同。在我们看来分别不大的绣面纹身,在族群人看来区别很多..他们能一眼分别出这是哪个族群、哪个村落的纹面...

  当一个黎族女孩子纹面后, 由于审美观念上的巨大反差, 她会被外来的汉人甚至非本族群的男同胞视为丑陋的一类。这样, 外族的男同胞就不会对她有任何企图, 而她也因此达到了自我保护的目的。妇女这种自我保护的结果, 就是她被本族群的男性同胞所接受, 因而可以正常地结婚, 生子, 有人养老送终。这使得同一族群的妇女尽可能地刺相同的图式, 以保持一致性。因为, 只有这样, 才会使外族人感觉愈丑, 本族人感觉愈美。

  纹面女脸上的纹路通常相对简单,腿上的纹身就复杂很多

  不过据说每个族群的习惯也不同,有的族群简单,有的复杂,也有不纹腿的..

  据说,有些女人腿上的纹身甚至会看起来很狰狞~

  有人说,黎族妇女纹面, 从现象上看, 是出于妇女自我保护的需要,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 则是来自本族群男性同胞强大的精神压力, 是维护本族群男性同胞共同自尊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 纹面使黎族各族群内部增强了凝聚力, 在血缘上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纯洁性, 并一直繁衍生育至今。

  一个部族的繁衍,要女人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

  黎族的孩子,到了13-15岁之后,就不能再与父母同住,男孩儿要自己上山砍木料盖房子,女孩儿就由父母帮忙在自家附近盖上一间‘隆闺’,表示她已经长大,可以自由跟男孩儿来往...

  传说,海南十八怪里,抱着孩子谈恋爱 这一怪, 说的就是黎族的女子.

  黎族的文化

  信仰

  黎族传统社会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体系,处在原始宗教阶段。黎族信奉万物有灵,盛行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从事宗教活动的巫师称为“道公”、“娘母”,他们一般不脱离生产,在需要时才主持送鬼、占卜等活动。除道教在黎族社会中影响较大外,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影响有限。

  黎族普遍相信巫术,认为巫术能使人害病死亡。被诬指行使这种巫术的人,男性叫“禁公”,女性叫“禁母”。新中国建立前,“禁公”、 “禁母”往往受到别人的歧视和惧怕。

  黎族传统禁忌很多,涉及生活、生产、生育、节日、丧葬、婚姻、宗教、狩猎等方面,新中国成立后,这方面的情况已发生较大的改变 。

  服饰

  黎族传统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各方言区差异比较明显(尤其是女子服饰),在历史上曾经是区分不同血缘集团和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

  在传统服饰中,黎族妇女常穿直领、无领、无纽对襟上衣,有的地方穿贯头式上衣,下穿长短不同的筒裙,束发脑后,插以骨簪或银簪,披绣花头巾,戴耳环、项圈和手镯。

  男子传统装束一般结发于额前或脑后,上衣无领、对胸开襟,下着腰布(吊襜),部分美孚黎男子上衣与女子无多大分别。

  在哈、杞、美孚、润黎少数健在的老年妇女中还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文身习俗 。

  饮食

  黎族一般日食三餐,以大米为主,“山栏”香米是黎区特产。

  把生鱼、肉掺以炒米粉,加入少许食盐,用陶罐封存制作而成的肉茶、鱼茶是黎家腌制的特色风味食品。

  黎族男子喜好烟、酒。

  槟榔是妇女的嗜品,吃时和以贝壳灰,用一种青蒌叶包着吃,吃后口唇染红。

  建筑

  黎族传统民居多是简陋的茅草房,在五指山腹地住传

  统的船形房屋,船形屋以竹木扎架,用茅草覆盖,以藤条或竹做地板,离地约半公尺左右。

  一般居屋是用竹条或树枝为墙架,外糊以泥土。“隆闺”(即“寮房”)是黎寨中比较独特的一种房屋建筑形式,黎族青年成年后(一般十几岁)就自行或在别人的帮助下,在父母家旁或村边搭建仅几平方米的小房子,即“隆闺”供自己居住,它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吹奏乐器和对歌定情的场所 。

  语言

  黎语与古越语在语法结构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黎语明显地保留了古越语在语法方面多用倒装的痕迹,即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的结构方式。东汉袁康《越绝书》载:“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朱余”由两个名词结合,后者修饰前者,这正是黎语语法的主要特点。清道光《琼州府志》卷3《舆地志》亦载:黎语“虚上而实下,如‘鸡肉’曰‘肉鸡’, ‘县前’曰‘前县”’。

  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中的黎语支,与同一语族的壮语、布依语、傣语、侗语、水语等有较为密切的亲属关系,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有共同特征。

  语音方面,声母都较简单,韵母较复杂,每一个音节都有一个辅音起头的声母,没有真正元音起头的音节;语法方面,语序基本与汉语相同,但多用定语于中心词之后的倒装语法,如“大哥”说成“哥大”,“白马”说成“马白”等。在壮侗语族的壮傣、侗水、黎3个语支中,有不少基本词汇是同源词,如水、火、鸡、狗、猪、田、臂等都是同源词,其声母、元音、韵尾都有对应关系。

  文学

  黎族口头文学丰富,民间故事和歌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这些民间文学中,如《大力神》、《鹿回头》、《勇敢的打拖》、《甘工鸟》、《五指山大仙》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通过文学艺术形式,歌颂了人们理想中的英雄人物,记录了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事迹,描绘了黎族的风土人情,表达了黎族人民的爱憎情感。

  黎族人民几乎人人都会唱民歌,多能触景生情,出口成章,他们把民歌当作自己的抒情工具。民歌的句子,比较常见的有五言或七言两种,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很讲究节奏韵律,易于上口传颂。

  黎族的习俗

  婚恋

  黎族婚姻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

  新中国成立前,婚姻多由父母做主,但姨表及同宗均不得通婚。部分地区存在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女子出嫁后不久就返回娘家,一直到怀孕,才回夫家定居。“玩隆闺”(又称“放寮”)是黎族地区普遍存在的恋爱习俗,黎族青年男女成年后常在“隆闺”约会,经过一定时间,情投意合的双方常能终成眷属。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旧习俗已逐渐被废除 。

  丧葬

  黎族一般实行土葬,葬俗因地区、方言不同而存在差异。

  在五指山腹地,人死后,则鸣枪报丧,男人用独木棺葬于本村氏族公共墓地,外村嫁来的女子,则需抬回其娘家由娘家料理丧事,并葬在娘家的墓地 。


猜你喜欢:

1.万圣节的故事

2.紫水晶的传说故事

3.赤兔马的传说故事

4.羊的民间传说故事

5.七夕节的传说作文500字

    16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