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创业起步>创业准备>

创业初期的艰辛励志

嘉敏分享

  无论是谁,创业都是艰难的,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坚持住。关于创业初期艰辛的励志小故事。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创业初期的艰辛励志,希望你们喜欢!

  创业初期的艰辛励志篇1

  冲动创业,跌撞成长

  把美国最大的分类信息网站Craigslist搬到中国去——这个想法是驱使杨浩涌当年回国创业的主要原因。当时的他,“对中国互联网一点儿也不懂”,但就认准了分类信息网站是个好东西。

  “我觉得它(Craigslist)有那么多人在用,就一定是有价值的。”他说,“许多伟大的产品都是这样,不论社交网站还是搜索引擎,在早期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商业模式,但可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杨浩涌并没有想太多,一心抓紧时间回国,想抢在别人行动之前占领先机。回到北京后,他和一个兼职学生在两个月内完成了网站架构。2005年3月,网站上线。但不久后,全国突然涌现出1000多家分类信息网站。手里只有凑来的10万美元,杨浩涌不得不思考这笔钱应该花在哪里、怎么花。

  当时,国内大部分网站效仿Craigslist的做法,设立许多城市分站,提供多种服务类目,却似乎有点水土不服。杨浩涌决定先不在全国铺开,而是单点突破,集中资源拓展北京市场,并且只专注于租房、二手货和交友这三个品类。

  “创业早期还是专注点好,其他城市又够不到,没有那么多资金。”在他看来,要赢,就要拿自己的优点去打别人的弱点,全力攻占一个“山头”。当时全国的同类型网站中,只有赶集网专注北京市场。

  回顾这次“说走就走”的创业经历,杨浩涌坦言并不是精打细算的结果,初期也没有想过赚钱,只是想把运营做起来。“创业者就是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很多事如果一眼就能看得十分清楚,可能就不会只有这么少的人去做,也不可能最后做成的只有一两家。”在他看来,只要一个产品“有用”、“有需求”,最终一定能找到商业模式,实现商业价值。

  但最初的4年,杨浩涌和他的团队却是“苦熬”过来的——公司缺的不是干劲,而是资金。2008年赶集网融资时恰好遭遇金融危机,许多有意向的投资人放弃了投资,而终于拿到一份投资意向书的杨浩涌,却为这份合同足足等待了11个月,“这对任何创业公司来说都非常煎熬”。在收到资金前的3个月,公司账面上的钱已经用光,杨浩涌只好带领员工拼命做销售,接广告。最揭不开锅的时候,公司也没有裁员,而是鼓励员工回家休假,高管不拿薪水。

  熬过这段低谷,2012年的中国互联网迎来了团购这个大风口,赶集网也迎来了成长的高峰期,网站流量激增。到2012年,公司因为新业务需要从几百人一下扩张到近2000人。但对这次扩张,杨浩涌将它认定为“决策失误”。

  投身于团购泡沫中的赶集网,在主营业务还没有盈利的情况下,又匆匆新开一条战线。这对公司运营构成了极大的挑战。短短几个月内,国内的团购企业已经厮杀得十分惨烈,赶集网的团购业务在6个月后不得不叫停,裁掉大量员工。

  经历了这件事,杨浩涌发现从前公司太专注于技术,欠缺管理方面的经验。“任何一个创业公司在快速扩张的时候,不能只专注于业务本身,还应该关注团队建设,包括组织的流程,这也是我在中欧学到的。”他说,“团队要跟着创业者一起成长才行,如果有一个短板,整个公司就会受到影响。”

  朝内看,而非向外求

  现在的赶集网已经历数轮融资,不再会有当年资金断裂的窘迫,摆在杨浩涌面前的也不是“风口在哪,要去做什么”的问题。他似乎又回归到刚刚创业时的风格:专注。

  如今,赶集网的分类信息业务保持着150%的增长。杨浩涌认为,公司可以开拓的新业务很多,但更重要的是把本身的业务做大做强。“现在跟之前不同了,我们更多的不是去考虑应该介入什么新业务,而是如何将一家上千人的公司经营得更持久,让它发展得更长远。”

  在杨浩涌看来,自己已经站在了风口上,只要不出现重大失误,业务就会快速增长。然而,这个时代对互联网公司的要求更高,不但要有过硬的产品技术,更重要的是打造优秀的团队。

  “过去我们考虑的总是业绩能增长多少,要进入哪个行业,很少去看公司内部还有什么需要改变。现在我考虑得更多的是组织结构是否合理,效率是不是更高,团队的人才培养是不是可以更好,整个体系能否更加完善。”

  转变思路的杨浩涌在公司内部实施了许多新举措,比如对1000多人的直销和渠道团队提出新的要求——除了达到销售业绩之外,还需要向公司其他业务输出人才;在移动互联网业务上,公司推行虚拟股,鼓励员工内部持股,公司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回购股票,或鼓励内部孵化项目去融资;产品研发部分采用HRBP制度,帮助每个团队梳理人才,制定激励机制,挖掘产品设计方面的“好苗子”。

  作为一家大公司,赶集网在组织架构上也有所调整:上百人规模的产品研发团队划分为若干“小分队”,每个小分队维持在五六个人的规模,最多不能超过10个人,其中安排一位项目负责人。一方面方便了考核,另外一方面保证了研发速度。

  “二三十个人一起写代码,就容易吃大锅饭;变成几个人的小团队,你做不好,其他人都能感觉到,更容易考评。”与此同时,绝大部分项目以一两周为周期推进,这在传统行业,包括传统软件行业都是难以想象的。杨浩涌举例说,在公司内超过一个月的项目往往是内部架构重组,代码重构或重大功能开发,高层必须过目;小的项目都会非常颗粒化,以保证推进速度。

  杨浩涌将大部分项目的决策权放给团队,自己只盯大项目的推动。“最终的KPI以及年终期权激励都跟项目结果挂钩。我不需要监督大家中间做了什么,结果好,就会得到激励。”

  俗话说,CEO的工作就是融钱、定方向和找人。对杨浩涌来说现在又多了一个任务——梳理流程。“‘大公司病’其实每个公司都有,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反省。”他说,“最近我们还在研究如何提高效率。之前公司快速发展期间,我们强调风险控制,流程的梳理要更规范化。现在回过头来,又必须强调授权。”

  比钱更重要的是过程

  虽然已经在这个领域打拼了10年,但杨浩涌认为,生活服务领域的机会其实才刚刚到来:通过互联网平台将生活服务的提供者组织起来,更高效地向用户提供服务,这将是下一个大趋势,“生活服务是比电商更大的蓝海”。他指出,在许多成熟市场,生活服务领域的产值占GDP比重超过了70%,而在中国,这个数字第一次超过50%。

  如今,赶集网已经将越来越多的重心转向移动互联网,今年来自移动端的流量已经超过60%,而这个数字在去年只有30%。

  对于一些专注单一业务的垂直类网站,赶集网已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杨浩涌将这种“反向侵蚀”现象的原因归结于两点:一是不同的战场,二是降维攻击——赶集网在三四线城市的流量几乎都来自移动端,在获取用户成本上也比一些垂直类网站要低。

  “以招聘为例,它们每天的简历大概在2万到4万份左右,而我们每天新增十几万份简历。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关注基层劳动者的需求,把这些用户的体验做好,就有价值。”许多垂直类网站的商业模式是收取会员费,将许多用户挡在了门外。

  杨浩涌认为,分类信息网站的平台优势和各分类互补协同的规模效应更为明显,“对于用户来说,在赶集上找到工作,会产生一定的用户黏性,之后的租房、买房、生活服务等需求也会在上面解决。”在今年赶集网的整体营收中,有40%~50%来自招聘业务,招聘销售额全年预期达到7亿~8亿元。

  10年前涌现的1000多家分类信息网站,现在大都不见了踪影,杨浩涌却坚持了下来,原因就是一种享受过程的心态,“越做到后面,越不是钱的问题了”。

  “赚得再多,也就是一个房、一辆车,吃好一点,出去玩一玩。”他说,“目的在于过程。创业的过程中有各种问题,想办法解决。发现很多人在用它,觉得它有用,这就又回到了当时为什么回国创业的初衷。”

  杨浩涌经常问自己,现在有2亿人在用这个网站,为什么不是5亿人、10亿人?因为有了这样的心态,他更关注用户的想法。“互联网很有趣的一个特点就是,许多创新的推动力来自你对未知的好奇心,就是希望看到一个业务做起来时有很多人去使用它,这种感觉是非常愉悦的。”

  创业初期的艰辛励志篇2

  ——致挣扎奋斗的80后一代

  作为80后,这个社会赋予了我们太多的责任,我们没赶上70后分房子的年代,不得不为2万一平的房子辛苦奋斗。我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得不肩负起照顾四个老人的责任。我们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不得不每天海投着各种简历。总之,用苦逼来形容我们,不足为过。

  大多数人,相信像我一样,一直怀揣着创业梦,因为这是我们过上更好生活的有效手段。但是我想说,创业很苦逼,但这个年代不创业会后悔!

  创业不仅是一件很苦逼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世界上有两种人:95%的人每日循规蹈矩过着上班族的生活,5%的人则是创造未来。

  为什么说需要勇气,在创业初期,我们不得不顶着极大的压力,甚至是亲朋好友的反对。会遭到一堆的质疑,但是确实也是现实问题。比如:看病问题以及创业初期收入切断房贷便会很紧张,或者创业也不一定成功等等诸多问题让我们犹豫不决,这时候你需要的是勇气。

  80后的我们可能资产并不是很丰厚,可以从小的事情做起,比如开一些网店微店之类,这样不仅不会影响你的工作还会增加你的额外收入。但是如果你想破釜沉舟的做一些事情,下面的创业建议,可供你参考。

  一、创业是艰苦的过程

  创业苦逼的原因更多的是你将忍受你从未有过的痛苦,将比就业更加艰辛,不仅拿不到薪水,很有可能每天一睁眼就是欠银行的高额贷款,到处借款,四处碰壁。而且即便是一切做的很好,最后失败的可能性还会不小。真正做成伟大公司的概率可能是几万分之一,这方面,你要问自己是否真的已经想好了?

  二、创业者是真正的“狠”角色

  就像刚开始提到的,你可能会遭到亲朋好友的质疑,如果你总犹豫不定,担心父母的认可,女友的期望等诸多问题,你可能则缺少“创业基因”,或许根本就不适合创业,即使你狠下心走了下去,之后遇到的问题也很有可能另你崩溃。真正的创业者,是真正骨子里不惧风险,自信并且有主见的,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是积极主动的。换句话说,骨子里是个无所畏惧的“狠”角色。

  三、团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个人不管是精力还是能力都极其有限,因此在创业期,一个优秀的团队是不可缺少的。这些人要充满激情且理性,热爱自己服务的产品和用户,要知道用户的感受大于一切,要充分抓到用户所需。这个团队的成员要善于学习,工作勤恳,全力以赴,聪明睿智,专注,具有创新精神,不惧风险,同时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同甘共苦的精神。

  四、行动是创业的根基

  要知道创业家不是靠凭空而想的,点子一点都不值钱。你的点子如果是拍大脑想出来的,几乎就没有一点价值,执行力则是验证一切点子的试金石,不要最后抱怨让别人抢占了先机。

  五、创业需要一个志向

  做生意能否坚持不在于生意好坏,而在于追求的理想是否高远。理想就像茫茫大海中的指航灯,要时刻坚信心中的信念,不要因此迷失。

  王石有个解释非常正确:创业就是找不舒服,就是在不舒服中习惯,把不舒服当舒服。一个好的创业者就是会享受痛苦。痛苦是男人的营养,男人最后的品质:坚定、执着、宽容、睿智、幽默、自信、大度等都是用苦来养的。大度来自于“古今天下事,尽付笑谈中”。我们发现,小孩子容易紧张、弱者容易紧张,妇女容易紧张,年轻人容易紧张,为什么?对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老人淡定,经历多的人淡定,预知了结果,当然就淡定了。因此,创业者需要一个志向,指引着自己前行。

  六、面对企业中的挣扎怎么办

  所有出色的企业家也都会遇到这个问题,经历挣扎并且是苦苦挣扎,要知道人人都会挣扎,面对创业中的挣扎,给出了以下的几条小建议:

  不要扛下所有责任:当你无法分担所有负担时,你要将某些负担分担出去,与团队一起探讨解决方案,而不是逃避。

  要记住:这不是国际跳棋,而是国际象棋。天无绝人之路,总有一步棋可走。

  只要坚持下去就有转机。在科技行业竞争中,明天和今天看起来完全不同。如果你能坚持到明天,也许就会发现,在今天看来似乎毫不可能的解决办法会赫然出现在眼前。

  不要过分苛责自己。公司身陷困境也许都是你的错,因为人是你雇来的,决定是你做的,而且接受任务时,任务的风险性你是知道的。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位CEO都会犯无数错误,要正确评估自己,苛责于事无补。

  请记住,这是区分男人和男孩的方法: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业,这就是挑战。如果你不想,那你根本不应该开办公司。

  写在最后:对于当今的社会,80后确实是实属不易的一代人。但是,并不能因为困难,我们就退缩。80后如今大多已步入了30岁的行列,大部分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为了使家庭过的更加美好,我们应该肩负起自己身上的担子。不管是创业还是就业,我们都应该以一颗阳光并有责任的心去照顾好家庭,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

  创业初期的艰辛励志篇3

  说到私企老板,大多数人会认为他们过着高高在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其实,资金是一步步积累的,生活是一点点改善的,老板们劳动成果的取得,也是辛苦和汗水累积的。这是采访刘金柱时感受最深的一点。在晋城,只要做单位的制服,人们都会想到一个名字金柱服饰,晋城人不光喜欢金柱制服,更津津乐道这个企业的老板。刘金柱从白手起家到如今的小有成就,有不同版本在人们中间传说着,但是提起金柱服饰的创业史,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艰苦曲折。

  童年的贫苦

  刘金柱是河南桐柏人,5岁时父亲去世,10岁时母亲也离开人间,刘金柱从小与俩姐一哥相依为命。“我并没有像别人那样,守着穷苦,演绎传统的生活模式,尽管我的两个姐姐至今务农,但我们兄弟俩分别接受了高中、大学的教育,这些得感谢我穷苦的家庭中锻炼出的那种宁折不弯的性格。”刘金柱静静地吸了一口烟,若有所思地对说。

  没有父母的家庭那种穷困是可想而知的。好在他天资聪明,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每逢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买新的年画贴在自家墙上,他们家从没买过一张年画,因为只要有一分钱,兄弟姐妹们都要积攒起来用于生活和上学。可是他们家的墙上却贴满了他兄弟俩的奖状,这是他们家惟一值得骄傲的事情。

  也许是这些奖状的激励,也许是生活的磨炼,他从此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不论多苦、多穷,一定要走出一条不同于常人的生活模式,他要走属于自己的路,将来要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这个决心和信念一直鞭策着他。

  1987年到1990年的高中生活很快过去,毕业那年他顺利考上高等学府,而且成绩在全县排名第七。

  登报自我推销

  大学毕业后,刘金柱邀了五六个同学南下广州闯市场,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他们各自只带足了单程路费抵达广州,来时就已经做好了不干出点名堂来决不回头的心理准备。初到广州的那一段日子,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让他们不知所措。随后的日子里,其他同学都相继打道回府,他是同来广州的同学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两年以后,他带着丰富的企业管理知识和超前的市场经营理念回到内地。

  1996年,刘金柱来到了山西晋城市,当时的晋城对于他来说是个陌生的城市。在这里他萌生了一个想法,他从晋城邮局向山西日报社发了一份传真,要求登个求职广告。他记得很清楚:是5月1日的报纸。那份求职广告刊登以后,找他的人特别多,在众多商家中他选择了壶关的一个保健品厂家。从此,他留在山西,开始对晋城的市场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

  以后的日子里,刘金柱在一汽车责任有限公司当了两年副总,他所接触的商家涉及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对商界也有了较深的认识。相继做过旅行社助理、服装厂部门经理、服饰责任有限公司总经理。尽管刘金柱的职务在变、部门在变,所应对客户和市场也在变,但是自己鲜明的个性和早已练就的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本质精神始终未变。

  开始自己的事业

  随着对晋城乃至对山西服装市场的了解,刘金柱看中了一个能让自己大展拳脚的机会。今年年初,他带领一部分人员加盟了黑马责任有限公司专搞服装项目,创出了一个全新的服装品牌――dcl服饰。

  他投资100多万元购买了设备,许多具有丰富经验的技师知道他要做服装的消息后,主动找上门要求来他的厂里工作。人员的问题解决了以后,他开始对市场进行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当时晋城的制服和统一服装的销路很好,于是,他马上转行,开始和单位合作,生产加工统一的服装。刘金柱亲自抓生产、销售和经营。凭着在广州的销售经验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他的服装厂生产的产品受到订货单位的肯定和好评,订单源源不断地送上门来。

  他抓住了这个市场潜在的商机,开始进口更先进的设备。他将自己解放出来,专门研究一些生产和销售方面的信息,以一个小的地级市的经营规模,生产出的产品远远超过了同行的水平。

  刘金柱说,这一路走来,虽说有过太多的辛酸,但毕竟锻炼了自己,对市场及管理等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也在一天天促使自己试图开拓自己的事业。他说:“我不想做一个守摊子的人。人生充满选择,稍有迟疑,命运就可能改变方向。我想抓住每一个属于自己的机会。”

创业初期的艰辛励志相关文章:

1.创业的艰辛的励志文章

2.创业艰难的励志故事

3.创业艰辛的故事

4.大学生创业艰辛励志故事

5.马云创业的艰辛故事

    338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