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放弃高薪返乡养牛的故事
高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同不同地区的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相对比而得来的。高薪大家都很向往,不过有人却放弃高薪了,下面给大家介绍两个放弃高薪返乡养牛的故事,返乡养牛的创业故事相信大家看了之后会有自己的体会。
返乡养牛的创业故事一
大学毕业后,被大型公司年薪12万元聘请到新加坡工作。可就是这个事业有成、人人羡慕的“白领”,却辞职回家乡养牛。这个举动村里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见过先进养殖就想带大家一起致富
11月7日上午,阎良区关山镇老王村套城组,王立龙挥着铁锹正在牛舍中清理粪便。寒冷的空气中,王立龙就穿了一件薄薄的衬衣,只是后背被汗水已经打湿。
占地10余亩的牛场,一共有3个牛舍100多头肉牛。因为设备简单,牛舍中会有一股强烈的味道,这对没戴口罩的王立龙似乎没有任何影响,“口罩呀,刚开始我戴的是防毒面具,现在早习惯了。”高高壮壮的王立龙笑起来特别灿烂。
“村里人现在还闲言闲语,所以我妈一直都反对我干这个。”王立龙大学毕业后进入大型企业工作,成为很多人羡慕的高收入“白领”,只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每次回到家乡看到村民们因为缺乏技术和先进的理念,养殖业一直搞得不好,很多牛场都关门了,牛场里面,是一人多高的野草。
“心里很悲伤,以前村里400多户村民,90%都在养牛呢。”说起为何要养牛,王立龙说,“我见过国外先进的养殖,这次就想带动大家一起致富。”
辞去国外高薪返乡做了“牛倌”
2014年8月,王立龙辞去了新加坡的工作,回到了阎良,这让59岁的母亲付景莲很是想不明白,省吃俭用供儿子读书就是为了留在大城市。更让付景莲没料到的是,儿子背着她花了几十万,买下了村里废弃的一个牛场准备搞养殖。那天心急火燎的付景莲把在新疆打工的丈夫王安军叫了回来。
了解了情况后,62岁的王安军没多说什么,把打工挣的1万元全给了儿子,身边王立龙的母亲一直在抹眼泪。
“你考虑清楚,以后只要不后悔就行。”比王立龙大一岁的哥哥王兴龙是从西农大兽医专业毕业,这一次他也全力支持弟弟创业。
只是村民们不明白,大学生又回来养牛了,这大学不是白上了。
清杂草、铺地砖、焊牛舍……修缮养牛场,没有请一个工人,王立龙整整忙了一个月。从去年到今年王立龙一共购买了近500亩的玉米,所有准备饲料过程都是自己完成的。准备好了饲料,今年4月份的时候,王立龙购买回100多头小牛,正式做起了“牛倌”。
不辞辛苦住在牛场不会后悔自己选择
养牛是个辛苦活,为了照顾好这些牛,王立龙干脆就住在了牛场里。哥哥负责医治牛病,其他很多事情都要靠王立龙一个人做。喂牛、洗牛舍、除粪便……冬天干活只穿一件衬衣都是一身汗,夏天光着膀子整个短裤都湿透了。
今年5月的时候,一头牛得了肺炎,王立龙更是24小时精心呵护。“牛难受半夜一会儿叫一声,我就披件衣服去牛舍看看,我也睡不踏实。”只是这头牛10多天后还是死了,这让王立龙很是难过,自责中他只能安慰自己,养牛也许这种情况在所难免。
“其实我想带动大伙儿一起致富。”王立龙说他会继续发展肉牛,用科学的养殖方法加上网络多渠道的销售途径。村民有谁愿意养,他会免费提供小牛,养大后按照市场价回收。
“做这个,我没有后悔过,我想以后也不会后悔。”王立龙显得很坚定。
返乡养牛的创业故事二
一起来看一个养牛专业户的创业故事,2013年7月17日上午,在重庆丰都县董家镇水巷子社区,李成敏驾驶小货车,把刚从山坡上割的满满一车牧草运到自己的养牛场,用机器粉碎后作为牛儿的午餐。
李成敏的规模养牛场总投资140多万元,占地800平方米,常年存栏肉牛140多头。
重庆丰都县养牛专业户的创业故事,丰都李成敏养牛的故事
“别看我的养牛场这么大,我只聘请了一个工人,加上我的老婆,3个人就能轻松管理。可是以前,规模比现在小得多,却要聘请3个人才忙得过来。这全靠买的粉碎机、小货车等帮了我的忙啊!”回顾创业史,李成敏感慨万千。
李成敏多年在外打工,收入颇丰。想到在外打工不是长远之计,2009年,他放弃高薪返乡创业。当时,丰都县各级政府都在发动群众养牛增收致富,还出台了奖励扶持政策。多方考察后,他决定兴办养牛场。
第一年,他投资15万元,购进牛犊40多头,和本镇另外两个养牛大户一道开始了创业之履。由于事业刚刚起步,资金短缺,无力购车等工具,他只能用板板车和摩托车运酒糟、玉米、牧草等饲料,人工切草。
“当时路不好,我骑摩托车不知摔了多少次,受了多少次伤,但我都咬牙坚持着!”李成敏说,用板板车和摩托车运饲料,工作效率极低,聘请的工人也比较多。
由于无经验,购进的牛犊品种差,加上无养殖技术,一年下来一算账,他和其外两家养牛大户一样,都亏惨了。
面对严竣现实,另外两家养牛大户都偃旗息鼓了。李成敏的亲戚也劝他刹车,但他性格犟,认定的路就要走到底。
以后的日子,镇上凡是举办肉牛养殖培训班,他都积极报名参加,而且如饥似渴地从书本上学技术,经常思考琢磨。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掌握了牛犊选择、饲料搭配、疫病防治等关键技术,养牛场的效益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养牛的规模也如滚雪球般发展。
“养牛效益起来后,我把板板车换成了机动三轮车。后来,又换成了小货车。” 李成敏说,他把外出打工农民撂荒的土地利用起来,种了80亩草。饲料的运回、牛粪的运出,都用货车。“这为我节省了不少劳力和成本,收入也随之提高了。2012年我出栏肉牛200多头,收入200多万元。”
返乡养牛的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1.养牛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