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创业起步>注册公司>注册内资公司>

多肉植物怎么栽种

玉莲分享

  总会有人看到多肉植物的发展前景,也总会有人想要知道多肉植物的种植方法的。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多肉植物种植方法,以供参阅。

  多肉植物种植方法:阳光

  1、阳光的作用

  万物生长靠阳光,一天不晒憋的慌。古人折磨囚犯,喜欢把人关进地牢,剥夺人家晒太阳的权利,由此可见阳光对于生物的重要性。

  相比动物而言,植物对于阳光的依赖性更高,因为光线能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供应全身。有人会说,植物有根啊,植物的根才是吸收养分的。。。。。。我只能说,拜托把初中生物课本找出来。植物的根系吸收的只是原料,原料要经过输送到达叶片,然后通过叶绿素、二氧化碳、以及光线的催化发生光合作用,最终生成能供植物消耗的糖分。就好比你血管里流过的是血液而不是大米。

  阳光当然指的是全光谱的自然光,所谓全光谱,就是经过三棱折射后能反映出7种单色可见光的光线,所谓自然光,就是除了可见光以外还应该包括UVA、UVB、UVC等不可见波段的复合光线。其中对植物生长起主要调节作用的是可见光谱里的红、蓝光,以及UVA、UVB、UVC。现在市面上有高科技的红蓝植物生长灯,据说效果也不错,不过使用成本估计远远大于一般家庭栽培植物的价格。知道有这么个东西也就算了,别当真。

  老姜觉得可见光都容易理解,但是不可见光的作用往往都容易被忽略,幸好我以前养龟养鸟的时候对不可见光的成分理解的比较深刻,趁着这个机会一并挤出来。否则满腹经纶不拉个一大坨出来,恐怕会憋出前列腺来。幸好文章不准备发表到论坛,只供内部交流,老姜可以随心所欲的写,你爱看不看。

  2、阳光中不可见光的介绍

  UVA,波长320~400nm,又称为长波黑斑效应紫外线,它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穿过大部分的透明材料,破坏生物表皮细胞,促进细胞老化,反应到人体,就会晒黑。MM们日防夜防的就是这个东东。而对于多肉植物来讲,这个波段的光线能促进表皮细胞老化,让外壳坚硬、厚实,看起来不会那么水灵,但同时植物的抗性会增强,对外界物理性破坏的抵抗力会大幅增加,特别是家里住着的地方小区环境好的,放在外面的植物在野鸟、松鼠之类的禽兽蹂躏下能极大程度的提高抵抗力及成活率。更为重要的是,表皮适度老化的植物,能避免在突然增强的阳光下的晒伤,所以给予适当适度的UVA锻炼,是家庭栽培必须要注意的。

  UVB,波长275~320nm,又称为中波红斑效应紫外线,中等穿透力。经过大气层只有2%左右的能到达地面。这个波段的紫外光能帮助动物体内矿物质代谢和维生素D的形成,我们晒太阳其实就是在晒UVB,所以老姜喜欢叫它生命射线。UVB对植物来说,是促进光合作用的一部分,只不过他的促进作用是相反的。从表象上来说,它可以使植物矮化,从而可以将养分大量地积累到植物的根茎部,最终目的是通过营养的积累提高植物的体质,促进开花、结果。如果没有UVB,那世界上植物都会变成软趴趴的韭菜秧子。(林妹妹的体格,姚明的身高,大家可以发挥一下想象)从家庭栽培多肉植物的角度来说,UVB的照射,可以让植物矮化,紧凑,表象上是更加美观,实质上是增加了抗性。前面说的长鼻王就是反面教材。

  UVC,波长200~275nm,又称为短波灭菌紫外线。主要功能是杀菌,过强的照射会让细胞大量死亡,反应到人体就是皮肤癌变,反应到植物就是灼伤、焦枯。我喜欢叫它灭杀射线。不过幸好,它的穿透能力最弱,无法穿透大部分的透明玻璃及塑料,而且穿越大气层过程中,大部分被臭氧层所吸收,(所以,保护臭氧层很重要。。。。。。)而对于家庭栽培多肉植物来讲,由于药物普遍用量较少,为了植物的健康、灭菌的需要,适当的接受UVC照射是必须的,一来可以杀灭植物表面或周围环境的有害菌群,二来同样也可以促使表皮细胞的新陈代谢,道理等同于UVA。

  好了,不可见光介绍完了,老姜几年的心血累积终于变成白纸黑字了,我爽了~

  3、植物对光的追求

  那么,家庭环境下的南非多肉植物对于阳光的追求又有怎样的特点呢?如果你够聪明,那在看过上面的“生理特性”和“阳光”后应该已经有体会了,如果还没有体会,那也不能表示你迟钝,只能说明你比较好学。既然你这么爱学习,那就继续听我掰。

  家庭环境中,前面已经说过,由于有遮蔽,所以大部分时间没有直射光,而且由于有雨棚、窗户等物体的拦截,所以,哪怕照进来的光线也会缺乏足够的不可见光(如UVB,在单层玻璃的过滤下,损失率达到80%以上,主要原因是普通玻璃里的铅元素),而过多刻意加强的光照又会造成UBA和UVC的过量,原本水灵灵的植物要么被晒伤,要么变的老卡卡。应该可以说,家庭栽培多肉植物的环境是一个病态的环境,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环境。这和你用了多少肥料,浇了多少水无关,这个是先天造成的。除非你愿意把家里的天花板敲掉,不过我估计住在你楼上的邻居不会答应。

  这样先天不足的环境会造成很多不良后果,比如:植物徒长、抗性降低、真菌爆发、细菌蔓延要么就是晒伤、晒死、晒的象干尸。。。。。。我们平时养花,经常会听人说,养花要露天,室内养的长不旺,养人不养花等等,这些话虽然出自于民间百姓,但是仔细研究,其实都有科学道理。关键问题也就是这个“光”字。

  事实上,也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除了砸天花板,还有其他很多办法可以来纠正或者弥补缺光的不利条件。比如,药物、控水、采光方法、加大温差,根据季节分别对待等等。“药物”不是我的特长,一定是要被放弃的。而“控水”我把他归类在“水分”这一章节,现在也不说,这一章先说说其他两种方法。

  (1)阳台族有效利用阳光的窍门

  大多数公寓楼阳台族,应该都有个阳台,(我承认这是句废话,没阳台还养什么花呢)大部分阳台是包封的,包封的阳台采光条件不错,但是前面也说了,玻璃会阻断紫外线,所以我建议在你可以控制的前提下,尽量长时间打开窗户。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特别是对于番杏科植物,在全光谱的散射光的环境下,也远远好过光谱缺失的直射光。我曾经在家里做过试验,阳台无遮挡散射光下栽培的生石花和同样年纪、大小、品种但是在卧室飘窗隔着玻璃晒太阳的生石花比较,前者明显矮胖、结实,而且表皮老化的很舒服,完全不象后者那么水灵。甚至,在夏季,休眠也不明显。翻盆后就更有体会了,前者根系主根分明、粗壮、半木质程度不高,侧根及毛细根发达,拔起来带着好大一个土坨,而后者就要弱很多,虽然也很健康,但看起来明显就是温室里出来的娃,受不得风吹雨打。

  如果你养的是瓦苇,那还需要注意的是:阳台是三面开窗的,瓦苇植物要放在东面位置,而后在西窗边上要放上足够高度的绿植或是加挂遮阳网。如果阳台是仅南面开窗,那就需要放在西面位置,理由只有一个,瓦苇需要中等强度的短日照。而早上初升能晒进阳台的阳光刚好符合这一要求。至于遮阴,如果你的阳台有雨棚,那完全可以不用考虑。因为每个季节日照的角度都不同,越是夏季,日照角度越正,中午时分需要遮阴的时候,阳台里往往是照不进阳光的。如果你喜欢夏天的植物也是水灵灵的,那用一张单层的50%遮阳率的网就足够了。假使遮阴了植物还是干瘪,那就要恭喜你了,因为你又可以翻盆玩泥巴了。

  (2)不同季节对采光的选择

  根据南非多肉植物都是冬种型这一特性,家庭栽培,就要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因为南方的气候四季分明,冬天的低温和夏天的高温,都不是瓦苇甚至番杏所能够承受的,所以这两个季节,大部分人家里的植物是处于休眠状态的,不同的是,瓦苇在冬季是浅休眠,夏季是深休眠。而番杏则正好相反。也有少数条件好的同学会采用加温或者土制降温水帘等方式人工调节温度,使植物继续生长。不过,相信大多数同学也只能和我一样,听之任之,任其自然休眠。(极少数同学夏天或者冬天仍旧大水大肥,唯恐植物吃不够的不在讨论范围)这样一来,植物的生长也就只有春夏两个季节,从我在杭州的气候来观察,一般生长高峰是在10月初——12月底,4月初——6月底。

  如何最高效率的利用这几个月时间,也就决定了你家植物的生长速度,有人经常会羡慕别人家的植物长的快,其实别人家的条件和你家也差不多,区别就是人家利用好了这几个月,而你家的植物在这几个月里把精力都花在发根上了。

  要利用好这段时间,给予植物充足的自然光是必不可少的,以瓦苇举例,在春季,经过一个冬天的连续阴雨,低温,植物在浅休眠状态下,体内积聚了不少的毒素,盆土里的细菌虫卵也开始蠢蠢欲动。这个时候就需要徐徐渐进地增强光照,几个月没开的窗户也该开一开,一方面阳光下盆土的自然升温可以催醒植物分泌生长激素,再就是可以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灭盆土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病菌、虫卵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突然暴晒,前面也说过了,表皮细胞没来得及老化之前,阳光中的UVA和UVB对植物是致命的。秋季也一样,除了注意日照强度和植物适应程度以外,秋高气爽的时候更加要随时关注植物的状态,因为,在南方,秋天的紫外线强度是远远大于夏天的。一般,秋天的日照量以植物叶片不再保持嫩绿为度,如果叶片泛红,那就说明光照太强了,对于刚从夏季休眠醒来的植物来说,还需要增加遮阴量。

  我们前面说的徒长,不包括春秋季节植物快速生长造成的暂时性发散或拔高,控制徒长的最佳时机不在生长的高峰,而是在休眠前那一段时间,也就是南方的12月底和是6月底,因为那段时间昼夜温差大,植物也刚好进入营养积累期,这段时间适当地加大光照量,有助于植物矮化,紧密。同时也加大了养分的积累速度,既控制(或者说是纠正)了徒长,也利于休眠前的生理准备。

  以上是在保证最快生长速度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持植物株型的一种日照方案,这样养出来的植物可能略显水灵,不是非常严格的紧密、矮胖。对于追求极端株型,并且不考虑生长速度,和植物比寿命长短的同学可能不适用,但是对于以养活,养健康,有空拍几张照片上论坛让新手点评为乐趣的普通家庭业余爱好者来说,已经足够了。

  多肉植物种植方法:水分

  1、水分在植物生长三要素中的地位

  植物生长三要素,阳光、空气和水。按理说水是排在最后的,但是对于家庭栽培多肉植物来说,我认为水分的控制比其他两项要重要的多,大家应该都有经验,过多或过少的水分供给,都会造成植物生长不良乃至腐烂死亡。特别是家庭环境中,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较小,所以很容易造成浇了水不会干,而浇水间隔一长,又会造成干透了很难浇透的矛盾现象。更多的时候,是盆土上面已经干透了,下面还是湿的,一个不当心,浇水一多,烂根、腐叶就会接踵而至。当然,这个土壤结构也有关系,但是事实上,只要控制好水分的供给,用土的配比则可以随意许多。有句老话叫做——浇水三年功,事实也是如此。家庭养花,浇水的技巧绝对是个重要的环节,而对于多肉植物这种特殊的类型,水分控制就越加显的重要。

  2、浇水三年功

  前段时间有空总结了一下这个所谓的“三年功”,同样的,不吐不快,写多少是老姜的事,看不看您随意。

  “三年功”伊始,是入门阶段,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水性”,有同学说“我水性很好,100米10秒3,一口气憋8分钟。。。。。。”杭州游泳馆正在招救生员,拜托您还是赶紧去,别在这里听老姜胡扯把人才给埋没了。。。。。。

  (1)水性

  水分为几种,以存在形态来分,可以分为地表水和无根水。地表水也就是江河湖海里的所有液态水。无根水则可以是雨雪等在大气中自然凝结的液态水,也可以是以气态形式存在的水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空气湿度。

  理论上来说,地表水由于溶解了不少的地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所以水的硬度比较高,H2O蒸发后会沉积下大量的析出无机盐。我们平时所说的水垢就是这个东西。而无根水就是地表水蒸发后遇冷再次凝结的产物,由于在蒸发前,已经抛弃了大量的析出盐分,所以也称为软水,其中虽然也含有微量的杂质(水滴凝结需要空气中的微尘作为核心),但是比起满地横流的地表水来,其含量可以忽略不计。

  前面也讲过,多肉植物的肉质根渗透压很低,过量的盐分会导致根系细胞脱水,所以我们讲,相对于地表水,无根水更加适合浇灌多肉植物。有高科技人士从地表水和无根水的分子链结构也分析过两者的区别,并且写过比老姜这篇大部头还要啰嗦的文章来论证,本想引用几段,又怕同学们看了打瞌睡,还是作罢了。

  另外,水的酸碱度也是影响水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酸碱度大家都知道,“农夫山泉有点甜”为什么会甜?因为那是弱碱性的。动物的细胞液是弱碱性的,只有快死的动物体液才会呈酸性,所以人应该喝弱碱水。而植物却相反,大部分植物需要的是酸性水,这也并不是说植物喜欢喝酸水,而是因为植物根系新陈代谢排泄的废物会堆积在根系周围,影响植物的健康,而这些排泄物以及土壤中可以被植物利用但必须先被溶解的元素,全部这些,都要靠酸性水来进行溶解。如果一个花盆里的土壤长期被碱水浇灌,那最终的结果就是以上所有的这些都会板结在一起,最终成为这盆花花的坟墓的奠基石。又有同学说了:“我家就是用农夫山泉浇的花,怎么好好的?”这是因为。。。因为这个山泉还不够碱。。。。。。

  好吧,前面几段只是一个知识点,大家了解就可以了,真要操作起来,我知道你们还是会去用自来水的。其实南方的自来水一般都是酸性的,无非也就是水里的溶解物多了点,要用来浇花也是可以的。用之前放脸盆里放置一晚,一来让里面的氯气散散,二来也可以让水温接近室温。有空的时候让植物去淋淋雨,也就凑合了。

  (2)浇水的策略

  再次感谢各位听姜某人在这里胡扯,既然都看到这里了,那就说明您还有足够的耐心继续看下去。该点烟的点烟,该喝茶的喝茶,后文还长~

  养花没有定式,各家都有各家的养法,而且估计大家也是谁也不服谁。老姜每次去看花友,每次都是文绉绉的去,骂骂咧咧的回来。。。。。。同样的,浇水也没有定式,有人喜欢干养——干养便于植物的生殖生长,能更好的积累干物质,但植物可能就不那么水灵。有人却喜欢湿养——湿养有助植物的营养生长,枝繁叶茂,但是抵抗力可能会比较差。如何,优点缺点就放在面前,愿意怎样养,各位可以自己选择。

  当然,无论喜欢干的还是湿的,浇水的时机还有要把握的,对于“时机”二字,相信所有的大仙都会一致相信它的存在。对于多肉植物来说,似乎“干透了浇”这个办法,已经成为了共识。的确,这个办法是个最保险的办法,很多能保持植物3年不死的同学,就是靠这个办法苦苦支撑着。但各位再仔细想想,如果大家都知道“干透了浇”,那还哪里来的“浇水三年功”这个说法,难不成,古人都是低智商,总结了五千年就总结了这么个“干透了浇”的傻办法?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干透了浇”只是花卉杂志上很多专家的口头禅,这些专家一怕别人掌握了核心技术,将来抢了他们的饭碗,又不甘心默默无闻地当个辛勤的园丁,所以才想出了这么一个万金油一样的词汇来忽悠大家。无奈,老姜向来眼红嘴臭,打小就看不惯智商比我低,派头比我大的人,所以我要揭发他们。。。。。。

  “干透了浇”,什么叫透?是一天还是1个月?仔细想想就知道——这个词就是个诡辩的道具。植物,哪怕是多肉植物,根系脱水都会造成有关细胞组织的破坏。沙漠里的胡杨总算是能抗旱了,30年不下雨的地方也能长的张牙舞爪。但是同学们可能不知道,以老姜在新疆工作生活的那几年的所见所闻——无论这个地方多少年没下雨,凡是有胡杨生长的地方,顺着根挖下去,5米以内保证土是湿的,地下水可能和几百公里以外的绿洲相连。你当植物是傻子啊?它们机灵的很嘞~

  觉悟吧!难道你家里的盆子里也有地下水吗?既然没有地下水,那你再给人家来个“干透”?人家能艰难的活着,就已经很对得起你的RMB了。家里毕竟不是大棚,大棚里有地气,有湿度,哪怕干个半年,空气中的湿度也足够要求不高的多肉植物喝一壶了,再加上温差什么的(后面会介绍)所谓的“干透浇透”完全是另一个概念。正因为这样,家庭环境下的浇水策略就需要专门的进行策划了。

  前面我们讲过,瓦苇要润,番杏要干,无论润还是干,家庭栽培多肉植物维持适当的水分是必须的。如果可以翻盆看土进行讲解的话,那么瓦苇盆里土表以下3公分干的发白了,再下面的土粒有湿气但不会粘连,就可以浇水了。而番杏则是最下部的1-2公分的土(不包括排水层)还有潮气的时候,也可以浇水了。这两个浇水的时机,可以在保证不因为过多的水造成植物生理障碍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维持植物毛细根上的根毛不被干死,植物的根毛也不必一直处于枯死——复活——再枯死的循环,有限的营养可以最大程度的得到积累,植物长的自然会越来越好。

  说到“时机”当然也会说说“时机”的把握,我们不可能每次浇水都翻盆来看。这除了需要平时苦练手感、眼力等基本功以外,自然是有窍门滴~

  窍门1——称重法,先确定自己的配土,每次上盆尽量用相同的配方,同时准备一个空盆,装上干透的土,然后称重,记录重量后浇透水,再次称重,把2个数据记录下来。接下来就是一天一称,除了可以检验你自己配土的保水性,最终目的是看几天可以回复到干土上盆时候的分量,在这个天数上减去1-2天,就是你需要浇水的周期了。以上说的是瓦苇,番杏的话,可以不必减天数。当然这个方法忽略了植物根系的吸水和蒸腾作用,一般有植物生长的盆土会干的快点,所以以上的得出的数据能够再和带植物的盆的重量进行同期对比的话,得出的浇水周期就会更加精确了。

  窍门2——植料变色法,加大配土中赤玉的比例,因为赤玉的土粒吸水性、水分传递能力相当好,而且有点水分就会变色,干湿非常直观。配土中赤玉土的比例加大,可以加强盆土内的水分传递,上面的土干的快,下面的水分会一直传递上来,直到下面的植料中水分的含量减少到一个临界点为止,而这个临界点,往往就是浇水的信号的开始。建议配土中赤玉土比例加大到40%以上,盆面用2——3粒径的纯赤玉进行铺面,盆面的赤玉变成淡黄色发白的时候,瓦苇最多再等1天,番杏2天就应该浇水了。当然,这是我自己的配土得出的数据,同学们如果想用这个办法确定浇水周期,还是要根据自己的配土进行调节,如果懒得调节的,那就继续慢慢看老姜唠叨下去,后面会介绍我自己的植料配方的。

  应该被唾弃的窍门

  1、牙签法,这个很多人喜欢用,但实际上很容易扎坏沿着盆壁生长的根系,再一浇水,烂你没商量。唾弃指数3星级。

  2、手指探盆法,这个办法以前在一篇别人翻译的文章上看到过,不知道实际上有没有人在这样弄,我觉得这个办法很蠢,先不要说现在大家都喜欢用颗粒土,手指头根本插不进去,就算插进去了,手指头也会弄的脏兮兮,好好的盆面化妆土被弄乱,搞不好,盆面上浮着的一些宝贵的毛细根也会被插断,可以说,这完全是个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蠢办法,唾弃指数4星级。

  3、敲盆听音法,这个办法我不想再批评了,忒不靠谱,除非大家都练就了朗朗一样音乐家的听觉,否则,这个办法还不如用手指头直接插。唾弃指数5星级。

  多肉植物种植方法:种植介质

  种植介质,指的是盆花根系生长的媒介,主要功能是固定植物,提供养分。这个媒介不单单是土壤,也包括各种有机类、无机类的无土栽培介质,常见的如:树皮、泥炭、蛭石、陶粒、兰石等,另类的如:煤渣、岩棉、聚酯泡沫颗粒、烂棉花等。当然也包括水培和空气栽培。

  总之,理论上来讲,能够在水湿和根系生长过程中保持物理结构不轻易改变,不会产生剧烈的化学变化,能够吸收、缓释水养的,粒度适中的材料都可以拿来作为栽培的介质。

  但是这仅仅是理论,大多数情况下,植物只能生长在适合自身的介质中,这里所说的“适合”包含很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比如酸碱度(PH),土壤盐分含量(EC),介质成分,有机物含量,分解程度,粒度大小等。另外,单一的介质由于不能提供全面的养分,或者某种成分的含量过于集中,所以也不适合栽培植物。(这里不讨论水培,实际上水培也需要从外界给予丰富的养分才能让植物生长)

  这里需要推广一个概念——介质的亲根性。介质的亲根性,实际上应该叫做根系对介质的选择性。简单的说;植物的根毛喜欢攀援在哪些物体上,哪些物体的亲根性就强。这一特性是由植料的化学性质、物理形态、颗粒大小决定的。一般颗粒较小,硬度较低,质地较酥松、偏酸性的介质亲根性较强。亲根性很重要,它说明这种介质的各种性状都非常适合植物。根系上的根毛能够长期在上面生长、吸收水养。当然,也不是说其他亲根性不好的植料上就没有根毛附着,因为植物根系对植料的选择不是事先预见的,而是事后纠正的,所以亲根性不好的植料上根毛也会试图生长,但寿命会很短,无形中会增加植物的消耗,浪费精力。日积月累,植物生长的差距就会很大。我们平时翻盆的时候会看到,有些植物的根系上很干净,粗根细根都是光溜溜的。而另一些植物根系上却很脏,从上到下沾满了植料。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后者的根毛会更加发达,而上半部分往往更加健康。而出现这种现象的两盆植物所用的植料往往不是一样的。这就说明了介质亲根性的存在。

  理论就不多介绍了,这玩意要讲开了没有几十万字是收不住的,我们还是来讲讲实际的。

  1、各种栽培介质的介绍:

  (1)赤玉土

  对于家庭多肉植物栽培,最好的当然是模仿原生地的土质。老姜所在的公司在非洲地区靠近南部有项目部,所以老姜以前曾委托过当地的同事帮忙去研究过野外的土壤。总体来说,非洲当地以沙土质为主,其中砂和碎石的含量大约在80%左右,部分树荫和草丛中的土表覆盖有一层薄薄的腐殖质。土壤含水量极低,广袤地区下挖1米也不见一点湿气,但是在灌木覆盖的地区,30公分以下可见略微潮湿。从以上情况分析,原产地的土壤成分也就相当于粗砂+腐叶+碎石。应该说,这样的土对于广大多肉植物爱好者来说并不难获得,而欧美等地的爱好者也确实是在利用这样的介质在种植多肉植物,效果也不错。但是对于家庭栽培来说,这样的配土显的太过厚重,对于在阳台或花架上大量栽培的爱好者来说,不是太合适。而且也略显粗糙,不符合大多数同学的喜好(大多数喜欢多肉植物的同学都有洁癖,有木有?有木有)

  所以,以日本人为代表的小资人群,开发了以赤玉、鹿沼等火山灰为主的栽培用土,除了满足了国内大多数爱好者的需要,也为岛国的经济贡献了若干个百分点。以这两种为代表的配土材料,实属中规中矩,其成分在理论上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植物对介质的要求。日本人使用赤玉土的历史有据可查的可以追溯到20年前,当年“樱桃小丸子”热播的时候,片中有一集小丸子她爷爷就在那里筛赤玉土,估计也算是那时候的植入式广告吧。

  日本人除了多肉植物以外,在其他植物的栽培中也大量的应用赤玉这种材料。并以产地不同开发出了适合不同用途的产品,老姜并不是在帮忙给赤玉土做广告。日本是园艺大国,但是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充分利用自身多火山的条件也是个无奈之举。穷人当然有穷人的活法,于是跑去富士山下挖点火山灰,后院歪脖树下去检点烂叶子,拌巴拌巴就拿来种花了,没想到效果还不错,于是这仅有的资源就被不断的开发,研究,并且系统化,市场化,积累了几十年,形成了一套非常健全的产业链。规模化、企业化的东西,当然会拥有足够的竞争力,于是,四川的仙土被比下去了,东北的泥炭也被比下去了。。。。。。话讲回来了,我并不是迷信日本货,我迷信的是制度,体制下的东西一般总要比小作坊乱采乱挖的东西要稳定的多。

  赤玉土最大的好处就是低肥,微酸,透气,保水,以上4项几乎已经满足了大多数植物的生理需求,而对于多肉植物的生理特性来说,几乎已经做到了绝配。一般的初级玩家在利用赤玉土进行多肉植物栽培时,无需太多的指点,都能养的不错,所以,赤玉土也可以称为“傻瓜用土”,它的特性使得多肉植物栽培的门槛大幅降低,再加上价格也是不上不下,所以赤玉土也可以说是促进多肉植物在国内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里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并不是所有赤玉土都适合多肉植物的栽培,前面说过,产地不同,功能不同。对于多肉植物来说,国内贩卖的赤玉中以“龙泉”这个品牌最合适。很多同学喜欢用“二本线”,其实“二本线”强调的是坚固、不粉化。其质地是高温烧结重粘土,透气性比较差。一旦粉化,盆内的土壤结构会被极大的破坏。而且由于质地较硬,所以亲根性也很差,拿来种洋兰、草花、松科植物勉强可以,对于多肉植物来说,就不是那么合适了。而“龙泉”的质地是沙土,虽然团粒性较差,容易碎裂,但是其质地决定了它就算全碎了也是沙壤土。其基本的功能不会全部丧失。而且“龙泉”不是“二本线”那种烧结土,所以其内部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土壤的成分接近原产地土壤。(不要问老姜为什么会了解这么多,当初我不嫌其烦的盯着一个个大仙问他们用什么赤玉的时候,被人家笑话了无数次,所以,被我问过的大仙可以作证,这个结论不是老姜杜撰的)

  当然,除了赤玉,其他材料也不是一无是处,相反,有很多材料虽然功能不是很全面,但是某方面的特性却是大大超过中规中矩的赤玉土的。比如:

  (2)泥炭

  泥炭是灌木和苔藓类植物的尸体经过千百年的腐烂堆积而成。由沼泽植物演化而来的属于低位泥炭,含水量大,腐化程度严重,腐殖质含量高,但EC值很高,PH值偏低,东北黑泥炭就是其中的代表。高原和局部平原地区苔藓地衣类植物演化而来的是高位泥炭,由于长期处于干燥环境,并且经常接受日晒雨淋,所以腐化程度较低,腐殖质含量少,但是EC值也很低,PH值略低,以进口FFD泥炭为代表。对于植物来说,腐化程度低,腐殖质高,EC值低,PH略呈酸性是最佳选择,所以以上两种泥炭从特性上来说各有千秋。但是综合来讲,栽培多肉植物还是用高位泥炭更加有利。

  泥炭我们习惯将它作为配土中提供有机质的媒介,全颗粒介质中适当添加也可以起到疏松土质,加强土壤对肥水缓冲能力的作用,另外由于其纤维状的结构,所以可以营造适合植物根毛生长的微环境,对幼苗、弱苗的发根、复壮有特效。

  (3)兰石

  普遍认为的兰石应该是一种火山灰产物,也就是浮石、搓脚石一类高温发泡的矿石,不过也有人工合成的替代品,如塘基兰石、日向石等,由于性状都差不多,所以也不分开描述了,本文统称为兰石。

  兰石由于相对土壤来说质地更坚硬,吸水后保水能力要弱的多,所以可以认为是一种疏水材料,其内部的气孔虽能短暂储水,但是由于还不能达到产生“毛细现象”的程度,所以脱水很快。但是其气孔能减小土壤密度,达到疏松土壤的效果,天然火山灰质地的兰石的PH应该呈酸性,但人工合成的据老姜试验是呈弱碱性的,所以在使用中要区别对待。

  由于兰石相对土壤来说水饱和程度低,所以配土中添加兰石可以降低盆土的总体水饱和度,相对而言就增加了土壤中的含氧量。这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透气”,石头是不会呼吸的,所谓的透气,只是间接达到的效果而已。

  兰石无肥,EC值根据产地或来源不同有较大的差异,普遍认为人工合成的EC值会略高,所以在实践中应该首先选用天然的材料。

  (4)树皮

  可以用来作为园艺材料的树皮常见有2种,一种是松磷(就是松树皮外面的疙瘩),松磷价格较高,而且腐化程度很低,所以一般作为园艺覆盖的材料,不太适合用做栽培介质。其次是落叶类乔木的腐化树皮,这种树皮大多产自中原地区丘陵地带落叶林中的天然腐化堆积层,比较合适的腐化程度为3——5年,相比泥炭,其结构更加稳定,不容易被挤压变形导致土壤板结,并且树皮缓释有机质的能力更好,所以是一种相当不错的材料。

  树皮唯一的缺点就是容易有杂质混入,由于大多是天然采收,所以里面难免有虫卵、草籽、以及腐化不完全的其他有机质,这就很容易导致种植后盆内的生物体数量超标,通俗地讲;就是会有害虫和杂菌滋生。所以树皮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筛选、暴晒或者高温处理,这也是在家庭环境中制约它使用的一大缺陷。

  (5)蛭石

  蛭石是云母岩的高温膨化物,同原矿石相比,就好比是爆米花和大米的区别,蛭石的密度极低,内部空隙很大,一般在工业上用做保温材料。在园艺上用做疏松土壤,快速透水、储水并进行缓释的改良添加物。

  蛭石的水饱和度很高,单位重量的蛭石可以吸收4倍于自身重量的水。而且,虽然蛭石锁水性很好,但是其水传导能力却相当强。换句话说,就是盆土内添加蛭石浇透水以后,土层上下干燥的速度差比较小,这样一来,更方便栽培者通过观察土表的干湿来判断盆内的含水情况,从而减小了管理的难度。

  蛭石虽然是无机类矿石,但是它自身独特的离子交换能力却让它具有活性。具体的知识很深奥,这里也不冗述了。大家只需要知道,具有活性的蛭石能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并且主要是群根的生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一般介绍花卉扦插、发根的文章中,都会建议大家用蛭石来作为介质。所阐述的道理不过是因为蛭石不含养分,比较素净等等,但实际真正的原因却是利用了蛭石的离子交换能力。

  但是蛭石也有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易碎,时间一长就会变成粉末,并且会相互粘连,最终导致土壤结构的破坏,土壤板结。所以蛭石只能作为幼苗、弱苗期的复壮或扦插发根时的临时介质,并不太适合大型植物使用。

  (6)珍珠岩

  也是一种疏水、透气的材料,除了价格便宜,其他没有什么优点,规模化大批量种植的时候可以替代兰石使用,以节约成本。但是,家庭种植,不建议使用。一来是因为重量太轻,一浇水就到处跑,极其不美观。二来;这种材料粉尘极大,可能含有重金属成分,从环保及人体健康角度来讲,是不符合要求的。

  2、栽培介质的应用

  以上,明眼人可以看出,老姜还是偏向于赤玉土的。的确,用到现在,兜了不少圈子,我觉得还是赤玉最好用。我不追求什么特殊效果,只要植物健康,哪怕外形上不那么标准也无所谓的。所以中规中矩的赤玉无疑就是首选了。

  当然,再好用的东西也需要使用技巧,相比日本人大比例的使用赤玉、鹿沼等材料,国内更倾向于混合配比,一般玩家都会用轻石,泥炭,兰石等材料进行搭配,主要原因当然是让土壤成分尽可能的丰富,以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再就是部分高级玩家也看到了赤玉土的不足,利用配比来扬长避短。取各种材料的各异的特性来满足自身不同的需求。

  对于我们重点关注的多肉植物来讲,进行配土有2个系统,一是以瓦苇为代表的肉质根植物,二是以生石花为代表的半木质须根性植物。

  (1)瓦苇类植物的配土

  瓦苇类植物,我们前面讲过,具有粗大多汁的肉质根群,对土壤的要求是透气大于保水。在配土中,需要大量利用土壤的透气能力,尽可能配出能满足空气流通同时又能保持湿润、肥沃的栽培介质。但也要同时考虑到盆土整体对植物的支撑能力。

  知道了赤玉的特性,配方中的主材当然就是赤玉,但是赤玉土养分不全,大比例使用会造出植物营养的缺失,而家庭栽培用肥很难掌握,所以就需要我们提前在土壤里添加营养物质。这里建议营养物质使用泥炭,并且最好是由东北泥炭衍生出来的颗粒泥炭。从而在增加土壤养分的同时,保持土壤的团粒结构,保持透气性。

  当然,对于技术成熟的老手来说,纤维状的泥炭能产生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前面讲过,纤维状的结构可以营造根部的微环境,而且可以增加根系和土壤的接触面积。所以,对于能够妥善控制水分的同学来说,使用纤维状的泥炭相比使用颗粒泥炭,能够更加有利于根毛的附着以及生长,从而大幅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对于生长缓慢的瓦苇类植物来说,提高生长速度也就意味着早日体现植物的性质,早日开花结果,繁育下一代。

  其次是疏水类材料的添加,赤玉土虽然是团粒结构,土粒间有大量的空隙可以排出多余的水分,但是由于颗粒本身就有很大的蓄水量,而且赤玉时间一长在根系的作用下也会散裂,所以,还是需要结构相对稳固的兰石来加强和维护盆土的透水能力并且降低平均含水量。兰石是配土中的调节剂,可以通过增减兰石来配出适合不同植物使用的介质。

  以上3种成分,分别定义为——主土、营养添加物、含水量控制材料,颗粒大小3——6mm,纤维泥炭的话,要用1毫米的筛子筛去粉末后使用。这3样配比可以满足植物的大部分需要。至于其他材料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适当添加了,比如喜欢色彩丰富点可以加点红色的火山石,植金石。有旺根需要的可以添加蛭石,种生石花的同学可以加点熏炭(这东西实际上只能起到调节土壤酸碱度的作用,所以在瓦苇栽培时没什么用处,除非是半炭化的,可以略微提供有机质)等等。

  介绍几种个人正在使用的,比较称心的配土:

  赤玉:兰石:颗粒泥炭=5:3:2 颗粒大小3-6MM适合深盆,和粗大根的品种:如万象、玉扇等。

  赤玉:兰石:纤维泥炭=4:4:2 颗粒大小3-6mm适合浅盆,根系不那么粗大的品种或者是正在发育的半大苗。

  微粒赤玉:蛭石:微粒兰石=1:1:1 颗粒大小1-3mm适合叶插发根及幼苗的栽培。注意配比中的蛭石,请复习前面关于离子交换及亲根性的知识。

  (2)番杏类的配土

  番杏类植物大多以半木质化须根为主,并且由于此类植物有休眠的特性,需要在某个时期保持盆土的干燥,所以配土的关键在于需要同时满足须根需要的紧密环境以及快干的要求。

  紧密和快干,这两个概念看起来矛盾,其实从原产地的土壤进行分析,这两个特性是同时存在的。原产地的砂质土壤正是有以上2个同时存在的特性,才能保证植物的生长。欧美等地的爱好者也喜欢用类似的沙土进行番杏科植物的栽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前面讲过,家庭环境最好是用其他东西来替代,以避免过大的土壤密度造成盆土重量的超标,影响栽培的规模。

  还是以赤玉、兰石为主,这里需要用到的是1-3颗粒的赤玉和兰石,另外考虑到营养成分,纤维状的泥炭也必须添加。这样就可以初步配出类似于瓦苇栽培的合成土壤,但是这仅仅满足了致密的要求,对于快干的要求还是没有考虑到。所以我们需要在以上这个配比中加入适当的蛭石,前面讲过,蛭石有很强的旺盛群根的作用和水分传导能力,前者对于须根类植物是大有益处的,而后者可以让盆下部的水分及时传导到盆面上快速蒸发,正好也应对了盆土快干的要求。而番杏类植物一年一换盆的栽培手法,则会使蛭石容易碎裂板结的弊端被弥补。另外,蛭石还可以大幅降低盆土密度,减轻重量,从根本上把家庭栽培的配土和原生地土壤区别开来。凸显了家庭配土的优势。

  提供本人种植番杏的土壤配比:

  赤玉:兰石:纤维泥炭:蛭石=1:1:1:1 另加少许熏炭,颗粒大小1——3mm适合生石花及肉椎的2年以上及成株。

  赤玉:蛭石:纤维泥炭=1:1:1 颗粒大小1mm左右,适合2年内幼苗期。

  蛭石粉末:纤维泥炭粉末=1:2 适合播种

  对于植料的配比,很多文献中强调因地制宜,根据个人养护的习惯来调节植料的配比。但是老姜建议;应该是根据植料的配比,然后改变自己的养护习惯。因为植料的配比不具有随意性,相反,应该是非常严谨,并且是唯一的,最多只能根据所在地的维度来调节。老姜相信配土存在着一个唯一的“公式”,只是暂时还没有人将他总结出来而已。

  3、 植料的回收利用

  家庭栽培的条件限制,配的再好的植料也有使用寿命。由于浇灌用水的长期冲刷,植料原先团粒状的结构会因为有机质的大量流失而被破坏。植料会逐渐粉化、板结。相比大自然中土壤依靠空气、落叶、有机体的死亡腐化等形式进行自我更新来说。家庭栽培中的盆土是需要人为给予更新的。

  但是换下来的植料中,其中有很多材料还依然保留着原始的形状。(比如兰石等)全部倒掉明显是不符合环保和节约精神的。所以,对于这种比大米还贵的土,很多同学选择了回收再利用。

  物尽其用,当然是好事,但是各位估计也都知道旧土的危害,无非是选择性失忆而已。。。。。。今天算大家倒霉,碰上了爱挖脚底板的老姜,在这里要帮助大家回忆回忆。

  首先旧土里有大量的酸性物质,恐怕大家也知道,这个酸性物质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新陈代谢的产物。有教科书上还讲这是植物根系用来中和土壤碱性的一种自我保护。总之这个酸性物质不仅仅是“酸性”这么简单,要不然,酸性的土壤岂不是更加适合植物的生长,又何来换土一说?土壤中的腐植酸和代谢出来的酸是两码事,前者是养分后者是废物。虽然都是PH值小于7,但是后者的化学成分要复杂的多,对于植物健康的影响也是未知的。

  其次是盐分的堆积,养护的过程中难免有施肥打药的时候,平时浇的水里也或多或少会有盐分沉淀。这些最后都会渗透进土壤中堆积起来,虽然浇花的时候会冲掉一点,但是浇进去的水同时又会带入新的盐分。所以盆土里的盐分只会越来越多。

  再次就是枯叶烂根,这两样东西在自然界是绿色堆肥,而在花盆里就变成了细菌的温床,有时候我们翻盆(特别是深盆)会看到盆土内有成片的菌毛生长,颜色有黄色、蓝绿色,这就是植物自己的根系腐烂后滋长的细菌。多肉植物不比草花,根系不太会分泌抑菌物质,一点杂菌都可能造成盆土的污染,轻则烂根滞长,重者传染全身。自己的烂根尚且如此,换做旧土里不知道什么年代的烂根,后果可想而知。

  最后就是养分的缺失,旧土在花盆里长期受到浇灌冲刷,加上养多肉的同学都喜欢把土弄的非常通透,所以,相比养草花,多肉植物用土承受的水流流速更快,相应营养物质流失也更加严重。相比新土,旧土里可溶于水的,也就是可供植物吸收的有效成分,会少的多。

  不过,旧土也有个好处,以赤玉为例。一年以上的盆中旧土,其中尚未粉化的部分在长期的浇灌下,颗粒中的空隙会大幅增加,颗粒会更加通透,这样的土从物理的透气、透水角度来讲,几乎没有任何一种现成的材料能够与之媲美。应该也算是一种时间积累出来的特性吧。

  鉴于以上,旧土必须被正确处理后才可以再次使用。针对以上几点缺陷,老姜给出了如下处理方案,请大家探讨。

  (1) 用2毫米孔径筛子先进行过滤,因为颗粒土在植物的根系伸展、挤压下会碎裂、粉化,所以根系周围的土一般都是碎的,去除2毫米以下的碎末,也就等于去除了根系排泄物最多的部分。

  (2)倒入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达到消毒和去除多余的盐分的目的,并利用兰石、赤玉等材料密度不同的特性进行分离,方便后续区别处理。分离的同时注意漂浮在水面上的枯叶烂根,务必处理干净

  (3)捞出晾晒,如果混合土分离的不干净,晒干后可以反复进行浸泡——晾晒的步骤,但是不必用高锰酸钾,用清水即可。

  (4)晾干后,兰石可以直接混入新土中使用,比例不变,而处理后旧赤玉土应该混入相同体积的新赤玉与一半体积颗粒泥炭,(比例折算为2:2:1)装袋待用,正常使用时,按照前面讲的赤玉土比例掺入(也就是说把这个混合土当做全部是赤玉土来用,原因是旧赤玉很通透但是缺养分,颗粒泥炭有养分但是不通透,混在一起正好相互抵消)

  多肉植物种植方法:温差

  1、温差对多肉植物的影响

  对于原产南非的多肉植物来说,大多数品种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是在12-28度之间,这个数据应该也正是原产地生长季节的高低平均温度。

  在以老姜所在的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由于地处南北气流交汇斗争的地带,经常是冷空气刚走,副热带高压就占据了主导。全年能够维持12-28度的日子只有5、6、10、11大约4个月时间,其他大部分月份不是太冷就是太热,以至于时常刚脱棉衣就直接过渡到短袖,穿了两天短袖突然又要穿毛衣了。(杭州的春秋装不好卖也就是这个道理)

  这样的气候,人勉强可以承受,但是对于植物来说,特别是多肉植物,则是相当麻烦的。有人说,大温差能够促进植物生长。没错,昼夜温差的确能够促进植物生长。但是这个生长的原理你可能没搞明白。那就听我慢慢的讲给你听。。。。。。

  植物生长的好坏,取决于体内养分积累的多少。白天,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个制造养分的过程,在合理的温度上限内,温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制造的养分也就越多。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做是对植物养分积累的一个加分过程。

  到了晚上,由于没有光,大多数植物制造养分的生理作用停止,加分为零。但是植物的蒸腾作用还是在继续。所谓蒸腾作用就是植物依靠环境温度使叶片蒸发体内的水分,同时靠蒸发作用带来的虹吸效应,促使根系吸水,这个过程是需要消耗植物体内的养分的,对于植物的养分积累也可以看做是个减分过程。环境温度越高,蒸腾作用越大,减分越多,所以一天下来植物能积聚多少养分,就取决于白天制造多少,晚上消耗多少。

  通过以上的解释,相信大家应该有了认识。白天温度越高,植物制造的养分就越多,晚上温度越低,植物消耗的养分就越少。昼夜温差的效应就体现在这里。新疆的葡萄为什么甜的粘牙?新疆的番茄为什么能吃出柿子味道?不是巴郎子们勤劳,而是“早穿皮袄午穿纱”的气候使然。

  好了,既然知道了这原理,相信应该没人跟老姜争辩突然升温、降温导致的以天为单位的温差和昼夜温差这个两个概念的区别了。

  其实,气候原因突然的升、降温,对植物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极其严重的伤害作用,不光会打乱植物的正常生理秩序,还会促使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从生理秩序上来讲;比如春天,好不容易气温回升了一段时间,植物开始有了生长的迹象,你也已经开始屁颠颠的浇水施肥,忙的不亦乐乎。突然就降温了,刚长出来的新叶立刻僵在哪里,不说你浇下去的水,施下去的肥会有什么后果。光是这片僵住的叶子往后就可能引发你砍头的冲动。你说你不砍,好,不砍,过几个月僵叶子开始长了,上面是尖的,下面是圆的,整个一葫芦造型。。。。。。这还是好的,索性全部都是这造型还能当个新品种骗骗自己。问题是一圈好叶子就这么一片葫芦叶。你说你还砍不砍?再就是意外事故,高温后突然降温倒是没事,南非多肉在短时零下是没问题的。但是低温后突然升温就麻烦了。大冬天的,气温突然回升到25度,好好花棚里闷着的,温度一下子飙到50度。完了,等你晚上回去,一棚子热腾腾的粉蒸肉等着你揭盖呢。。。。。。除了这些还有病虫害,真菌等,都和温度突然的变化有关联。

  这一小节的总结我觉得需要单独陈述一下——温差能促使多肉植物的生长和营养物资的积累,但是必须是受控的昼夜温差,天气突然变化导致的温差,对植物有害无利。

  2、如何制造、利用温差

  家庭栽培环境,也就定义了我们很难做到大棚那样完美的人工温差。(大棚依靠聚酯薄膜的密闭作用,能在阳光下储存热量,以增加白天气温的方式拉大温差)。但是,家庭也有家庭的好处,只要不是住在凉亭里,至少冬暖夏凉,不会出现极限温度还是能够做到的。那么如何制造温差,就需要在家里这个不十分明显的温差下想办法了。

  (1)如何在冬季制造温差

  虽然在前面讲到,我还是提倡顺其自然,尽量不折腾,尽量利用现有的环境设施。但是对于南方严酷的冬季来说。顺其自然也等于是承认了多肉植物,特别是瓦苇类植物将近半年的休眠期。这对于广大南方花友来说是不公平的。(凭什么人家北方有暖气。。。南方没有煤但是有天然气啊。。。。。。谁家也不缺那几个暖气费不是嘛)所以冬季的温差以白天保温为主要手段。

  保温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密闭,上海有花友利用大型的整理箱或者窗台外面搭建“鸽子笼”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我对以上两种方法是持肯定态度的。前面说水分控制的时候我不提倡,但是说到在冬季进行保温,我觉得这两个办法还是可行的。

  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缺陷;整理箱体积过小,对于养植规模较大的花友来说实属杯水车薪。鸽子笼在白天能起作用,但是到了晚上窗台外面的冷风一吹,内部温度立马跌近气温,以杭州冬天最冷零下5度的气温来看,不出一个礼拜,瓦苇的叶子就会全部发白起雾,然后再开春后开始腐烂。除非加装空气加热线和温控,这两样东西有电工证的人都是不敢用的,为什么?你去考个电工证出来就知道了。

  说到底,能少折腾还是少折腾,在现有的花架上进行包封是比较环保的办法。常见的花架一般分两种,木制的和金属的。木制的花架建议用阳光板直接包封,(比较美观,保温效果也好)除了正面和底面以外,其余4面全部可以用木螺丝进行固定。正面可以用大棚膜或者软玻璃灯做成挑帘的形式,以方便打开。花架底下可以用几个接水盘放点水摆在下面,一来起到增湿的作用,2来水可以储存白天的热量在晚上缓慢释放,防止晚上太阳晒不到降温太快。金属的花架可以全部用大棚膜包封,为增强保温效果可以用双层甚至4层。其他合木制花架一样。

  这样经过处理的花架,需要摆在白天晒的到太阳的地方,一般在室外温度5度左右的晴朗天气,棚内温度可以上升到25度左右。而晚上,不管外界气温有多低,由于在家庭环境的双重保温作用下,棚内温度可以略高于室温。(有没有同学家里室温低于0度的?有的请举手,老姜帮你组织捐款捐毛衣)

  以上方法适用于瓦苇和番杏类植物。

  (2)如何在夏季制造温差

  这个命题比较悲剧,南方的桑拿天热气无孔不入,除了空调似乎没有太好的办法。白天就不说了,窨井盖上煎鸡蛋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晚上稍许好点,至少室外能低于30度,但是室内,白天30度——晚上30度的零温差却是很难改变的,你说有空调吧,毕竟家庭有中央空调的还是少数。用分体空调的,晚上也就卧室里会开空调,你总不会把花放卧室里吧。也有同学在花房甚至花棚里装小型空调,这当然是个好办法。但是人人都这样干了,老姜还啰嗦什么?毕竟还是喜欢实惠的同学多。。。。。。

  我们讲过,瓦苇夏季是深休眠,是生长季节告一段落的标志,相比冬季休眠,夏季休眠是个生理周期行为,控制下的休眠,能够让植物积聚下个生长季节生长的动力,对于植物来说,是相对有利的。所以在夏季我们制造温差的目的不在于生长,而是保持,适当的拉大夏季休眠期的温差,能避免植物因为高温产生的生理障碍。也可以通过晚间的相对低温,使白天积聚在盆土内的热量散发,借以维持根系的健康。

  所以,夏季温差以降低夜间温度为主,白天任其自然,只要做好遮阴工作,该几度就让它几度吧。晚上在不利用空调设备的情况下,利用喷雾,电扇等物理降温方式进行降温。喷雾需要喷到土面变色,植物表面覆盖水珠,然后开启电扇吹风。水分蒸发能带走热量。老姜使用这个办法经测量得出的数据是——在盛夏季节,晚上8点以后,花盆周围气温32度的情况下,经过喷雾,吹风后1小时即可降温至29度。然后再配合开窗通风,或利用房间空调风分享等办法,晚上花房最低气温可以达到与户外温度相当(27度左右),对于瓦苇度夏休眠来说,这个低温足够了。

  以上方法仅适用于瓦苇植物,对于番杏植物来说,老姜建议夏季不断水放养,只要是2年以上的健康苗,越晒越精神。

  (3)如何在其他季节制造温差

  冬季以白天保温为主,夏季以晚间降温为主。那么到了黄金的春秋季节就需要以亲近自然为主了。

  亲近自然,指的就是使栽培环境温差接近室外温差。南方的春秋季节户外有10——15度左右的天然大温差,再加上户外的新鲜空气,天然玉露滋润,浪费了实在可惜。

  这里的方法就不用多说了,开窗自然通风,电扇强制通风,露天放养,等等等等。只要让花房变成凉亭,目的就算达到了。当然要谨防前面说过的倒春寒以及副热带高压复辟。

  (4)温差的利用

  学会了制造温差,我们就可以借此调节植物的生长。大家在日本网站上看到或肥胖,或矮状的标本株,也是大量利用温差的结果。

  对于多肉植物来说,理论休眠期前几个星期是生殖生长阶段。这个阶段表象上的生长会很弱,但是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速度却达到了高潮。并且不同科属的植物时间是不同的——瓦苇植物表现在初夏,番杏植物表现在深秋。

  在这段时间,通过加大温差可以增进植物营养物质的积累,植物会因为体内干物质的增多而变的肥胖,茎叶的粗壮则可以让生长期积累下来的徒长现象得以纠正。再加上夜间低温造成的生长缓慢,植物自然会体现出矮胖的特征。甚至,足够的温差可以抵消采光不足造成的徒长,不过老姜没有测试过,顺带一说而已。

  再者,温差为植物的花芽分化提供外界条件。经过温差调节的植物,在随后到来的花期开花会更齐、更猛,花朵更健壮。无论是对于瓦苇的杂交还是番杏的观花,都非常有益。试想,群栽的生石花在一夜间集体盛放,那个感觉,不是亲眼目睹是无法感受的。(玩生石花的同学还是选择群栽吧,别小家子气的一粒一个盆子了,没有这么多是吧?给老姜留言,老姜给你————————种子)

  温差对于瓦苇植物控制花期也很重要,相信有过杂交经验的同学都只是,明明已经早就计划好的配对,偏偏等不到其中一株及时开花,而不得不放弃。不过幸好,我们还有温差可以利用,

  加大温差,特别是提高白天的高温,可以促进植物的花芽分花,这是个不变的公理,不需要证明。通过控制白天的高温,可以控制瓦苇植物开花的时间。白天温度越高,花芽分化速度越快,否则则越慢。以此来对杂交植物的开花时间进行调节和统一。打个比方:比方说想让两株瓦苇杂交,其中一个花杆已经30公分高了,另一个才刚露头,那赶紧,把长的快的那个丢窗台上去,另一个放花棚里闷着,闷着闷着开花速度就一样了。。。。。。

  不过,对于花期本身就不是一个季节的瓦苇植物,调节温差的办法可能没那么管用了,以寿类为例,比方说,开花最早的是康平4月份就开花了,而开花最迟的是青蟹,6月份花剑才冒头。这样的差距靠家庭栽培的温差调节几乎是无效的。不过估计大棚里可以做到,否则,老姜家那个康平*青蟹的杂交苗子就可能是从火星上来的了。

  另外,利用温差还可以控制盆内的病虫害。特别是春秋季节,晚间的适当低温,可以抑制盆内细菌的生长和害虫的活动能力,最终目的是减少药物的使用,达到环保养花的目的。

  温差还可以增加植料颗粒的热胀冷缩,通过土壤自身的物理变化,间接地达到改良土质的目的。

  总之,合理地利用温差是培养好瓦苇植物的关键,如果说阳光,水分,植料是家庭栽培植物的主食的话,那么以上3项只能解决植物的温饱,而适宜的温差却是一剂补药,可以让植物在温饱的基础上进入小康水平。

  多肉植物种植方法:肥、药

  作为顽固的园艺派(相对于科技派),老姜一直秉承着中华五千年承继的农业大国的本土精神。我始终认为:“土壤,是植物营养的唯一可靠来源,只有土壤才是植物扎根生长必须的媒介。土壤,具有自我保护和调节能力。有病虫害了,植物会死亡,最终导致病虫害失去了滋生的温床。等病虫害都饿死了,土壤还是健康的土壤。土壤没有肥力了,植物不会生长,直到雨水和空气带来的养分恢复土壤的活力为止。啃吃青草的山羊,最终会倒在青草地上,成为草地的养分。满枝的鲜果,虽然消耗了土壤的养分,但是在成熟后,却将得到的全部还给土壤。在自然界,没有农药,也没有化肥,但是自然的土壤却拥有人类不可复制的强大力量。。。。。。”虽然不信教,但圣经里关于农业的篇章,老姜还是看过几遍的。

  不是老姜卖弄,其实真的是写不出什么来。但是这个章节既然已经确定了,那多少也是要凑个字数的。下面就简单说说我自己对于肥料、药物的认识吧。

  1、肥料对多肉植物的影响

  植物生长,肥料是必须的,十万个为什么告诉我们,植物生长三要素,是英国人发现的,通过焚烧植物后得到的灰烬,科学家分析出了大量的氮、磷、钾,和微量的其他元素。于是得出了结论,植物生长三要素即是:氮、磷、钾。

  氮元素主要集中在植物的枝叶上,所以通过补充氮肥,可以促进植物枝叶的生长,枝繁叶茂就是氮肥的功劳。

  磷元素主要集中在植物的生殖器官——也就是花和果实。通过补充磷肥,可以促进植物的花芽分化,果实发育。硕果累累就是磷肥的功劳。

  钾元素主要集中在植物的根茎组织上,补充钾肥可以让植物茎杆粗壮,根系发达,增加抗倒伏能力,增加抵御外界侵袭的能力。根深蒂固也就是钾肥的功劳。

  除了浮云般的微量元素,肥料的作用大致不外乎以上3点,至于家庭栽培多肉植物需要不需要额外的添加营养,老姜始终持保留意见。参照前面章节的配土,再加上定期的换盆换土,生长缓慢的多肉植物几乎不需要额外的肥料补充。和草花不同,多肉植物一年长几片叶子的特性,造成了它极少的消耗。消耗少自然吃的就少,况且,还有一年中几个月的休眠。所以,对于养分的需求,土壤中现有的已经足够了。

  多肉植物缺肥我没见过,肥多烧根我倒是经常遇见。前面说过多肉植物根系的渗透压,主要也是针对过度施肥来说的,老姜起初养多肉的时候,一直迷信肥料的效果。没想到施一次就烂一次。结果施肥的效果没达到。翻盆换土倒是翻出了经验。

  不过,凡事没有绝对,一成不变是相对的,而改变却是绝对的。没有杂交授粉要求的情况下,施肥是多余的。但是如果有杂交授粉的需要,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植物开花结果需要消耗大量的养分,不光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磷肥。植物的开花结果是一次重要的生命周期,所以每到这个时候,植物全部的组织都会配合这次生养后代的重要行动,其中包括:茎杆会加粗以防止花朵果实过重而倒伏。根系会抓的更深,帮助吸收更多的养分。有些植物连叶片都会适当的脱落,以免遮挡昆虫的授粉和果实的采光。

  综上所述,植物需要更多的养分来支持开花结果,这其中除了前期的积累,更多的是需要外界的及时补充。野外的瓦苇不比人工栽培的,野外的瓦苇虽然也会长3、4支花剑,出个几十多花,但并不是每朵花都有机会授粉成功,相反,这个比例更多的时候甚至是零。(这是由百合科植物花朵的结构决定的)而家养的就不一样了,授粉成功率会高很多,有时甚至是一支花剑结十几二十个种荚。番杏科植物情况也大致相同。所以家庭栽培的多肉植物由于需要满足杂交授粉的消耗,需要更多的额外肥分补充。

  开花肥以磷肥、钾肥为主,其他元素为辅,最好以液态形式进行施用,以快速起效。可以选择的是花友、花多多之类的专业花肥,也可以直接施用磷酸二氢钾。施用比例控制在1:2000左右,也就是1克肥料配2公斤水。这里要再次说明,有些大仙会认为1:1000的比例比较合适,但那是在大棚和温室栽培环境下,植物生长旺盛才可以用这个浓度,家庭环境下,植物吸收养分的速度远不比大棚和温室,所以能淡就尽量淡。

  施肥的时间选择在花期,即花剑冒头开始,半月一次,随同浇水一起施下。一直施到种荚成熟为止。需要控制花期,协调开花时间的个体,可以少施或者不施。

  关于肥料老姜就知道这么多,再说下去就只剩下扯淡了,就此打住。说说药物。

  2、药物对多肉植物的影响(不包含生长类药物)

  多肉植物甚少病虫害,哪怕它是从南非来的。非洲大陆严酷的环境,造就了多肉植物强大的适应能力,估计是外来物种的原因,家庭养的瓦苇和番杏给我总体的印象就是鸡不啄鸭不咬的,常见的红蜘蛛,介壳虫,都不见踪影,偶尔土里会飞出个小黑虫,也无伤大雅。

  不过,曾经在一些花友的博客上听说过病虫害的事情,主要是覃蚊一类飞虫的幼虫对幼苗根系的危害。虽然我本人从来没有经历过,但是我猜测这可能和这些花友用的土壤性质有关。这些花友在介质中添加天然的成分如腐叶土、煤渣等,甚至全部使用这些材料。天然的东西环保是不错,但是很难避免虫卵和病菌的寄留。时间一长,长出虫子来也是理所当然。

  老姜用药的经验不多,很多时候,个把植物有腐烂病变的症状,老姜也比较喜欢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彻底消灭病灶。回想起来,其实还是应该以预防为主,现在科技那么发达,不好好利用一下科技的力量,而整天拿把手术刀东割西砍的,未免太过血腥。。。。。。所以,有一段时间,老姜也曾花心思在用药方面做了浅薄的研究,下面就把心得简单地说一说。

  对于普通园艺爱好者,用的最多的花药无外乎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之类的广谱类杀菌剂以及呋喃丹之类的过期农药(呋喃丹由于剧毒、高残留,已经被国家列为禁药)。对于家庭栽培来说,以上几种药物已经足够应付常见的各种病虫害了,但是具体用哪种药,怎么用,却是另有玄机。

  一般园艺植物的病害常见有腐叶病,根腐病,以及真菌感染造成的系列危害,每一种病症如不及时加以处理,都会导致植物部分器官的腐烂乃至全株死亡。但是对于南非多肉植物来说,细菌性的腐叶、腐根却极少发生,(物理伤害后没有及时处理伤口的除外)唯一对多肉植物威胁最大的是真菌导致的感染,具体表现在通风不良、潮湿及栽培介质消毒不良后的大面积真菌感染,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长毛”。尤其以幼苗阶段爆发概率最高。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土表的“长毛“是真菌感染,是一种病态的表象,而介质内部的菌丝则是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必然现象,是一种正常现象。真菌的感染会以植物的组织细胞作为营养的来源,最终导致植物的组织溃烂。而介质内部的菌丝则是一种食腐菌,也是分解介质中有机物帮助植物吸收的一种益生菌,不会对有生命力的植物本体产生危害。(细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除外)这两者需要区别对待,切勿一棍子打死。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在抗菌类药使用方面,也需要有所选择。我们都知道,多菌灵及甲基托布津是广谱抗菌性药物,主要针对细菌性的感染。而百菌清则是主要针对真菌类的消杀。在家庭栽培多肉植物过程中,由于主要以抵抗真菌感染为主,所以预防型施药应该以百菌清为主药,为避免抗药性的产生,可以间隔交替使用多菌灵及甲托进行配合。而在修剪、整形后用于伤口的处理,则应当以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为主,百菌清的效果相比就会差很多。药物使用应当注意“预防为主、交替使用、提高浓度、减少次数”这16字口诀。

  预防为主,就是防患于未燃,在苗头开始前就进行控制,不要等到看见病灶了再去用药,此时哪怕控制住了,也会影响植物的品相,乃至以后的健康。一般季节交替的时期是预防性施药的关键节点。

  交替使用,也就是防止菌类抗药性的产生,同样的药物最多连续使用3次,就应该换其他的。否则,抗药性一旦产生,施药就如同浇水,毫无效果。而且你也会因为少了一种可以替换的药物,而使其他药物的使用频率提高,导致其他药物也因为抗药性而失效。

  提高浓度,这是对动物、植物都通用的一个用药策略,对于常规性的疾病以及爆发式的急性感染,在说明书浓度的基础上,提高30-50%的浓度,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效果,让被感染的个体在高浓度药物制造的无菌环境下,通过加强管理和后续保养来提高自身抵抗力,及早恢复健康。

  减少次数,这是相对提高浓度而言的,上面也说过,土壤中有益生菌的存在。灭菌药物在治疗的同时,也会无区别地杀灭益生菌。而益生菌对于改良土质,防止板结是有好处的。所以用药要考虑到这一因素,使用药物不要过于频繁。要给益生菌以适当的生长空间。另外,减少用药的次数也可以避免抗药性的产生。建议以预防为主的施药间隔为2个月,季节交替期间可以适当增加。


猜你感兴趣:

1.2017多肉植物图鉴大全

2.最受欢迎的多肉植物排名

3.最美的多肉植物图片

4.最漂亮的多肉植物图片大全

5.多肉植物的名称及图片大全

    364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