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创业起步>创业政策>

2017杭州科技创新政策最新

耀聪分享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2017杭州科技创新政策。

  2017杭州科技创新政策简介

  为提高杭州市十大产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产业快速发展。近日,杭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我市十大产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四方面具体措施

  一是进一步加大全社会科技投入。

  1.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对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十大产业领域企业,给予15%企业所得税减免和研发费用150%加计扣除。

  2.支持重大科研创新活动。对研发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的十大产业领域企业,按研发经费给予25%资助,单项资助最高500万,其中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电动汽车技术领域(以下简称三大领域)企业资助比例达到30%,单项资助最高1000万。

  3.鼓励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对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十大产业领域企业,按国家、省下拨经费总额给予30%资助;对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三大领域项目并获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立项的本市企业,按国家下拨经费总额给予1∶1资助。

  4.完善科技金融结合机制。

  二是进一步完善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机制。

  1.资助购置重大关键装备。对首次购置十大产业领域企业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关键装备的企业,按购置价20%给予财政补助,最高500万元。

  2.推进创新产品应用示范。鼓励优先采购十大产业领域资助知识产权产品,并在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中,择优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大领域应用示范项目。

  3.奖励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省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一等奖、二等奖,省一等奖),并且项目成果产业化年利税500万以上的十大产业领域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

  4.支持科技知识转化为产业。建设“知识市场”,做好知识资本对接;此外,市雏鹰计划、青蓝计划、创业启动资金、种子资金等优先支持十大产业领域企业。

  三是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作用。

  1.加快培育企业研发机构。市级企业研发机构优先认定十大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机构,对从事三大领域研发生产的企业,放宽注册时间、企业规模等条件;对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研究院、企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十大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机构,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60万元的资助。

  2.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十大产业领域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组织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先试先行。

  3.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电动汽车、物联网、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市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最高给予500万院地建设与运行费用补助,三大领域市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最高可给予1000万。

  4.鼓励开展产学研合作。重点支持十大产业的高层次研发机构,按创建研发机构市级总投资额(不含土地成本)的15%给予资助;引进大院名校研发机构的所在区、县(市)给予不少于1∶1的配套资助。

  四是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制。

  1.完善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对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其专利产品年产值等符合市专利试点(示范)条件的,优先纳入市专利试点(示范)企业培育计划,优先支持其建立和运用专业专利(文献)数据库,优先提供相关领域核心技术专利检索与分析服务。

  2.鼓励企业掌握核心技术专利。企业发明专利国内授权资助5000元、个人发明专利国内授权资助1500元、企业申请国外(欧洲、美国、日本)专利资助50000元;其中,对三大领域企业的技术与产品以企业名义申报国内外发明专利并获授权的,在现有资助基础上,每件增加资助2000元。

  3.鼓励制定重大技术标准。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第一起草单位,每项分别给予不超过200万元、60万元的奖励;第二、第三起草单位,每项分别给予不超过40万元、12万元的奖励。

  4.创建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对从事三大领域研发生产企业的产品,优先推荐申报中国专利奖。

  2017杭州科技创新政策

  为推动杭州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发展,鼓励企业使用平台资源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平台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优惠科技服务,根据《杭州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行管理办法》(杭科合〔2016〕277号)和《关于推广应用创新券的通知》(杭科合〔2016〕57号),发布2017

  年杭州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服务指南(见附件)。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

  1.平台服务项目的申报对象必须是在杭州市行政区域内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2.企业申请并使用“杭州市科技创新券”,必须与平台承担单位签订技术合同,并且该合同已经过合同认定登记和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合同管心登记。截止申请时,合同已执行完毕。鼓励企业通过浙江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申请使用创新券。

  3.技术合同内容必须符合我市产业支持方向,并符合本服务指南所规定的内容。

  二、申报材料

  1.经认定的技术合同原件一份;

  2.企业财务付款凭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原件核对后返还);

  3.杭州市科技创新券一份。

  三、创新券获取和资助方式

  杭州市科技创新券的申请、使用与兑现方法见《关于推广应用创新券的通知》(杭科合〔2016〕57号)。

  四、受理部门及联系人

  地址:杭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西湖区黄姑山路40

  号)联系人:张楚信任容

  联系电话:88923547

  87060951

  延伸阅读

  杭州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杭政办函〔2017〕14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杭州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2月16日

  杭州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攻坚时期;是浙江省强化创新驱动、完成新旧发展动力转换,建设“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杭州全面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杭州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对于我市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国家、省科技创新“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规定,制定本规划。

  一、打造“创新创业新天堂”的关键时期

  (一)形势与需求。

  “十二五”以来,杭州坚决贯彻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首要战略,保持定力抓创新;坚持把发展信息经济、推进智慧应用作为“一号工程”,聚焦产业抓创新;坚持把打造一流创新平台作为重要抓手,提升载体抓创新;坚持把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作为工作着力点,深化改革抓创新,全力打好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十二五”期间,杭州市科技发展情况总体实现了又好又快增长,从2016年到2016年,杭州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增长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从%增长到%,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从29745件、26483件增长到

  60839件、46245件,每百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授权量从372件增长到926件。到2016年年底,全市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197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32家,国家级、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565家,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3个,国家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10个,引进共建科技创新载体100家,公共创新服务平台27个。表1“十二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注:与目标值相近,为完成;与目标值相差10%以上,为超额完成或未完成。

  “十二五”期间,杭州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了稳中有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杭州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势头明显。2016年,杭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增速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信息经济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绝对值达到210亿元。近年来,杭州先后入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国软件名城、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16年,杭州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萧山临江国家高新区、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启动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入选中国十大创新生态城市。为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杭州先后出台科技创新“30条”、深化改革“杭改十条”“人才新政27条”等政策,打造“创新创业新天堂”,让“天堂硅谷”显露端倪。

  “十三五”期间,国内外宏观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上看,世界将呈现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态势,科技创新带动全球产业发展的巨大变革,信息技术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制造业发展呈现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新态势。各国纷纷把创新作为发展主引擎,相继出台一系列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中央作出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吹响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角。从全省看,浙江省重视科技创新,科技与经济实力居全国前列。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明

  确提出到2020年跨入创新型省份行列的工作要求和实现“八倍增”、力促“两提高”的主要目标。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把抓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补齐的第一短板,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第一工程”,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从全市看,杭州坚持把科技创新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引擎、主战略,加快发展动力转换,推进信息经济、智慧应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呈现良好态势,为今后杭州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强大动力。但是,杭州科技创新还存在不少短板。第一,自主创新基础薄弱,科技竞争优势不明显。相对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等城市,杭州的科技资源存量还远远不足,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层次的科技研究院所数量和世界五百强中国总部或研发中心落户数等关键指标还比较落后,信息经济的核心技术也面临激烈竞争。第二,科技创新的进展与目标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企业创新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科技对经济转型升级支撑与引领的持续动能不足;对在杭高校及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利用不够充分,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和比例较低等问题依然存在。第三,创新发展空间不足困境仍然存在。高新产业发展空间相对不足,高新区、科技园区用地面积狭小,土地、能源、人口、环境等方面的制约越来越严重。第四,制度创新空间相对不足。在以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为特征的“全球化、新经济、互联网”时代,科技创新创业受现行管理制度约束限制较多,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四不”问题的难度较大。

  站在新的更高起点,深化改革、驰而不息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杭州解决科技创新深层次问题,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堂”品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的迫切需要;是杭州在更激烈的竞争态势中抢占发展制高点,稳居全国重要城市第一方阵的关键所在。

  (二)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学习和贯彻全国、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牢牢把握中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依托杭州创新基础和产业优势,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一号工程”,持续深化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创新平台建设;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两个作用一起发挥,加大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力度,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

  构建全区域协同、全要素配置、全链条融合、全方位保障、全社会动员的全域创新新格局,厚植创新活力之城的特色与优势,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更高标准。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目标,树立更高创新发展标杆,打造国际一流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融合的通道,打造杭州新一轮发展的新引擎,增添持续支撑经济中高速发展的新动能。

  2.坚持改革创新。制定改革清单,自觉改革、自主改革、自费改革,协同推进科技、经济、人才、管理等相关领域的改革,加强改革举措与创新政策、发展规划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更好地发挥改革的突破作用。积极争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3.坚持问题导向。把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作为发展的突破口,聚焦科技创新“四不”问题,努力实现科技投入产出相匹配、产学研用结合更紧密、科技成果评价更科学、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合理。

  4.坚持重点突破。紧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集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高新技术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完善等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加大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力度,深化科技金融保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提升杭州自主创新能力。

  5.坚持开放提升。顺应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紧抓

  G20杭州峰会机遇,以杭州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为契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立开放创新格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在扩大开放中推进全面创新。

  (四)战略目标。

  到2020年,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科技金融创新、创业人才激励、科技管理体制完善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创新政策率先落地、科技成果转化率先示范、创新指标率先达到,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全面创新的发展新格局;杭州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竞争力和科技综合实力继续处于全国主要城市的领先地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持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人才高地创新创业氛围进一步活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试点示范作用充分显现,创业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完善,积累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示范区、互联网大众创业集聚区、全球电子商务引领区和信息经济国际竞争先导区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

  1.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果研发、转化机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信息技术等优势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国家级、省级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达800家。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80000件和600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000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8件以上。

  2.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保持%以上,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包括引导基金、天使引导基金)规模达到20亿元,投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民间资本和风险资金累计超过2000亿元。

  3.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

  4.每年新认定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200家以上,累计达到3000家,培育科技型小微企业达万家。

  5.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60家,市级众创空间达到120家。服务大众创业的载体面积达到2800万平方米,集聚各类科技创业者超过30万人。创业服务机构达到1500家,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达到50家。6.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50万人,集聚国家级领军人才5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2万名,引进培育市级以上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30个左右。

  7.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

  二、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小微企业“双倍增”计划,加大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完善政府采购、直接投入、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税收扶持等多种激励方式,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以企业为主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专项,支持企业依托自身研发资源建设各类研发机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产业创新链和创新企业群落,进一步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二)建立企业自主创新引导机制。

  试行中小微企业研发活动补助制度。对研发领域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杭州发展信息经济“一号工程”重点支持范围,并享受税务部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且企业研发费用占比符合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的中小微企业,分档排序,研发投入总额位居分档前列的企业,按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一定比例给

  予补助。探索试行科技保险制度,鼓励企业将用于研发活动的关键设备设施、研发产品首台套应用及市场试销等进行科技保险,降低研发风险。

  (三)支持企业共建共享研发机构。

  支持本市企业与国内外大院名校、企业共建共享研发机构,鼓励企业通过委托研发、联合研究等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建设以市场为导向、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多种形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和完善全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运行和共享机制,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营机构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向社会开放科研设施和测试平台。

  (四)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健全杭州市与高校、院所、中央企业联合开展科技创新的战略合作机制,完善鼓励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发展和优化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相应的组织方式和服务流程,推进在杭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产学研各方联合推进人才培养、项目研发和标准制定工作。

  (五)整合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

  充分利用杭州举办G20杭州峰会和第19届亚洲运动会的契机,广泛开展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大力建设境外、区外研发机构,集聚国际国内两大创新资源,培育一批从事国际技术转移业务的中介服务机构,提高杭州创新国际化水平。支持在杭高校、科研机构与国际著名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合作联合办学,建设联合实验室、研发机构。支持国际学术组织、跨国公司和国外研发机构在杭设立研发总部或分支机构。

  三、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一)推进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

  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7大领域,对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增材制造、新型显示、虚拟现实等前沿领域予以重点支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攻关云计算、大数据及高端软件、信息通信和网络设备、物联网、集成电路设计、电子信息设备、面向服务业的信息技术、网络信息安全等核心技术。发展先进装备制造,重点攻关智能制造装备、能源动力和清洁能源技术设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零部件和无人机设计与制造等核心技术。发展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技术,重点攻关新一代大容量电池、电池管理系统、电控技术、无人驾驶技术等核心技术。发展新材料技术,重点攻关高性能功能材料,传感、探测及显示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核心技术。发展节能环保技

  术,重点攻关高效节能装备技术、大型空分设备、绿色环保装备技术等。发展生物医药技术,重点攻关生物技术与制品、中药和天然药物、化学药、新制剂与释药系统等核心技术。发展医疗器械技术,重点攻关高性能医疗器械、医疗重大装备等核心技术。

  (二)鼓励企业开展重大科技攻关。

  支持在杭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研究院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战略研究,加快推进产业集群企业协同创新,鼓励企业提早介入和参与国家科技研发重大战略,突出前沿科学技术成果对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支持以研发实力强的跨国企业集团和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围绕全球产业链配套协同目标,通过“整机与配件”的方式集聚相关中小企业的创新资源,引导中小企业嵌入核心企业创新体系。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标准创新,以产业链为纽带组建标准联盟,与境内外标准化组织进行战略合作,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建设。

  (三)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支持浙江大学等在杭高校、科研院所在原创知识和基础研究领域发挥核心带头作用,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学科,提高原创性和源头性知识生产能力。发挥杭州创新活力之城优势,建设西湖大学、西湖高等研究院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教育、科研机构,引进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来杭从事基础研究。支持市校合作、校企联手,共建网络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实验室,为科技、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源头创新支撑,使杭州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四)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

  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资助制度,向高水平、可转化的知识产权倾斜;建设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设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鼓励企业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激励员工发明创造,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及预警服务平台。开展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争取建立杭州知识产权法院,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三合一”的案件审判机制,实施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创建杭州互联网法院,探索互联网跨境知识产权保护新机制,健全中国(杭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机制,依法维护科技创新成果和人才合法权益。

  四、着力发展信息经济引领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一)建设信息经济“六大中心”。

  瞄准世界先进技术,紧紧咬住产业创新,主攻未来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物联网、集成电路、数字安防、软件信息等先发优势明显且代表未来方向的产业,坚持自主创新、企业培育和基地建设协同推进。力争到2020年,突破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龙头企业,形成超千亿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基本建成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全国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中心、全国物联网产业中心、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全国智慧物流中心、全国数字内容产业中心等六大中心。

  (二)重点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依托阿里巴巴全球最大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地位,重点开展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研发与服务。以建设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载体,在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支付、物流、通关、退税、结汇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业务流程、监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强物联网技术在产品追溯、遏制假货、物流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把杭州建设成为以“线上集成+跨境贸易+综合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国际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创新中心、服务中心和大数据中心。打造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完整的政策链、产业链和生态链,形成引领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规则体系,建立一批符合现代国际贸易通行规则的新型自由贸易园区。

  (三)提升四大特色产业发展水平。

  以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大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四大特色产业的智慧化工作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特色高技术产业培育

  相结合,打造引领杭州经济走向中高端的支撑产业。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打造新型制造体系,全面提升杭州高端装备制造的智能化、服务化、集群化和绿色化发展水平,引领区域制造业转型发展和制造企业提质增效。以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团队为核心,重点培育发展生物技术药物、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制造产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产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构建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大健康产业。支持在杭商业银行开展商业模式创新,依法合规开发基于互联网的金融产品、技术、平台,创新拓展网络金融服务,建设钱塘江金融港湾,打造国内一流财富管理中心和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推动文化和其他产业的跨行业、跨部门渗透融合,推进动漫、影视、工业设计、艺术品等优势领域的提质增效,保持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外的特色优势。

  (四)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以打造国家东部重要的科技服务中心和提升全省科技服务能力水平为目标,加快云计算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

  科技服务,着力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鼓励研发类企业专业化发展,支持研发设计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提高设计服务能力,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

  五、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平台的服务能力

  (一)优化市域创新空间布局。

  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在符合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前提下,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城西科创大走廊为载体,统筹规划国家级高新区、“两廊两带”、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等市域创新空间布局。按照“一区多园、整合协同,主体引领、全域布局,功能组团、联动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明确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功能和产业定位,形成以杭州国家级高新区为核心,“多园多点”为拓展区,创新要素密集,功能错位发展,产业梯度布局的示范区格局。按照“全域统筹、多点联动、生态优先、高端集聚”的要求,优化城西科创大走廊空间布局,构建“一带、三城、多镇”的空间结构,部署有机协调的功能片区,打造创新载体互动互联、功能定位合理清晰、组织建设高效持续的现代化科创大走廊。

  (二)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平台。

  健全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具有统筹协调功能和激励示范机制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加快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

  区、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建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平台,发挥其对全市创新创业平台“整体协同、联动发展”的引领作用。支持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智慧e谷”,在促进科技体制改革和带动全省创新发展中发挥“大试验田”“大孵化器”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建设综合科技新城和现代产业集聚基地。支持城西科创大走廊强化创新链、拓展产业链、部署资本链,加快核心平台建设,加快高端要素集聚,建成全球人才创业高地、国际水准创新共同体、国家级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浙江创新发展的主引擎。

  (三)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平台。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目标,按“特色鲜明、品质一流、作用突出”要求,加强规划引领、管理协调,大力推动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建设成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创新创业基地。支持市域内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级科技(创新)类试点城市(基地)、省级高新区、特色小镇、科技园区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发展理念,发挥现有资源优势、产业集群特色,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着力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服务功能区和高新产业集聚区。

  (四)建设“三美”融合的科技新城(区)。

  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市域创新空间合理布局转型升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公共事业和社会服务类的重大项目,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流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推进城区优质资源向园区延伸覆盖,增强园区国际化服务功能,为各类人才安居创业提供高品质高效率的服务。以在城西打造外联内畅的交通体系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市域绿色、快捷、高效的交通体系建设。完善产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土地利用动态管理机制。加强科技园区生态建设,建成与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相匹配,宜居、宜业、和谐、优美的发展环境,实现以创业创新推动“生产美”,带动“生活美”和“生态美”,打造“美丽中国样本”。

  六、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持续打造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

  鼓励各地整合存量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各类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大力推进余杭梦想小镇、西湖云栖小镇、浙大紫金小镇、山南基金小镇、江干丁兰智慧小镇、富阳硅谷小镇、桐庐健康小镇等省级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一批市级特色小镇。在众创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众创孵化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创业街区,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平台。加快链接全球孵化器资源,积极引进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知名科技园和孵化器管理公司来杭建设孵化

  器,鼓励民营企业以产业链为核心、资本为纽带,投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充分发挥杭州8个省级以上大学生创业基地和一批特色明显的大学生创业园的作用,使大学生创业园成为大学生向往的创新创业依托平台。

  (二)持续完善小微企业的创业创新服务体系。

  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内企业备案管理,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云服务平台,实现小微企业创业辅导、融资担保和技术成果转移等需求的反映和收集功能,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公共服务。应用云计算、远程视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突破空间和地域局限,为小微企业提供创业辅导、科技金融、技术转移、人才服务等,推进小微企业创新创业资源和服务均等化。

  (三)持续推进创新创业帮扶服务。

  强化创业服务,推进创业载体和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创业培训、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品牌活动,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创业指导、免费文献下载、创业培训和跟踪扶持等服务。支持众创空间等社会机构开展创业路演、创业大赛、创业论坛等各类创业活动,按照其举办各类创业活动实际支出给予事后补助。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以及熟悉经济发展和创业政策的人员,组成创业导师团,提供创业指导帮带服务。

  (四)持续深化创新(创业)券服务。

  优化全程网络化管理的创新创业服务券扶持体系,依托创业APP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云管理平台,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创新需求大等问题。不断强化创新链、拓展产业链、部署资本链,围绕三链融合,持续推动创业环境的优化,让更多的人员走上创新舞台。搭建更多的基金、合作、技术和支撑平台,整合更多的资源和创新要素,建设开放性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七、着力提升科技惠民水平

  (一)强化智慧应用改善民生水平。

  在全国率先建成国际领先的智慧应用现代化城市,开展智能家居、家庭商务、居家养老、智慧健康等数字家庭业务,推进杭州智慧旅游应用的下一代互联网改造。构建以城市公共安全基础平台为支撑,以安防监控、环境安全、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应用服务为载体的公共安全产业体系。推进交通、水、电、气以及通信、网络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智慧化升级,拓展新的服务模式。加快信息技术在金融、信息消费等民生领域的智慧化应用,为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提供有力支撑。

  (二)推进“星创天地”及新农村科技示范建设。

  加快推进杭州农业“星创天地”建设,以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科技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打造一批集科技示范、创业孵化、平台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农

  业平台,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围绕杭州重点发展的特色农业,实施一批农业和社会发展科研攻关和生态环境示范项目,加快农业重大共性和产业化技术示范推广。强化对萧山、余杭、富阳、桐庐、临安、建德、淳安等区、县(市)的农业科技支撑,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

  (三)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研发。

  推进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广转化农产品安全生产科技成果,着力解决关系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重大科技问题,改善农产品安全生产环境。支持开发农药残留、食品有害物快速检测技术及设备,开发农产品以及食品等溯源技术。发展生鲜食品制造与物流安全技术,重点发展制造和物流过程产品安全防控技术、全链智能一体化技术、适合电商模式的专用配套装备等。

  (四)构建智慧医卫服务新模式。

  发挥在杭医卫机构的科研优势,开展重大疾病防治及特色专病专科防治的新技术研发,以重大疾病防治、提高人口素质为重点,提高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加大公共场所急救设备投入,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系统,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和服务水平。以互联网为依托,建设智慧医疗服务体系,持续打造“全院通”智慧结算、“全城通”智慧应用、“全自助”智慧服务、“全人群”项目覆

  盖的“智慧医疗”杭州样板。

  (五)支持生态环保技术研发。

  以“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为契机,深化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技术的研发与创新。重点关注饮用水生态和饮用水安全、大气环境安全、土壤环境安全。利用环境科学与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开展流域水生态、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安全的基础研究与信息库建设,构建区域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智能化管控系统和创新平台。发展供水管网安全输配与健康诊断的新技术,开发有毒有害废气排放等高效治理关键技术,建立受污染水和气监控预警与信息化管理平台,制定饮用水和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战略,出台相关政策、排放标准与设计规范。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八、着力健全科技人才集聚发展机制

  (一)打造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集聚的新型创新载体。

  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城西科创大走廊等重大创新平台,国家、省“__”和杭州全球引才“521”计划为抓手,围绕重点产业、重大领域、重点项目,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高端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和项目管理人才。支持西湖大学、西湖高等研究院引进海内外顶尖人才,积极发挥民办体制优势,探索建立与国际顶尖科研、教育机构接轨,

  充满创新活力的运行机制。

  (二)建立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集聚机制。

  健全对引进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的配套服务机制,及时解决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发挥美国(杭州)“硅谷”招才引智工作站、杭州“硅谷”孵化器等海内外阵地的引才作用,构建常态化的人才联络网,健全海内外人才来杭创新创业与生活居住的相关制度。

  (三)创新转型升级紧缺人才培养体系。

  以培养更多服务创新经济发展紧缺专业人才为目标,加强与浙江大学合作,加快建设浙江工程师学院;支持在杭高校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供更多教育实践、实习基地;实施跨境电商杰出人才培育计划,建立完善多维度的跨境电商人才认定和评价标准,引进全球高端跨境电商人才。

  (四)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模式。

  以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为抓手,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健全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健全并落实高层次人才来杭创新创业的教育、医疗、交通、落户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试行事业单位录用特殊人才备案制,完善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密切对接的联动机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建立便捷高效的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机制。

  九、全面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一)持续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

  深化科技金融改革,综合采取直接资助、后补贴、贷款贴息、股权投资(创投、产投)、政策性担保、考核奖励等方式,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投向企业研发活动,推动科技资源整体配置的优化。健全杭州跨境引导基金运行机制,支持并激励在杭创投机构吸引国际人才、技术、项目落户杭州。争取金融机构在杭开展投贷联动试点,创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模式。支持在杭金融机构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外贸数据资源的电商企业(平台)提供金融服务。优化落实激励民间资本投资创新创业领域的财税政策方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与高技术产业领域。建设钱塘江金融港湾及一批创投小镇,改善金融服务环境。

  (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

  深化改革,建立激励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创新完善财政、金融、人才等政策法规,形成协同配套的创新政策体系。在省级部门指导支持下,制定促进国家、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法规落地,促进在杭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一揽子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选择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改革试点,先行先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通道,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落实省科技厅、财政厅关于

  省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精神,改进杭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经费使用办法,解决科研人员的激励性支出问题。

  (三)优化财政经费择优扶持制度。

  将政策重点从“扶企业、给资金”转向“扶企业、搭平台、造环境、强服务”,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创新财政科技投入资助方式,推行投资引导、梯级贴息、风险补偿、奖励资助等制度改革。改革市重大科技创新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建立竞争性经费与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完善市创业投资政策与服务体系,增加财政创投引导资金投入,健全省市产业基金、成果转化基金的联动机制;健全政策性担保体系,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做大做强杭州科技金融。

  (四)打造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

  继续发挥杭州高新开发区在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型经济培育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其在人才集聚、科技金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方面改革探索,辐射带动其他区域发展。选择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临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创新创业集聚地为试点,授权开展知识产权、科研院所、高等教育、人才流动、国际合作、金融创新、激励机制、市场准入等改革试验,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逐步向全省、全市推广成功经验

  深化公益性科研机构的改革,在实行绩效管理、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的基础上,建立鼓励竞争、注重业绩的分配激励机制。

  十、强化规划的组织领导与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领导为组长的科技创新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的实施方案、政策指导、重大项目推进和重大问题协调等工作,建立统一、高效、畅通的协调推进机制。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在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组织实施、统筹协调、行动计划等环节的工作职责。

  (二)加大投入力度。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十三五”期间市级财政科技拨款占市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年均不低于

  6%。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建立公共技术创新研究平台企业化运作管理和共享机制,吸引企业和其他组织对科学研究以及科研设施的投入,完善多渠道全方位的科技研究投入体系。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效能,加大对科技项目经费使用的改革力度。切实提高科技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益,健全完善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和问责机制。

  (三)创新考评机制。

  制定推进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实施的路线图、时间表、项目库,把各项重点目标任务分解列入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市)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产业集聚区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完善市创新发展专项考评体系,坚持开展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完善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促进各项规划任务的落实。

  (四)强化科普宣传。

  不断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建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基础服务能力,发展与壮大科普人才队伍。充分依靠和发挥社会创新体系各利益相关机构和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节、科技讲座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鼓励和支持科学家和科普学者参与科普创作,加强对科普工作的组织协调。运用新媒体技术,深入开展“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

  (五)建立科技创新容错机制。

  贯彻国家关于保护和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方针政策,落实杭州市关于建立党员干部改革创新容错免责机制的实施办法,制定和完善地方支持科技创新探索、宽容科技创新失误、保护科技创新成果的管理制度,允许科技创新过程中的试错、容错和纠错。保护在杭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和科技工作者在创新创业中的合法权益,保护各地各相关部门

  推进科技创新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司法环境和社会氛围。

    448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