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就业调查报告参考范文
大学毕业生即将走出校园,他们可以选择的,或许不只是进入一个差强人意的工作单位,解决“就业”难题。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走上创业的道路,开拓自己的精彩人生。现如今大学生创业就业已经如何了?今天学习啦小编整理了大学生创业就业调查报告分享给大家,欢迎阅读!
大学生创业就业调查报告1
经济贸易系 xx级xx班
姓名xx
今年的五一我选择的调查题目是毕业大学生创业与就业,也就是调查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状况,这关系着教育部门的决策,也是学生和家长在做教育选择时的重要参考。那么,当前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究竟如何?有多少毕业生在毕业时能确定去向?就业后收入如何? 调查显示,被调查的毕业生总体在毕业时的工作“落实率”达到了很高,所谓“落实率”,是调查将已确定单位、国内升学、出国出境、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其他灵活就业等6项情况视为“已确定去向”,即就业已得到落实。
与人们惯常认为的“女性就业率低于男性”不同,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男性就业落实率只是略高于女性,两者相差不多,而且性别差距主要体现在“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两 总体而言,学历层次越高就业状况越好,但是学历层次之间的差异逐步缩小,甚至出现倒挂现象,主要表现在专科生的落实率上升趋势明显. 收入是反映就业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
从算术平均值看,毕业生的起薪还呈现出以下特点: 学历越高起薪越多
但是,毕业生的月起薪水平增长缓慢,相对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起薪指数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如果以收入来衡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呈现的是下降趋势。 调查显示,2011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仍以“向东向上”为多。可以说,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趋向多样化,表现出技术类、管理类、服务类三足鼎立的特征,但是。,从事一线生产工作的毕业生依旧很少,各类一线工人仅占调查者中的很少,从事农、林、渔、牧业生产工作的更少,仅占极少。
毕业生就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那么毕业生本人怎么看待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呢?
可见,工作能力、职业规划、求职技巧等与就业直接相关的因素显得格外重要,而热门专业、学校类型、学习成绩等与高等教育直接相关的因素的重要性降低,都排在了前10名之后。
调查显示,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递交过求职简历的单位数平均为8.6个,接受过面试的单位数平均为4.6个,曾表示愿意接收的单位数平均为2.6个。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求职单位的数量与求职成功率有一定的联系,真可谓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调查还显示,由于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有充分的选择权,因此毕业生对自己所找到工作的满意程度较高。在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中,有11.1%的毕业生感到非常满意;43.6%的毕业生感到满意;40.0%的毕业生感到一般;4.7%的毕业生感到不太满意;只有0.7%的毕业生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
随着近年各大高校扩招,全国总体就业压力严峻。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我和其他两位同学一起组成一个团队用问卷形式对西南政法大学的同学做了一个不完全的调查,问卷的问题极具代表性.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有清晰的认识会对自己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的。有绝大多数人对就业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很清楚的,75%的人认为就业形式严峻,就业难。17%的人认为形式正常。看来许多人对这问题没有偏离现实。就业形式的严峻迫使大学生在大学里努力的学习
知识,严峻的形式也是大学生学习的压力。所以,认清形势将会帮助你更好就业。
问卷里提到专业、学校、个人能力,什么对就业的帮助最大。5%的人选择了学校,现在社会上确实存在这样不公平的现象,或许她的招聘广告上写道“只招211工程大学”。大学的名气对就业确实有影响,但是进入名牌大学的人却是少数啊。总体上来看,其他大学的就业率也不差。11%的人选择了专业,社会上流传“选好学校,还不如选个好专业”。专业对以后就业确实有影响,比如某大学的王牌专业,它的就业率就一直很高。但是就业以后,经常会出现专业不对口。专业只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因素。90%的人赞成个人能力才是就业的最大砝码。有了能力,无论走到那里就有饭吃。但我个人认为,你没有那块敲门砖,进不了那扇门,即使你再有能力也是无济于事。所以光有能力是不行的,你得有一定的资质,文凭。
谈到通过什么方式就业,也不过这几种方式:校方推荐、找关系、靠自己。这是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举一个例子,但不是绝对的。一个农村的孩子大学里学业平平,没有被校方推荐就业,没有亲戚朋友可以帮助他,他就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找一份工作,但是糟糕的是能力又不是很好,所以自然而然的失业了。这就是许多大学生失业的原因。15%的人认为就业要靠父母和亲戚,这是走向岗位的捷径。81%的人凭自己的实力找工作,这是当下最普遍的现象了。什么北漂一族,下南洋啊„„都是大学生为了工作,靠自己在外面打拼。多么鲜活的例子。只要是自己愿意,凭自己的双手肯定能够为自己谋得一席之位的。
大学生对工作的初期月薪的期望值到底是多
究竟在哪里就业也困扰着很多大学生。选择家乡还是外地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虑。家乡,是自己出身的地方,那里有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在家乡工作的话,适应工作的速度肯定会很快,自己的亲人也在那里,可以提供很多帮助,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在异地工作,有利也有弊,利在于大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弊在于,大学生对这里的一切都很陌生,可能对气候不适应,没有亲戚朋友,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面临危险。59%的人选择在家乡就业,18%选择在外地就业。看来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检验不仅局限于家乡,把眼光更多的放在了外地,在那里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自主创业越来越成为当下流行。我们会在报子上看到某大学高材生卖猪肉,某大学生卖包子,这样的例子不是一个两个,已经是普遍的现象了。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是一石二鸟的举动。一是缓减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二是解决自己的就业的问题。很多的的人选择了自主创业,显然很多人对就业也是有两手准备。光靠企事业单位来吸收毕业大学生肯定是不够的,如果还是一味的等着招聘的话,那好比在抹杀机会。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工作的渴望的结晶。
大学生创业就业调查报告2
关于大学生创业就业意愿的调查报告
为更好地了解当前我市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心态和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近期,***信息处对*****等6所大中专院校的4023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基本情况
1.从性别看,男生1570人,占39%,女生2453人,占61%。
2.从专业分布看,理工类专业1573人、占39.1%,文史类专业811人、占20.2%,医学类专业524人、占13%,经济管理类专业459人、占11.4%,艺术及其它类专业656人、占13%。
3.从生源地看,**籍毕业生915人、占22.7%,省内其它城市2716人、占67.5%,外省市392人、占9.7%。
二、主要结论
1.大学生创业意愿仍较薄弱,男生、理工类专业大学生创业意愿相对较强。
只有8.9%的人毕业后会首先选择“自主创业”,54.1%的人选择“先找个单位”,35.2%的人选择“继续深造”。其中,男生准备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5.8%,而女生只有4.6%;从专业上看,理工类专业毕业生创业意愿最强,为14.7%,艺术及其他类专业为10.5%,经管类专业为7.6%,文史类专业为2.6%,医学类专业受创业条件限制只有不到1%。另外,**籍大学生中愿意创业的比例为11.14%,略高于平均水平。
大学生不愿意自主创业的主要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受经验、资金和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限制。调查显示,因为没有经验、缺乏资金、风险太大等原因不愿创业的大学生比例分别为28.2%、25.5%、20.5%,还有11.5%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好的创业项目”。因此,49.3%的大学生认为个人现有的创业知识和技能还“不能满足”创业要求。
2.大学生就业意向仍较保守,工作稳定和工资福利水平是选择就业单位的主要因素。
有47.3%的毕业生首选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23.1%的毕业生选择去外资企业,20.3%的人选择去国有企业,只有9.3%的人选择去民营企业。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期望月薪在3000元以上。
3.兴趣和专业是决定大学生创业领域的主要因素。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方向时较为理性。有33.7%的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32.9%的人选择“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领域”,26.6%的人选择“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只有不到8%的人选择“热门领域(如软件、网络等高科技行业)”。其中,理工类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较多选择了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而文史类的学生创业很少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行业。
4.大学生认为自身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关键,最需要政府在创业基金方面给予扶持。
大学生认为影响创业成功的因素较多,主要是:个人管理经验、专业技术知识及个人能力(19.3%)、坚强的信念与良好的心理素质(15.8%)、社会关系(14.7%)、家庭经济条件(12.4%)、市场大环境(12.3%)、机遇(12.3%)。认为自己创业的优势主要在于市场直觉的大学生占36.5%,选择“人际关系”和“掌握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分别占28.1%、26.9%。
在“最希望得到的政府扶持”选项中,30.6%的大学生最需要创业基金支持,27.6%的人希望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提供服务,其余是减化审批程序(18.8%)和宣传鼓励(15%)。
5.大学生更愿意与有经验的人一起创业。
在选择创业伙伴时,高达79.3%的人更愿意和“有经验”的人一起创业。虽然有58.2%的大学生认为缺乏资金是制约自己创业的第一因素,但是只有9.1%的人选择“有资金基础的人”作为自己的创业合作伙伴。
6.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培训指导效果不明显。
调查显示,虽然各高校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业活动,但大学生普遍反映效果不明显。只有13.5%的人认为这些活动对创业“帮助很大”,认为“帮助不大”或“没有帮助”的高达64.4%。因此,大学生对参加此类培训活动兴趣不大,47.2%的人“只参加过1—2次”,还有39.5%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此类培训。
7.多数家庭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持宽容态度,大学生更需要家庭的精神支持。
调查中,表示家庭支持自己创业的大学生比例为39.8%,明确表示家庭不支持的只有25.7%。在“最需要家庭提供的支持项目”中,38%的人选择“精神支持”,33.6%的人选择“资金”,其余是“人际关系”(16.3%)和“管理经验”(12.2%)。
8.大学生创业的相关宣传需要进一步加强。
调查表明,虽然我市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但是,只有1.2%的大学生对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很熟悉”,53.4%的人表示“知道有但没了解过”,39.4%的人“了解一些”,5.9%的人“没听说过”;52.9%的大学生知道我市有个大学生创业园,只有26.6%的人知道“**大学生创业园是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基地”。因此,只有8.9%的大学生认为当前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比较好”,62.5%的人认为“一般”。
9.家乡和发达地区是大学生创业的首选之地。
在参加调查的毕业生中,14.7%的大学生选择会在**创业,选择“回家乡”和到“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创业的比例分别是32.5%、32.3%,还有7.6%的大学生表示准备到南京创业。在**籍毕业生中,54.3%的人愿意留在家乡创业。
三、相关建议
1.加强创业指导中对实际能力的锻炼。注重实践操作是当前大学生对创业指导最大的期盼。33.8%的大学生希望学校的指导能够“以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分析作为创业指导课程的主体”,27.5%的人希望“由创业者或企业家提供定期讲座”,25.6%的人希望“由创业者讲授创业必修课或选修课”,13.1%的人希望“专家讲
授创业必修课或选修课”。同时,在学校开设的创业指导课程中,大学生最希望获得的知识依次是:人际交流与沟通(22%)、创业机会和环境分析(21.2%)、创业案例分析(17.6%)、市场营销(17.4%)、财务税收(7.6%)和其他(2.2%)。
2.进一步增强创业培训教育的针对性。目前,大学生最想了解的创业信息依次是:市场营销(32.3%)、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24.5%)、企业管理知识(18.4%)、开办公司的流程(11.8%)、财务管理知识(6.2%)。然而,55.9%的大学生反映,所在学校没有或者很少培训以上知识。
3.进一步加大我市扶持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我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但大学生们了解不多、不深、不细,急需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的宣传和推介,让应届毕业生、特别是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能详细了解,真正让这些政策和基地发挥更大地功效。
大学生创业就业调查报告3
近几年中国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611万,比上年净增52万人,加上历年累计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有710万毕业生需要就业,其中女大学生约占48%。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她们平等生存发展的利益,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民生和社会的稳定。
为了解掌握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以及她们的需求和期望,2009年,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主持并委托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开展了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
被访女大学生的求职经历
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通畅。被访女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招聘网站(84.1%)、学校就业指导中心(61.6%)和招聘会(55.5%)。
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offer),“广种薄收”成功率低。从平均值来看,被访女生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offer);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
20%的被访女大学生用于求职的花费超过2000元。60.9%的被访女大学生为找工作的花费在1000元以下; 19.1%的人花费在1001~2000元;20%的人花费在2000元以上,其中2.4%的人花费在5000元及以上。这些开支主要包括求职期间必须的交通费、打印复印资料费、购买服装服饰等费用。这对没有工资收入的女大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被访女大学生的求职感受
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
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被访女大学生中21.1%得人“经常”感觉到性别偏见,25.3%的人“时常”感觉到,45.4%的人“偶尔”感觉到。
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常”感受歧视的比例最高。理学类专业的被访女大学生“经常”感觉到用人单位性别偏见的比例最高(38.6%),工学类其次(26.9%),再次是文学类(22.7%)。
四成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生感觉更困难。39.7%的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更困难。
女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三大困难:专业不对口(61.6%),用人单位不愿接受没有经验的(61.2%),女生机会更少(56.7%)。
被访女大学生应对就业难的行动
56.3%被访女大学生针对当前就业形势,降低了自己的就业标准。58.8%的被访女大学生表示,如暂时找不到合适工作便寻找见习机会。29.1%的人准备“留学/进修/考研/考博”;28.3%的人准备“待业,慢慢找”;25%的人计划“应试城市社区/乡村村官职位”或“去西部”;14%的人打算“自己创业”。89.7%的被访女大学生愿意到妇联推荐的企业去见习。74.9%被访女大学生,期望见习期间的生活补贴在1500元以内。25.1%的人希望补贴为1501~3000元及以上,7.1%的人表示“给实习岗位就干,不考虑生活补贴的多少”。
女大学生创业面临三大困难
女大学生创业面临三大困难依次是:缺少经验(28.2%)、缺少社会资源(22.3%)、压力大(18.3%)。
被访女大学生对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
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各省也出台了地方的规定。调查显示:
——93.1%的被访女大学生对政策有所了解,但清楚了解的只有12.5%;
——96.5%的被访女大学生认为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有帮助,但体会深度不一。
被访女大学生需要的帮助
需要政府提供的帮助
政策支持。制定优惠政策来刺激高校毕业生就业;农民供大学生上学很不容易,应该对农村户口的大学生多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对大学生自主择业、就业给予实质性的奖励。
增加就业岗位。增加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在经济政策上鼓励用人单位吸收应届高校毕业生。
帮助女大学生就业。提高整个社会对于女性的认识,良性引导企业对女性求职者的态度,不要有偏见;提供适合女性的就业岗位;出台女大学生就业专门政策;适当扩大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的女性就业比例。
提供创业资金支持。健全法制。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招聘制度;制裁靠不正当关系找工作的行为;为反对就业歧视立法,且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需要妇联组织提供的帮助
消除就业中的男女不平等,维护女性权益。多为女大学生提供就业和见习岗位,增加就业机会。为女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指导。组织女性就业专场招聘会。发挥协调和推动作用。呼吁国务院及各部委制定相关政策;协调有关组织共同维护和落实妇女权益。
需要学校提供的帮助
多提供就业渠道。多发布就业信息,多联系用人单位,多开招聘会;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见习或工作机会。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就业咨询,改变学生就业观念,介绍应试技巧,开展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职前培训等。对创业的帮助。组织学习和交流创业经验,多提供些创业项目。改革课程设置和现有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为在校生提供实习机会。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产业结构的失衡与大学生就业需求反差大,不发达的第三产业没有给女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供需总量失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女大学生在校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从就业角度来看,人数和比例增长更快的女生,遭遇到空前的困难。
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与社会需要错位,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造成了就业困难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背景下,女大学生就业更难。
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是遭受就业性别歧视
一是就业机会不平等,二是竞争过程不公正,三是就业结果不公平,女大学生就业质量普遍低于男生,使女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动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女大学生就业难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急需政府履行职能,积极促进公平就业,积极促进落实相关政策、措施配套,提供可持续的支持行动。
对策建议
将性别平等纳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总体规划和政策体系,加大社会宣传动员,营造公平、公正、平等的就业氛围;
优化产业结构,落实就业政策,加大服务力度,全面促进女大学生就业;
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维护女大学生的就业权利;
政府采用经济手段,合理消化女性用工成本,促使用人单位为女大学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全国妇联和地方各级妇联,应在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四成多被访女大学生来自北京高校,其余来自上海、天津、西安等大城市。来自重点院校的被访女大学生比例高于非重点院校。
被访女大学生学历从大专到博士,其中七成是本科生。
被访女大学生中经济学类比例最高(27.4%),其次是文学类(19.2%),再次为法学类(15.4%),工学类、理学类共占24.4%。被访女大学生55.3%来自城市,44.7%来自农村。城市生源高出农村生源10.6个百分点。
大学生创业就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