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市场营销>市场营销>

大学生创业的形势论文

黄宇晴分享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关系千家万户的社会问题,变被动就业为自主创业是大势所趋,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新途径。那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创业的形势论文相关内容,欢迎参阅。

  大学生创业的形势论文篇一

  《大学生创业研究》

  摘要:自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后,全民创新创业进入了我们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开始讨论各种奇思妙想的项目以期实现它并获得成功,各种众创空间、孵化基地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我们身边,而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大学生,他们有创业的理想和激情,但是年轻人的思想、资金、信息、经验和把握机会能力都准备好了吗?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9.045

  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中国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随着这个问题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他们同学之间、社团团员之间、老乡之间组成各种各样的创业团队,怀着美好的愿望进行着各类创业活动,其中涌现出了很多新生代力量创业成功的典范,但是更多地却是团队崩散、折戟沉沙。那么这些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实际上,我们发现大学生创业团队在离开大学这个象牙塔,进入创业期后,会面临很多棘手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复杂,而且远远超出了在学校学习知识的范畴,与在大学象牙塔里面临的困难不可同日而语,他们往往会经历茫然、无助、争吵、挫败等等一系列负面问题的侵扰,这个时候就是考验这个团队成员综合素质的时候了,往往社交能力强、心理素质好、抗压能力强的团队经过一系列考验之后,更容易走向成功。但是面临纷纷扰扰的各种问题,更多的是团队解散,分崩离析。总结之后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创业期,有三个问题的出现是大学生非常难以逾越的难关。

  1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数额少

  创业资金是大学生面临的第一道难关,资金是否到位,是否足够支持团队项目的运作,是一个最现实的难题,没有钱就没有足够运营项目的员工,不能开发出成熟的技术,研究不出有价值的产品,所以困扰很多年轻的创业者。一般大学生解决的办法是,在创业初期的融资过程中,依靠家长和同学之间的筹款来完成早期资本的积累,但是由于大学生自己的财产有限,家长支持也只是投一点儿让孩子尝试尝试,所以不仅限制了融资数额,也阻挡了很多手头拮据而又想参与创业的大学生。据媒体调查显示,约有65%的大学生创业是团队的自筹资金,11.53%的大学生通过银行贷款筹集资金。并通过政府创业基金、风险投资和导师投资基金分别占2.9%、4.47%和1.32%。

  2项目审核理想化,缺乏实践运营经验

  很多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由于想尽快取得成绩,所以在听到某些项目推广描绘的前景后,仓促上马,投入珍贵的资源加入项目,往往在运营过程中,出现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往往是由于大学生没有审核项目的经验造成,而且也缺乏了信息搜索和实践调研的必要过程。我有一个内蒙古的朋友,在大学二年级就非常渴望创业,放假回家时看到电视里有一家公司对丝瓜瓤健康产品的广告后,约上伙伴儿直接南下考察工厂,在对方的描绘下,购买了很多丝瓜瓤拖鞋,丝瓜瓤浴巾等样品,并打算购买五万元产品做该公司的代理,我赶紧叫停,我说你不要只是听他们介绍产品前景,你去考核一下市场,看看其他代理的经营情况,于是他在当地和北京都进行考察后发现,数天一件产品也没有销售出去,才打消了成为代理的念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需要谨慎对待项目,不要被对方描绘的前景所迷惑,要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做好创业计划书,仔细分析项目的方方面面。

  3团队管理和执行力

  在团队设立之初,团队成员的约束力有限,往往管理者和团队成员之间是朋友关系和抱有共同理想的人,团队的形成也多是由于团队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未来发展规划成就所吸引,所以很多大学生创业者在完成自己的创业计划书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人推销自己的项目,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儿完成它,而团队成员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项目未来的执行力情况,而这往往是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投资者非常关注的问题,所以成员选择非常考验领导者的眼力、魄力、判断力和口才推销能力。创业者在做自己的创业计划时,尤其应该注意项目成员的斟酌,在资源分配上应该有予以一定的倾斜。而很多大学生初创者面临这个问题时,往往不太关注自己的团队成员的诉求,在资源投入和利润分配时,过于执着于短期利益,或者没有足够魄力投入筹码,导致团队成员对领导者产生不满和不信任感,使团队执行力不能,最终团队分崩离析。

  基于以上三个创业难题,我予以大学生一些建议以期能够解决以上问题。

  首先,在资金问题上,大学生应该不要拘泥于依靠家长、自筹等土方法,应该尝试抬起头去考虑更多途径去解决资金问题,尤其政府对鼓励大学生创业给予了非常多的帮助和扶持,大学生应该与时俱进享受政策福利带来的创业便利。

  我们拿天津(各区县政策有微小差异)大学生政府补贴举例,税收方面,持人社部门核发《就业创业证》(注明“毕业年度内自主创业税收政策”)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指毕业所在自然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创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小型微利企业,按国家规定享受相关税收支持政策。筹资方面,大学生自主创业享受

  最高3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并按规定享受贷款贴息。行政费用方面,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学生从事个体经营(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大学生享受每月1800元的标准给予房租补助。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上,对成功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1年的岗位补贴和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标准为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40%,按照本市当年社会保险最低缴费基数企业缴费部分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大学生创办企业吸纳毕业2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其吸纳就业人数可申请一次性创业带动就业补贴,标准为每招用1人补贴3000元,总额最高不超过3万元或为招用人员申请1年的岗位补贴和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而根据项目和公司性质的不同,还有很多专项补贴可以享受,例如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后,如果有相应专利,可以享受最高捌万元政府补贴,等等。

  其次,在项目审核和项目运营上,政府也推动了很多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为大学生提供多样性服务,这些机构很多都有自己的创业基金池,更有非常专业的创业导师和风投跟进,能够帮助大学生对项目进行初审和分析,对创业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服务。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可免费获得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提供的创业指导服务,包括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以天津北方创客体验中心为例,他们坐落天津中心城区,提供免费创业基地和专业的创业导师指导,免费创业培训课程,而获得审核后的美科科技、青橙智造、智造星、睿曼智能家居等首批入驻企业已经累计获得1200万的投资基金,公司估值超过2个亿,极大的帮助了初创企业的运营。

  最后,在团队的组建和执行力上,大学生不要闭门造车,要积极参加各种创业沙龙和创业课程,从前辈身上汲取养分,和其他的创业者交换信息和经验乃至寻求合作,以学习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和休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承担责任来组建一支一流团队。创业投资机构在对创业者投资的过程中,往往非常关注团队的执行力,更甚于对项目本身的关注,创投界有句名言:宁愿投二流技术,一流团队的企业,也不投一流技术,二流团队的企业。在他们看来再出色的创业计划也具有复制性,但不可复制的却是整个团队的实力。所以青年创业者切忌将所有好处统统放到自己名下,而不注重分享,只享受创业红利而不愿承担风险和责任,那么你只能成为单干者,不会受到投资者的认可。

  基于以上内容,我给各位在创业路上的大学生一句忠告,创业是一个需要开放心态、灵活头脑、专业知识和团队执行的综合性事业,请各位大学生不要只是低头做自己的业务,请抬起头看看周围的人和事,了解政府和周边的各种信息给创业中的你的各种福利政策,团结好周围的同伴,共同完成大家的梦想。

  大学生创业的形势论文篇二

  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性的学生创业热潮开始波及中国,成千上万的高校学生投身其中。特别是1999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在校学生李玲玲在获得武汉世博公司风险投资10万元后,注册创办了武汉天行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她当时成为全国在校大学生获得风险投资的第一人。一时间,大学生创业成为校园最时髦的词汇,学生创办的公司风起云涌。时间过去几年了,李玲玲所创办的天行健公司早已停摆,纷纷传来的是学生公司倒闭的消息。在大学生创业历程的变化中,他们的创业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笔者认为,从1998年以来,大学生创业心理变化的轨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由浮躁变为理性。

  一、狂热背后是浮躁

  大学生创业热的始作俑者是1998年5月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竞赛”,大赛云集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天才们”的114份创业计划。“创业计划竞赛”在当时被誉为“比尔·盖茨的孵化计划”,一时间被各大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同时也激起了无数大学生的创业理想,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学生创业风潮。1999年3月,由团中央主办的全国高校首届创业计划竞赛轰轰烈烈地展开;1999年底,高校云集的上海开展了首届“亿唐杯MBA创业计划大赛”;2000年初,国家教育部宣布大学生、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这些都无疑为正在涌动的大学生创业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可以说,从1998年到2000年上半年,是学生创业的狂热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创业心理呈现出明显的浮躁特征。

  (一)把创业简单化。学生几乎到了人人想创业的程度,当时清华大学的情况是“碰到两个人,其中就会有一个人说想要创业”。学生普遍意识不到创业资金的困难和创业风险的压力,反而对创业的期望值很高,觉得只要开张就会马到成功。

  (二)追逐互联网泡沫。在大大小小各方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上,参赛的大多是网站创业计划。最为突出的是在上海举行的“张江杯”创业计划大赛中,首期征集的创业计划居然有大学生创业的形势论文以上是网站创业计划书,原因是学生认为“方便、来钱快”。

  (三)对自身创业素质认识不足。学生普遍不习惯对产品或项目做市场调查,而是进行理想化的推断,典型的例子是:“如果有3亿人需要我们的产品,每件售价100元,我们就有300亿元的销售市场。”这种推断方法往往会对创业起误导作用。这个时期,大学生浮躁的心理促使了一些泡沫公司的产生,一遇到什么风吹草动,这些公司就会如建在沙滩上的高楼,说垮就垮,烟消云散。

  二、挫折过后显理性

  以2000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大幅下滑为标志,中国大学生创业也滑入低谷。之后,经过失败、苦闷、放弃、坚持的自我调整,经过大浪淘沙般的洗礼,学生的创业心理渐趋成熟,学生创业也进入到平稳健康的理性时期。

  (一)创业激情依旧。而这种激情已经不是当初那种缺乏理智的激情,而是经过冷静观察与思考后迸发出来的激情,是成熟型的激情。就在2000年年底举办的第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就收到全国24个省份132所高校学生提交的作品462件,专家们认为“这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对创业的渴望与信心”。 华东师范大学对上海高校540名本科生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有77.6%的学生表示有创业意向。辽宁省近两年来已涌现出2000多人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群体。看来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并没有因为经历严冬而消退。

  (二)创业理性增强。据智联网针对大学生的调查,65%的人考虑30岁以后创业;21%的人认为大学毕业后至少要工作1至2年再创业;9%的人认为创业风险太大,要慎重;还有4%的人说没想清楚,另有1%的人表示无论如何都不考虑创业。这表明,虽然多数人准备创业,但对创业的时机、风险的认识比较清醒。

  (三)创业预期降低。过去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就是从事高科技,就是要一鸣惊人,一夜暴富。在创业时不屑于从事服务业,或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醉心于挖掘第一桶金的迷梦。而现在学生对创业领域的选择更宽了,要求降低了,表现出务实的心态。沈阳市自2003年10月开始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服务以来,已有168名毕业生领取了《自主创业证》,125名毕业生创办的单位已挂牌营业,经营项目就涉及计算机开发与维护、培训教育、信息中介、装饰装修设计、服装等领域。在无锡大学生创业街上,与普通的商业街一样店铺云集,从拉面馆、牛扒屋到装潢公司、网络服务中心一应俱全。这说明现在学生创业预期呈现出常态表现,是希望赚第一分钱,而不是挖第一桶金。

  (四)创业困难清楚。据华东师范大学的调查,35.9%的学生认为“资金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困难”;28.9%的学生认为最大的困难是“社会关系不够宽广,不利于开展工作”;19.1%的学生认为最难的是“还要兼顾学业,时间、精力有限”。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学生创业的盲目性大大减少,已经开始意识到创业需要资金、环境、时间的保证,而不仅仅是凭热情。

  三、在引导中更加成熟

  大学生创业心理由浮躁变为理性,是非常可贵的变化,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护。因为对大学生创业不能以一时成败论英雄,而是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和看待,今天的失败可能意味着明天更大的成功。可以说,美国硅谷就是和斯坦福大学、学生创业公司以及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一起成长的。没有在车库里的学生创业者,也就没有惠普公司、苹果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等今天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公司,也就没有今天世界第一流的斯坦福大学,更没有今天神话般的硅谷。因此,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的正确引导,是每个高校应尽的职责。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业的含义。首先是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深刻含义。要使大学生懂得,创业既不是头脑发热的“下海”,也不是普通的专业性比赛或科研设计,其实质是要求学生能结合专业特长,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开发出自己的创新成果,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由知识的拥有者变成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贡献的创业者。创业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更是一种素质;创业不是个人行为,是合作和表率;创业不是牟取私利,是奉献与无私;创业者是坚定的爱国者,是富有激情的实践者,是艰苦创业的实干家。

  (二)引导学生具备经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大量事实表明,许多学生在创业之初,雄心勃勃,往往在实施过程中,因为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这样或那样的困境,而最终灰心败北。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是否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卓越的管理才华,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

  超越困难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形成脚踏实地的务实心理。学生大多处于风华正茂、激情洋溢的时代,很容易追风逐潮,表现自我。要培养学生冷静观察的习惯,遇事多思考,多比较,尽量克服盲目攀比的心理。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遇到那些诱人的规划、宏伟的蓝图、美好的事情都要设身处地的分析,分析实现的可能性,分析实现的基本条件,分析自身具备的能力,这样就会得出一些务实的结论,减少或避免一些无谓的损失与失败。

  四、结 语

  理性的创业心理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基础,学校要通过引导,使大学生的创业心理更加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在社会创业的舞台上,会真正涌现出一批批的大学生创业英雄,会流传一个个大学生创业的传奇故事。

  【参考文献】

  [1] 蔡克勇. 加强创业教育——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课题[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

  [2] 蒋义丹.创业教育—高校面临的新任务[J] .教育发展研究,2003

  大学生创业的形势论文篇三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每年特定时间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1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何在

  1.1 认识有误区

  (1)扩招惹的祸。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人,2004年再增68万,达280万人,到2005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340万,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

  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起点指标,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教育部对部分高校6 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2)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3)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1.2 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 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 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 200~2 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

  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1.3 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2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2.1 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2.2 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2.3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

  目前,上海市已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首次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上海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其创业培训规划包括入门培训、实务与创业培训、个性化辅导和开业跟踪扶持。大学生创业培训实施政府补贴,由劳动保障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负责实施。

  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先培训充电、后创业实践,虽然在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学生终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去年年初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

  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 ,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猜你感兴趣:

1.大学生创业的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

2.有关创业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3.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大学生创业的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

    351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