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市场营销>市场营销>

微信推广营销成功案例分析

弘达分享

  案例分析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分析数据分析。案例分析数据分析使企业知道顾客和竞争对手正在市场上干些什么,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微信推广营销成功案例分析相关内容,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微信推广营销成功案例分析一

  看印美图怎样在微信小店6天赚百万

  微信公众平台不久前推出“微信小店”功能,众多微信小店中,一家名叫印美图的创业团队,在上线新一代印美图产品的6天内就突破了100万销售额,成为了微信小店首个收入破万的产品,这是连印美图 CEO黄昱钊自己都没想到的。

  开发者到底如何借助微信小店更好地推广?硬件与微信怎么更好地结合?我们不妨从印美图身上找找答案。

  2003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的黄昱钊,在还没毕业时就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受微软“维纳斯计划”的家电信息化概念影响,当时黄昱钊制作出可以通过手机和网络来控制的洗衣机,不过当时的各项基础设施都不完善,概念也过于超前,公司差点做倒闭。。

  黄昱钊毕业后,他把公司转型,推出了一款名为飞印的票据打印机,这款打印机无需借助网络,只要接收到手机信号就可以自动打印单据,当时多用于订餐网站的订单确认:消费者线下就能用飞印打印出订单,包括产品信息、消费地点和时间、消费次数等等。但网上订餐行业利润比较薄,门槛也足够低,飞印这个项目本身也不怎么赚钱。于是黄昱钊开始重新思考产品,在继续飞印创业项目的同时,黄昱钊和他的团队在2012年启动了印美图项目。

  谈到为什么要做印美图这样一款产品时,黄昱钊说他和其他联合创始人都认为智能手机的普及导致曾经风靡的大头贴拍照消失了,但人们对数字化影像纸质保存的需求却从未消失过,因此他们认为一款公共照片打印设备在将来会是个趋势。

  印美图紧密结合微信功能,通过印美图,消费者可以非常便捷地打印出照片。印美图提供即时的相片和声音卡打印服务,用户在关注印美图公众账号后,发送照片,就能从印美图硬件中取得照片,照片等同于立拍得。更富有新意的是,消费者可在发送照片同时附上语音留言,打印的照片上会附有二维码,通过扫描即可听到语音留言。“这样就给平面的照片带来独有的记忆,更鲜活,也很容易感受到岁月的痕迹。”

  尽管留声卡娱乐性质很强 ,但消费者通常会很严肃的去对待,把情感加入到其中,黄昱钊认为,随着时间推移,留声卡的附加价值会越来越高。再者,以前二维码刚出现的时候就有人想通过 App的方式来做语音留言,但用户体验并不好,而基于微信的语音留言无需安装App,用户也不需要接触新事物,接受成本更低,且易于传播。

  除了面向个人消费者,印美图团队也在线上和线下同时出售印美图硬件产品,一款产品售价7800元,颇受商家青睐。 印美图产品的销售初期主要依靠外部代理商,但微信小店和朋友圈的推动为印美图的销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渠道

  印美图也总结了使用微信小店的经验

  1、申请微信小店要 1—3 天审核时间;

  2、在微信小店后台添加商品链接,商家复制链接后,可填入到自定义菜单中,也可选择作为消息直接发送给用户;

  3、微信小店会自动读取用户之前储存的送货地址,用户也可重新设置收货地址;

  4、建议对微信小店的页面进行更好的设计及定制;

  5、 微信小店可以充分利用到粉丝效应和社交平台传播。

  此外,和知名品牌合作推广也是印美图的策略之一。目前,印美图已于海底捞、万科、银泰百货,还有宝马、宝洁等高端消费品牌达成了合作,比如Elle25周年庆典的时候,印美图参与会场活动,吸引了很多粉丝关注和试用,而Elle本身的时尚基因也帮助印美图做了更好的推广。

  微信推广营销成功案例分析二

  前段时间,腾讯官方放出了一份内部总结的微信传播大数据分析。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微信公众号80%的阅读量来自于朋友圈,仅有20%的用户会到订阅号里面挑选内容。换言之,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标题引起这20%用户的兴趣,再好的内容也只能淹没在数据洪流中。下面这篇文章来自一个微信小编的实战经验总结,十分具体并附有各式案例,推荐阅读!

  1、把用户最关心的“痛点信息”放在标题上

  任何文章,都具备一定的信息价值。所以,一篇好文章更会传递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编辑的责任就是提炼要点,然后选择用户最关心的那个痛点呈现在标题上。

  举个栗子说明吧:我们在帮助正和岛强基因部落运营的公众号上发过一篇:

  如果你读不完《失控》,至少可以读完这50条书摘  收藏吧(2天,阅读1万+)

  而我们在朋友圈看到这篇文章的原标题是:

  《失控》书摘50条,精华都在这里(2天阅读300+)

  大家可以思考下,朋友圈最大的前提是“朋友”,朋友之间是有情感的,所以朋友圈应该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地方。

  当我们看到原标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失控》是2014年谈互联网绕不过去的经典读物。但最大的问题是这本书太厚重、太晦涩,几乎99%的人都不读完。

  于是,我们觉得,拿出精华书摘,分享给那些读不完的人,应该会有需求。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提炼出

  [ 痛点 ]  信息就是:

  1、《失控》—人人都知道这本书,尤其是面临转型的传统企业家,而这些人正好是强基因部落的核心用户。

  2、读不完—提到这本书,几乎每个人都承认没读完。企业家时间少更是如此。

  3、50条书摘—压力瞬间小太大多了。企业家爱学习,对好东西的吸收意愿很强烈。

  4、收藏吧—因为还是担心读不完,那就再push他们一下。

  提出这些要素之后,起标题就变得容易多了。最终的结果就是朋友圈都在转发这条文章,几乎每个人都坦诚:确实没读完、果然好东西、读不完先收藏了……都是这样的感慨。

  当然后来你们看到的,所有这类型的标题,都是COPY我们的。

  2、切中读者工作、生活中,最常见场景

  理论上,一篇文章的内容越贴近用户生活,这篇文章越容易被点开。所以一个合格的编辑需要十分了解用户生活中的高频场景。

  比如,咱们插坐学院小伙伴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有:打车、挤公交、偷看美女、跟上司沟通困难甚至吐槽上司(当然,我从不吐槽,我对何川总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租房、逼婚、睡懒觉、加班等等。

  当你的标题准确切入到这些常见场景时,被点开的几率就大得多。

  以这篇文章为例:

  《做PPT时,如何突出中文字体的美感与力量》(1天,阅读1000+)

  它就较为准确的切入了一个基层员工十分常见的工作场景—做PPT、做方案、做总结、做展示等等。

  首先,做PPT这个技能是很多小伙伴都需要掌握的。其次,正值年终岁末,很多公司都要求员工进行年终总结或者新年规划,做一个有逼格的PPT是高频刚需。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是《如何突出文字的力量》就显得场景不够吸引人。文字包括很多种,英文还是中文?我们都知道,中文设计比英文设计更有难度。所以我们选择了更加具体的角度:

  做PPT时,如何突出中文字体的美感与力量。

  请记住,是中文字体+美感+力量,这三个要素对一个有逼格的PPT来说,缺一不可。

  3、找关键矛盾,引发深度思考

  有篇文章原标题是《打车软件和出租车司机的命运》。但就标题而言,我们很难看出它想阐述什么,很模糊,很宏大。

  因为这是前阿里高管鬼脚七写的,所以我就点开了。但如果这篇文章是一个叫lucky的家伙写的,我可能扫一眼标题,不知所云,根本没有兴趣点开。

  但细读文章之后,我发现挺有料的,还是整理关键信息:前阿里高管、打车软件火拼、最终的受害者(因为受害者有短期和长期之分,二者可能完全不同)

  我决定用前阿里高管这个标签代替鬼脚七。有两个原因:

  1)前阿里高管这个标签有权威性,人们信服就会点进来看看。

  2)鬼脚七很多用户不清楚,有时候反而会起到反作用(熟人相轻,这算是小技巧吧)。

  之所以“耸人听闻”的加上一个“受害者”,是因为大家天生对这类字眼儿、情绪比较敏感,会第一时间注意到这个标题。

  类似的字眼还有很多,比如死亡、性、私生活、弱者、失败、结局、底层等等。

  于是,我们决定让这些关键要素在标题里形成一个冲突:

  前阿里高管解密:打车软件火拼,最终受害者是出租司机…(2天,阅读4000+)

  为啥打车软件火拼,受害者竟然是出租司机?他们不是烧钱的最大受益者吗?为啥啊?读者越是感觉不可思议,越有可能会点开。

  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起标题的技巧:漏大腿。

  4、露大腿,不露底裤

  为什么这样呢?

  很简单,因为知道关键信息了就不点进来看了嘛!哦,不对,是我们直接告诉你结果,你就没有求知的欲望了。

  以最近发在插坐学院的一篇文章为例,原标题是《王兴:互联网会根本改变所有行业,但不一定发生在最底层》。

  说实话,如果这不是王兴说的,打死我都不会点进去看(其实就算王兴说的,我也犹豫半天要不要看)

  琢磨一番之后,我们把标题改成:

  王兴:我最近正在读1本书,思考3个问题…(1天,阅读1000+)

  这就更好地切入了读书这个点,离生活场景更近,有些小伙伴可能也想知道,王兴想啥呢?也就顺手点开了。

  但是为什么我们不直接把书名放上来呢?这就是漏大腿:标题里点出一个大家会关注的内容、引发好奇心,然后具体答案在文中呈现。

  这个用好了是骗流量利器,但是用不好就容易沦为标题党。作为一个有节操的编辑,我在言论上从来都是反对标题党的!

  Ps,这就是标题党:王兴:我最近在读全宇宙最牛逼的1本书,思考最有深度的3个问题…

  另一个例子是:

  知道恋人在厦门,80岁林语堂对妻子说:扶我起来…(1天,阅读2000+)

  5、分清楚知名度与识别度

  我们团队经常讨论的一对概念,是知名度与识别度。

  什么是知名度?就是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个人或者企业。比如联想、比如柳传志。

  什么叫识别度?就是一听到这个名字,就会有很强烈的标签印象,比如罗辑思维、比如罗胖。

  在我们的判断里,识别度变得越来越重要,就是标题里要有鲜明的标签、个性化的内容。而不是泛泛的使用名人效应。

  比如联想集团甚至不如中国最长寿、最大的民营企业,更有冲击力。比如罗辑思维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也不如一个350万粉丝的公众号更有特点。

  举一个例子吧:拉里.佩奇,作为谷歌创始人,足够大佬,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谷歌创始人显然比拉里.佩奇更有识别度,所以标题里根本不需要提具体名字。同样,张幼仪就不如徐志摩前妻有识别度,也是同样的道理。

  举例标题:

  谷歌创始人“公开羞辱”员工后的第二天…(1天,阅读1000+)

  徐志摩前妻:身为备胎,却活出女神范儿…(2天,阅读6000+)

  6、有共鸣,让用户感同身受,觉得这是说给自己的…

  用户越来越喜欢跟自己有关系的内容,或者说能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思考与对比的内容。所以,我们说感同身受可能是好内容的基本标准。

  我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吧:

  1)我还年轻,让我在穷一会儿…

  贫穷但闪光,几乎是所有青春的共同特征,所以这个标题,像是一种自嘲,但慰藉心灵。

  2)你有没有玩命爱过一个姑娘?

  这是一个提问,我相信每个男生看到之后,都会戳中回忆与内心。

  3)王石:我每天都坚持这五个习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王石每天坚持这五个习惯,你呢?

  7、死磕细节,文字要干净,不能啰嗦

  这点看起来最没有技术,但是做起来却最考验语感。

  这个标题,就是一个啰嗦拖沓的典型:

  万能的面馆,是如何用一条微博引爆传播的?

  用了太多助词。如果现在再让我起的话,我会改成:

  万能面馆,如何用一条微博引爆传播?

  删了三个字,读起来也通顺很多。

  当然,因为这点没有规律可循,做起来也更难。所以我们起好标题以后要多读,很多看上去没问题的句子,一读就发现毛病了。

  当你熟练运用以上七点技巧时,起一个平均水平之上的标题应该问题不大。

  但是!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就比如这篇文章:

  罗振宇:挣钱,是最有尊严的一件事儿

  本来发了以后我感觉挺好,浏览量也不错,标题也符合(企业家)用户心理。

  结果,某人把我叫到小屋说:

  这么有感染力的话,怎么就让你发的这么平呢?

  你就不能试试反问?

  罗振宇:还有比挣钱更有尊严的事儿吗?

  琢磨一下,是不是更有冲击力?

  我一听,的确啊!马上脱口而出:某人你太TM牛X了!果然标题还是你起得好……(此处省略马屁若干)

  调戏归调戏,但道理却是实实在在的,在阐述同一个道理或事实时,如果需要加强语气,就可以多用反问和设问等形式。

  以上就是我这个新手三个月工作的一点心得,分享给大家。总而言之,文字工作需要的技巧真是太多了,真的要抱着敬畏的心去做。

  最后,附上几个修改标题的示例吧:

  原标题:七个心理寓言

  修改后:你是不是一个自断经脉的打工族(强烈推荐这七个故事)

  原标题:郁亮式“失控”

  修改后:万科总裁郁亮:企业不再需要职业经理人了

  原标题:滴滴打车初期推广史

  修改后:滴滴打车初期推广全记录

  原标题:王石分享三个故事:人为什么活着?

  修改后:王石:为什么我都六十岁了还如此努力地活着?

  原标题:柳传志5小时密谈:大企业非死不可吗?

  修改后:咱真的低估了70岁的柳传志,对移动互联网的理解能力…

1378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