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开店指南>融资>

如何预防信贷风险

晓铧分享

  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积累直至发生的渐进过程。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其履约能力。下面学习啦小编就为大家解开预防信贷风险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预防信贷风险的方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企业是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载体。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加速融入全球经济,我国金融企业既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如何在更加注重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同时,确保银行授信审批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对防范信贷风险、提高贷款决策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把好授信风险控制各个关口。完整的授信方案由授信结构和风险控制措施两部分组成。要在授信方案中充分揭示、评估授信业务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对为银行带来的经济效益予以充分反映,真正体现平衡风险与收益的要求,切实把好风险管理第一道关口。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合规性审查力度。在客户信用等级认定环节上,提高客户评级工作的连续性和时效性,把好信贷客户风险控制关口;在授信业务受理环节上,严格按照审批操作规程及相关规定,加大受理深度,对申报要件的齐全性、信息披露充分性、申报内容完整性进行审查,把好合规性受理审查关口;在授信业务审批环节上,认真执行监管部门和银行信贷政策,把好授信风险控制的决策关口。

  二是合理控制审批节奏,有效保证均衡审批。授信审批量在不同月份间陡升陡降的现象,对保证审批质量乃至贷款质量有害无益。审批量在一段时间内的超量集中,一方面会严重冲击正常的审批工作,另一方面也容易诱发各种违规违纪操作,最终埋下新的风险隐患。应牢固树立风险控制、质量至上的观念,合理确定审批工作周期,并予以制度化;通过建章建制,化被动受理审批为主动调控审批节奏,避免审批量的大起大落,保证月度间信贷审批量相对均衡。

  三是强化财务分析与跟踪,关注企业财务变动趋势。银行各分支机构要充分重视调查报告中财务情况说明,不能以填列的财务简表替代财务分析,应深入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尤其要说明金额占比较大的主要科目异常变化情况,对于存货、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容易用来掩饰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科目,要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要加强对报表真实性的判断。

  四是强化对银行相关效益的分析。银行各分支机构在申报信贷审批业务时,应测算客户每年对银行的贡献度,除对发放该笔信贷业务银行直接的利息收入或手续费收入进行测算外,还要测算由该笔信贷业务带来的相关效益,包括存款、结算量、存量盘活额度、中间业务收入等。同时,还要对由该笔信贷业务给银行带来的市锄会以及对银行经营策略的影响等进行分析,做到直接与间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详细分析办理此笔信贷业务所带来的收益。

  五是制定全行贷款审批标准,指引银行各分支机构做好信贷业务。针对一些经办银行在开展对外营销时,因行业政策指引、信贷审批业务指引的缺失,以及经营指标的压力等因素,造成无方向的“海驯与营销,找不到或找不准目标客户的主要风险点及规避风险的措施等问题,使营销效果大打折扣。或过分地追求“零风险”的审批现象,客观拉大了与营销及市场的距离,审批效率同样大打折扣。可以考虑制定信贷审批业务和行业政策指引,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流动规律的分析,有效识别和控制信贷运行各环节的关键风险点,从动态的、发展的、全方位的视角锁定并抉择目标市场,对信贷准入标准作出明晰的指引,指导基层银行寻找和确定目标客户、优化产品和改善服务,从而提高信贷营销及审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六是开展行业及政策调研,提高信贷营销与审批效率。要加强对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研究,加强宏观经济、行业、客户调研等工作,制定出符合银行发展战略的重点行业、产业的营销方案,以提高营销效率与审批效率。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确保信贷经营者和专职审批人能及时了解客户,了解基层,贴近市场,掌握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审批工作更好地适应营销,营销工作更好地适应风险控制工作的要求,确保审批条件设置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另一面也有利于提高信贷营销与审批对把握营销方向的识别能力。增强银行信贷营销与审批工作共同承担的、不可分割的职能与责任。可以考虑逐步按重点产业、行业分门别类制定相应的信贷政策,并组织开展对重点优质客户的贷后回访工作,协调解决基层银行在重点产业、行业信贷营销与审批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有效营销。

  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开展积极而审慎的信贷业务创新。信贷业务产品创新,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理念和机制的必然,也是信贷营销与审批决策“为客户提供最好的银行服务”的必需。信贷业务产品创新,主要体现在根据企业、客户所要求的差别化、个性化服务和满足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等方面;对风险类型不同的客户,实行不同的服务标准;强化信贷营销在审批决策中的参与度、信贷审批在信贷营销中的指引与服务。要根据不同区域和客户的实际情况,体现区域差异、客户差异、风险控制的差异,对经济发达城区和经济相对落后的郊县区域,根据其区域信用状况和市场发育程度,采用不同的抵押物品种和抵押率,不搞“一刀切”,从而有效控制风险。

  八是开辟审批“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对重点客户、低风险信贷业务开辟审批“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实行“优先”、“即批”和“专人跟踪”服务。优先受理和审批总行重点客户申报的低风险信贷业务,做到即到即批,从信用等级的申报、认定,到信贷业务的受理、审批都有专人跟踪,确保限时服务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

  九是建立信贷审批内控长效机制,实施贷款审批“后评价”,加大审批决策人员责任。现行的信贷审批制度,重在对不良贷款审批的责任认定,而对否决项目或不可操作的审批条件的设定,普遍处在一种无监督的状态,完全依靠审批决策人员的自律,不可避免地出现个别审批决策人员过分地追求“零风险”的“道德风险”,影响贷款审批的质量与效率,阻碍有效的信贷营销。因此,需要找出一个有效监测的管理方式。基于这一认识,建议对否决项目或多次变更或无法落实审批决策条件的项目尝试“后评价”,分析、测定审批决策人员对审批责任的承担是否足够,有否转嫁营销成本;评价是否适应银行总体发展战略要求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理念;评价审批条件的合理性是否适应贷款客户群体结构、是否影响贷款的投放到位。通过“后评价”,可以有效地监督和计量每个审批决策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加大审批决策人员的责任。

  十是加强市场分析与调研,关注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所处的市撤境以及市场竞争力,是决定其贷款偿还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样,深化和完善一系列的市尝行业和产业政策的调研工作,是一个合格审批决策人员不可缺少的工作,最终体现其专业能力,即分析判断能力,识别、评估授信风险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而且,营销者更要重视市场分析与调研,在授信业务调查报告中要加强对客户的生产环境及上下游市场对客户的影响、客户所在外部发展环境、客户的主要竞争对手及优、劣势分析等内容的调研和分析。不能过于简略,或描述程式化,尽可能多地对客户自身所处市撤境及主要竞争对手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为信贷审批提供充分的决策支持。这些都需要申报信贷业务的基层银行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在授信方案中对企业所处的市撤境以及市场竞争力进行充分分析和披露。

  与此同时,加强银行授信审批管理,还要在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建立信贷审批内控长效机制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确保银行业保持稳健运行。

  信贷风险存在问题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从广义上理解包括:制定和实施信贷政策,建立和健全内部授权授信制度,制定、贯彻和执行信贷操作程序,以及建立信贷风险监测和控制机制等诸多相互协调、制约的制度系统及其对制度执行效果的监督系统。狭义上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仅指贷款发放前的调查工作、贷款存续期间的管理工作以及贷款出现风险后的监督、控制和处理工作。本文采纳狭义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概念,在分析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试图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实际操作对策。

  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二、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为:审贷分离机构设置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前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文件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

  三、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或有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四、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⑴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⑵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⑶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⑷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书面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⑸不能充分运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的规定,维护银行的依法收贷权。

  五、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⑴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⑵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⑶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六、违规账外经营严重。违规账外经营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 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账外账、乱用科目、调整账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收益领域。由于账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造成违规账外经营的主要原因包括:⑴前几年规章制度不健全,下放基层行权力过大,加之地方经济发展过热,资金需求与规模控制矛盾突出,导致了一些基层行经营行为出现严重偏差,违规经营逐步扩大;⑵个别行领导受个人或小团体利益驱动,无视国家金融法规,置国家三令五申于不顾,存在侥幸心理,隐瞒不报,结果漏洞越来越大;⑶部分行经营管理混乱,内部控制不严,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从根本上看,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健全的信贷管理机制包括三个方面:制度、机构以及激励和约束系统。信贷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授权授信规定、信贷工作程序、信贷工作每一程序的内容和目标。信贷管理机构主要解决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分工,从机构这个角度确保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分清信贷工作部门的职责,保证信贷工作中的每一项权力都受到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激励和约束系统致力于发挥每一位信贷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明确信贷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加大对信贷工作人员的纪律约束,保证信贷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具体来说,商业银行解决信贷管理低效率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信贷风险的特点

  (一)客观性

  只要有信贷活动存在,信贷风险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确切地说,无风险的信贷活动在现实的银行业务工作中根本不存在。

  (二)隐蔽性

  信贷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象所掩盖。

  (三)扩散性。

  信贷风险发生所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多是引起关联的链式反映。

  (四)可控性

  指银行依照一定的方法,制度可以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

  
看了“预防信贷风险的方法”的人还看了:

1.银行信贷风险防控工作总结

2.个人信贷风险防范

3.个人信贷风险防控

4.农信社如何防范风险

5.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识别与防范探讨论文

    260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