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互联网创业>

互联网创业团队名字好听顺口的

隆佳分享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互联网+ 时代,新一轮互联网创业浪潮正在形成。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互联网创业团队名字的相关内容,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

  从起名到传播:移动互联网团队如何建立自己的品牌

  品牌建立前的注意事项

  任何人或者团队想做一个事情前,都要为要做的事情起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就是品牌。

  比如,你要开发一款APP,就要给APP起一个名字,这个名字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给自己的孩子起名一样,很多人给自己的孩子起名的时候,都是特别细心的,查字典,看八字,就想给孩子起一个最和他相符合,对他成长有益处,能寄予家长的期望的名字。

  其实,对待品牌也应该如此,之前我在的一家公司,在起名的时候就不是很注意,起的是一个动词,类似快跑,快说等,老板随便一想就定下了,所以后续在推广的时候,挺麻烦,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起的名字也是一个动词,叫我看看。后续,我在网络上搜索的时候就发现APP的名字和人民日常的用语一样,结果搜到了很多网友的论坛、问问记录,可想而知,对品牌来说非常不好,所以给一个品牌起名的时候不要用动词。

  还有就是也不能用两个字的叠词,比如滴滴,洞洞等,单纯的叠词会让普通人不知道你是干啥的,如果你在路边,对着一个陌生人说,我是滴滴公司的,那么肯定很多人不知道你是干啥的。当然,如果非要用,就在后面加动词,比如滴滴叫车(嘀嘀打车)就比较好了。

  还有就是不能用统称的词,我之前建立移动互联网这个微信号的时候,就是为了图吸引人,因为通俗的词语最容易让大家理解,比如移动互联网,比如APP,比如APP推广,类似这样的词,可是通俗的词语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这样的词语在网络上横飞,每篇行业的新闻稿件里都会用到,所以无法突出品牌的个性,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公众号就面临这样的问题,而最坑爹的是微信的后台还不能修改,所以很无奈,你想想,如果你的APP是这样的名字,当你已经有上千万的用户的话,你改一次品牌是要损失多少用户啊。所以给一个品牌起名,一定要有唯一性,好记性。

  也不能是中英文结合的,那样的也特别坑爹,对用户的难度就是切换特别麻烦。其实,说了这么多品牌的起名事项都是方便你的用户的,有一天你的用户对你有了印象,无论用户怎么找到你,比如通过网络搜索都可以一下找到你。

  品牌的运营和传播

  好的品牌名字是做好品牌运营的前提,比如百度、搜狐、腾讯这样的公司,都是有着很深的品牌溯源,比如百度来源于一句诗,众里寻他千百度等类似的品牌文化,所以品牌运营的前提是要给品牌塑造一个品牌文化或者故事,或者品牌概念,这些素材是品牌运营的基础,这些基础性的东西包括品牌文化和故事,logo、广告语、宣传片等等,其实就是告诉受众,我们是谁。

  其实,就和推广一款APP之前所准备的素材类似,APP的名字,logo,简介,广告语等等。具备了基础的品牌前提,剩下就是品牌的传播了,品牌的传播是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比如APP刚开始开发出来就要一些初期传播,然后随着产品功能的不断完善,品牌宣传的不断深入,整个产品会不断超前发展。品牌太过于超前,会造成市场对产品的不信任感,比如你刚做一个产品出来,就大肆炒作,后期体验跟不上,会让一个产品消亡的很快。还有品牌如果过于滞后产品的发展,会失去很多机会,特别是一旦竞争对手出现,会失去市场的先机,包括推广APP也一样,要循序渐进,这些是品牌运营的策略。

  下面我就说说品牌传播的渠道。目前的几种媒体传播渠道如下:

  网络媒体:微博、微信、视频网站、论坛、媒体等

  电视媒体:各种卫视、选秀节目,费用比较高,一般互联网企业投放不起。

  平面媒体:杂志、报纸、周刊、期刊等

  户外媒体:地铁广告、公交车广告、路标、路牌等

  音频媒体:各种广播、什么音乐之声、XX夜话等

  手机媒体:很多APP也可以投放广告了。

  会议沙龙:现在会议和沙龙也是大家喜欢曝光的渠道一种类型了。

  在当下的移动互联网行业里,能拓展你品牌的渠道无外乎就这么多了,这些渠道就像鞭炮,而品牌的传播策略就像导火索,当你一点燃导火索,你的品牌就会爆炸出来,被很多人看到听到,传播的范围取决于你投放力量的多大,比如你在网络媒体上涉及到的媒体越多,效果就会越强烈,我曾经研究过阿里余额宝的新闻,曾经持续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传播的媒体上百家,同时加上地铁、户外媒体的渲染,让余额宝的品牌一下尽人皆知。

  当然小米的品牌也是如此,记得小米一次做发布会邀请了全国很多的媒体记者,包括笔者认识的很多外地记者,最后小米的品牌一炮就响了。当下媒体很多,包括新媒体、自媒体等新形势的媒体,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在新媒体和自媒体上做品牌拓展会更有效果,但是不能以点概全,主要是有侧重。众多的拓展渠道,要一步一步引爆,让品牌逐步的爆发,那么品牌才可以有持续的生命力,正如山谷的回音可以保持很长时间。

  整个互联网就如大海一样浩瀚,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新的热点爆出,有的新闻是自然爆发,有的是人为炒作,通过研究热点爆发的规律,就会发现,品牌的传播都是逐步引爆和放大的,有的品牌炒作转瞬即逝,有的却可以久久不息。

  如何组建互联网创业团队

  《1》懂商业的人:他能判别你做的项目有没有市场,带领团队找到商业模式(可能会经历探索阶段,但是最终比较靠谱地给你满意答案)。

  《2》能策划好业务的人:所策划的业务,无须证明此人的创意天赋,只需在懂商业的人的商业模式指引下,迅速找到业务的突破口,将业务的利益链条策划如何链接,如何利益分配,最终才是满足业务的使用者,从产品功能、产品UE、系统架构上下功夫,剩下的就是产品经理做的事了。

  《3》强大业务推广能力的人:专业的推广技能,能找到按阶段推广业务的有效手段,运用现有资源,达到最佳效果,此类人可不是市场营销人员,如果你找了一些搞软件行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基本上业务无法推广,原因就是找错人了。

  《4》专业的程序设计的人:按照所定好的业务,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兢兢业业地将产品开发出来,互联网行业程序设计的作用不是那么重要,只要正确做事就可以了。

  《5》能将第1~4类人聚在一起,做好高效沟通、协调、引导、监督工作,以便指引团队做正确的事。

  如果你现在正在创业,想想你的创业团队是否具有上述5类人,具我了解一般都不缺第4类人,能有2、3、4类人的公司就很不错了,即便如此,没有第1类人,你都不会睡上安稳觉的,因为解决不了商业问题,你的公司的生命就说不准再明天结束;至于第5类人,是可遇不可求的,一个团队的工作是否高效、无摩擦地按照公司的战略规划执行,此类人的作用尤为显得重要,但实际境况,一般公司会以三种方式找到第5人:

  1、老板自己挂帅督战,一切争议最终由老板做裁判,该不该做一票决定,钱是老板出的,事是老板定的,最终结果败了也就认了;

  2、聘请职业经理人,几乎不靠谱,第一薪水太高,第二这类人鱼目混珠,带有私心和其它目的进来的,此后基本无安宁之日,其结果都是决定他做的,有理他占着,错都是大家的,扔下一个烂摊子拍拍屁股走人了;

  3、大家选举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担此重任,并不是能在合适的时期找到此类合适的人,太难了。

  创业公司如何取一个高大上的名字

  在创业前期,要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为你的产品命名,好的名字能够更快且更低成本的打开市场,让人记住,最终成为一个强势品牌。

  相信每个创业者都有这样的经历,一开始总是觉得自己一定能为自己的产品想一个完美的名字,所以在整个过程中绞尽脑汁,用尽毕生所学。

  但是现实大多往往是:deadline要到了,想的几百号名字都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中那完美的一个,总是觉得可能差一点什么,但是又不知道哪出了问题,最后没办法只有矮子拔高选一个硬上了。

  不是所有团队都能像「知乎」那样能有内心感到无比坚定「就是它了」的那一刹那。

  周源 知乎创始人 & CEO 知乎团队队长

  取名这事折磨了我们很长时间,从一开始大家就都希望找到一个完美的名字,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让人痛苦。

  最开始我们都把思维集中在了问和答上,围绕这两个字,我们想出了大概 100 多个还算像样的名字,比如:问事儿,提问题,大声问等,其立意是,鼓励行为,如果你有问题,那就问好了。不过,这些名字都有点不痛不痒,缺少兴奋点。当然,我们也搞了一些形式主义,尝试设定一个 deadline 然后强行对所有的名字进行打分排序,未果。

  然后就是某天。

  9 月 13 日,下午 6 点过,我正在三里屯找晚饭果腹,一条知乎团队啦啦队长张亮的短信跳进我的手机:「如果围绕『知之』这俩字呢?」几分钟后,他的第二条短信又跳了进来:「知乎者.com?」这个名字在我的大脑里盘旋了几小时后,我给所有人都发了一条短信,上面只有两个字「知乎」。

  知乎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团队取名字的时候,也经历了上面的所有过程,一个名字憋了好久,十分的痛苦,查阅过很多相关的资料,但是都很零散,系统性并不强。

  取完名字最大的感悟就是:从商业角度看来取名这件事,一定不会有所谓完美的名字,好的名字一定是最适合自己方向的。

  我写这篇文章呢,就是想把在整个取名过程中我的思考系统地整理出来,让他成为一个取名的方法参考,为取名字这件事提供更多维度的思路和评判标准。

  下面我将从最上层的分析名字的本质开始一直到落地的去说怎么取名字。

  一、名字存在的意义

  「在一些人的词汇认识里,设计等同于装饰,等同于室内装潢,等同于沙发和窗帘的材质用料。但对我而言,设计完全是另一个意思。设计,是所有『人造物件』的灵魂,它通过一层又一层的外在表象,来表达这个物件存在的意义。」

  ——Steve·Jobs

  在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名字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每个人要有一个名字,为什么每个事物都要有一个名字,名字是什么。从这些角度来思考,就能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不同的媒介(语言、文字、图像)告知他人,让他人能够与其认知进行关联

  名字的存在必须通过媒介才能告知他人,告诉他人之后他人会自动将该名字与他认知中名字背后的东西进行关联。

  举个栗子:在公开场合自我介绍(通过语言):我叫萝卜超人,是一个创业者,很高兴认识大家。于是在听的人的认知中就本能地进行联系了:萝卜超人=他的认知(形象认知:长得挺好看。语言认知:说话很干练。你告诉他的认知:创业者,有潜力有冲劲,过会问他要个微信)。

  所以,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会把名字和他的认知中的东西进行关联,并作出一些主观的判断,对这个名字代表的对象了解得越多关联的东西就越多。名字就是他脑子里所有关联认知的总和,也可以说名字是唤起脑子的认知的一个信号。

  作者:新芽NewSeed

  在某些特定时刻被重新唤起

  在第一次对名字进行认知关联之后,这个名字不一定会一直存在于他的脑中,直到他的某些诉求被激发后,他会去寻找如何解决该诉求,如果名字关联的地方有和解决该诉求相关的地方,那么这个名字将会被重新唤起。

  还是举个栗子:假如你的某个朋友是个设计师,当你需要设计一个东西的时候,你会自然而然想到有这个朋友,然后回想起他的名字,然后搜索联系到他。他的名字就在你需要设计支持的时候被重新唤起了,因为他的名字在你的认知中是包含设计这个属性的。

  二、什么叫好名字?

  根据前面存在的意义和商业的规则来倒推就容易得多了,我总结下来就2点:

  容易记忆,且能保持长时间的记忆

  大多数人都有背英语单词的经历,你一定会发现,死记硬背很痛苦,但是有两种类型的单词却很容易记住

  1、本身就很简单的,字母数很少,比如:you,fine,ash,这种单词只要看一次基本就能记住。所以很多品牌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命名,尽可能使用较少的字数,比如:「陌陌」「转转」「QQ」「YY」,都只用到1个单字。

  2、能够与其他认知创造关联的,创造关联的方式有每个人都有很多种,比如 pregnant,怀孕,你关联成「扑来个男的」,就一下记住了。或者你知道bug这个单词,de-的前缀是代表减少,那么debug这个词你就不需要背就能记住。

  所以很多品牌就在名字上创造了很多关联来方便记忆,尤其是使用具象的形象,比如:「QQ」怕你连一个Q都记不住,用了企鹅做关联,现在变成你看到企鹅你的第一反应可能不是动物,而「QQ」。「去哪儿」用骆驼做关联,「携程」用海豚,很多时候你通过具体化的形象就能想起他的名字,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品牌的形象要么是动物派、要么是植物派了。

  除了一个基本形象,slogon、广告等宣传品很多时候的一个作用都来为这个名字创造更多方便记忆的关联。

  名字的对象背后的价值明晰

  单单记住了这个名字对于一个产品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如名字存在的意义中所说到的,名字必须要在某些时候被重新唤起才会有价值。

  比如:在你想买衣服或一些小东西,对买到假货或者对售后没那么敏感的时候,你可能会上「淘宝」。而你想马上买到某一个东西且对其品质很在意的时候,你可能会上「京东」,同样是电商平台,而他们唤起的诉求并不相同。

  当然名字背后价值的打造只靠名字是不够的,企业做的一切营销活动其实就是为了强化其名字背后的价值和定位,但是名字如果无法传递出或者覆盖其传递的价值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假如「京东」一开始叫「神奇百货」,这就意味他需要付出更多的营销成本来改变其他人对「神奇」的认知,让「神奇」变成靠谱、专业化的代名词,显然这基本不可能,不要试图改变其他人对已有事物的认知。

  为什么前面我说是没有完美的名字的,因为完美的名字必须兼具提供的差异化价值(辨识度)和提供的功能性价值,但是事实确是所有名字都是在差异化价值和功能性价值之间做平衡。

  过于强调差异化价值必然就会弱化功能性价值,反之亦然,大家先记住这句话后面我会稍微展开来说。人的认知是有限的,而名字的字数也是有限的,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复杂的,至于如何来做之间的平衡,那就需要从头思考去设计一个名字,找到这个平衡。

  三、去设计一个名字

  像设计一个产品一样去设计一个名字,而不是天马行空去想。整个设计流程可以分为4个步骤:

  1、对用户和行业深度分析,确定品牌定位;

  2、功能价值和差异化价值的战争;

  3、量变到质变;

  4、重新检视。

  对用户和行业深度分析,确定品牌定位

  知乎大V「波旬」就将产品拆成了4个层次,我认为说的很到位:

  核心产品,你的产品本质是个什么

  实体产品,产品本身有什么独特的卖点

  拓展产品,产品延伸的服务有什么

  心理产品,在用户的心理认知中你的产品是什么

  心理产品就是品牌,产品满足的是需求,而品牌满足的是欲望,而名字就是品牌的文字性表述。那就意味着在想名字之前一定要清晰的了解品牌定位到底是什么。

  确定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就是三股绳,三股绳拧在一起定位就出来了,那么是哪三股绳呢

  第一股绳:行业中还有哪些消费者的欲望尚未满足?

  第二股绳:竞争对手是否已经满足?

  第三股绳:我们如何去满足?

  要知道的是欲望在行业中有可能是实际产品中未满足的痛点,也有可能是心理上未满足的痛点,具体要看是行业和产品。

  欲望是一个场景:是消费者对你的产品期待和幻想,幻想他拥有你的产品后会怎么样。

  举个例子

  第一股绳:送花这个行为属于社交行为,要在花这个实体产品中去寻找痛点,解决样式、种类等问题,那么就走偏了。送花是为了拉近两个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花承载的是情感。

  「野兽派」看到的是在送花过程中的乏味与过场化,于是为每一束花创造一个故事,这样你就能更好地用这束花去体现自己的品位和高社交价值(装逼)。

  「Roseonly」看到的情侣之间热恋期对专注爱情的追求和承诺,于是买花必须登记双方的身份证号,告诉买花的人你想好了,如果你这辈子要送「Roseonly」你只能送给这个人。

  对于「像素公寓」来说,我看到的就是合租公寓中室友关系的冷漠,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到自己的房间里,像是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但是其实每个人并不想这样,很多时候只是仅仅因为尴尬而已。

  第二股绳:一定要去了解竞争对手是怎么做的,尤其是巨头如果也在你们行业的话。

  第三股绳:「野兽派」是创造故事,「Roseonly」是创造仪式,无论是故事还是仪式都变成了他们产品的一个部分,是可以被做到的。而「像素公寓」是分步来做的,就不详细说了。

  我们希望打造的品牌是租客看到「像素公寓」联想到的场景是一屋子人在一起开心的玩游戏、看电影、做饭等社交化的生活场景,所有的事情都是围绕增加这个场景的达成的可能性来做的,而且也是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三股绳一拧,品牌定位就出来了,产品的方向也有了,离名字就近了一步。

  功能性价值和差异化价值之间的战争

  我想先解释一下辨识度:辨识度=差异化的价值体现,那差异化的价值体现和功能性价值体现有什么不同。

  举个例子:「Enjoy」做的是高端团购,而「美团」做的是普通团购。很明显从名字看出来,「美团」就是个做团购的(功能性价值体现),明确知道他是干嘛的。而「Enjoy」你单看名字并不知道,但是传递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一种略有逼格的感觉,这种感觉我认为就可以称为差异化价值体现,它相比于其他团购就有了辨识度,更多的体现了差异化的价值。

  至于如何平衡其实就要具体行业具体分析了,但是基本可以总结3个规律:

  1、当市场知识初期(竞争对手少,受众认知不明确)的时候,你是做什么的(功能性价值体现)就比差异化价值体现重要,当市场发展到充分竞争阶段的时候,你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差异化价值体现)就比功能价值体现重要

  前面的例子已经说明了,前期大家对团购的认知是稀缺的,后期团购的品质和逼格就变成稀缺的了。当什么是这个行业的稀缺性的时候,就应该在名字里面体现什么,这个稀缺性也就是前面说的三股绳打结的地方。

  2、产品的使用或购买的频次越高,差异化价值体现就越重要,产品的使用或购买的频次越低,功能性价值体现就越重要

  对于高频产品,差异化价值越高,用户才会更多的因为你的不同而选择你,而不会觉得所有的都一样,而变得没有忠诚度。对于低频产品,一定要让用户知道你是做什么的有什么优势就显得更重要了。

  3、依赖传播型产品差异化价值体现更重要,不依赖传播依靠销售型产品功能性价值体现更重要

  没有人会愿意传播一个没有逼格不能秀优越感的东西的,所以对于依赖传播型产品更需要差异化价值体现,而对于不依赖传播的传统销售型产品不那么重要了。

  前面的问题思考清楚,还不足以获得一个名字。在以前的项目中,试过很多方法,包括众包出去,发动可以影响到的所有人的力量去为名字出谋划策。事实证明,把起名字这件事情交给不理解品牌定位的人和非专业的人基本没什么卵用。在这过程中,我发明了一个高效率但是可能会逼死小伙伴的一个方法,效率很高,也很容易开拓思路,比单纯的头脑风暴有效的多。

  第一步:确定品牌定位后,召集参与取名行动所有小伙伴开会,并且确保他们对品牌定位深刻理解。这一步非常重要,是下面工作的基础。

  第二步:每个人先想50个名字,限定时间1天,第二天就你们想出的几百个名字进行讨论,然后再进行思维扩散、评估和筛选。

  第三步:重复第二步,直到做决策的你感觉「就是它了」,那么一个合适的名字就出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能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所有小伙伴无论是吃饭还是上厕所,脑子里面会一直在不间断的思考。

  当然这其实是及其痛苦的,可能会被小伙伴骂,作为老板的话唯一能做的就是多买点东西给大家补补脑。相信我,最后真的能够完成量变到质变。

  重新检视

  对一个名字来说要评估的维度真的太多了,在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想的不透彻的时候,评估往往也是没法下手的,极有可能因为某些硬伤推翻重来,以下是我觉得必须要检视的几个方面:

  注册(Register)

  如果最初不去考虑的品牌未来,那么,这篇文章对于你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但是毕竟在体制内做事,合法合规是最关键的,一个无法被注册的名字是没有任何商业价值的,没有人能够保护你,也不具备独占性,做大了也不会有品牌溢价,很可能就为别人做了嫁衣。

  确认是否可以注册,一般先去查询,进商标局的查询系统就可以进行查询了,但是商标的审核也会有各种条条款款,比如有很多不能用的通用名词,也会按各行业分为几十类,每个类别的情况还有所不同,一般考虑效率和成功率会找专业的公司来处理这件事。

  当然一般这样的公司都会帮你查询并且给你很多建议,可以好好利用一下,反正不要钱。最后去办理注册手续的时候还是花点钱交给他们吧,自己弄能跑死人。

  搜索(SEO/ASO)

  现在人的基本习惯会先搜索进行第一步了解。罗胖表示过挺后悔叫「罗辑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我觉得虽然增加了用户的认知成本,但是「罗辑思维」确让他能更好地被搜索出来,哪个好哪个坏其实并不好说。

  想好名字了去在用户可能出现的搜索渠道中去进行搜索,看看会出现什么,真的,千万别再出「小米」的「双茎头」这样的笑话了。

  同样搜索的时候用户会进行输入,尽量避免那些输入法要翻很多页才找得到的字。

  时间周期(Life period)

  有些词和用法也许当时很流行,但是很容易过气,如果你不想你的名字那么快过气的话尽量避免流行词。检视的时候看一下是不是名字会变成一个过时的东西。

  传播(Spread)

  没有歧义,说起来不会拗口舌头打结一定是基本原则。当然传播更多的是前面你提供的差异化价值是否值得被传播,传播的前提无非就是我告诉你我知道的东西而你不知道,知道我厉害了吧,我是来秀优越感的,仅此而已。

  延展性(Ductility)

  要知道名字会出现在你之后所有的VI设计、宣传品、网站上,要充分评估每个名字可能的视觉呈现会是怎么样。

  当时我们叫「像素公寓」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就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因为对于一个依靠产品设计本身而且受限于成本的行业,在设计上的差异化对于我们来说就至关重要。所以用到了「像素风格」这个设计元素,像素风格能贯彻到整个房屋的设计、APP的设计,还包括我们公司所有小伙伴的头像都是像素头像,而且与我们整体的市场人群定位、倡导的生活方式也是贴合的。

  场景联想(Scene)

  我不赞同让很多人一起去胡思乱想的去想名字,但是这个地方我觉得确是可以找大量用户调研。

  总而言之就是要知道,你这个名字给到一个对你和你产品一无所知的人:他感受到什么情绪,他联想到了什么东西,这非常重要。

  当然是越接近你要传递的越好,如果最后的调研下来和你想传递的有一定距离,也可以试试把他视觉化后再进行调研,也许传递出来的东西会完全不同。

  我们开始纠结过英文是叫「pxroom」还是「pixelroom」,最后调研发现「PX」让人联想到「PX」化工项目,最后所以就放弃了「pxroom」。

  说了那么多,其实在「像素公寓」做到2个月的时候我曾经想过放弃掉这个名字,总觉得有地方不够完美,有点刻意的去追求完美,其实这是创业的大忌,摇摆不定、不做决策、决策不坚定的做事方式和心态都是会为之后的创业过程带来极大隐患和问题的。

  对于一个产品来说名字很重要,其实也没那么重要。

  一个好名字的确是形成整体的协同效应,降低营销成本。但是这其实只是整个体系中的一环而已,名字只是与用户心智斗争的第一仗而已。接下来,要打的硬仗还有很多,包括为这个名字不断赋予背后的意义,创造更多有利于用户对我们的认知的关联等等等等,名字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已。

  当然前面整个名字诞生的过程更有利于在前期对公司和产品整体的规划,明确方向,对于创业公司的长期发展意义非常重大,我认为任何创业公司和团队都应该深刻的去经历这一切。 管中窥豹,名字作为商业行为中的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的不断平衡和取舍其实就是商业的魅力所在,每一个创业者,痛并快乐着。


猜你喜欢:

1.网络创业口号

2.名人互联网创业励志故事

3.互联网创业的励志格言

4.互联网创业励志的名言

5.互联网创业名言

6.青年互联网创业励志故事

7.互联网创业十种经典创意

    826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