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互联网创业>

汽车互联网创业评论

隆佳分享

  汽车互联网创业中仍然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如何认清并解决这些问题是当下创业者最关心的事情。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汽车互联网创业评论相关文章。

  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创业需要认清的几个问题

  对后市场产品和服务的误判

  直接通过电子商务模式兜售汽车用品。电子商务的销售方式很适合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产品。受限于物流,大件商品较难投递。受限于地面服务,只能局限于汽车装饰和油品为主的小件快消产品。难以覆盖最刚需的大部分汽车快修保养品类。

  轻视终端服务。4S 店之所以称王称霸多年,除了前期的垄断保护等霸王条款外,一直为自己称道的是其产品渠道正规和服务标准高,所谓,高端大气上档次(虽然也不尽然)。而终端店(路边店,连锁店等)就常被冠以地摊货,不安全,没保障的帽子。而很多创业者只是看到,却没有正视这个情况,没有提出切实可靠的打破两极分化局面的方案,单纯为商家提供流量导入以分利,却无法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品质,难以形成可靠稳固的客流和重复购买。

  就以上来说,当前汽车后市场提供的还大多属于半成品,类似于一盘宫保鸡丁,网站(一些创业公司)只提供了鸡丁、花生和一些辅料,这类产品需要一个厨师将其烹饪为一道真正的美味,让车主更容易看到色香味儿,更有食欲,下次还想吃。

  思维陷阱陷入传统互联网营销模式困局

  相对于其它行业,如餐饮、3C 或是服装业,汽车后市场的目标客户是最明确的,我们看到路上的所有车辆,理论上都是目标客户,这些客户就在离我们最近的地方,但大多数公司仍旧沿用互联思维进行营销推广,陷入思维定势。目前互联网推广方式的成本已经不比从前,甚至是不菲,例如:

  以百度 360 为代表的搜索推广 (竞价) 品牌推广

  以优酷爱奇艺为代表的视频贴片广告

  以网易新浪为代表的门户型营销广告 (富媒体、首页广告、频道广告、邮箱广告..)

  以聚胜万合品友互动为代表的自助式智能精准广告

  ....

  如上例举的推广方式的转化成本非常高,如何利用接地气的推广,辅以互联网的手段,提高转化率,降低单客转化成本,是一个大课题。

  产业链覆盖低难以实现整体价值

  客户可以自行购买的产品较少,复杂的产品系列让不少车主忘而却步,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选择困难更甚。最关键是担心售后服务,很难保证不出现问题,如火花塞的热值不匹配,或是汽车本身有问题,换上新产品后出现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出现商家和网站两方踢皮球,责任判定和解决方案求告无门。所以,如果不能有效对线下服务商进行有效约束或消费流程责任判定不清晰,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模式的价值就不会稳定。

  互联网模式如果只从线上着眼,做再多功,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因为其所涉及的产品面非常有限,相对于传统的汽车后市场产业链,顶多算是一个辅助工具,基本可以断定其潜在市场的占有量会非常有限。

  业务面宽泛车主难以聚焦

  汽车后市场涉及汽车用品,汽车保养维修、改装、美容、救援、俱乐部等细分市场,产业聚焦有助于突破某个单点市场,突破单点市场意味着有大量的客户群,再进行产业延展,更符合实际情况。

  如何化繁为简是汽车后市场互联网模式非常重要的能力,车主购买时要处理多头的信息:车型、汽车技术、产品、产品组合、服务商和技术施工等,对于大多数一般水平的车主,这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中间稍有不好的体验,就有可能让他们没有点击下去的耐心或信心,不要炫耀多么详细丰富,而是尽可能多做需求分析和流程梳理,有效引导车主便捷获取产品和服务。

  利润空间大但不可持续

  汽车后市场的产品利润较大其实是一个假像,真实原因是单品需求规模小、需求时间不固定、信息不对等;落实在单位人工和单位时间上的利润并不高,由于可替代性强,对客户价值不大,又面临线下的服务店的竞争,因此目前的高利润并不代表高价值,持续性有待观察。

  网站的入口太多,等于没有入口

  汽车后市场类网站的主要入口类别有三种:一是汽车产品的名称,如机油、滤清器等;二是车型,即奔驰宝丰田本田等;三是服务名称,如大保养,小保养等。用户按相应的选项进入,并选择合适的产品进行购买。

  大多数车主对车的认识,远低于您(汽车业内人士)预期的那么高。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车主当做只知道自己开的是什么牌子的车就好。甚至排量神马的,都是未知的。

  基于此,你给越多的入口,就会使车主越迷惑。每一步寻找入口的操作都在流失大量的用户,所以,你又不是卖广告的百万格子,干嘛让自己那么有 “城府” 呢!

  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到底有几个坑

  前几天看了一组数据:截止目前,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5亿辆,持有驾照的国人已超过3亿——这已经相当于全美国人民。一时间,说起中国的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到处都是几千亿的感觉,无论是VC投资人还是苦逼创业者,个个都好像闻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烤全羊味一样两眼放光。

  人人都在说快节奏,那就一定需要冷思考。今天就来说说自己对中国(看清楚:中国)汽车后市场互联网的冷思考:中国的汽车后市场互联网,真的有那么多机会吗?如果有,又都是些什么机会?如果没有,那都又是些神马坑呢?纯粹个人见解,欢迎大家交流。

  掘金后市场互联网,分析消费成本结构

  作为互联网保险创业者,请允许哥先从数据的角度说一说汽车后市场。既然要创业汽车后市场,那我们必须先搞清楚:汽车后市场的钱,都在哪里?都发生在哪些环节?

  ——但现实是:我发现至少80%的汽车后市场创业者没严肃思考过这个问题。

  一名中国车主面对汽车消费,可以从一个纬度去划分:买车前、买车后。买车前的机会大家都懂的:上汽车之家易车看车选车——这些网站赚走了广告费;4S店买车——汽车厂家和汽车4S店卖车利润;第一年的车险费用——汽车4S店绑架你买的(说起这个都是泪,不过明年开始4S店就不大好卖车险了),汽车装潢等乱七八糟——汽车4S店半送半卖的,但几乎可以不计,大概就是这几块;

  不用担心,在整个汽车消费链条中,买车前其实只占大概10%。机会都在后面:买完车一开出来就得加油——加油的费用;第二年开始每年都要给车买保险——保险的费用;要开车去上班吃烧烤泡妹纸——停车的费用;还要给车做保养——保养的费用。不是还要修车吗?对,但是这里没有,因为修车的钱不是车主出的,是保险公司出的,这一块的消费成本结构,在保险里了。

  很简单:一名车主买了车之后的四块最大的消费成本结构,按高低分布在:加油——以哥为例,一个月大约加3次,每次300,一个月900*12=10800元;保险——15万的车,三责50万+车损+不计免赔等,大概在4500元左右;停车——哥家里有固定车位,公司绿色停车位不要钱(不要羡慕);每月物业管理费(早晚清洁车位)60,一年720元,到外面和朋友吃饭大约500元应该够了,一共1200元左右;保养——哥一年大约开20000公里,就算两次,每次自己上网买嘉实多机油(正品,400左右),空滤机滤等100,一共500,一年最多两次,1000元。

  算了一下:一年哥因为开车需要支出的钱大概是17500元:加油占了61%;车险占了25%;停车占了6%(这个算低的,因为多数停车要花钱);保养占了5%。

  ——你以为我是让你看我花了多少钱吗?NONONO!我是让大家更清晰地知道,你买了车之后,到底会在哪些地方花钱。没错,一名车主买车之后花钱的消费成本结构就是:第一:加油、第二:车险、第三:停车、第四:保养。

  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创业:比的是数据和通道

  在这些地方花钱,那这些地方就是汽车后市场金钱流过的地方。流过,说明有机会;流了多少,说明机会的大小。所以说实话,我看到很多乱七八糟(不是贬义,指模式独特)的汽车后市场创业项目,我真的实在看不懂:你怎么赚钱呢,你从哪儿赚钱呢?

  今天中国的汽车后市场创业大概分为这几类——

  高富帅平台类:以淘宝汽车京东卖机油等为代表的大型B2C平台网站——不要小看他们,我认为未来的汽车保养的机会属于这样的平台,很简单,他们有巨大的流量、与零部件供应商最大的谈判和议价能力,在汽车保养这一块,随着车主越来越熟悉,这个消费场景一定是:车主自己上网买一个零部件,然后到他们认可的对应的线下店去换一下就完了;

  精耕垂直领域类:比如有做汽车团购的,有做轮胎这一个方向的,有做上门保养的,当然也包括我们车险无忧和车宝UBI车险。

  ——说到自己,就多说几句吧:车险无忧未来必定是车险购买的入口,因为明年你就会发现,每家保险公司的价格都完全不一样,这家3000,那家可能1300,中国一共有54家保险公司在经营车险业务,一站式找到最好的,那就去车险无忧;而对于车宝UBI车险来说,它本身是和车险无忧完全不一样的定位和模式,它是通过大数据和OBD,采集并分析了车主的驾驶行为,帮助车主证明自己是一名好车主,并积累这些行为,这是一种新型的汽车保险。通俗点说,车险无忧做的是所有车主的生意,车宝UBI车险做的是好车主的生意,和把不好的车主变成好车主的生意。

  专注于汽车后市场线下店和线上撮合交易的汽车后市场O2O们。这一类以维修保养居多。他们在线下谈好合作的汽车维修店,然后拿到一个折扣,线上获客车主再去使用。其他领域我没有发言权,至少在汽车维修保养后市场这个领域,这样的商业模式,我只能:呵呵。

  那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到底比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只有4个字:数据、通道。且听我慢慢到来。有没有想过传统的4S店是怎么做维修保养的?让我们分别来回顾一下:维修,4S店不需要考虑车主,搞定保险公司就OK了,因为你出了险,首先报案,其次定损,定损的时候记得吧,基本上保险公司已经在经意和不经意间,把你安排到哪家4S店去修车去了;那保养呢?你每次去4S店保养的时候,乱七八糟记录给你记录得可认真呢?下次一定会在你快需要保养的时候——提醒你的,当然,这个时间4S店完全靠:猜。

  所以,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创业,比的是数据——谁有和车主汽车后市场消费的数据,最好是能和车主、车,保持链接!比的不是你有一个网站和平台,你网站搞得再高大上,你不知道车主驾驶数据,就是大海抓虾而已,传统的4S店因为占据了地利,有数据的天然优势,如果你做去创业互联网保养,你有嘛?你如何知道哪一名车主,什么时候需要保养?如果你做不到这个,那就只有一个结局:花巨大的代价去塑造品牌优势,然后再和成千上万的路边店街边店拼成本结构和价格优势。我可以告诉你:这个基本没戏。

  光有数据也不行,还得有通道。今年有很多做上门保养的,我也认真研究了一下,从用户体验角度说,感觉确实不错。不用开去4S店排队,在小区或车位上就把保养做了——我都上门了,这还不是通道嘛?其实不是。你能上门,4S店能不能上门?你说不能是吧?那是他们现在还没忙过来懒得理你;路边店街边店,能不能上门,如果他们以自己的辐射范围,自己的服务范围,比如我是一家街边店,我就服务我们家小区的车,天天在小区门口见,你如何面临未来的竞争?

  所以,这个通道,并不是我们今天大多数人以为的,我弄个网站,然后有机会你下单服务了你一次,就通道了——路边店可能到小区发下传单,搞定物业弄几张优惠券就分分钟把你灭了信不?

  美国汽车后市场模式只有10%适合中国

  那这个通道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基于数据的通道,基于车主驾驶行为的通道,基于如何在车主最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发现的通道。

  举个例子为证。

  前几天我在平台看数据——目前我们每天大概回传190万条数据,随着车宝用户越来越多,每天以200%速度增长,每一条记录算一条数据,比如我们车主每点火启动开车一次,到熄火时的油耗记录,算一条数据。那天我通过数据,发现一位住在江苏镇江市丹徒区的一位雪佛兰科鲁兹车主,发动机温度过高,怠速数据也不正常,我当时就怀疑:他的发动机肯定有很严重的积炭。

  通过这条数据发现,我让车宝客服立即联系了他。第二天他开去一检查,果然是。相信大家都明白了,这个通道不是你弄个网站,而是基于你数据的通道——一种可以在车主发现之前更早获知车主需求的通道。假如车宝在全国各地都有合作的维修网点会怎样?假如车宝APP在目前车况检测的基础上,打通故障维修商家会怎样,发现你这里有问题,马上给你推荐3家靠谱的汽车维修保养店供您选择。

  今年有一类汽车互联网创业项目特别火,那就是分享租车——通过社区、人和人之间来共享车辆,共同承担车辆使用费用。这真的靠谱吗?真的适合中国吗?说说我的分析和判断。

  我们首先看中国人的租车需求:第一、商务租车,我觉得易道真心做的不错,他们成功地将个人更高的用车需求,和传统汽车租赁企业获客难的现状用互联网解决了;第二、个人租车,中国人什么时候会租车?我认为绝大多数是离开自己的生活半径范围的时候,更多的可能是到另一个城市,这我觉得神州租车和一嗨租车已经把市场分得差不多,网点建设得差不多了。

  那哪里的分享租车强?答案是美国,美国是什么特点?地方大人口少。美国国土面积和中国差不多,但别忘记了他们只有3亿人——这只相当于中国长三角江浙沪的人口。此前我曾研究过为什么特价酒店在中国不好做的原因,为什么美国的特价酒店会很火?答案就是:美国人会愿意多开1小时,去选择入住更低折扣的酒店——因为他们地方大,人并不多,出行选择的成本更低;但中国人大多就不愿意了,他们更多会在一个区域选择一个更合适的,而不是去放大这个区域,不信各位可以问问自己,如果你在某城市A地开会,告诉你去这个城市B地,两地相差30公里,一晚上便宜100你去不去,你可能就觉得算了。

  所以我认为,照抄照搬美国汽车后市场的商业模式,其实并不适合中国。我认为美国的汽车后市场互联网模式,最多只有10%适合于中国。不仅是人口、地理与交通出行环境的因素。美国的汽车文化、美国人对二手车的认识、美国人对环保和绿色的理解,这些都是具有很深刻内在逻辑的商业模式成功的因素。比如在美国,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书都可以申请查询,在中国你要去查询估计交警想揍你。

  我为什么不看好分享租车?因为我认为中国人对车的需求和美国人不一样。美国人把车看做是一个交通和出行工具,但中国人的传统理念是“有车有房”,中国人把车看做是自己的一个物质基础和身份标志,不仅仅是交通工具那么简单的。有数据为证:去年中国一共卖了2200万台新车,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大家感觉差不多了吧,应该往下走了。但事实是:今年一、二、三季度,从全国乘用车联合会的数据显示,销售的数字均同期高于2012年、2013年,这意味着:今年中国将卖出更多的汽车。

  而包括中国缺乏诚信体系建设等种种因素,把自己的车给别人开,事实上都有非常巨大的隐患和风险:比如法律的风险,如果发生事故把人撞死了,依照中国现行法律,死者家属是可以把车主列为共同被告起诉追究责任的,因为你是车辆的所有人产权人;比如道德的风险,把你的车开出去野蛮驾驶就算了,如果不上路子换点零部件你能怎样,不要说你有保险,真的没用的,因为这个太难鉴别。

  地理属性+使用习惯=不可逾越的鸿沟

  还有两个汽车后市场互联网最容易被忽视的地方是:地理属性,使用习惯。我认为这是两个不可逾越的鸿沟。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各位可以问问自己:你经常去哪里洗车?我想大概是两个地方:你家附近的洗车场,你公司或单位附近的洗车场,你去购物吃饭娱乐时地下停车场的洗车场。如果现在给你一张洗车优惠券,面值50免费洗一次,但你要开30公里,你愿意去为此免费来一次吗?我认为可能性不大。

  这个事实其实已经告诉我们:汽车后市场的消费习惯,有一个很大的特性:那就是地理属性,车主的消费行为一般发生在自己活动范围的一个可被量化的半径。不仅是洗车,你想想你经常去哪里加油也会明白这个道理。既然这些消费的行为是带有地理属性半径的因素,那就意味着一个很残酷的现实:车主在这些地方的消费是有连贯性的、是熟悉的、有的车主可能一边把车钥匙递给洗车师傅,洗车店的老板就赶紧过来打招呼发下次再来洗车的优惠券了。

  你认为你做一个线上的O2O就能改造他们吗?我认为是不能的。我们假设一下,就算车主第一次通过你的平台,到线下店享受服务了,你认为第二次再通过你去的机率有多大?不要忘了线下店只要不是个傻子,肯定都会把生意给抢了,为什么还会继续通过你?因为在汽车后市场,车主每次去做的服务内容,基本上都是相差无已的,他只要认为这个店还不错啊,服务可以,价格也还行,路线又不会迷路,那线下店自己给车主的折扣,一定永远比你给车主的更低!

  所以我认为,地理属性和使用习惯是两个不大可能去逾越的鸿沟。地理属性决定车主的消费半径,然后又间接培养了使用习惯。千万不要说点评啊,第三方服务啊,这些在汽车维修保养几乎等于失灵。首先每台车的故障完全不一样,你很难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其次每位车主的要求也不一样,他认为这样就行,你认为还可以更好,请问如何点评,这个点评是否有价值?

  在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创业,我认为,我们需要对所创业的行业,有深刻的行业研究和商业逻辑,汽车后市场互联网需要的不是一个平台或网站,需要的是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从大数据、从地理位置、从消费习惯、从驾驶行为,去寻找这个行业的“转折点”,以及在这个转折点中,我们独特的商业价值和商业机会。

  4S店知道有人要买车,但他们不知道这人在哪,是谁——于是汽车之家通过制造丰富的汽车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就发现和锁定了潜在的消费者,与其说汽车厂家和4S店付给汽车之家的是广告费,还不如说是购买潜在消费者的费用;酒店和航空公司都知道每天有人要住酒店要出行,但他们同样不知道这人是谁,在哪里——于是携程通过搭建一个和酒店、航空公司合作的订票系统,帮助我们更快更准地下订单订票,实现了他们的商业价值;保险公司只有客户的电话号码,上一年度出险理赔记录,他们也不知道这位车主买了车险要开多少时间,要开多少公里,是个安全驾驶的车主还是个到处乱撞的人,于是只能全部定一个价——于是车宝UBI车险就帮助保险公司,帮助车主在他们之间搭建这样一个平台缩短彼此的距离,让好的车主证明自己获得优待,让保险公司识别到更多潜在的风险,为每一位车主做出更合理的定价。

  最后,我想创业和做生意是有本质区别的。做生意就是一个买卖,如何赚取更多差价的过程;而创业的前提是创新,创业本身则是以创新为基础对一个行业的改造,要么更快了、要么更便宜了、要么换了一个新的玩法大家获益。我常常把这个形容为:水面以上和水面以下——作为一个消费者,只要看到水面以上就行,感觉更爽了!但作为一个创业者,必须深刻研究行业本质看到水面以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水面以下,这可能还和文化、历史、形态、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结构有关。

  好,就和大家分享这么多。期待和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在中国的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做点什么。

    694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