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业有哪些风口
台风来了,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这是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2013年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说的一句话,如今成了最时髦的流行语。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互联网创业有哪些风口相关文章。
互联网金融还存在哪些创业风口
互联网金融大市场
金融是个巨大的市场。
据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表述,2014年中国名义GDP总额63.7万亿。
银行业存款余额117.37万亿,贷款余额86.79万亿,增速均放缓。
保费收入2.0万亿元,财产险保费收入7203亿元,寿险保费收入1.1万亿元,健康险保费收入1587亿元,意外险保费收入543亿元,增速明显。
居民存款呈理财化趋势,银行理财余额13.8万亿元,信托计划余额12.8万亿元,券商资管余额8万亿,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规模9.5万亿元,个人投资者持有的A股已上市流通市值7.9万亿。
相对照下,互联网金融中发展最火的P2P行业交易规模和贷款余额还在千亿级别水平,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境外资产配置和数量化理财才刚刚起步。
因此,无论是从存量市场还是增量市场来看,互联网金融大有可为。
此外,相比于其他的传统行业,金融特别适合互联网化,因为金融交易只需要信息流和资金流,不需要物流。
但是,金融行业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金融风险容易引发经济危机甚至社会危机。因此,需要对监管层的思路和动向保持密切关注。
互联网金融图谱
大体上,我们从资产端、资金端和中介端去看互联网金融,征信、支付和货币构成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大致是上述几个维度的排列组合。
资产端
资产端对应的是资金需求方,基础资产可以是个人车房抵押、个人信用贷款、企业不动产质押、股权质押、应收账款和金融资产等等。
资产端的门槛在于低成本的获取优质资产,包含获客和风控两层含义。
(一)获客
资产端获客是指通过某一场景获取有借款需求的客户。
场景端可以分为线上或线下,自建场景或者通过已有场景导流。客户可以分为个人客户或企业客户,学生、白领或蓝领人群等。
在社会信用体制不健全,用户习惯尚未养成时,通过线下自建场景获客是有必要的,例如宜信在全国有几百家门店几万名信贷员。
对于消费金融而言,由于消费场景一开始就存在,很多消费金融公司会依赖于已有场景导流获取客户。例如,租房分期公司会依赖房产中介导流,医疗分期公司需要诊所门店获取用户,教育分期公司需要通过教育机构导流。
当然,掌握了交易场景的公司除了给金融公司导流外,也可直接为上下游客户提供金融服务。阿里、京东、美团等都在通过金融服务变现,所有的B2B创业公司都宣称要在交易基础上提供P2B服务。趋势是,获客会从线下逐步过渡到线上,从第三方导流过渡到建立自己的流量入口。
(二)风控
很多人都说金融的核心是风控,我们不去评判对错,但至少说明风控是所有金融业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从流程上分为贷前、贷中和贷后,对于借款主体主要是评价其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互联网金融的风控要在尊重传统风控常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场景下的不同客户引入不同风控模型。对于早期项目而言,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评判某种风控方式是否有效,这时候可能会更看重核心团队中是否有相关经验的人员。但以下几点能力必须具备:确保贷款是基于真实交易、熟悉目标群体的信用状况、能针对客户的违约概率进行风险定价、风控方式与业务规模相匹配。
对于真实交易背景需要着重强调一下,由于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够判断某笔交易是否真实进行,这对于风控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例如,仓储金融和供应链金融并不是什么新概念,银行早就有此业务,但为什么今天又重新变成热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监控货物进出仓的情况、订单执行状况和客户流水状况,只有在真实交易基础上风控才能有效展开。
资金端
资金端对应的是资金供给方。分为两类,一类是C端理财客户,另一类是银行、保险、基金等传统资金供给方。
早期的P2P是资产端和C端理财用户两端都做,现阶段排名靠前的P2P公司和BAT基本占据了C端流量入口,部分平台获取实际投资用户的成本已经高达几百块。而且在平台宣称兜底的情况下,大部分投资人还是更注重收益率,对于基础资产的优劣没有太高的分辨能力。
因此,资产端的项目在启动的时候一般需要投入少量自有资金验证风控模式,此后可以对接P2P的理财端,其好处是放款速度快,但成本较高。或者对接银行、保险等廉价资金方,但放款速度慢、合作门槛高。
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在逐步互联网化的同时,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本身也在朝着这些金融机构的模式演进。没有谁会颠覆谁,而是相互补充、融合、趋同。P2P可以看做是银行的补充。股权众筹可以看做是券商的补充,而且短期内很难看到众筹成为一种独立的商业模式,或依附于科技媒体或依附于电商平台或依附于理财平台。互联网保险除了相互保险,其他创新必须依赖于保险机构。互联网理财可以看做是基金、财富管理公司的补充。
(一)互联网保险
保险的趋势是简单化、定制化、场景化和互助化。
从流程上,可以分为销售、定价和理赔。创业公司主要是在联合保险公司解决销售和定价的问题,例如小雨伞主要是联合保险公针对特定群体特定风险定制和销售所见即所得的保险产品,赔付宝主要是为保险公司提供团体险理赔服务。
险种上,可以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财险里车险是大头,人身险里寿险占主要地位。大家都看到UBI是趋势,但目前可穿戴设备市场不成熟,数据采集还存在困
难,UBI尚需时日。车险的创新主要是去代理人,例如一天车险通过停驶退保吸引用户在上面购买车险,1号车险集合多家保险公司直接向车主报价。寿险大部分通过代理人销售,创业公司主要是为代理人提供移动端的展业平台。
相互保险组织形态与保险公司迥异,不存在股东和被保险人利益冲突的问题,在发达国家具有重要地位。2015年2月,保监会颁布了《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规定发起会员数不低于500个,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的初始运营资金。目前看到的创业公司有抗癌公社、e互助、必互、夸克联盟等,如何解决监管问题、规模化的获取相似风险特征的人群、如何解决逆向选择和骗保的问题值得研究。
(二)互联网理财
互联网理财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理财平台千千万,基本都是活期宝+定期宝,有些会拓展至基金产品或者股权众筹。
类似的还有炒股软件,基本模式都是自选股+资讯+行情+交易。排名第一的同花顺市场占有率大概是2.16%。
为什么在理财领域没有出现互联网领域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现象?是市场的终极格局还没有到吗?
信天创投认为在互联网理财领域始终会存在各领风骚数十年的公司存在,原因有两点:
1、用户理财需求是多样化的。从资产配置的角度看,用户可以把资金配置在现金、银行理财、宝宝类产品、P2P产品、股票、债券、信托、基金、衍生品、房产、外汇、贵金属和境外资产等等。
即使在同一细分领域,用户的需求也是差异化的。例如股票交易,有偏好消息的、有偏技术分析的、有偏基本面研究的、有偏数量分析的、有偏宏观研究的等等。
2、优质产品的供给永远是有限的。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购买到巴菲特、西蒙斯、王亚伟和徐翔的产品。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不同的投资策略和投资风格能承载的资金规模是有上限的。管理的资产规模和投资收益、风险偏好是负相关的。
所以,多样需求和有限供给导致没有哪家能吃下全部的市场。而且,互联网理财最好的时代还远未到来,金融工具还不够丰富,交易方式还比较落后。互联网理财的趋势是平民化、社交化、全球化、数量化。
创业公司切入角度众多,信天创投认为以下两点构成核心竞争力:
1、具备打造流量入口的能力。例如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微信->理财通,挖财和随手记通过记账工具积累大量用户后销售理财产品。财鱼管家试图通过一站式资产管理聚集用户后介入交易,很帅投资客通过说人话的理财教育方式吸引年轻用户后为他们提供理财服务。
2、具备优质理财产品开发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是专业的资产管理能力,例如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财富管理公司,MOM&FOF,Betterment&Wealthfront。也可以是某一类优质资产的开发能力,例如某些P2P产品,境外理财产品等等。
中介端
信天创投把中介端理解为资产端和资金端的连接器。
从人群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有信贷员平台,如融360、贷小秘和直达贷等;理财师平台如壹财富和金融港等;保险代理人平台如向日葵等。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行业金融解决方案的角度来看中介端,例如物银通连接物流公司和银行,为物流公司解决资金需求问题,为银行解决获客和贷后监管问题。分贝金服核心业务是系统对金融债权,进行金融产品结构设计,为理财平台提供优质的理财产品。
这些模式的共同点是,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游走在资产端和资金端,本身不承担信用风险,我们非常看好这一类型的创业公司。
基础设施
信天创投把资产端、资金端和中介端理解为互联网金融的交易层,交易层面能够容纳的公司非常多,几乎几个模块组合一下就可以形成某种商业模式。
征信、支付和货币是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这些领域留给创业公司的机会相对较少,但长期存活下来的公司会成为巨头。例如,央行垄断货币发行权,虚拟货币被定义为虚拟商品。支付领域,支付宝、微信支付和银联三家吃肉,其他喝汤。征信领域的机会比货币和支付更多,个人征信实行审核制,目前发放了8张牌照,基本都是大公司;企业征信实行备案制,因此门槛更低,不乏企查查、启信宝这一类的创业公司。在征信的基础上能衍生出非常多的商业模式,例如支付宝在芝麻信用分基础上推出的信用生活,涵盖了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小信用在聚合多家征信公司评分基础上为用户推相匹配的金融服务,如借款、保险、办卡和各种分期服务等。这些都是新方向的探索,值得关注。
一个互联网金融创业者的自白:站在风口上,猪真的可以飞
融创业者的自白:站在风口上,猪真的可以飞
3月16日,花果金融正式上线第75天,累计交易额2亿8639万元,比最初计划多了30倍。当然,做为一个P2P类的贷款产品,2亿多的业务量放在银行里,也就是一个二线以上城市的一个高级信贷经理一个季度的业务量,也就是说我们用几十个人PK掉了银行的一个业务经理,也没啥值得骄傲的。
当然,聪明的读者肯定看出来了,上述的一段话属于隐式装逼,对于一个初创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这样的成长并不容易,但在今天的P2P的行业里,这样的成长速度也还真算不得快,特别是最近几个月,一个P2P公司月度增长达不到50%,都不好意思和别人说。进入2014年以来,尽管媒体朋友们还沉浸在去年P2P倒闭潮的悲观情绪中,还在忧心忡忡的不断讨论业务模式可不可行,P2P公司怎么才能生存下去;而市场端的情况确是另一番完全不同的场景:几乎是每天,几乎是每个靠谱级以上的P2P平台,都在上演着如12306般的火爆场景:每日发标时间前半个小时,成千上万的用户开始不断F5刷新页面,希望能在从发售到抢购完毕的几十秒钟时间窗口内,能幸运的买到。甚至有一个平台,曾经发生过最后一毫秒同时涌入资金过多,硬生生把程序设定的总额挤爆了几十万的诡异事件。
为了处理每天积压的几百万至几千万用户闲置资金(充了值但抢不到产品),网站不得不开发出各种奇奇怪怪的资金排队系统或者摇号系统,以减少用户抱怨,客服每天都得接到几十个投诉电话,怒气冲冲的用户在咆哮:“我都抢了二十几天了,为什么还买不到!”。为什么一夜之间,这个市场会变的如此火爆?
大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吧:首先,得感谢媒体。P2P这个生意其实由来已久,在中国已经有了5、6年的发展,它本质上属于风险贷款,即那些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个人或企业,用一个更高的资金价格去获取资金,资产质量不算高,也有风险,比较适合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者,在2013年前,把P2P作为常用理财手段之一的互联网用户,不超过5万人,是一个小众市场。而2013年下半年的媒体热炒,为这个市场带来了很多的关注者,而其中有不少精明的关注者,发现这个市场即使是一个高风险市场,但在扣除了所有损失(违约、跑路等)后,这个市场给用户带来的平均理财收益率为13.8%,90%以上的理财者实现了年化15%以上的理财收益,于是乎,有大约25万名精明用户在2013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进入了这个市场。虽然25万名用户并不算一个大数,但相当于以前5倍资金量的快速涌入(总量大约600亿),已经大大超过了这个市场可以承接的资金量。
第二,感谢各种宝。由于宝宝们的强劲表现,银行存款1月份就流失了9000亿,这些存款流失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就是银行贷款额度也相应随之减少,这样把很多原来能够从银行获取资金的企业和个人,挤到了P2P市场,而P2P市场增加了更多的借款资源,资产质量就提高了很多。花果这个月完成了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北京某个体育馆的修建,项目融资总额2亿,原本是通过银行渠道解决,但银行额度不够,最后采用混合募资的方式,通过花果平台完成了其中5000万的募资。对于此类大型、优质的贷款项目,以前都是银行和信托的专利,通过P2P平台来承接这样的项目,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而今天,它真的发生了。
第三,感谢银行。长期以来,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都处在一个绝对强势的地位,这种强势不仅表现在欺负储户上,也表现在欺负产业链上下游的各个合作方,比如融资性担保公司,银行给予担保公司的保费过低,而又把很多的风险转嫁到担保公司端,让担保公司几乎无法通过正常的银行担保业务获得利润,于是乎,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各个传统上银行的上下游机构,纷纷开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把各种各样的业务资源对接到互联网平台上,一时之下,还真有点树倒猢狲散的意思。下面,就是各位创业者可能很关心的问题:这个市场看起来挺牛逼的,如果今天才进入,还有机会么?我的答案是,有,但要难一点。虽然从用户端来看,目前这个市场只有大约30万名真实用户,似乎还有不少增长空间,但在另一端,即与传统金融资源对接,经过这一年来的快速跑马圈地,留给后来者的空间已经不大了。
但这些其实我说了也不算,如果你认定了你能在这个领域干出一番事业,就去大胆的干吧。但有两件事我还必须得给想进入这个行业的同志们提醒一下:第一,P2P这条船,上去容易,下来很难。尽管从政策层面,最近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利好消息不断,但金融无疑是国家管控最严格的领域,从去年倒闭的P2P平台最后的下场来看,无论是因为正常的经营不善,还是恶意诈骗,最后都是警察蜀黍介入收场的。至少在当前,我国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还是维稳思维,不论是什么原因,你只要给老百姓造成损失了,让老百姓把政府大门围了,都是先抓起来再说。这个确实有风险,你得想清楚。第二, P2P无论披上什么样华丽的外衣,它都只是中国民间金融体系的一个部分,要想在这个行业做好,你必须有足够的能力与中国民间金融体系中的各种力量共舞,小贷公司、担保公司、民间放贷人、甚至B社会,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要说服他们接受互联网,还要防着他们不要把你坑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