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创业故事>

90后农村种菜创业故事解析

隆佳分享

  创业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在世界各国,创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90后农村种菜创业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

  90后农村种菜创业故事1:90后农村种菜创业故事:女大学生学种菜做老板

  高挑的身材,职业的穿着,见到90后长沙妹子严晗,让人很难将眼前这位时髦的姑娘和“种菜”联系到一起。“我是农村出生的,父辈也是作田种菜的,所以我从小对蔬菜瓜果特别感兴趣。”提起种菜之缘,严晗如是说。身处繁华热闹的都市,自己吃菜自己种,在家也能过上播种移栽、浇水施肥的田园生活,是很多人拥有的“田园之梦”,在长沙妹子严晗为首的团队打拼下,这样的生活从理想变成了现实。

  在今年的科交会上,严晗与其团队研发的全自动节能灌溉种植箱受到追捧。下面为您讲述这位90后女大学生致力“都市菜园”的创业经历。

  大学毕业后“卧底”学种菜

  严晗家在长沙县暮云镇,2010年从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和不少同学一样,带着几分迷茫走上了社会。在餐馆当过服务员,在超市从事过收银工作, 打工的磨炼,很快让处处留心的严晗有了新“发现”——都市人物质生活发达,但是大家对田园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都希望吃上自己亲手种植出来的蔬菜瓜果。经过几番思想斗争,严晗决定围绕“放心蔬菜”探索自己的创业之路。随后,严晗辞工去到浙江,在某蔬菜种植基地找了份工作。严晗笑着说:“那里的蔬菜种植技术很先进,我在蔬菜基地打了3个月工,其实主要是学 种菜技术,算是当了回‘卧底’偷师学艺吧。”去年回到长沙后,严晗很快组建了种菜智囊团队,其中不乏湖南农业大学土壤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等,“都市菜园”计划就此开启。

  研发种植箱,“菜园”搬回家

  摸索种菜技术,探索种植新模式。经过半年多的协作,严晗和她的4人团队很快让“都市菜园”计划有了新的突破——研发出了全自动节能灌溉种植箱,并在今年7月顺利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目前,严晗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在长沙城郊多处租地,引进100多种优质菜种,通过大棚,在全自动节能灌溉种植箱种植这些时令蔬菜。然后,连同种植箱一起送至城区各家各户,供居民体验种菜之乐的同时,可吃上在家中种植出的放心有机新鲜蔬菜。

  记者注意到,这种全自动节能灌溉种植箱呈长方形盆状,宛若家用花盆,方便搬运。严晗告诉记者,大盆为高分子材料注塑成,盆内安装有自动调湿器、监视器和供水系统,单个占地约0.5平方米。里面装入专门调配的营养土后,便可种植各种蔬菜,全自动操作可免去人工的料理。

  90后农村种菜创业故事2:贵州遵义90后大学生的农场种菜创业故事

  在贵州省遵义的汇川区泗渡镇观坝村,有个农场让当地农民都很羡慕,这个农场是由一名大学生经营的。他叫冯运,今年23岁,在福建某高校读连锁经营专业。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他放弃了常人眼里优越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遵义,开始了创业历程。

  “这个年轻人勇气可嘉,还是学生就开始创业,除草施肥一点不差庄稼汉,是个种植的好手。”半年前冯运来到观坝后,当地村民就开始默默关注这个定下志向要发展现代农业的大学生。他的种植过程和庄稼长势也成了当地村民热议的话题。

  来讲述这位90后大学生的农村创业故事

  大学生乐当“农场主”

  “我一直以来就有一个愿望,搞一个农场,自己当个农场主。去年从学校回来时,看到这个地方不错,正好附近都是大棚蔬菜基地,所以就把它租下来了。”冯运说。

  创业需要资金,他想到了在外打工的父亲冯修堂。经过多次做思想工作,最终说服了父亲给他投资。

  冯修堂说,儿子刚开始要搞蔬菜基地时,他并不同意,因为需要一笔不小投资,而且他还是个还未毕业的大学生,没有经验,也没有技术,不放心把多年来辛辛苦苦打工挣来的积蓄拿给他。

  但后来看到儿子的坚持,冯修堂同意了,并放弃了在外面每个月5000多元的收入,回来协助儿子办农场。

  目前,冯运的菜地里已经种植了白菜、辣椒、豇豆、白瓜等近10种蔬菜。

  有梦想就有收获

  “刚刚开始,什么都不懂,由于对品种和季节等因素掌握不好,所以导致了辣椒和豇豆长势不太好。”对此冯运非常担心。

  “我很需要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面对当前的困境,冯运非常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能给予支持,修建大棚。了解到他的困难后,汇川区农牧局驻村干部梁小建很支持,他帮冯运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并组织冯运与当地的种植大户们互动沟通,为他提供帮助。目前,地里的白瓜和白菜已经可以上市了。

  跟其他“90后”大学生一样,空闲时,冯运最大的爱好是上网、刷微博。但跟别人有所不同的是,冯运会有意识地关注和收集农业方面的信息。

  前几天,他在网上看到一段话,很有同感,于是写成微博发给了大学同学:“农村犹如一片沃土,我就是一棵小小的种子,只要在农村这片沃土里扎根,就一样会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一样能体现我们年轻人的价值,实现我们心中的梦想。”

  创业的路并非一帆风顺,虽然遇到了种种困难,但是冯运的50亩蔬菜基地仍然干得风风火火,有模有样。他说,认准了,就不要怕困难,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今后还要扩大生产规模,打响自己的品牌。

  90后农村种菜创业故事3:河南孟津70后药材种植创业,将荒沟变成沃野

  河南洛阳孟津县城关镇徐岭村,有个村民们津津乐道的“能人”麻小伟,1977年出生的他是洛阳裕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2014年,他到孟津城关镇投资农业开发项目,在徐岭村建成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

  1、徐岭村的“编外村民”

  一直以来,麻小伟都有一种土地情结和一个创业梦想,就是想在农村干一番事业。2008年,他曾和朋友成立了一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但由于当时经济有限,在一年的考察中也没有选好种植项目,最终有心无力而搁浅。在此期间,麻小伟在关林镇经营着数家仓储市场,但去农村干事创业的梦想始终没有放弃,无论去外地旅游还是看电视报纸或是和朋友聊天,他都会留意关注和咨询这方面的信息。

  2013年底,麻小伟的仓储市场生意积累了一定资金,他也最终确定了农业投资项目。2014年6月,麻小伟注册成立了洛阳裕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谋划种植中药材。他曾先后到市区周边各县实地考察,最终选择了孟津县。10月,麻小伟在城关镇徐岭村流转土地1000亩、孙沟村流转土地300亩,开始了新的创业历程。

  徐岭村位于城关镇东北部,坡多岭多,自然条件差。麻小伟租来的地只有1/3是好地,其余的都是沟沟坎坎、荒草丛生,去地的路大多是“羊肠小道”,车都过不去。麻小伟租来铲车、挖土机,整修田间道路2.5万米;联系水利、电业等部门,打灌溉深井3眼,整修、铺设地埋管网1.8万米、架设生产用电网络3000米,药材还没种,就先投入了800余万元。

  2015年春季,麻小伟采用套种套播技术,投资3000万元,种植皂荚700亩,白芍500亩、射干300亩、知母500亩。种植期间,麻小伟租用了村里的废弃房作为办公和住宿房,吃住在村,俨然成了一名“编外村民”。

  2、真诚待人获信任

  麻小伟有三个信条:第一,不拖欠地租;第二,不拖欠工资;第三,尽量用当地群众。每年,麻小伟用工达200余人,务工人员一个月最高收入达1500元。群众在家门口有了事干,一些外出打工的人不再外出。2015年,村里一名贫困户在麻小伟处领到工资7000元,麻小伟笑言,你在我这里领的工资加上你养的牛下的牛崽,可以脱贫了!

  在与村民打交道的过程中,麻小伟真诚待人,对群众有求必应。因老家是关林的,每次回家,一些村民会托他捎东西,他都满口答应,免费捎送。2015年底的一个晚上,凌晨两点,麻小伟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吵醒,原来,一个认识他的村民的媳妇突发脑梗,急需就医。麻小伟二话没说,赶快用车将他们送到市医院,过后医生说,幸亏来的及时,再晚点就要落后遗症了。

  2015年7月,麻小伟成立了合作社,建立了孟津鑫圣源中药材种植示范区。昔日的荒沟成了宝地,水、电、路通到地头,种植的药材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许多外出打工回来的村民惊叹:咱村还有这么好的地?有的群众曾当着麻小伟的面开玩笑:你赶快走吧,走了地我们自己种!有一些看到商机的外出返乡人员甚至不再外出,也开始尝试在家搞种植了。

  3、带动周边谋发展

  麻小伟估算,2016年底,将有500亩药材可实现效益增收,每亩收入可达3000元左右,预计年入150万元没问题。他说,中药材最可贵的是无农药残留,但要做到这一步,投入将至少增加数倍,但他决心向这一步发展。

  因临近洛吉快速通道,麻小伟已经推开了一条洛吉快速连接药材基地的通道。下一步,他计划乘着孟津乡村旅游的东风,以芍药种植基地为载体,争取明年举办一次节会,吸引游客到药材基地观光旅游、采摘芍药。麻小伟说,他还要引进更多的新品种中药材,扩大种植面积,带动周边村种植药材,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当前,麻小伟正在与安徽一个同行洽谈合作,预计将增加中药材种植面积1000余亩。

  90后农村种菜创业故事4

  长相憨厚、皮肤黝黑。2015年33岁的韩高科,朴实而沉稳。

  2005年自湖北经济学院毕业后到北京考研,没想到研究生没考上,一条负面闻却给他指明了人生方向。

  “北京一家经营有机蔬菜的知名企业,因货源供不应求,便投机取巧,将普通蔬菜贴上自己的标签,以次充好混入市场。”这则普通人眼里的一条小新闻,在韩高科看来却商机无限:“我的家乡在江汉平原,那里土地肥沃,适种各类蔬菜。回去干这行,大有可为。”

  “供你读书就是想你离开农村,读完了你却要回来种地?”对于父亲劈头盖脸的责骂,韩高科没有回答,他决定自己积攒资金后回乡创业。2006年,他回武汉找到一份国企工作。

  别人一有假期就游山玩水,韩高科一有假就去钻蔬菜基地。两年时间里,他走遍了全国大小蔬菜基地,掌握了蔬菜产、供、销一手信息。每到周末,都泡在图书馆里查资料。还经常去华农、省农科院请教蔬菜专家。

  2007年,他捧着东拼西凑的10万元资金,不顾旁人的诧异和嘲笑,在老家仙桃市郭河镇盘下80亩农田,开启了自己的“菜农生涯”。

  外地蔬菜“水土不服”学费没少交

  一切并不顺利。会计专业毕业的他经历了多次挫折。

  2008年,韩高科得知山东的朝天椒种植前景好、回报高,便购进6万元种子和肥料,邀本地农户一起试种。谁知,那一年雨水多,加上高温、高湿,山东苗子“水土不服”,结果“颗粒无收”。

  祸不单行。同年夏天,韩高科了解到宜昌、恩施等地的高山蔬菜售价高、需求大,萌生了在平原种植高山蔬菜的想法。结果,本地气候炎热,六七月份虫子成灾,总不能过量使用农药吧。头两次种植,都以失败告终

  “第一次输给气候,第二次输给良心”的韩高科意识到:种植适合本地气候的应季蔬菜,向社会提供优质健康的农产品才是王道。

  “春天,我种黄瓜、毛豆、甜玉米。秋天,我种菜薹、甘蓝、西兰花。”找到方向的他,之后的路顺利得多。

  2009年,韩高科发现自己的产品在北京、上海等地卖得比较好,但长途运输难以保鲜。此外,一旦蔬菜大量集中上市,价格往往偏低,甚至赔本。

  要同时解决长途运输和错峰出售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建立冷链。然而,投资冷库动辄上百万元。银行见企业风险太大,更是催逼未到期的联保贷款290万元。“最后,大哥拿出所有积蓄还借了一大笔钱,二哥卖了房子帮我渡过难关。”谈起后来大哥的去世,韩高科几度哽咽。

  建万吨冷库做深加工 让仙桃菜香飘海外

  2009年,韩高科成立了湖北韩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带动农户成立合作社。

  此时的他,对公司的发展已经有了清晰的脉络:想强农富农,就成立合作社,搞订单农业。想拉通产业链,就上深加工生产线。想让中国蔬菜香飘海外,就做响自己的品牌。

  为了改变社员传统的种植习惯和技术落后状况,他常年聘请山东寿光的高级农艺师作技术指导,更新观念,练习内功。

  通过多年奋斗,如今公司资产已经达到5000万元;产业基地由当初的80亩扩大到3000亩;合作社社员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人;产品由初创时的四五个品种发展到目前的30多个。

  2014年,对韩高科来说是腾飞的一年。在之前6000多立方米高温冷库的基础上,公司再建一座18000立方米的低温冷库,以及速冻深加工生产线两条。

  如今,湖北仙桃产的藕带、藕片、四季豆等深加工产品已经销往美国、以色列、日本、韩国;而新鲜的蔬菜则销往中国香港等地,年产值数千万元。

  2014年12月30日,公司更名为湖北农时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成功进行了A轮518万元融资。目前,5万吨的保鲜冷库正在加紧建设,瓜果、蔬菜等深加工出口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

  “不久,还将在北上广深建立品牌连锁店和网上加盟店,我要让更多消费者吃到安全、放心、原味的农产品。”经历过无数波折,如今的他更加自信。


看过90后农村种菜创业故事的人还看了:

1.农村人创业励志故事

2.80后草根农村创业故事

3.返乡农村励志创业史

4.农村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

5.农村个人创业故事

6.青年回乡农村创业故事

7.农村致富创业故事

8.真实农村创业励志故事

    809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