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创业故事>

返乡农村创业真实事例

弘达分享

  创业要学习别人的精神,学习他们的成功方法,学习积极向上的习惯。看看那些返乡创业的事例,学习他们,激励自己。那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返乡农村创业真实事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返乡农村创业真实事例一

  大学生养殖蚯蚓收入百万

  不做城里人,回乡当农民。现年28岁的刘军,2011年7月从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主动放弃在城里高薪就职的机会,毅然回到信丰老家,在嘉定镇龙舌村养起了蚯蚓。经过几年的打拼,刘军不仅成了当地的致富能手,还发挥专业特长,利用无害化处理过的猪粪养殖蚯蚓改良土壤,使原本寸草不生、沟壑纵横的稀土尾砂地,转化为平整松软的肥沃土地。凭着在一项目上的突破,刘军夺得了2013年第二届“赢在江西”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的冠军。

  不顾劝说 放弃高薪回乡养殖蚯蚓

  3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信丰县嘉定镇龙舌村一处叫阿厦塘的山坳里,刘军的信丰县归根生态科技示范基地就在这里。近百亩集中连片的土地上,一畦畦标准的蚯蚓床整齐有序。刘军正手持锄头,和工人一起翻垄挖收蚯蚓。

  刘军说,这种蚯蚓名叫“大平2号”,不仅可以用来喂养泥鳅、鳗鱼、甲鱼、石蛙等,还可药用,市场需求量非常大。此外,这种蚯蚓的繁殖能力很强,每月可挖收一次,市场价位根据季节需求而定,一般为每公斤16元到30元不等。目前,仅蚯蚓养殖,刘军的年收入达百万元。

  3年前,刘军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回乡养起了蚯蚓,成了村里人眼中的另类。父母好不容易供他读完大学,当然希望他能留在城里工作,而自己却不顾父母及亲友的劝说,放弃了在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最终回到老家承包土地养殖蚯蚓。一时间,父母骂他是不孝儿。左邻右舍也对他冷嘲热讽:“一个大学研究生,好不容易丢下锄头到城里生活,现在又回乡下当农民,这书不就白念了!”

  刘军没有被困难和流言吓倒,而是充分发挥所学专业知识,在家乡广袤的土地上,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重大突破 稀土尾砂地变废为宝

  刘军说,在中国,养殖蚯蚓的人不少,尤其是北方,几十年前就有人开始养殖蚯蚓。在大学时,他研究的课题就跟这有关。

  2010年暑假,刘军获悉信丰生猪养殖规模大,每天所产生的猪粪有几千吨,而这些猪粪除了部分用于果园、菜园、稻田作肥料外,大多被排在山涧河道中,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污染。既然有这么多的猪粪,何不把它利用起来养殖蚯蚓?

  返回学校后,刘军开始着手相关研究,成功掌握了猪粪无害化处理技术。2011年7月,返回家乡的刘军,把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猪粪用来饲养蚯蚓,结果取得成功。经不断摸索和技术改进,刘军用猪粪养殖蚯蚓,亩产量可达3500公斤,比国内其他用牛粪养殖蚯蚓的产量高出近一倍。刘军所掌握的这项技术,一举攻破了“猪粪难以养殖蚯蚓”这一课题。而更让刘军感到欣喜的是,用猪粪养殖过蚯蚓的土地,土质变得暗黑,异常肥沃松软。刘军于是把目光瞄准了当地的一些稀土尾砂地。当年冬,刘军租赁了嘉定镇龙舌村阿夏塘一块100多亩的稀土尾砂地进行实验。经过两年多的试验,原本几十亩寸草不生、沟壑纵横的稀土尾砂地,现已成为平整松软的肥沃土地。从此,刘军把技术示范基地设在这里,昔日这块超百亩的稀土尾砂地在逐步消失,而今成为了一处“聚宝盆”。刘军这一治理稀土尾砂地的办法,得到了赣州市矿管、水土等部门的高度赞扬。

  今年1月,在第二届“赢在江西”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的总决赛中,刘军的“用猪粪来养蚯蚓,再用蚯蚓来改善土质”创业项目,征服了在场评委,从入围决赛的15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冠军,并赢得10万元创业奖金。

  自行钻研 脐橙专用肥将投放使用

  随着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研发的多个创业项目获得成功,江西、山东、广东、湖南、河南等地的多所农业大学,邀请刘军前往授课,介绍返乡创业的成功经验及课题交流。刘军两名学弟,大学毕业后也慕名前来,辅助刘军一起研发新的项目。

  一些信丰本地及周边的菜农、果农、苗农都纷纷前往刘军的养殖基地,收购他养殖蚯蚓后的猪粪。刘军开始思量,赣南是脐橙之乡,但目前仍没有专供脐橙使用的肥料。于是,刘军经过配方改良,研发出了脐橙专用肥。目前,该专用肥项目的研发,已通过了江西省科技厅专家的评审。为了使该专用肥能尽快生产投入使用,刘军目前正在基地内建设一个2000平方米的生产厂房,并与信丰当地一家大型果业公司达成协议,创办一个大学生创业基地。招收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成立创业团队,最终达到共赢的目的。

  刘军透露,目前,国内已有多所农业大学的老师向他引荐人才,其中有不少大学生已签订了工作意向。刘军说,创业基地建成后,脐橙专用肥很快会生产出来,并投放到市场。

  心怀梦想 搭平台携乡亲共同致富

  刘军成功创业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致富经》专栏的关注。3月2日,该专栏派出两名记者,从刘军就读的山东农业大学开始拍摄,一路南下,经南昌、吉安等地寻访客户,最终到达信丰,直至3月18日结束行程返回北京。全程采访,详细记录了刘军返乡创业的创业故事。

  刘军说,返乡创业的想法,在大学时期就有了,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但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近两年来,刘军在创业打拼的同时,没有忘记帮助当地乡亲。附近村民在种养殖方面遇到了什么问题,只要找到他,刘军都会提供无偿帮助。无法指导解决的,他就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帮助联系有关专家前来指导。

  2011年,刘军种植象草饲养蝗虫取得成功,经本报报道后,不少省内外的农户打电话或慕名前来,找到刘军咨询饲养技术,他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大家。与此同时,刘军的生态科技示范基地招聘了不少当地的中老年人及妇女任员工,每月工资两三千元,让他们实现家门口就业。

  刘军表示,自己返乡创业,当时就认准了一个理:“身为一名大学生,首先要摆放好自己的位置,不管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只要用心去做,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特别是《若干意见》出台后,中央给了赣南老区人民许多优惠政策,这让他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

  返乡农村创业真实事例二

  美术硕士回乡养猪用红薯菜叶养黑猪

  好猪肉是什么样的?在80后猪倌向平东眼里,应该是“有乡愁味道的猪肉”。昨日,在东湖风景区落雁岛的仓库里,向平东埋头于猪油、猪肉、猪油渣?之中,整理货架,忙碌而充实。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年轻的猪倌,还是位美术硕士。只是因为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他毅然关掉广州的公司,回乡养猪。

  美术硕士回乡当猪倌

  皮肤黝黑,戴着眼镜,笑声爽朗,初次见面,很难把向平东和“猪倌”联系起来。向平东是宜都市松木坪镇杨树坪村人。1999年,他被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录取,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2003年,他又考入广州美院攻读广告设计专业研究生。硕士毕业后,他进入一家品牌设计公司任职。两年后,他辞职创?业,在广州成立了自己的品牌设计公司,运营基本稳定,逐渐步入正轨。2012年底,向平东却出人意料地关掉广州的公司,“想回归乡村,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父亲听到儿子的想法后急了:“好不容易培养个研究生,做点体面工作不行?你瞎折腾个什么呢!”向平东耐心解释:“研究生养猪不是什么丑事,我要养和别人不一样的猪——用粗粮蔬菜喂养的黑猪。”

  向平东来到宜昌秭归大山里,与人合伙养起了黑猪。

  红薯菜叶古法养猪

  向平东养猪的方式是与农户合作,养殖基地将猪仔养到两个月大时,交给农户养殖,七八个月后,再将猪回收到基地。别人的猪用饲料喂,4个月就能出?栏;他的猪是圈养加放养,吃的全是玉米、红薯、菜叶等,10个半月才能长到200斤,达到出栏标准。“我给我的黑猪定义是‘古法养猪,自然之道’。就是遵?循千百年来农民自然养猪之道,养绿色、健康的猪。”向平东说。

  在向平东的老家,也有村民与他合作。宜都市松木坪镇杨树坪村村民王长玉介绍,村里100多农户中,目前有30多家与向平东合作养黑猪,他家已经养了15头黑猪。

  记者在向平东拍摄的黑猪放养视频中看到,签约农户将猪驱赶至山坡上,将玉米、红薯、菜叶等撒在地上,黑猪立刻围成一团,互相拱着抢食。向平东介绍,每天,农户们都会拍下一段当日放养情况的视频发给他,虽然身在武汉,但他时刻掌握着黑猪的成长状况。

  想把黑猪赶上新三板

  虽然养殖基地远在宜昌秭归,但向平东在武汉设立起体验基地,向客户展示公司产品。从养殖到销售,向平东去掉了所有的中间环节,直接面向客户。

  “猪也要卖得艺术”,向平东的产品均为浅绿色包装,看起来格外清爽,猪油用精致的玻璃罐罐装,外面还套着质朴的麻袋,有一种古朴的美感。

  去年5月,向平东报名武汉大学EMBA课程,学习新的经营模式和理念,同时积累资源,扩大人脉。春节前夕,向平东带领销售团队,穿梭于各个商会的年会活动,宣传自己养殖的土猪肉。一斤黑猪肉售价?为35元至40元,因为品质可靠,仅去年春节前的年猪销售,一个月内就卖出400头。两年多时间,向平东成功售出1500头黑猪。

  光靠“圈子营销”还不够,向平东计划今年在武汉的高端社区里开10家肉铺,首家肉铺已于1月下旬在汉口后湖开业。

  向平东的养猪事业也吸引了一些投资人找上门来。2月初,他从一名广州投资人那里拿到了200万元的天使投资。“不仅提高餐桌上的生活品质,更让?大家感受慢下来的快乐。”向平东希望,自己的产品能承载并传递传统文化及朴素的价值观。他计划明年将黑猪品牌推上新三板,目前正在积极做准备。

  向平东是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应邀回母校做这场讲座的。2003年,向平东从湖北美院美术学系毕业后,又考入广州美院攻读研究生。硕士毕业后,从事了创意设计工作的向平东,两年前回老家宜昌干起了养猪事业  。去年11月,向平东以武汉侬家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身份亮相武汉,参加团省委举行的创富大赛,闯入15强。公司诞生半年来,有多家天使投资公司一直关注他们的成长,但他却谨慎地保持着与“天使”们的距离。他希望自己创立的侬家屋黑猪品牌,能按自己的初衷发展,并成为黑猪市场的一匹黑马。

  向平东的故事:曾经没钱上大学,凑不齐学费

  “我是带着感恩的心态回到这个城市的。”作为年轻的创业榜样,向平东却不惧坦承自己的窘迫往事。

  向平东是宜都市松木坪镇杨树坪村人。1999年,19岁的向平东被湖北美术学院录取。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乡亲们都为他感到骄傲,但他却为凑不齐学费而发愁:向平东8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在当地煤矿打工,收入微薄。他报考的美术学系仅学费一年就要6500元。同学们都已顺利报完到、军训去了。学校为他保留一个月的学籍,希望他能在一个月内凑齐学费报到。走投无路的向平东只好向本报求助。

  “我好想上大学。”15年前的9月20日,武汉晚报在头版头条报道向平东的文章,表达他内心的渴望。

  报道见报次日,时任副省长王少阶作出批示,要求不使特困生失学。众多热心读者纷纷为向平东捐款,很快就为向平东凑齐了学费。

  拿着读者的捐款,向平东百感交集,特意留下一封给读者和本报编辑部的感谢信:“我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在过去的十天里,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感情转折。本来是怀着渺茫的希望,在晚报大门前犹豫了许久,才将那份求援信送给一个陌生的编辑。几天前由对求学的失望,到街头流浪、四处寻工,再到受到大家无私的关怀……”

  看到记者保存的信纸和已经开始发黄的感谢信,向平东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没想到您还保存着这个。当记者问他是否还记得其中的内容时,他只说了4个字:“刻骨铭心。”

  他记得在晚报6楼过道的沙发上度过的一夜,记得文教部员工拿出自己的饭卡,让他到食堂就餐:记得一位下岗女工特意从汉阳赶到报社,为他捐出100元……

  “虽然四年的大学生活仅学费就要支付3万多元,但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完成学业,把社会对我的扶助变成奋斗的动力。我请求做晚报读者公益扶助中心的一名义工,加入到帮助更多不幸人的活动中去。”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返乡农村创业真实事例相关内容 

1472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