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其它创业知识>

程序员怎么创业

隆佳分享

  进入新世纪.“创业”这一字眼越来越抢眼,创业型人才更是引起社会的普遍关爱,已经成为新世纪的“宠儿”,人们已经从八九十年代对影视歌星的崇拜,开始转向对创业名星的追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程序员怎么创业相关文章

  血泪史:万众创业,最受伤的还是程序员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兴起了一股风潮……

  作为一个在这股风潮中成长起来的程序员聚集地平台-『程序员客栈』的建设者,我在最前线体验了第一手信息。建设程序员客栈的过程中,我的个人联系方式也以程序员身份被查看了 50 多次。不下 20 次是一些创始人想忽悠我去做点什么的,当然连我是否正常工作、什么经历都没搞清楚都来忽悠我,这是病。也足见创始人有多饥渴。连续创业失败加程序员码农经历让我深知踏踏实实搬砖写代码刷技能才是最重要。到最后一切还是以你的能力、贡献来论资排辈,当你无法继续贡献自己的时候,就会被那些当时忽悠你来的 CEO 踢开,这倒是很现实的。所以创业鸡血不宜打过多。

  我们还是来看几个故事,在这 CEO 比程序员还多的年代,看看 CEO 们是怎么忽悠呆萌程序员的,程序员作为弱势群体又为什么最受伤?

  故事一、少听『商业精英』讲故事,听多了中毒

  首先你必须承认,创始人 CEO 都是特别能说的家伙。一个有判断能力的明智的程序员,首先需要具备的品质就是要保持冷静,不要轻易被人打鸡血。

  下面是一朋友(因为隐私原因,他让我不提名字,我就直接 copy 故事了)的创业经历和总结反思,写得非常受用,我之前也转到过程序员客栈技术圈。

  我的上一家公司 CEO 是个新加坡人,特别能说的家伙。他花了 2 个月时间说服我加入他们。

  他说这是个轻资产重社区的项目,很受资本青睐;他说万事俱备就差我作为合伙人了;他说跨界商业模式新颖,四两拨千斤;他说“放心吧我全副身家都在里面,我不可能撂挑子不干,你跟着我,一年后流水至少百万”……

  他还说了很多,我直接给听懵了,飘飘然满怀信心,一头扎进这个大坑。

  一年以后我离职了,他说的东西一样都没有兑现。相反,我因为长期加班得了偏头痛和腕管综合症。我走后大半年,他还在到处说我坏话。

  这个事情我懊悔了很久,思考了很久。我一直问自己:为什么加入公司前后他判若两人?为什么对我的工作期望和实际对我的考核不一致?为什么我这么努力了还是不得不离职?

  琢磨了半年,我终于明白了:

  CEO 不靠谱,项目不靠谱,这是个无解的问题,再努力都没用。

  最好的办法是在加入之前就判断出来。看到坑,绕着走,别往里跳。

  如何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很坑呢?

  其实看招聘文案和创始人访谈就够了。大致能分这么几类:

  蝇头小利:水果不限量,公司有美女,价值几千的办公椅,mac 标配。

  吐槽:程序员可以自嘲,HR 可别当真。程序员说自己找不到妹子,说自己屌丝,其实我认识的程序员大多收入不菲,有老婆孩子,做到技术大牛的很多都开豪车。公司有心提供福利,不如多发点工资,这才是实打实的福利。

  薪资不明:薪资面议,高于同岗位平均薪资。

  吐槽:前面说到薪资才是最实在的福利,可偏偏有些公司招聘文案上什么都有,就是不谈薪资,有些甚至吹嘘根据个人能力定薪,薪资无上限等等。这种公司大多数根本没有成熟的薪酬体系,不写工资只是为了在面试谈判的时候尽可能压低薪酬标准。

  卖情怀:创始人立志做中国的 XX,白手起家从零到有,每个同事都是亲兄弟,每个产品都是呕心之作。

  吐槽:鼓吹情怀,就是希望你认同他的价值观,人生观。 强调价值观的人,其实骨子里是这么想的:“你要认同我做的事情,你要帮我实现我的梦想,我叫你往东你往东,叫你往西你往西。看在我们团队这么有情怀的份上,少拿钱多加班。”

  说点儿实在的,我从未见过两个价值观完全一样的人。换句话说,靠“情怀”二字让你加班,以期权为由给低于市场价的公司,都是自私的。

  真正能把一个团队凝聚起来的,是尊重每个人的价值,给符合劳动价值的工资。体会年轻人买房的难处,在大城市飘着的辛苦,共同实现职业目标。

  捧高手:与大牛并肩作战的机会,学习成长空间大,亲身参与到伟大的产品建设中。

  吐槽:某表公司说他们有业内最 NB 的架构师,某云公司说团队各个都是顶尖高手。其实真正的高手,不是团队内部互相捧出来的。也不是靠写博客刷知乎喷同行跑展会整出来的。

  真正的高手,有清晰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什么不懂。同时有自我驱动自我学习的能力,对新的技术永远保持兴趣,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他可以一个 title 都没有,不是 CTO 也没有带过项目;他可以到 6 点就下班走人;他可以不是网红不是知名博主。但他一定是个有执行力的技术人。

  故事二、情怀陷阱:一心只想创业,想改变世界,你愿意一起吗?

  然而情怀并没有一点卵用;重点的地方说三遍:工资、工资、工资。shun 童鞋是这样的创业经历,摘自他的博客。这个项目近况我没有具体跟踪了。

  从今年 2 月准备离职到 3 月 20 日正式加入创业团队,纠结一个多月,以前团队的老大挽留,再后来是老大的老大挽留,说现在公司(UC)处于一个比较快速的发展期,让我好好考虑下。如果有什么想法可以提出来。

  其实有什么想法呢,跳槽,无非就是工资低,发展不行。后面一点倒没什么感觉,主要还是工资低。尽管公司的承诺可以给到跳槽后的工资(多了大概一半有 多),但既然已经不想留了,实际上再多的变数也是没啥用的,而且这承诺是老大给出的,作为一个工资也被公司承诺的,他所做的承诺感觉不大可靠(后来证实了 应该是对的,还在的同事加薪均不大理想)。

  很多人说:被阿里收购的公司一般都不会有好的发展,对于 UC,现在下结论尚早,但一些福利的减少:比如每月一天的免病假条的病假已经没了,过年的提前放假也没了。至于好坏,就由时间去见证吧。

  从 3 月 20 日到现在的创业公司,进来的时候是作为创业团队成员加入的,当时说有期权,现在倒是没见过,不过这没关系,大家有信心一起努力去好就行了。

  到现在 8 月,算下来也差不多半年啦,这半年来,都是 1096,即早上 10 点上班(这点不错,不用太挤车),晚上九点下班,一般九点多,周六上班,可以看到大家已经没有刚开始的激情了。

  感觉现在看到的问题已经有几点:

  1、感觉很有希望,想要好好努力做好它。这是刚来两个月左右的一些心态,因为那时还没发布,看不到市场反应。

  2、发出去后,用户增长太慢,上线 3 个月有多,才 2000 多的用户,这对于一个宣称做社区的 app 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没用户,做什么社区。

  3、最大的心态变化,感觉这个产品已经没希望了,因为作为一个普通玩家,我自己一点都不想用我们自己的 app。而对自己做的东西没热情,这就意味着你根本不会投入去做。

  4、野心很大,什么都想做,但做的东西,没有几个用户有需求,也没有几个用户会去帮助宣传。

  5、在用户量没有上来的情况,就开始想做大而全的东西,比如 SDK 啥的。纯粹是为了做而做,而不是说怎么去做好。

  作为一个创业公司,招人之难,相信大家都应该清楚,你给不了大公司的环境,甚至大公司环境的十分之一也给不了。曾经看过一些创业公司的招聘:入职送 macbook,两个显示器,人工学椅子(herman miller 的),零食任吃,经常有活动。

  因为给不了大公司那么多的东西,所以创业公司会在其他方向去弥补,感觉这是很好的。但我们貌似没看到这样的。入职送东西,没有,显示器,好吧, 算有,工位,放个显示器和笔记本,基本就别想放其他了,椅子,几百块的,也还好。零食,没见过(偶尔自己或同事会买一些回来),活动,很少。所以,招人的 难度又再上升一个级别了。

  招过有几个运营的,但基本干不了一个星期就走人。其实大家都知道原因,给不了别人想要的,做的工作又无聊。在 100 多平米的空间里面谈梦想,可以,但也要是实际点的梦想。但上线后的结果明显地告诉了他们,我们的梦想明显是不现实的。

  2015 是创业年,貌似 2014 的时候也这样说,是人傻钱多吗?还是怎样。大家都想着,出去试一下。但究竟以前的想法有多少可以真正被市场接受,有多少可以真正转换成用户,一切都是未知。

  很多人说:未知才意味着需要去探索。但这句话只对了一半。对于你来说,结果是未知的, 但至少你需要知道用户需要什么。如果连用户需要什么都不知道,只是自己一厢情愿地去想,那么未知只能表示无知,未来也不见得会好到哪去。

  在参加创业团队前,想着,也许一次创业经历对自己是一次成长,但现在看来,这次创业经历,成长倒是有的,让自己认识到:不是你有想法就可以创业,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老板,一味得以为自己做得东西很好,用户肯定会用,只会让产品死得更快。 一个产品的定位很重要,而一个定位都需要一系列地功能去支撑,作为一个创业公司,你没有太多的机会去试错,没有方向,功能设计,只会让整个产品变得虚无,失败也就情理之中。

  作为一个技术人员,或者说更确切的作为一个研发人员,有时候创业只是为了想让自己接触更多东西,走出以前的局限,这是一件好事,但当踏出这一步的时 候,我们需要去做好衡量和判断,这个产品有没有可能成功,有没有清晰的定位和产品功能设计,如果没有,这个产品并不值得去努力。

  程序员创业,千万别创成外包

  炳叔跟每一位来咨询创业的程序员都讲两个观点:

  1. 想发财,多做事。

  2. 千万别创业创成外包。

  程序员的强项就是做事,把别人的idea变成一段code,做成一个Product。

  程序员的弱项是把Product卖出Money。

  最常见的程序员创业倒霉孩子,都是目标做一件大事然后IPO,结果,创业创成了技术外包公司。

  明明是以前自己领着BAT高薪待遇,偷偷干私活,钱全自己交老婆的好事,愣是变成了自己接私活苦干给员工发工资的屌事。

  全公司除了自己玩命干,大家都是来领工资练手刷经验值的酱油,目标都是BAT的Offer。

  累得自己完全没时间、没精力去思考,什么是创新?哪些是创新性需求?我创业的目标就是当个小老板吗?

  造成这种高智商程序员创业,创成劳动密集型码农的原因有二:

  一是创业者对项目的“从产品到市场的可执行性”研究不足。

  二是没找“非程序员朋友”去咨询、交流、PK自己的想法。

  什么算“非程序员朋友”呢?

  就是各种“外行砖家”呗。

  外行砖家的作用,就是给你唱反调,逼你调动全身的智商去思考,我怎么才能说服这个白痴呢?我能把这样的白痴变成我的消费者吗?难道说我的项目才是个白痴?

  炳叔前两天刚刚给一位程序员当了一次白痴。

  他的项目是这样问滴:

  炳叔,我是02年上的科大计算机系。和一个同学有一个想法:围绕高等教育的课堂,将教师,学生,课堂管理,课程内容,考核,答疑等环节串起来实现一个平台。

  最近也在调研类似的产品,coursera和我们的形态比较接近。但也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的想法主要是想通过优化教育课堂教育的环节,吸引老师加入这个平台,从而将学生引入这个平台。

  我们没有学校教师的资源,想从产品层面入手,来吸引老师。

  我们是想帮助老师解决问题,降低老师的教学的工作复杂度。

  炳叔的砖是这样拍滴:

  没戏,纯练手项目,最好的结果是做成个小技术外包公司,帮范冰冰艺术学校开发了一个小品视频教学互动APP。

  你要知道,在中国,学习分两种: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

  主动学习是学生自己掏钱,比如各种MBA、各种新东方、各种国考。

  被动学习是学生家长掏钱,比如小升初、高考补习、团队拓展训练管理课程。

  你那个项目两头不靠。

  算主动学习吧,中国高等教育的国情是:

  1.学生主动学习少。

  2.老师自主权少。

  3.学校体制官僚。

  结果是你根本没用户。

  算被动学习吧,你需要一个一个、面对面、去拉关系搞定校长搞定老师上你这个项目,那不就是个技术外包公司吗?

  还提什么股份期权融资IPO?

  传销啊!

    68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