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其它创业知识>

残疾人创业励志故事分享

隆佳分享

  创业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对人的方方面面都有着严格的考验,那么残疾人创业承受的压力有多大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残疾人创业励志故事分享相关文章。

  案例1:残疾女子辛酸创业史

  李劲松现任威海高技区一家服装艺术学校的校长。她的事业每前行一步,如同她每天拄着双拐攀爬学校那4层高的楼梯一样,要付出超乎常人几倍的努力。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来威艰苦创业、残而不废的女校长。

  被大学拒之门外

  上个世纪60年代,李劲松出生于黑龙江省的一个城市。当她8个月大时,一次灾难性的高烧,永远地剥夺了她右腿的活动能力,开始了她的“颠跛”人生。

  尽管这样,性格活泼开朗的李劲松,在童年时代依然是无忧无虑、快乐十足的。她能自然地融入到同学当中,开运动会时,她忙前忙后统计运动员的参赛项目,做好后台服务工作;需要文艺演出时,她便承担起指挥和编舞的职责。李劲松从没把自己当成“另类”,也从来没有感到过自卑,因此,她有很多要好的朋友。

  李劲松的学习成绩一向是名列前茅。1979年,她报考了沈阳药剂学院。可喜的是,她顺利通过了高考的复试,成绩在全区排第3名。全家人在短暂的欢喜之后,又陷入了失望。在参加体检时,李劲松被一句话:“你回去吧!”打发回家了。当时,残疾人是没有资格上大学的。

  然而,不肯向命运低头的李劲松,又萌生出做个小说翻译家的梦想。在家人的支持下,她同时自费攻读齐齐哈尔师范学院的英语和齐齐哈尔广播电视大学的中文。后来由于缺乏得力的老师指导,她只好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出嫁是完成任务

  光阴荏苒,转眼李劲松26岁了,她在一个大学图书馆找到了一份中英文资料编目和整理的临时工作。李劲松自费上大学时,曾经有过一位非常要好的男同学。但由于他们同是身患残疾,“以后谁拾烧材?”“阴天下雨,谁去买酱油?”等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让他们有缘没份,最终没能走到一起。而她的同学、朋友都陆续结婚、生子,人们纷纷给李劲松介绍男友。可所介绍的人不是年龄过大,就是离过婚带孩子的,李劲松心里落差很大,见过一个,回来就要哭一场。后来,她得知年迈的妈妈为她的婚事在背地里也是经常落泪。她突然意识到,不能让自己成为老人的累赘,把自己嫁了,是为父母解脱负担,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于是,她不再去费时地追求理想的婚姻,告诫自己:只要四肢健全、为人正直,就可以委身相嫁。

  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张劲松与他相识了。他生性内向、腼腆,尽管家境较差,却聪明、正直,是老师看着长大的。要强的李劲松感觉自己很强大,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他,能够指导他今后的人生目标。他也的确很欣赏风风火火的李劲松,特别地尊重她。于是,他的老师为他们做了主,1990年,两人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他们婚后相互尊重,日子过得和平常人没什么两样。第二年女儿的降生,为这个家庭平添了诸多快乐。

  他就是李劲松的前夫。

  丈夫一去不复返

  婚后,李劲松被临时工作的图书馆辞退了,丈夫所在单位的效益也不景气。养家糊口这一简单而现实的问题,正式摆在他们面前。

  李劲松生性乐于助人,对绘画和色彩欣赏有特殊天赋的她,从上高中时起,就开始帮助同学、邻居裁剪衣服。1992年,很了解她的一位高中同学告诉李劲松,威海正处于开发阶段,服装裁剪技术还不高,动员李劲松到威海谋求发展。于是,李劲松夫妇满怀激情,把孩子给父母留下,便来到威海。

  开始时,李劲松开了个裁缝店。由于她裁剪的衣服款式新颖大方,口碑很好,生意也是红红火火的。后来,李劲松批韩货、进品牌服装,转做服装生意。由于缺乏经商之道,而又心地善良的她,在生意场一次次被耍弄。她的生意失败了。

  有服装裁剪技术的李劲松,准备“收兵回师”,做批量服装加工。于是,她雇了一些工人,购进了一批较新进的机器设备,自己则骑着小摩托车到处跑订单。令李始料未及的是,对于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并身患残疾的她来说,要拿到一份订单,难于上青天,多数韩企的客户根本连说话的机会都不给她。而对稍微能搭上话的私企客户,她有意邀请客户吃饭,拉近点儿距离,可她得到的答复一般是:“腿不好,不用请吃饭,等有活就找你。先回去吧!”。就这样,她始终没能有机会与客户进一步沟通,40多天下来,李劲松没等到一份订单。为了不让工人失望,李劲松不仅每天照付工人工资,还给技术好的工人增加工资。李劲松生平第一次感到了自卑,学生时代的强项此时却变成了她的弱项,她交不到一个朋友,她渴望能有个人给她指点一下。可是,李劲松没能如愿。

  不服输的李劲松还是颇有毅力的,她看准了一个大客户,就天天跑去等,练就了一幅“厚脸皮”。终于有一次,她抓住了机会。在那个公司里,一个韩国客商将一份催得很急的订单交到一个业务人员手中,巧的是:一个听不懂汉语,一个听不懂韩语,两个人比划了半天也没能沟通明白。当时在场的李劲松,走上前去将汉语翻译成英文与对方进行交流,总算解了围。事后,那位业务人员稍微改变了态度,李劲松也因而拿到了那个订单。而此后,受全球气候变暖、冬季服装销量少、订单少的影响,以及同行业间的恶性竞争,服装加工成为一种低附加值的劳动,利润微薄。李劲松的工厂缺少流动资金,又陷入艰难的尴尬境地。

  生意场上的一次次失败,10多万元的投资没见成效,李劲松的丈夫难堪重负,开始酗酒。从1999年开始,他每年5、6月份就回老家,等冬天时再回来,帮李劲松买煤、烧炉子;天暖和时,他又走了。如此多年,终于在2004年,李劲松的丈夫走后再也没回来。李劲松叹息道:“夫妻一场,我们谁也没能改变谁。”

  困难之时仍济困

  丈夫走后,李劲松一个人带着正在读初中的女儿,除了一大堆债务,一无所有,连每月的房租、水电费也不能及时交上。李劲松也想过逃避、想过一死了之,可当她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女儿时,又重新振作起来。对服装行业情有独钟的李劲松,痛定思痛,感觉自己更适合做老师,做服装艺术的老师。她先做了市场调查,发现目前的相关教材知识陈旧,需要更新,而且学生理论和实际脱节。针对这些,她都有相应的弥补措施。李劲松明白“打铁先要自身硬”,便买回韩国的新款衣服,拆开来研究。有时为了一个袖子的造型,她要琢磨一天。2004年,李劲松的服装加工艺术学校成立了,她引进韩国、日本等先进的服装技术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是,“好酒也怕巷子深”,由于学校的名气小,生源少,慢慢又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

  即便是这样艰难,李劲松仍是充满爱心。一个来自湖北的男孩在她的学校学习。一次,那个男孩告诉李劲松,他的妹妹向李劲松一样,患有小儿麻痹,也想学习服装裁剪。但家里负担不起他们兄妹俩人的学费。听到这些,李劲松深知,在困境中,能有人帮一把,的确是“雪中送炭”,甚至能受益终生。她马上答应让那个男孩的妹妹也来学,而且免收学费。后来,那个女孩学成之后,回到湖北汉正街自己开起了店,生意很好。

  除此之外,李劲松还主动减免她认为比自己还困难的残疾人的学费,为他们提供再就业培训的机会。

  人性化发展学校

  “梅花香自苦寒来”。如今,技术和教学都很过硬的李劲松,赢得了同行业的赞誉;她也经常与国内、国外的客户切磋技术问题。待日后学校运作好了以后,李劲松将更加人性化地发展她的服装学校,为在这里就业的人员提供食宿及劳动、医疗、养老等保险。李劲松由衷地表示,如果在这里工作的男女残疾人有意结合,她也认为比较合适的话,她将支持他们,“以现在的生活条件,两个残疾人完全可以生活得美满。”为解决这里残疾人的后顾之忧,不重蹈她的覆辙,李劲松甚至有为他们提供住房的想法。

  采访结束时,李劲松表示:“残疾人要融入社会,不能等待、抱怨和痛苦,首先要自食其力,给自己供养和充电。只要有文化,有事业心,有爱心,就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她告诉记者,服装专业的技术性极强,心灵手巧的人才能学好。肢体残疾的人或聋哑人,大多具备这样的天赋和能力。她愿意为残疾人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也希望残疾人生活得更好!

  案例2:残疾人自强不息创业成功的故事

  回乡创业一直是我们重点关注的话题,在江苏宿迁的宿城区屠园乡,有这样一位残疾人,他自强不息、创业成功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他叫杜云山,文汉资通配件有限公司负责人,该公司主要生产电脑视频线、音频线等,年产值逾千万元,带动就业百余人。

  当初,杜云山初中毕业,家中兄妹较多,父母身体不好,自己还因麻痹症一条腿残疾,平时要依靠一根拐杖才能正常行走。由于家境贫寒,身为家中长子的杜云山,主动放弃学业,挑起养家的重担。

  到苏州打工,由于身体残疾,很难找到工作,通过老乡的介绍,才得到一个试用的机会,不会做的活,他主动学,偷偷学;会做的活,他总是精益求精,做到最好。经过三个月的试用期,杜云山就由一名普通操作工成为一名流水线的管理员。四年后,杜云山带着多年打拼积累的技术和资金,回到家乡屠园,创办油嘴厂。经过2年的打拼,油嘴厂便由5名工人发展到30名,业务遍及周边县区的机械厂,固定资产发展到80多万元。

  “当时我进入苏州一家外资电子厂,刚到的时候,由于我身体残疾,员工对我歧视,认为我不能干这份工作,我想我一定要好好干下去,工作、生活中我吃了很多苦。”杜云山回忆起自己打工的日子。

  现在的杜云山一有空就下车间和员工们亲切交谈,看看流水线,检查产品,对新员工总是手把手的教技术,他常说以前刻苦学来的不能丢。

  他们下班了,我却继续加班学习技术,不懂的去问老员工,查技术书,每天都这样坚持,平时运用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效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把车间流程全部学会了。

  2011年,杜云山看出了电子产品周边配套市场的前景,卖了油嘴厂,筹集了100多万元资金,于2012年与同学共同注册成立了宿迁市文汉资通配件有限公司。工厂全部投产后实现产值超3000万元,实现利税500万到800万元,解决劳动力600人左右,带动百余名周边群众就业,月工资1800——3000元。

  我下一步打算要扩大经营,现在已经和常州一个电子厂谈好了,就是今年10月份启动电机滤波器项目,需要扩招300多个员工。

  作为回乡创业人员,杜云山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能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不忘带领周围的群众提高收入。他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与扶贫帮困、回报社会等活动。

  我要回报社会和地方百姓,我一个人富了,要带动大家都富起来,过上好日子。

  案例3:残疾男子王国胜如何赚的过亿身家

  王国胜,身高1.55米,先天残疾,前弓后驼。

  但由他创立的驼人集团,目前下属7家分公司、两个生产基地、一个研发中心,占地面积达8万平方米,资产过亿。

  噩运

  一家六口两个残疾

  1965年3月,王国胜出生在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孟岗乡苇园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对这个家庭来说,命运似乎有点不公他们一家六口两个残疾人,全靠几亩薄田度日。

  成人后,王国胜的身高仅有1.55米,体重仅37公斤。

  1982年,他准备高考,可因身体残疾,梦想破灭了。

  “我应该怎么办?应该怎么办?”无数个夜晚,王国胜这样问自己,他不敢想象,自己是否要这样度过一生。

  1992年,王国胜在广东佛山一家医院推销医疗器械,听说当时气管导管比较紧俏,主要依赖国外进口,产品附加值高,便萌生了要自己生产这种器械的念头。

  奋斗

  创建驼人集团

  一个残疾农村青年想要做成在当时还属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谈何容易?

  为学技术,他10多次上河北、下上海,7次骑着摩托车跑洛阳、郑州,向专家讨教。

  有一次,为了一个关键技术,王国胜骑上摩托车,连夜赶往200多公里外的洛阳。专家听说后,感动得热泪盈眶,毫不保留地把自个儿掌握的技术全传给了他。

  之后,他又向乡亲们借齐了办厂所需的2万元资金。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王国胜的气管导管终于研制成功,当年便获得河南省技术成果奖,还填补了国内气管导管生产的空白。

  1996年,他注册了“驼人”牌商标。

  王国胜说:“这商标“驼”字小、“人”字大,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残疾人照样可以干出一番事业,驼人也能顶天立地!”

  如今的驼人集团已拥有数百种医疗器械产品,生产的麻醉包和镇痛泵销量已稳居全国首位,并且出口到欧洲、印度、土耳其、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就这样,驼人集团发展成拥有7家分公司、两个生产基地、一个研发中心、占地面积达8万平方米、资产过亿的集团。

  回馈

  创业后富民、助残

  “创业富民、助残,让更多的乡亲们富裕起来,让更多的残疾人就业自立,是俺的最大愿望。”王国胜这样说。

  为造福乡亲,1999年,王国胜把企业从长垣县城迁回家乡苇园村,相继安排了近2000人就业,人均月收入超过800元。

  为改善家乡落后面貌,王国胜先后拿出400万元资助修路、架桥、建学校。

  他花钱在媒体上刊登录用残疾人就业启事,接纳本地及周边地区近400名残疾人就业,还建起方便舒适的残疾人公寓,专门为残疾人使用的设施应有尽有。

  现在,王国胜被评为“河南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会长”、河南省政府“扶残助残慈善大使”、中国残联和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爱心人士”,驼人集团获得全国“残疾人之家”等荣誉称号。

残疾人创业励志故事分享相关文章:

1.励志残疾人创业故事

2.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故事

3.几个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4.2015最新九个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5.九个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655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