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
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为此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的内容,欢迎参阅。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篇一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理念创新
国内外现在对“内部创业者”、“创业型管理者”、“公共部门创业者”等人群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人虽没有自主创业,但也是“创业者”,是创新型人才。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培养、提升每个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重视培养组织内部创新创业者,而不仅仅是功利性地快速培养出大学生老板。
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创新创业素质”是可以培养的,而这正是高职院校应尽的责任。对每个大学生来说,一旦有了“创新创业素质”,就拥有了伴随一生的宝贵财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无论学生学的是何种专业,也无论他们是否准备毕业后自主创业。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激情就会明显增强和提高。
创新创业是一体的,创业是创新的特殊形态,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和基本内涵。创新不仅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也包括体制机制、经营管理和文化的创新。在我国,教育部去年也将创业教育更名为创新创业教育,并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专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体制机制创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探索校政行企一体化的联合工作机制,建立高等职业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完善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的创业教育体制,创业指导委员会中企业家会员不少于三分之一,企业家参与到创业教育的软硬件建设行列,在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中积极与教育机构进行互惠合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专业指导,与学校共同进行创业课程开发、在线教育和培训工具。[李家华,《创业教育中国报告2010》]
设立专职创业教育机构,成立创业创新学院或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创业咨询、创业基金管理以及对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入住项目的审批等。各二级院系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小组。成立企业家创业中心,赞助创业活动,投资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制定出台《创业教育实施意见》、《大学生创业项目管理办法》、各院系《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创业教育工作奖励制度》、《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评审制度》等配套系列文件制度。各部门要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协调机制,共同推动创业教育工作健康快速发展。在管理手段方法方面,探索运用项目管理、目标管理、信息平台管理、柔性管理等管理手段创新创业教育管理。
二、创业课程教育主导,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一)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为必修课,落实教育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的要求。明确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对所有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置于与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精英式创业教育,设立KAB、SYB、GYB等创业课程培训班,同时开设创造学、创业心理学、企业家精神、商务礼仪、投资理财等公共选修课。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结合课改,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加强专业实践与创业实践衔接,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业实践技能。鼓励院系进行积极的课程创新,课程带头人、专业课老师、辅导员和职业咨询师,应当指导学生认识到专业技能与创业技能的相关性。加强教材创新,优化教学内容,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加强教学研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引入互动教学、情景仿真、角色扮演、典型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
(二)深化创业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实践、创业教育、与企业家的联谊活动的同时,还要关注创业研究。应当秉持“创业教育要发展,研究开发要先行”的理念[ 《全球创业型经济研究报告》],整合相关专业和创业中心等专业研究队伍,集中攻关,切实推进创业教育研究和创业课程开发,推出适合学院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高质量研究系列成果。鼓励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研究,积极申报各级课题,发表研究论文。课题研究领域可以涉及:
创业教育理念与高校管理变革研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成功开展创业教育关键因素研究、创业教育实施策略研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本专科类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研究、开展创业教育如何借助社会资源研究、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研究等。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比较高,既要求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也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高职院校要整合各种资源,实施 “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优秀团队建设工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人员进行培训,鼓励教师持有“KAB创业讲师”证书、“职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等证书。选派骨干和优秀教师进行外出交流,争取培养和选拔出有一定影响的创业教育学科带头人。
建立和不同部门创业者的密切联系,有效解决“课程设计和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问题。聘请校外管理专家、青年创业英才、创业成功的校友等成为学生创业导师,或者是实践教授。同时,通过校、企、行之间的人员交流,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工作机会,以及用于案例研究的公司项目来促进学生的持续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三、搭建丰富有效载体,打造大学生创业实践支撑平台
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改革办学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改进教育教学过程、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行业企业指导作用等是长期性、持续性、基础性的工作。为全面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高职院校要构建、创新、丰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种实践载体。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篇二
相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历史,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创新创业课程已成为美、日高校的必修、辅修或培训重点科目。美国有近400所大学至少开设一门创新创业学课程,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一流研究型大学。日本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是必修课,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一般认为,教育部于2002年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这一行动,标志着正式拉开了我国政府支持创业教育的序幕。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则被认为是第一个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局性文件。
2012年出台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等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文件。2014年5月,刘延东副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高校要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社会要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更多支持。
加强典型引导,用身边榜样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2014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等九部门一起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人社部发〔2014〕38号),要求进一步普及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培训、提供工商登记和银行开户便利、提供多渠道资金支持、提供创业经营场所支持、加强创业公共服务。总之,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创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过程,开设的课程初成系列,教学方法日渐完善。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自下而上的特征,经历了由实践摸索到理论总结,最后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引导推动的过程。整体而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本身仍然处于“创业期”。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篇三
一是认识不到位,解放思想不够。部分高校教育管理者片面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主流,缺乏有效投入;或者用功利性的思维认识创业教育,而没有把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相结合。
二是理解不到位,工作开展不够。专业教师主体认为创业教育是本职工作以外的工作,缺少内在动力;或者将简单的创业技能或技巧培训等同于创业教育,而没有把专业教育与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三是落实不到位,模式构建不系统。教育部等相关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发布了多项鼓励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红头文件,但是限于现有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束缚,难以具体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尚未真正融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体系,没有形成融合教学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另外,政府、高校及社会还未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合力。四是硬件不到位,创业支持不够。与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相比,不论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业资金还是创业场地,我国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还比较匮乏。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