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知识百科>百科知识>

地震的知识问答(2)

谢君分享

  地震的知识问答(二)

  26、震前地下水有哪些异常变化?

  答:①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

  ②水质的变化。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如变苦、变甜)、变浑,有异味等。

  ③水温的变化。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

  ④其他。如翻花冒泡、喷气发响、井壁变形等。

  27、地下水异常一定与地震有关吗?

  答:不一定。由于地下水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它的异常变化并非一定与地震有关。影响地下水变化的因素有:气象因素,如干旱、降雨、气压变化等;地质因素,如非震的地质原因,改变了地下含水层的状态;人为因素,如用水量变化、地下工程活动、环境污染等。因此,发现异常后,要及时反映给地震部门去查明原因,做出判断。

  28、动物行为异常有哪些表现?

  答:多次震例表明,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它们往往在震前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向人们预示灾难的临近。目前已发现有上百种动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其中异常反应比较普遍的有20多种,最常见的动物异常现象有:

  ——惊恐反应 如大牲畜不进圈,狗狂吠,鸟或昆虫惊飞、非正常群迁等。

  ——抑制型异常 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

  ——生活习性变化 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29、动物行为异常一定与地震有关吗?

  答:不一定。因为引起动物反常现象的因素很多,例如天气变化、环境污染、饲养不当以及动物自身不适,如生病、怀孕等等。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另外,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以后),人们情绪过分紧张,也可能在观察动物行为时出现错觉。因此,发现异常后不要惊慌,应及时反映给地震部门。

  30、什么是地声,它有什么特点?

  答:临近地震发生前,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这就是“地声”。地声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更早;以临震前几分钟出现得最多。

  地声的声响与平日人们熟悉的声音不同且多种多样。如:“犹如列车从地下奔驰而来”“似采石放连珠炮般的声响”“类似于机器轰鸣声”“狂风呼啸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等。但是,有时地声也不易与远处传来的风声、雷声、机器轰鸣声等相鉴别。

  31、地光有什么特点?

  答:地光也是临震前的一种宏观现象,我国已在多次地震前观测到,它们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

  地光的颜色很多,有红、黄、蓝、白、紫等,有的也像电火光。它们的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形光、球状光、柱状光、火样光等。地光出现的时间一般很短,所以不易观测。鉴别地光也有一定难度,因为它的形状和颜色有时也与电焊光、闪电等有相似之处。

  32、为什么说“建筑大计,抗震第一”?

  答:据统计,世界上130次巨大的地震灾害中,90%~95%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因此,居民住房、单位办公楼、学校校舍、工厂厂房,乃至水、电、气、通信等生命线工程,能否抗御大地震的袭击,是能否把震灾损失降到最低的关键所在,所以说,“建筑大计,抗震第一”。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明确规定,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防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33、地震为什么会造成房屋的破坏?

  答:地震时造成房屋破坏的“元凶”是地震力。什么是地震力?简单地说,这是一种惯性力,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时,车上的人会向前倾倒,就是惯性力的作用。地震时地震波引起地面震动产生的地震力作用于建筑物,如果房屋经受不住地震力的作用,轻者损坏,重者就会倒塌;地震越强,房屋所受到的地震力越大,破坏就越严重。

  34、影响震时房屋破坏程度的因素是什么?

  答:首先与地震本身有关,地震越大,震中距越小,震源深度越浅,破坏越重。其次是房屋本身的质量,包括其结构是否合理,施工质量是否到位等。第三是建筑物所在地的场地条件,包括场地土质的坚硬程度、覆盖层的深度等等。最后,局部地形对震害的影响也很大。

  35、每个家庭应从哪些方面做好防震准备?

  答: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震情观念,每个家庭要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制定防震避震预案,为震时自救和互救创造条件。例如,对自家住房的抗震能力,周围的环境,室内水、电、煤气等设施的状况,各类物品的存放条件,疏散通道是否畅通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处在已有地震短临预报的地区,还应准备自救必备的物品。

  36、怎样摆放室内物品才有利于避震?

  答:地震时,室内家具、物品的倾倒、坠落等,常常是致人伤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家具物品的摆放要合理:

  ——防止掉落或倾倒伤人、伤物,堵塞通道;

  ——有利于形成三角空间以便震时藏身避险;

  ——保持对外通道的畅通,便于震时从室内撤离;

  ——处置好易燃、易爆物品,防止火灾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37、怎样防止家具物品震时倾倒或坠落?

  答:

  ——把悬挂的物品拿下来或设法固定住;

  ——高大家具要固定,顶上不要放重物;

  ——组合家具要连接,固定在墙上或地上;

  ——橱柜内重的东西放下边,轻的东西放上边;

  ——储放易碎品的橱柜最好加门、加插销;

  ——尽量不使用带轮子的家具,以防震时滑移。

  38、为什么卧室的防震措施最重要?

  答:地震可能发生在你睡觉的时候,睡觉时你对地震

  的警觉力最差,从卧室撤往室外的路线较长,因此,按防震要求布置卧室至关重要。

  ——床的位置要避开外墙、窗口、房梁,摆放在坚固、承重的内墙边;

  ——床上方不要悬挂吊灯、镜框等重物;

  ——床要牢固,最好不使用带有轮子的床;

  ——床下不要堆放杂物;

  ——可能时给床安一个抗震架。

  39、怎样在室内准备好避震的场所和通道?

  答:·应准备的避震场所

  ——将坚固的写字台、床或低矮的家具下腾空;

  ——把结实家具旁边的内墙角空出来;

  ——有条件的可按防震要求布置一间抗震房。

  ·保持室内外通道的畅通

  ——室内家具不要摆放太满;

  ——房门口、内外走廊上不要堆放杂物。

  40、为预防次生灾害应处理好哪些不安全品?

  答:·仔细放置好家中的危险品

  ——易燃物,如煤油、汽油、酒精、油漆、稀料等;

  ——易爆品,如煤气罐、氧气包等;

  ——易腐蚀的化学制剂,如硫酸、盐酸等;

  ——有毒物品,如杀虫剂、农药等。

  ·把用不着的尽早清理掉或存放好

  ——防撞击,防破碎;

  ——防翻倒,防泄露;

  ——防燃烧,防爆炸。

  41、家中应常备哪些震后急需用品?

  答:

  ——生活日用品,如水、食品、衣物、毛毯、塑料布等;

  ——必要的常用药品,如治疗感冒、肠胃病的药,一般外伤用药等;

  ——照明用品,如应急灯、手电筒(电池)或自动充电电筒、蜡烛等;

  ——必要的身份证件等重要物品。

  这些东西集中存放在“家庭防震包”或轻巧的小提箱里。

  42、睡觉时哪些物品应放在床头边?

  答:为预防地震的突然袭击,睡觉前,应检查下列物品是否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

  ——眼镜,如果你是近视眼,这是你不能离开的;

  ——手机(别忘充电),这是你与他人联系的重要工具;

  ——手电筒,黑暗中你必须使用它;

  ——如有必要,可准备一个自用的防震包,但一定要放重要的东西。

  43、为什么灾难来临时自救互救至关重要?

  答:时间就是生命,多次强烈地震的救灾过程表明,灾民的自救互救能最大限度地赢得时间,挽救生命。例如,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后,唐山市区(不包括郊区和矿区)的70多万人中,约有80%~90%即60多万人被困在倒塌的房屋内,而通过市区居民和当地驻军的努力,80%以上的被埋压者获救,灾民的自救与互救使数以十万计的人死里逃生,大大降低了伤亡率。

  44、强烈地震时人们有可能自救求生吗?

  答:唐山等地震的事实告诉我们,当强烈地震发生时,在房倒屋塌前的瞬间,仍然蕴含着生的机遇与希望——大震预警现象、预警时间、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条件。据对唐山地震中974位幸存者的调查,有258人采取了应急避震行为,其中188人获得成功,安全脱险;成功者占采取避震行为者的72、9%。

  像唐山地震这么惨烈的灾难人们都有逃生的希望,对于那些破坏力相对较弱的地震,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只要掌握了一定的避震知识,临震不慌,沉着应对,生命就与我们同在。

  45、什么是大震的预警现象?

  答:在大震前短暂的时间内出现的、能够预示强烈地震即将到来的临震宏观现象,叫做大震的预警现象。例如:

  ——地面的初期震动,一般是感到“颠动”;

  ——地声,强烈而怪异,例如听到的声音“好似刮风”,但树梢和地上的菜叶都不动;

  ——地光,明亮而恐怖,例如有人形容它“亮如白昼,但树无影”。

  据对唐山地震幸存者的调查,极震区倒房户的室内人员,震时清醒或惊醒的715人中,发现预警现象的约占32%;其中(有的人同时感到几种现象):

  ——感到了初期震动的,102人,占44、0%;

  ——听见地声的,100人,占43、1%;

  ——看见地光的,39人;占16、8%。

  46、什么是大震的预警时间?

  答:从地震发生到房屋破坏时间虽然短暂,但仍可以大致划分出三个不同的阶段:地面颠动(先颠),一般伴有声、光等现象,即预警现象出现;地面大幅度晃动(后晃);房屋倒塌。也就是说,从地面开始颠动到房屋倒塌,有一定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就叫大震的预警时间。

  预警时间的长短与地震大小、距震中的远近、房屋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据唐山地震后的调查测算,以能够对预警时间作出估计的177例为依据进行统计,多数被震醒的人提供的预警时间仅为数秒,而震时清醒者提供的预警时间可达十几秒,少数可达20秒以上。粗略估计,唐山地震的预警时间约为10~20秒。

  47、什么是室内的避震空间?

  答:由于预警时间毕竟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室内易于形成避震空间的地方

  ——炕沿下,结实牢固的家具附近;

  ——内墙(特别是承重墙)墙根、墙角;

  ——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地方。

  室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

  ——附近没有支撑物的床上、炕上;

  ——周围无支撑物的地板上;

  ——外墙边、窗户房。

  48、避震时须把握什么原则?

  答: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定之规 震时,每个人的处境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例如,是跑出室外还是在室内避震,就要看客观条件:住平房还是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室外是否安全,等等。

  要行动果断,不要犹豫不决 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间,容不得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有的人跑出危房后又转身回去救人,结果自己也被埋压。记住,只有保存自己,才有可能救助别人。

  在公共场所要听从指挥,不要擅自行动 擅自行动,盲目避震,只能遭致更大不幸。

  49、震中区的人为什么会感到“先颠后晃”?

  答: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是几种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就人们的感受而言,主要可区分出上下颠动和水平晃动两种形式。

  在强烈地震的震中区附近,最初的颠动,是由首先到达的纵波引起的;数秒钟以后横波到达,造成更强烈的地面运动,因而人们就感到像站在风浪中船的甲板上一样剧烈颠簸,站立不稳,甚至摔倒在地。这就是震中区人们感到“先颠后晃”的原因。

下一页更多有关“地震的知识问答”的内容

966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