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青釉瓷器知识_豆青釉瓷器如何鉴定
豆青釉,瓷器釉色名,青釉派生釉色之一,起源于宋代的龙泉窑。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豆青釉瓷器知识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关于豆青釉瓷器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豆青釉瓷器的价格
高端的豆青釉作品成交记录很高。在近几年的市场上,至少有19件豆青釉瓷器的成交价高于100万元。其中2004年在香港出现的清雍正豆青釉双龙耳大瓶就以1864.3413万元成交,其后香港2005年以1176.1760万元成交出一件清雍正豆青釉浮雕兽面饕餮纹天球瓶。
乾隆豆青釉瓷器的成交价格:
清乾隆 豆青釉浮雕瑞蝠双成交价8860万 2013-10-08
清乾隆 豆青釉开光山水成交价4068万 2013-06-23
清乾隆 豆青釉葫芦瓶成交价1437.5万 2011-05-23
清乾隆 豆青釉印花仿青铜成交价1265万 2011-06-08
清乾隆 豆青釉弦纹蒜头瓶成交价1265万 2011-12-18
清乾隆 豆青釉浮雕暗八仙成交价632.5万 2013-12-08
清乾隆 豆青釉描金粉彩包成交价425.5万 2013-06-23
清乾隆 豆青釉粉彩松竹梅成交价425.5万 2013-06-04
豆青釉瓷器的鉴定方法
冬青釉的颜色是造出来的,在自然中看不到
冬青釉的颜色是主观创造出来的一种颜色,我们在自然中看不到。在青釉上描金,是为了显得富丽堂皇。中间开光的主题画的是山水。船上的两个人虽然画得很小,但是彼此有交流。我们能从细部看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以及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祥和。
这是一件乾隆时期的官窑。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个类似的壁瓶,两件非常相像,只有纹饰有一些不同。南京博物院那一件,中间开光写的是御制诗,这件开光是山水。无论是字还是山水,都表达了当时人的一种追求。
马未都评:乾隆时期的烧造了很多精美的瓷器,其中有一件非常著名,它把乾隆时期的多种工艺集于一身,名叫各色釉大瓶,俗称“瓷母”。
从上到下,这件大瓶包括松石绿、胭脂红地彩粉、仿景泰蓝、仿哥釉、青花、金彩、仿松石釉、窑变、斗彩、豆青釉刻花、霁蓝描金、粉彩、绿釉、珊瑚红地描金、仿官釉和褐彩描金,共16种。
《陶成纪事碑》中记载,雍正年间共有57个陶瓷品种,这上面就用了16个。今天把它当作艺术品来看,可当时烧造的时候可是非常困难的。就像要把窝头、馒头、发糕、花卷、包子等一屉蒸出来,其实不太容易实现,因为每种食物熟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如果把它们搁到一起蒸,窝头还没熟,馒头早就蒸开了花了。
烧造瓷器也有这个问题。瓷器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窑变、豆青釉、青花釉、青花都是高温釉,而粉彩、松石绿都是低温釉,必须两次入窑才能烧成,这当中就会有温差。要在最好的位置上把它们的顺序排出来,最后把它烧成,这个过程非常不容易,体现了当时高超的技术。
清代豆青釉的特点
豆青釉是青釉派生釉色之一,起源于宋代的龙泉窑。明以前微近黄色,至清代纯近绿色。其釉色为青中泛黄,釉面光泽比粉青、梅子青弱。明代豆青色釉烧制水平趋于平稳,基本色调仍以青中闪黄为主,而青色比以前淡雅。清代豆青釉淡雅柔和,色浅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绿中泛黄,釉面凝厚。由于历史的原因,唐宋之物甚为罕见,以清代传世品较多。明代印盒多为铜制,圆形,面微凸起。铜鎏金嵌金丝印盒,盖面有嵌镶的纹饰,子母口,其体形虽小,但作工颇为精湛。
近日,一只清乾隆花瓶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出8860万港元,创下清代单色釉瓷器拍卖纪录。
据悉,豆青釉浮雕瑞蝠双鱼百寿图如意耳瓶是“古城雅韵:京都珍藏清代御瓷”专场拍卖中6件拍品之一,被一位电话竞买人拍下,成交价高出估价1500万港元数倍。
清代豆青釉淡雅柔和,色浅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绿中泛黄,色深如翡翠,釉面凝厚。清代豆青釉也常作地色,在豆青上加彩二次入窑烧成,淡雅的釉色衬托下的色彩,更加艳丽妩媚。清代中期以后,豆青色釉还有的在素胎上勾勒出纹饰轮廓线,施以豆青釉,然后入窑烧造成凸起的纹饰。豆青釉透明度不及白釉,故豆青釉青花的效果也不及豆青釉釉上彩效果好。
清代豆青釉因为它属民窑器,制作精致,特别是造型规整,这是乾隆时期瓷器的一大特征。清代康、雍、乾时期是瓷器烧制的高峰,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重要位置,无论是胎、釉、造型还是纹饰工艺水平都相当高。特别是乾隆时期,瓷器胎质细润,造型比例适宜,外观优美,虽然其秀雅不如雍正瓷,坚硬不及康熙瓷,但其釉面光润肥腴,该器釉面淡雅柔和,如玉似冰,纹饰图案细腻有层次感,白花堆粉较厚,绘画精致,可谓一丝不苟。足底处理也很规矩,足脊滚圆。
清代烧造豆青釉的同时,还在釉上施以各种色彩入窑二次烧造,淡雅的釉色衬托下的色彩,更加艳丽妩媚。清代中期以后,豆青色釉还有的在素胎上勾勒出纹饰轮廓线,施以豆青釉,然后入窑烧造成凸起的纹饰。豆青釉透明度不及白釉,故豆青釉青花的效果也不及豆青釉釉上彩。
看过“豆青釉瓷器知识“的人还看了:
1.豆粕期货知识
3.古瓷器基础知识
4.青花瓷瓶阅读答案
5.瓷器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