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知识百科>百科知识>

脖子最长是什么动物

巩诗1分享

  脖子人人都有,但是长度形状不不一,小的时候觉得长颈鹿的脖子是最长的,今天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世界上最长的脖子的动物,欢迎前来阅读。

  世界上脖子最长的恐龙

  马门溪龙, 1957年在四川合川县境内发现的,这种恐龙是世界上脖子最长的恐龙,它的颈部长达9米,是长颈鹿颈部长度的3倍。而且现生的哺乳动物,包括长颈鹿在内,都仅有7个颈椎,而马门溪龙却有19个颈椎。

  马门溪龙生活在1.3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属于蜥脚类草食性恐龙,它全长达22米,专家通过分析确定它生前体重可达40-50吨。马门溪龙的骨骼化石最早是在我国挖掘出来的,也是由我国最早进行研究的。

  关于它名字的来历还有一个小插曲:我国第一具马门溪龙骨骼化石是1952年在四川宜宾的马鸣溪渡口发现的。当时,那里正在修筑宜塘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意外的发现了一具并不十分完整的恐龙化石,后来运往北京由杨钟健教授对它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发现地将它命名为马鸣溪龙,但是由于杨教授的口音,别人误将马鸣溪龙听成了马门溪龙,于是这个名字便被记录并沿用下来。

  世界上脖子最长的长颈鹿

  长颈鹿是地球上最高的陆地动物,成年长颈鹿的身高约为5米左右,可以轻而易举的吃到高大树木上的树叶。那么,长颈鹿如此独特的身态是怎样演化产生的呢?

  笔者以为,自然界中每一种有具体性质和形象的事物,都必然有起始的时刻和消亡的时刻,某一事物每一种具体性质和每一个具体形象,也都有必然起始的时刻和消亡的时刻。显然,长颈鹿那独特的身态应该是由普通形态的始祖鹿演化而来的。

  研究发现,生物群体中的每个个体之间,包括同胞胎个体之间,即使其遗传基因没有发生突变,其身高、体重和身体各个器官的尺寸、形态,以及视力、嗅觉、听觉等能力的大小,必然会存在着一个分布范围,这种变化与包括遗传基因在内的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是由遗传基因引起的变化,我们称之为遗传基因量变。与偶然出现的遗传基因突变不同,遗传基因量变必然存在于包括同胞胎个体在内的每个生物个体之间。

  由于遗传基因量变必然存在于包括同胞胎个体在内的每个生物个体之间,故长颈鹿的祖先——始祖鹿个体之间也必然存在着遗传基因量变。在整个始祖鹿群体中,总有一些个体的身高由于遗传基因量变,造成其身高要大于始祖鹿的平均身高。由于在身高上存在着由遗传基因量变导致的差异,那些身材相对较高的始祖鹿个体在树林中获取高处的树枝和树叶时,就会比身材相对较低的始祖鹿个体占有优势,而身材相对较低的始祖鹿如果采用低头吃草的方式获取生存资料,则会略优于那些身材相对较高的始祖鹿个体。于是,每当进入食物较为短缺的季节,竞争行为会引发始祖鹿群体中出现生存方式的分化,某些身材相对较高的始祖鹿会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趋于在森林里吃高处的树枝和树叶,而不是在低头吃草。而身材相对较低的始祖鹿也会顺应自然,趋于去吃地面上的干草,或者是迁徙到有水草的地方去生存。上述生存方式的变化会导致鹿群开始按身高产生分化,那些身材相对较高的始祖鹿会趋于生活在森林附近,主要以吃高大树木上的树叶为生。而身材相对较低的始祖鹿趋于生活在草地附近,主要以吃低矮的植物为生。

  始祖鹿出现按身高分群,又会造成始祖鹿生殖行为开始按身高分化。那些身材相对较高的始祖鹿个体由于都在同一个群体里,彼此更为接近,其生育的后代的平均身高自然要远远大于身材相对较低始祖鹿群生育的后代的平均身高,于是,长颈鹿演化的第一步就这样迈出了。

  只有确定了生存方式,才能确定自然选择的标准。当那些身材相对较高的始祖鹿愈来愈开始依赖吃高大树木上的树叶为生后,自然选择的标准也就愈来愈明确了。

  在确定了生存方式的基础上,自然选择开始成为推动始祖鹿分化的直接动力。显然,身材较高的始祖鹿群体中,还会有因遗传基因量变导致的身高、体重和身体各个器官的大小,以及视力、嗅觉、听觉等能力存在一个分布范围的现象,甚至也会有身材相对较低的始祖鹿由于偏爱吃树叶而坚持混迹于相对较高的始祖鹿之中,但这并不影响自然选择的方向。始祖鹿群中那些身材相对更高的个体,由于在食物较为短缺的季节能够独自吃到更高处的树叶,其营养供应相对较为充足,身体的发育速度、健壮程度、抗病能力和生育能力显然会优于吃树叶的始祖鹿群中那些身材低的个体。由此导致它们的后代的发育速度、健壮程度和抗疾病能力等,显然也会优于吃树叶的始祖鹿群中那些身材低矮的个体。而那些坚持以树叶为生,又身材相对较矮的始祖鹿,则由于无法吃到更高处的树枝和树叶,难免会处于忍饥挨饿的不利状态,从而有可能导致其自身以及其后代发育速度、健康程度和抗疾病能力降低,并由于饥饿、疾病、天敌捕杀等原因而逐渐被淘汰,自然选择作用的结果是造成依赖吃树叶为生的鹿群一代又一代地趋于高大化,并使得依赖吃树叶为生的始祖鹿后代的遗传基因量变在自然选择因素的影响下具有了方向性。依赖吃树叶为生的始祖鹿后代的遗传基因,在自然选择因素的影响下,连续不断的朝着提高生存力的方向快速的定向量变,最终会导致其遗传基因在自然选择因素的影响下一次又一次的朝着提高生存力的方向发生定向质变,并最终使吃树叶的始祖鹿演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长颈鹿。

  毋庸置疑,在确定了生存方式的基础上,自然状态下随机发生的遗传基因突变也是一个可以影响始祖鹿身体形态演化的重要因素,假如偶然出现的遗传基因突变是造成吃树叶的始祖鹿的身体朝着有利于其吃到更高处树叶的方向变化的话。但偶然出现的遗传基因突变对生物生存力的影响通常是随机的,其中持续朝向有利于始祖鹿后代提高生存力的遗传基因突变发生的几率非常之低,不影响或者不利于始祖鹿后代生存力提高的遗传基因突变发生的几率反而相对较高,而持续朝向有利于始祖鹿后代提高生存力的遗传基因量变,则是必然存在于始祖鹿后代之中。因此,在自然状态下随机发生的遗传基因突变对始祖鹿演化为长颈鹿的作用,要远远小于遗传基因量变在自然选择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朝着提高始祖鹿后代生存力方向定向量变以及由此导致的定向质变的作用。

  由于遗传基因量变必然存在于每个始祖鹿后代身上,导致始祖鹿到长颈鹿的演化过程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完成,故进化史上处于过渡状态的长颈鹿的存在时间也相对较短,因此造成现在很难发现那些处于过渡状态的长颈鹿的化石。

  顺便指出,地球上还生存着许多种与长颈鹿有着共同祖先的食草类动物,它们并没有因为身材相对较矮而被淘汰掉,其原因在于自然选择的标准是由生存方式决定的。生存方式不同,自然选择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358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