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知识百科>百科知识>

中国最长的村庄名称

巩诗3分享

  我们都看过各种各样的村庄名字,在中国最长的村庄名字你知道么?下面让学习啦小编为你介绍。

  隶 属 :杜楼镇孟窑行政村

  地 址 :萧县县城西南约10公里处

  历史名人 :闵子

  中文名 :车牛

  百科名片

  杜楼镇

  后人为了纪念闵子的孝行,将鞭打芦花这个山坡上的“杜村”改名叫“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更名源于孔子高徒闵子骞的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今人为图方便,简称“车牛返村”。还把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日(闵子骞的生日)定为古会,在“鞭打芦花车牛返”处逢会三天,引来方圆几十里的群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车牛返村延续的2000多年古会,在“”中作为“四旧”而被废除。为弘扬中华孝文化,纪念孝圣闵子骞,从(农历)二零壹三年起恢复正月二十四古会,会期从正月二十二日至正月二十五日。

  基本概况

  村名由来

  说起“孝哉闵子骞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这个村名的由来,还与闵子有着密切的关系。

  闵子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后迁居宋都相邑(今淮北市相山)东(今闵贤集),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闵子秉性敦厚,刚直不阿,以德名于世。

  相传闵子少时丧母,父续娶姚氏,生二子,名闵革、闵蒙,继母偏爱己生。某年暮冬,其父驱车外出,命三子随从,闵子骞赶车。行至萧县城西南一个村庄,天气骤冷,朔风怒号,大雪纷飞,闵子骞颤抖不已,鞭坠于地。父怒,以鞭击之,衣破芦花飞扬,其父惊奇不解,又撕开其弟闵革、闵蒙衣服,尽是丝絮,这才恍然大悟,始知后母虐待子骞。遂勒车返回故里,决意休去后妻。为使家庭不致破裂,闵子骞跪而求之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其父听闵子骞言之有理,方罢休妻之事。后母闻之,深受感动,愧疚不己,自此痛改前非,待三子如一,终成为慈母。为此,孔子感而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与其父母昆弟之言”。意思是,闵子骞真是个孝子啊!他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让别人对他的父母兄弟都没有不好的闲话。

  明朝尚书李化龙也敬仰闵子之德而作诗颂曰:“闵子祠堂官道西,芦花满地草萋萋。阶前几棵长松树,不是慈乌不敢栖”。

  后来,人们将其故事纳入二十四孝,至今当地还流传着一首民谣:鞭打芦花车牛返,仁义道德最为先;夫休后妻儿救母,子骞美名代代传。并编成戏剧广为演唱,遂使闵子之孝名扬天下。

  元大德年间,乡人又在该村增建“四贤祠”,分别祭祀闵损、颛孙子张、颜子柳和孟子以作尊贤崇儒,彰显孝道,自此,该村又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的良好基地。

  萧县的“鞭打芦花处”是二千多年前,人们为了纪念孔子的七十二贤弟子其中的闵子骞忍受痛苦和屈辱孝敬后母而立的石碑,是历代宣传孝道的重典型,是孝文化的基地,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2005年9月,鞭打芦花车牛返遗址被萧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萧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被公布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规划建设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孝文化的传统美德,为后人树立孝文化的典范,促进构建设和谐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筹备在中国安徽萧县建立“中国百孝文化园”,利用杜楼镇车牛返村的自然资源的人资源,扩大“鞭打芦花”的建设规模,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百名以上孝子孝女的典型,使其扩大建成为全国孝文化教育基地和旅游基地。

  利用杜楼镇车牛返村的山森、山坡的荒废山地200余亩。其中以现有的“鞭打芦花处”石碑为中心,向周边扩展,恢复“四贤堂”、“鞭打芦花”碑坊,圣旨碑等古建筑物用山地40亩,新建“中国百孝碑廊”占地120亩,新建中国百孝展览馆占地10亩,新建敬老院占地20亩,门面及停车场发仿古建筑物为主题,体现中华民族古代建筑风格。

  文物遗址

  中西合璧汉墓

  在2007年村民们在车牛返山南巁山地取土时偶然发现一座千年古墓。经初步挖掘、清理,文物专家根据墓葬形式、画像石图案、墓志铭等推断,这是一座汉末的古墓,且墓主身份较高,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经过5天的抢救性挖掘清理,考古人员发现古墓共有主室1个、侧室2个、耳室1个,并配有前厅和中厅。墓室西壁刻有青龙、白虎、翼马等象征太平盛世的祥禽瑞兽,而东壁则刻着“百戏图”。目前,共出土文物28件,其中,汉画像石10块,青瓷14件,青铜器2件,铁器2件。

  千佛禅寺

  千佛禅寺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寺庙遗址内石碑众多,字迹秀丽清晰,民国年间雕刻千佛禅寺石牌坊(刻于民国三十年),虽经历尽沧桑可依然清晰可见。

  乾隆御笔圣旨石碑

  乾隆圣旨碑刻于大清乾隆三十二年二月十三日,上有记录关于设立本寺庙的重要信息。

  鞭打芦花处石碑

  在村东头山脚下鞭打芦花处立了一块石碑,由李恒章撰文、王兆敏书丹、蒋相帆刻石、杜长耀竖碑。碑文为:“孝哉闵子!人无间言,必在汶上,忠操靡坚。哀之今人,忠孝荡然。求则得之,效法前贤。”此碑损坏后,后人又在原址上重立一碑,上刻“鞭打芦花处”(此碑刻于民国乙卯年),至今保存尚好。

  四贤祠

  明嘉靖十三年,为纪念闵子骞、颛孙子张、颜子柳,唐代封萧伯三人。知县朱同芳在白茅山建三贤堂,孟子后裔于元大德初由邹县迁萧,为把祀奉孟子后裔于车牛返建四贤词,以作尊贤而张读书之风,今祠堂已毁。

  历史名人

  度愚和尚

  据《度愚和尚传》,度愚,萧县车牛返人,俗姓杜。姑母为尼僧,鼓励度愚自幼钻研佛经。度愚先后求学于南京宝华山、浙江天台山、镇江金山寺和扬州高旻寺,“律、教、禅、密、净,彻底贯通”。顺治八年,度愚前往瑞云寺,艰苦创业,开十方丛林,春冬依律传戒,凡四十余年经营,号称“中兴”。度愚方丈,学贯禅教律净,瑞云中兴,当与此不无关系

    32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