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面试时难免会遇到HR问到自己之前工作的伤心往事,其中最大的挑战困难更是套路中的套路。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工作中最大的挑战,希望能帮到你。
工作中遇到最大的挑战
“以往的工作中,你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困难是什么?”
有的候选人听到这个问题会考虑很久,因为很多人是没有习惯做总结的。并且一般人都会认为我们在面试的时候应该只说“优点”,不说“缺点”只说“成绩”不说“挑战”。
其实这个问题,面试官想知道,您是否有合理的自我认知,面对挑战的时候是否有足够的情商与逆商。也就是您面对挑战的态度与应对策略是如何的。事情的最终结果反而没有那么重要。如果您成功的克服了困难,面对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顺利完成,这当然很好。但是如果事情最终由于外界因素没有解决,而您从中获得了经验,并且可以清晰的总结出来,也是很好的。
比如说,如果您是个传统的会计,不善言谈,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做账务的工作。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者由于职责改变,您需要给上百人的销售团队做差旅费报销政策的培训。对于您而言,这个就可以是个挑战的例子。面试官希望听到的是您作为一个不善言谈的人,是如何主动提高自己从而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的。(可以采取的行动包括:和老板学**经验,了解老板对培训效果的期望;和销售人员提前沟通,了解他们最有兴趣的地方;学**演讲技巧;找财务同事帮忙提前彩排等等……当然,如果行业比较敏感,也可以强调一些合规方面的要点~)
再比如,公司做某个项目需要您和身处美国的美国同事一同完成。语言,时差这些都可以造成挑战。系统上线,老板/同事频繁变动,公司改制,公司并购,资产拆分,组织架构调整,税审,内审,外审,海关质疑等等等等,都可以作为您以往挑战/困难的例子。
关于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些建议,供参考:
困难/挑战,说明是您能力或者性格上面相对薄弱的地方,因为如果您可以轻而易举的把事情解决,对于您来说就算不上困难/挑战。回答的时候,重点谈在过程中的自发的努力与自我成长的过程,不要浪费太多时间强调困难本身,把背景简单介绍清楚就好,叙述要分清主次。
自信,平和的回答这种问题。真的有候选人会认为面试官处心积虑的问自己的不擅长的方面是诚心找自己难堪的。或者真的有候选人提到自己以往的困境会依然怨天,怨地,怨别人的。记得,面试官只想知道您的能力是否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和您无冤无仇,没有必要刁难您。但是他们也不想听你诉说您的苦难历史,因为这与面试目的无关,是浪费大家的时间。
了解这家公司的基本情况。有一些与岗位职责上明确提出的能力要求相关的部分,要慎重一些。比如,对于成熟的德国公司,您说您以前碰到过的挑战是没有清楚的岗位描述,您自己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了解岗位的要求,老板的定位等等。这个面试官会觉得没问题。因为大多数德国公司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您这么回答,把自己曾经的努力,积极主动的态度,表现出来就好。但是如果您应聘的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法国公司,还这么说,有可能就会有问题。因为公司文化可能就要求大家都很灵活,出了一个您这种特别较真儿的,有可能无法融入公司。
困难无大小,但是要和您的工作经验,应聘的职位相符合。不同级别,不同岗位,要求的能力是不同的。比如您如果应聘的是个普通会计岗位,您说你在跨部门合作的时候遇到挑战,因为采购部的同事不配合。您在此过程中,积极和采购部同事沟通,让他们了解设置标准采购价格的意义,同时及时和您的经理汇报进展,这个回答就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您应聘的是要求十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财务经理的职位,还用上面的例子来回答,可能就会不妥。因为对于普通会计,跨部门合作感到困难,但是自己愿意积极改变这种状况,这是好的。对于财务经理而言,跨部门合作能力是岗位任职基本要求之一。如果您说对于您而言,这个还算是个挑战,面试官可能就会给比较低的分。
人无完人,不要说您从来没有面临过挑战,没有碰到过困难。那只能说明您对工作不够用心,或者对自己一无所知。这是最糟糕的答案,没有之一。
工作的原因
你为什么而工作? 调查揭示中国人奋斗动机 工作,还是工作。一年到头,一天到晚,工作占据了我们最多的时间,甚至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人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工作,在工作中最看重的又是什么呢?2005年3月~4月,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与新浪文化、雅虎财经等媒体合作,通过在线调查的方式,开展了一项题为《2005年·你为“什么”而工作》的调查,截至4月20日,共收到7632份有效问卷。
调查显示,“被人尊重”得到了78.3%公众的认同,成为最被看重的工作价值观。分别有超过七成受访者表示希望“自己在工作方面有影响力”(76.6%)、“工作对个人成长有帮助”(74.4%)、“工作上有成就感”(73.1%)和“工作能够得到认可”(72.9%)。
调查发现,女性、年轻人、普通员工以及在国有企业工作的人,在对工作价值的判断上更注重“自己的工作能否得到认可”。而男性、年长者、管理者以及在民营企业或外企工作的人则更关注自己“对工作是否有足够的影响力”。此外,年轻人更看重“工作对个人成长是否有帮助”,年长者对“工作上的成就感”更为重视,而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的人则希望“工作稳定”。
调查中,研究人员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根据工作价值观的不同把国人分成六类:工作满足型、理想主义型、安逸享乐型、随波逐流型、回报驱动型以及创业型。
分析发现,30.3%的被调查者属于“理想主义者”,他们对工作条件、工作活动、工作回报以及工作上的尊重与影响力都非常注重;22.4%的人属于“创业型”,他们对于工作条件少有挑剔,希望从事有意义和有成就感的工作,能有足够的自由与影响力来把工作做好;22.1%的人属于“回报驱动型”,他们看重工作所带来的回报,这种回报包括物质上、精神上等各个方面。
有3.3%的女性属于“理想型”,而男性中这一比例只有7.3%。相反,“创业型”的男性占30.3%,女性只有19.1%。此外,“安逸型”女性的比例也超过男性,这表明女性更希望工作稳定,不需要加班加点,工作时间安排能符合她们的个人需要。
比起年长者(19.8%),更多的年轻人(24.3%)属于“创业型”,而学历越高者,越注重“创业”与“回报”,学历越低的人越看重“安逸享受”,越容易“随波逐流”。
在外商独资企业工作的人中,“理想主义者”(35.5%)的比例是最大的。民营企业中,“工作满足型”(8.5%)和“创业型”(26.4%)的人数比例最高,而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中,“安逸享受型”(17.8%)和“随波逐流型”(8.8%)的人相对较多。另外,还分别有22.7%的国有企业职工和22.4%的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职工属于“回报驱动型”。
工作的态度
将本职工作做到极致
第一次就将工作做到极致,无可挑剔。每次这样去要求自己,能力才会快速得到提升,而且工作质量会超常规得到突破。做完一项工作反问自己:“这项工作自己做好了吗?真的满意了吗?这个工作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吗?它就是自己能力和水平的全部展现了吗?”。如此不断自省,就会发现自己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和别人拉开距离,与此同时,职业素养和内涵也会超出别人几个档次。
有效率讲效益地工作
每个人都能公平地享受一天24小时。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决定自己的行动,创造出成果。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一分也不少一秒,为什么做得不比他人好,做得不比他人快?是因为没有做好时间管理,没有做到有效率讲效益地去工作。
工作是有方法的,方法是千变万化、不拘一格的,每个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思路。而找到这一方法和思路的唯一途径是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从他人经验和自我实践中不断摸索提升,最终实现独一无二的工作模式。
接到一项工作的时候,能快速反应:依照现有条件和自身能力,自己能在多少时间内完成,最多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多少量?每天进步一点点,最终就能实现不仅有钱还会有位,那个时候,自身的价值也就得到了体现,从而可以进入下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体验了!
学会正确地工作
不仅科技要创新,做每项工作都要具备创新的思维,接到一项新任务的时候,头脑里必须跳出5W和2H,即:
What:弄清楚这是一项怎样的工作,要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和概念。
Why:做这项工作的目的意义是什么,领导为什么选择我去做这项工作?
When:这项工作要求在什么时间内完成?
Where:完成这项工作的地点在哪里?
Who:哪些人员参加此项工作,谁是负责人?
How:用什么方法去完成这项工作?
How much:完成此项工作的资源支持是什么?控制在多少成本内?
什么是效率:今日事今日毕。
什么是执行力:马上行动,直至成果。
反对拖延、拖沓以及事后找借口的行为!
猜你喜欢:
1.公司会议开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