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知识百科>百科知识>

比较大小乘佛教的区别

肖阳分享

  大乘佛教,小乘佛教,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吧,你知道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下面就让学习啦小编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吧,希望大家喜欢。

  乘和小乘的区别

  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这是大乘思想,特别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在修行目标上,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

  小乘偏于自度,大乘不仅自度而且还要度人,大小乘的持戒的意义上也不一样,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佛教,本分有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原始佛教又称为小乘佛教,后期佛教又称为大乘佛教。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是由於听法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

  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着佛法而解脱,不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

  也既是说大乘、小乘,乃是一种比喻。大乘喻能渡无量众生。小乘喻渡少数众生。大乘与小乘的分别是觉悟境界高低的差别。

  然后在泰国、缅甸这样子地方一些学佛的人,他原本这个传下来的佛教是小乘佛教,但是因为这个人他自己发心的原因,原本是小乘佛教的佛教,在他那里有可能已经不是小乘佛教,已经是大乘佛教。这都有可能的。所以我们没办法说哪里是大乘佛教,哪里是小乘佛教。这个是最早的时候传播下来的时候,就是这样子,小乘佛教传播什么地方,大乘佛教传播什么地方,但是最终真正的大乘和小乘还是修行人自己的发心或者是他的动机,或者他的学佛的目的来确定他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的区分

  这当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的不是他的传承,也不是他的师父,也不是他佛教的内容,而是他的目标,他为什么要学这个?比如说小乘佛教里面讲的有些内容,如果是以大乘佛教的,以这个菩提心的基础修小乘佛教里面讲的,比如说我们在南传佛教,小乘佛教,一般从大乘佛教,就讲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但是从南传佛教本身他不认为它是小乘佛教,它不会说南传佛教是小乘佛教,然后北传佛教是大乘佛教,它不会,这种词汇是大乘佛教后来的一个称呼,实际上小乘佛教它不会给自己说是小乘佛教。

  那南传佛教也好,从大乘佛教的角度讲叫小乘佛教也好,它的修行的次第,有一本南传佛教的法师写的叫《清净道论》,那个是他们比较重要的一个修行的一个论典,如果某一个人以菩提心的基础上修《清净道论》,原本是南传佛教,也就是所谓的小乘佛教这样子的经典,那这个变成什么样子呢?他的动机是大乘佛教,他学的是小乘佛教,混在一起,那最后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还是大乘佛教。为什么呢?就是我们刚刚提到在大乘、小乘这个当中,这个区分这个分别当中,就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不是他的教义,而是他的目的或者是他的发心。

  然后比如说藏传佛教的密法或者说汉传佛教像禅宗这样非常高端的佛教的课程,大乘佛教的课程,如果是为了自己,就像我们昨天讲的出离心的基础上,而且出离心仅仅就是为了自己的出离,还没有考虑更多众生的出离,这样子的动机去修禅宗,那这个叫做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就叫做小乘佛教。很多人不理解,怎么可能禅宗是小乘佛教呢?禅宗他原本当然不是小乘佛教,他是大乘佛教。但是禅宗变成大乘佛教,也就是说大乘佛教要变成大乘佛教,他也需要一个前提的条件,前提的条件就是有菩提心的基础,他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大乘佛教。如果没有菩提心的基础,那他就不是大乘佛教,包括密宗,我们藏传佛教里面讲的,比如说大圆满、大手印、时轮金刚等等这些密法,如果是以自己的,昨天我们讲的这种人天佛教为了我现世生活当中,为了健康长寿、工作顺利,或者是说为了下一生我能够更好地回来做人或者做天人,以这样子的动机,以这样子的发心去修大圆满,那他是什么呢?他根本不是解脱道,而是世间法。他就是人间,他就是人天佛教,他就变成人天佛教。为什么呢?这个内容,我们所说的内容是大圆满,但是我们为了什么修呢?就是为了现实生活当中的利益而修,所以他给我们带来的这个结果是什么?也就是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利益,我们根本没有考虑解脱,根本没有考虑利益众生,这种前提下修大圆满也好,修什么也好都是他的修行的结果是以我们自己的发心来决定,而不是他佛法本身来决定。

  所以学佛的时候,就是有三个问题,就是有三个要点,就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是什么?第一个,发心。我今天修大圆满也好,修《清净道论》也好,烧香拜佛也好,它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目的是你想得什么,想获得什么?这个发心是最重要的,这个发心会决定以后所有的问题。

    2876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