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知识百科>百科知识>

扇子的使用方法及主要用途

树源分享

  扇子是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扇子的出现。生活中的扇子也有一定的使用方法。下面学习啦小编就给大家介绍擅自的用法。

  扇子的使用方法

  扇子一般是用来扇风祛热的,但仔细想来,扇子似乎不只是用来扇风祛热的,它还应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用途。

  诸葛亮喜欢手执鹅毛扇。羽扇纶巾,很儒雅。扇子轻轻一摇,就有了计谋。自打诸葛亮喜欢用扇子以来,许多谋士、幕僚也就喜欢用扇子了,扇子一时成为儒雅智慧的象征。清朝时,纪晓岚就经常摇着扇子吟诗做对子,好像扇子一摇就生出了妙语佳段。滑稽的是许多文人为了用扇子做秀,常常不分季节地拿扇子,这样就有了很多“穿冬衣,摇夏扇”的人。

  一些小说、演义里头,扇子还可以用来做兵器。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中就常常有它们的身影。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能制造龙卷风,孙悟空都奈何它不得。还能灭火。有人考证,铁扇公主的扇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灭火器。济公也有一把扇子,蒲扇,破的。在济公手里,这把蒲扇跟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一样,不是用来消夏的,是一件法器,可以御敌于千里之外,有非凡的神力。

  看某些电视剧,若留心观察,你也许会发现,汉奸、地主老财家的帐房先生也喜欢用扇子,插在后脖颈上。这些人爱执折扇,竹骨油纸做的。但他们似乎很少用它来扇风,倒很像他们的一条人造的尾巴。只是这尾巴不是长在屁股上,而是长在后颈窝里,滑稽之至。

  古代小姐、贵妇,也喜欢扇子,她们喜欢用绢宫扇、纨扇、罗扇(统称团扇)。形状多为圆月形。最好有樟木或者檀木的体味儿。京剧《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就爱用扇子,却是折扇,绢面竹骨,上面有大团的牡丹。贵妃喜欢拿大折扇,想是体型庞大又太膏腴了,需要拿大扇子来招风祛热的缘故吧。为什么不用蒲扇?蒲扇太老土,不符合她的身份,那种绢宫扇,则过于精巧,风力又太小,不能解她的风之“渴”。当然,多数小姐都是借扇掩面而笑,突出自己的美。

  古代,最喜欢用扇子的人其实是书生,特别是像唐伯虎、郑板桥一类的有点书法、绘画、文字功底的秀才。他们喜欢舞文弄墨,显露风雅。还喜欢拿有题字的扇子跟香闺里的小姐们交换绢帕、汗襟儿,当作定情信物。所以扇子在古代的书生小姐手里,更像一种调情物。

  现如今,最喜欢拿扇子的有四种人,一说书人二说相声的。像田连元郭德刚,一上台卖弄嘴皮子,就会手拿一把折扇。不是扇风,是作为一种道具。相当于过去艺人登台时用的醒木。三是下棋的。我常在电视上看见聂卫平马晓春柳大华下棋的时候手拿折扇。偶尔展开扇扇。大冬天也如此。他们似乎是在学诸葛亮,以为扇子有助思考。四是文人、书画家,他们自然是在仿古,效唐寅、朱耷之流。

  扇子的历史发展

  扇子最早称“翣”,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起初不是用来纳凉的,而是一种礼仪工具。扇从地位和权利的象征转变成为纳凉、娱乐、欣赏等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扇子谣】扇子扇,有凉风,天天在手中;有人问我借,等到明年冬。

  古扇源流

  扇子起初是一种礼仪工具,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而使用的。

  扇子本是实用之物,以其轻薄而面积大,可扇风取凉。中国一向有在日常器物上施以装饰的传统,于是扇柄扇骨上有雕工,扇面正反上加书画。较早的雕工书画多由普通匠人完成,慢慢地各种有才华富想象的艺术家也来参加,扇子也就此演变成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使人顿生爱羡之心、宝藏之意,成为今天集藏的一大门类。

  中国扇子的起源很早,商代就有扇的雏形。

  中国古代扇子的种类非常多,但真正被藏家所垂青的,只有折扇和团扇二种。

  折扇一名“折叠扇”,又名“聚头扇”。折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故又称“撒扇”。折扇产生时间虽较迟,其重要性却极大。它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宠物,所以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团扇产生远早于折扇,因形状团圆如月暗合中国人合欢吉祥之意,又名“合欢扇”。又因其由丝织物制成,故又称“纨扇”或“罗扇”。更由于唐人王建《调笑令》中的名句“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而产生了“并面”、“便面”和“障面”的雅称。

  明代是折扇流行的开始,这或许是由于永乐时期明成祖的倡导。近代明代藩王墓出土物中折扇不少,可与上述记载相印证。折扇制作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分布,以地名人名著称的就有杭扇、曹扇、川扇、歙扇、弋扇、潘扇、方扇、黄扇、青阳扇、溧阳歌扇、丰润画扇、武陵夹纱扇、金陵柳氏扇、尹氏纸麦扇、吴扇等繁多的名目,也有以功能用途分的春扇、秋扇和靴扇等品种。扇股扇面的制作日趋精良,且各有名家;扇面书画广泛流行,在文人雅士中得到认可。如果说折扇源于日本的话,此时已真正汉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清代是中国折扇大发展的时期。扇子在文人官员间的使用更加频繁。扇子不仅是用以生风凉的工具,也不仅是一种艺术品,它成为一种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征,成为他们社会角色的道具。不仅是夏天,就是在天气凉爽的季节,手执一扇,打开收拢,或佩挂在身,或藏于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绪交流的意义。不仅是文人,不仅是男性使用折扇。从文人书画扇这一主流,分出以黑纸扇、游鉴图扇和戏画扇为典型的工艺扇,以及女用的米扇。从扇本身出发,又有了扇袋、扇坠和扇盒等附属的工艺品。扇子还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欧洲。乾隆时期,广州的商人曾专门生产适应欧洲贵妇趣味爱好的象牙折扇。折扇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民国时,折扇保持了它在中国艺术上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没有什么超出前代的,而值得一提的创新是集锦扇。在此之前,虽然也有多人在同一扇面上合作绘画,或分段书写各自署款的扇子,但集锦扇却是将扇面空间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分割,然后由多名书画家分别作书绘画。从最少的两人组合开始,到多至十余家合作的集大成之作,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在扇面上作画写字,在三国时就有,据《晋书》记载,王羲之为蕺山老姥题扇的故事。在扇面上作书绘画历来被人们所喜爱,所收藏。由于扇面形态独特,文人墨客苦心经营,别出心裁,依据扇面形状绘制出千姿百态的图画,抒发出令人赏心愉快的语言诗句。当今书画藏品中的历代名人佳作以成扇或扇面形式的作品数量不少,成了书画艺术的珍宝。

  在折扇上写字作画并非易事,由于扇面的形态不同,高低不平,材质多样,要在上面创作出气势贯通,潇洒流畅,令人赞美的作品,确实需要精心设计,耐心经营,反复实践才能达到,从古人的经验中我们看到较多的有如下几种章法设计:一是一行长一行短的章法,如图1,这种形式使用行草书体最为适宜,可以收到气势流畅,磅礴大气,美不胜收的效果。二是行行字数相等的章法,如图2中国将军书画网),这种形式适宜使用隶书、楷书,显出古穆朴实、清雅遒劲、厚重耐看的效果。使用篆书、甲骨等也很耐看。(如图2 中国将军书画网)三是一字成行的章法,这种形式适合写大字,书体不限,沿着折扇弧边书写,在下面留下一片空白,显得空灵、自然、大方、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以上三种形式的章法,都是沿着扇面的弧边书写成弧形的,今人也有别出心裁的,在扇硕中部排成平行四边形(或圆形)的形态,吾以为这种形式虽不够自然但只要安排得当,特别是安排好落款和印章,同样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关于团扇(即圆形镜面)的书法创作,比起折扇要自由一点,可以沿圆形布满扇面,也可取中间排列成方形,也可半方半圆,也可只写一个单字,也有一番韵味。

  扇子的相关用途

  扇子一般是用来扇风祛热的,但仔细想来,扇子似乎不只是用来扇风祛热的,它还应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用途。

  诸葛亮喜欢手执鹅毛扇。羽扇纶巾,很儒雅。扇子轻轻一摇,就有了计谋。自打诸葛亮喜欢用扇子以来,许多谋士、幕僚也就喜欢用扇子了,扇子一时成为儒雅智慧的象征。清朝时,纪晓岚就经常摇着扇子吟诗做对子,好像扇子一摇就生出了妙语佳段。滑稽的是许多文人为了用扇子做秀,常常不分季节地拿扇子,这样就有了很多“穿冬衣,摇夏扇”的人。

  一些小说、演义里头,扇子还可以用来做兵器。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中就常常有它们的身影。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能制造龙卷风,孙悟空都奈何它不得。还能灭火。有人考证,铁扇公主的扇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灭火器。济公也有一把扇子,蒲扇,破的。在济公手里,这把蒲扇跟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一样,不是用来消夏的,是一件法器,可以御敌于千里之外,有非凡的神力。

  看某些电视剧,若留心观察,你也许会发现,汉奸、地主老财家的帐房先生也喜欢用扇子,插在后脖颈上。这些人爱执折扇,竹骨油纸做的。但他们似乎很少用它来扇风,倒很像他们的一条人造的尾巴。只是这尾巴不是长在屁股上,而是长在后颈窝里,滑稽之至。

  古代小姐、贵妇,也喜欢扇子,她们喜欢用绢宫扇、纨扇、罗扇(统称团扇)。形状多为圆月形。最好有樟木或者檀木的体味儿。京剧《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就爱用扇子,却是折扇,绢面竹骨,上面有大团的牡丹。贵妃喜欢拿大折扇,想是体型庞大又太膏腴了,需要拿大扇子来招风祛热的缘故吧。为什么不用蒲扇?蒲扇太老土,不符合她的身份,那种绢宫扇,则过于精巧,风力又太小,不能解她的风之“渴”。当然,多数小姐都是借扇掩面而笑,突出自己的美。

  古代,最喜欢用扇子的人其实是书生,特别是像唐伯虎、郑板桥一类的有点书法、绘画、文字功底的秀才。他们喜欢舞文弄墨,显露风雅。还喜欢拿有题字的扇子跟香闺里的小姐们交换绢帕、汗襟儿,当作定情信物。所以扇子在古代的书生小姐手里,更像一种调情物。

  现如今,最喜欢拿扇子的有四种人,一说书人二说相声的。像田连元郭德刚,一上台说相声,就会手拿一把折扇。不是扇风,是作为一种道具。相当于过去艺人登台时用的醒木。三是下棋的。我常在电视上看见聂卫平马晓春柳大华下棋的时候手拿折扇。偶尔展开扇扇。大冬天也如此。四是文人、书画家,效唐寅、朱耷之流。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扇子的详细介绍

2669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