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知识百科>百科知识>

世界吞吐量最大的港口是哪个

巩诗2分享

  港口是可以停泊船只和运输货物、人员的地方,位于洋、海、河流、湖泊等水体上,通常也兼具口岸的功能。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希望你们喜欢。

  世界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一:鹿特丹港的形成

  鹿特丹在历史上几经兴衰。它原本是鹿特河附近的渔村,该河古时从南荷兰的沼泽地区流人马斯河,鹿特丹因鹿特河而得名。1250年在马斯河北岸修建堤坝,用闸门将鹿特河与马斯河隔开。1340年荷兰伯爵威廉四世治理鹿特丹时,挖掘运河与代尔夫特和莱顿相通,使鹿特丹开始繁荣起来。1563年城市大部分曾被大火破坏。1572年鹿特丹被西班牙军队占领和掠夺,几个月以后西班牙人撤退。当时有许多来自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商人和工匠在鹿特丹定居下来,使鹿特丹进入一个恢复发展时期。

  到了16世纪,鹿特丹城市建设逐步发展,在泥沼地上挖掘出了许多港口,为对外交通和贸易奠定了基础。到18世纪;鹿特丹的对外贸易更为蓬勃兴旺,集中对法国和英国开展贸易,当时也有船只远航到印度尼西亚和美国。到19世纪,鹿特丹在转口贸易方面的地位日益重要。由于德国在1870年统一,在莱茵地区,特别是在鲁尔地区实行工业化,使鹿特丹也相应地得到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及苏伊士运河的通航,特别是1877年铁路接通南部市区和1895年建成通往北海的运河新河道,使其运输条件大为改善。城市的扩展,港口运输网络的建立,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河流和运河联为一体,至20世纪初鹿特丹一跃而成为荷兰第一大港,世界上设备最好的港口之一。

  世界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二:鹿特丹港的发展

  五个发展时期鹿特丹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大约 1400 年至 1800 年为第一时期,当时仅为小商港。 1800 年至 1900 年为第二时期,其间规模有一定的发展。现在该两处作业的货种主要为集装箱、子母船、森林木材、其他件杂货、水果、蔬菜、浓缩果汁等。 1920 年至 1960 年为第三时期的港口发展,在这期间港口建设向下游推进,后期建造了 Botlek 项目,主要是油产品、化工品、农产品、煤炭和其他干散货码头设施。 1960 至 1970 年为第四时期,再往下游发展,离开了市区,推向了玛斯河口,建造了沿海的 Europoot 码头,主要作业货种是原油、化工品、矿石、农产品和滚装船。 1970 年至今为第五时期,在这一时期为进一步适应城市建设和环保的要求,适应船舶大型化的趋势,开始了大规模的填海造地,向大海要土地,并启动了“玛斯平原垦地项目”(Maasvlakte),现正在进行第二期,在这里停靠的主要是集装箱、原油、矿石和煤炭船舶。

  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与马斯河河口,西依北海,东溯莱茵河、多瑙河,可通至里海。港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码头总长42公里,吃水最深处达22 米,可停泊54.5万吨的特大油轮。港区基础设施归鹿特丹市政府所有,日常港务管理由鹿特丹港务局负责,各类公司承租港区基础设施发展业务。

  鹿特丹被誉为新亚欧大陆桥西桥头堡城市。

  鹿特丹位于欧洲西部莱茵河下游,原是一个小渔村,1283年因在这里修堤防辟围垦地而得名,1299年建市,1872年建港,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了。以后随着周边环境的变化及运河和铁路的开通,自1965年起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鹿特丹市遭到严重破坏。据有关资料记载,1940年5月13日,希特勒德国为迫使荷兰投降,一天之内就炸毁了3万座建筑物,市中心变成一片废墟,不少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物已不复存在。大战末期,德军在撤退之前,港口又遭到毁灭性的摧毁,给鹿特丹带来空前的灾难。战后,当地政府为了让人们世世代代不忘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保留下不少因战争破坏的痕迹。在市中心的南端,矗立着一座名为“劫后余生的城市”的人体塑像。这个塑像腹部空裂,双臂高举,面仰青天,两腿艰难但却坚强的站立着。它生动地描述了鹿特丹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城区内还保留着被战火破坏的15世纪的圣劳伦斯教堂,这座哥特式建筑内有一座大风琴和许多荷兰历史上著名海军人物纪念碑。

  鹿特丹还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主要工业有炼油、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机械、食品等。是欧洲炼油最大的基地和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之一。现在的鹿特丹已发展成西欧的贸易中心和商业中心。

  世界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三:港口规模

  鹿特丹港自称为大港(Mainport)和世界级港口(Worldport)。它之所以形成当今世界大港的地位是与它的优越地理位置、理想的深水条件和发达的内陆水路、公路和铁路集疏运系统有关,也是它根据航运发展的趋势,进行新的港口开发和发展相关产业的结果。 上世纪初,鹿特丹港迅速扩大。市政府建设了一系列的港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在 1922 年挖掘了 Waalhaven 港湾。 Waalhaven 港湾水域面积达 219 公顷,现在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挖入式港湾。 1932 年“鹿特丹市港口管理局”成立,开始更明确、更系统地处理港口管理、引航、商务、地块和岸线租赁、发展及其它重要技术问题。

  1956 年埃及关闭了苏伊士运河,船舶被迫绕道南非角,这促使了油轮大型化。自五十年代后半期起,许多跨国公司将目光投向政治上稳定的地区和深水沿岸地区。他们不仅关注货物作业的地区,而且关注有足够的地方进行工业生产,其中也包括石化工业。鹿特丹市港口局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为此经市政府批准征用了农田,先后建设了 Botlek 项目和沿海的 Europoort 项目。 1960 年,第一艘油轮停靠 Europoort 。 对土地的需求势头不减,一直延续到六十年代初。新港口设施的设计不断调整以适应不断增大的油轮的需求。鹿特丹港口规模不断扩大,设施不断增加,港口吞吐量也不断增加。 1962 年鹿特丹以其 9,600 百万吨的货物吞吐量超过纽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之后长期保持了这一显赫地位。

  1965 年荷兰公共工程部授权鹿特丹在玛斯河上建筑堤坝。这一港口扩建项目的完成使得港口和工业区的面积从 3,000 公顷扩大到 10,000 公顷。与先前许多扩建不同的是,玛斯河项目是在海上吹泥造田,而不是以前的挖入式港池。 六十年代中期随着集装箱化的出现,港口规模、设施和设备渐渐发生了变化。美国人发明的集装箱技术在鹿特丹港最先得到使用。 1966 年 5月5日,第一艘集装箱船 Fairland 号驶抵鹿特丹,船上装载 226 个集装箱。集装箱革命导致了欧洲联合集装箱码头(ECT)的出现,集装箱量也随之迅速增长。 1968 年鹿特丹港的集装箱量 6.5 万个标准箱, 1969 年为 12.1 万个标准箱, 1971 年约为 25 万个标准箱。 100 万标准箱的里程碑记录是在 1978 年取得的, 1986 年突破了 200 万个标准箱。 2000 年箱量增至 650 万标准箱, 2004 年为 820 万标准箱。其中大部分集装箱量是在马斯河沿岸的 ECT 三角洲码头装卸的。 目前鹿特丹港的大部分重要作业是在距鹿特丹中心 40 公里的临近北海的地区进行的。一半以上的港口中转量在玛斯河进行。现在,鹿特丹的港口和工业综合区与休斯顿和新加坡一样,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石油化工中心之一。鹿特丹港在原油、油产品、集装箱、水果、煤炭、矿石和废钢的中转方面均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

  世界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四:吞吐量

  鹿特丹港图册 二战后,随着欧洲经济复兴和共同市场的建立,鹿特丹港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到迅速发展:1961年,吞吐量首次超过纽约港(1.8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此后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大港地位。2000年,吞吐量达3.2亿吨,创最高记录。目前,鹿特丹年进港轮船3万多艘,驶往欧洲各国的内河船只12万多艘。鹿特丹港有世界最先进的ECT集装箱码头,年运输量达640万标准箱,居世界第四位。鹿特丹港就业人口7万余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1.4%,货运量占全国的78%,总产值达120亿荷盾,约占荷国民生产总值的2.5%。

  鹿特丹港区是该市的主体,占地100多平方公里,港口水域277.1平方公里,水深6.7~21米,航道无闸,冬季不冻,泥沙不淤,常年不受风浪侵袭,最大可泊54.4万吨超级油轮。海轮码头总长56公里,河船码头总长33.6公里,实行杂货、石油、煤炭、矿砂、粮食、化工、散装、集装箱专业化装卸,同时可供600多艘千吨船和30多万艘内河船舶,年吞吐货物3亿吨左右。港口货物的运输干线莱茵河、高速公路、港口铁路与国内外交通网相连。进港原油除经莱匣河转运外,还铺设运输油管道直通阿姆斯特丹以及联邦德国、比得时。大宗过境货运占货运总量的85%,其中原油和石油制品占70%,其余为矿石、煤炭、粮食、化肥等。进出口主要对象国为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盟国家。从60年代起鹿特丹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但仍然不断加强泊位建设,更新设备,拥有许多提供特别服务。


猜你喜欢:

1.最有影响力的世界十大港口排名

2.世界十大港口排名

3.2017年世界最大港口排名

4.最有影响力的世界十大港口

5.世界上十大港口排行榜

    25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