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恐龙是什么恐龙
对于远古时代我们充满了好奇,想去探索了解,今天就由学习啦小编介绍世界上最长的恐龙吧。
世界上最长的恐龙,20世纪90年代,一个由美国丹佛科罗拉多大学恐龙足迹专家马丁-洛克莱教授率领的古生物考察队在位于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上的一片泥滩上,发现了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长的恐龙足迹化石。足迹是由20多条巨齿龙留下的。其中,有5串足迹都比过去在葡萄牙发现的延伸了147米的世界最长恐龙足迹还要长,其长度分别为184米、195米、226米、262米和311米。
巨齿龙形状
大型食肉恐龙,牙齿巨大呈锯齿状,与较长的牙根,固定在颌骨内,牙齿顶端向后弯曲而倒伏,像有锯齿的锋利的刀。他们通常采用小规模的狩猎。第一具巨齿龙化石遗骸是1818年在英国牛津郡石场的板岩中发现的。从那以后,已经有25只之多的恐龙被命名为巨齿龙。其实,这个名称已经给了许多不能清楚鉴别身份的兽脚类恐龙。
在石场发现的巨大颌骨和其他骨骼证明,巨齿龙是一种大型可怕的食肉恐龙。巨齿龙比两只犀牛还要长,高出一个成年人两倍的高度。它的大嘴里长满大而尖的牙齿,每一颗牙齿的大小相当于当时小哺乳动物的整个颌部。牙齿是弯曲的,边缘呈锯齿状,齿根长在颌骨的深处。这样即使是最激烈的撕咬争斗,也不会使牙齿松动。温和的吃植物恐龙不是饥饿的巨齿龙的对手。除去可怕的大嘴外,它的手和脚上还有厉害的武器--长长的爪。爪用来撕开猎物坚韧的皮,然后把皮下的肉撕碎。
巨齿龙是最早被科学地描述和命名的恐龙,它是一种庞大的动物,也是残暴地猎食其他动物的野兽。它的头很大,并且在强有力的上下颌中长着弯曲的牙齿,像切牛排的餐刀一样,顶端有锯齿,用于咬食新鲜的猎物。在它的“手指”和“脚指”上长着尖利的爪,具备了这样的武器,巨齿龙能够随时攻击林型的食草恐龙。其遗骸非常破碎,里面可能还混杂其他兽脚类骨骼的破片。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非洲。
巨齿龙的足迹
世界上最长的恐龙足迹 20世纪90年代,一个由美国丹佛科罗拉多大学恐龙足迹专家马丁-洛克莱教授率领的古生物考察队在位于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上的一片泥滩上,发现了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长的恐龙足迹化石。其中,有5串足迹都比过去在葡萄牙发现的延伸了147米的世界最长恐龙足迹还要长,其长度分别为184米、195米、226米、262米和311米。
这些足迹是由20多条巨齿龙留下的。巨齿龙是一种与霸王龙相似的食肉恐龙,但是它们生活在距今1亿5千5百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那个时候霸王龙还没有出现呢。
新发现的足迹与过去在北美洲和欧洲发现的巨齿龙的足迹非常相似,说明在侏罗纪晚期的时候巨齿龙的分布范围很广。
每个足印的大小与霸王龙的足印差不多,有60多厘米长。足印还显示其足后跟比较长。足迹显示的跨步长度表明,这些巨齿龙的身体只比一般身长在12.2米左右的霸王龙略微小一点。像所有的肉食恐龙一样,巨齿龙的足迹显示它的一只脚的足印并不落在另一只脚的前面,而是在左右足印之间有90多厘米宽的间距。科学家据此推测,巨齿龙很可能像鸭子那样摇摇摆摆地走路。
巨齿龙的牙齿确实不小,每枚牙齿都有10厘米长,齿尖向后弯曲,形态就像一把把匕首。深深地口裂,配以如此巨大锋利的牙齿,不难想象它活着时的凶猛。当更多的同类化石发现后,人们对巨齿龙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巨齿龙及其相近的侏罗纪的肉食龙,是三叠纪肉食恐龙鸟鳄龙的后裔,与其祖先相比,有明显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体形的增大上。大的巨齿龙已有9米长的躯体,头较大而脖子短粗,足生四趾,内侧第一趾短小,移向后边,第五趾退化,其余三趾和脚掌骨发达。前肢长度约为后脚的二分之一,有三个具利爪的指头,可以帮助捕食。
巨齿龙的身体虽然略显笨重,行动不甚敏捷,但是强壮有力,追捕猎物锲而不舍。这种肉食龙曾游弋于北美、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广大地区。
恐龙出现、灭亡时间机原因
在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大量的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大地第一次被脊椎动物广泛占据。那时的地球气候温暖,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爬行动物有足够的食物,逐渐繁盛起来,种类越来越多。它们不断的分化成各种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龟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鳄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蛇类和蜥蜴类,其中还有一类演变成今天遍及世界的哺乳动物。
恐龙是所有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几千万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如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
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今天,这种观点似乎已成定论了。
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死光了。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提出的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几种,比较富于刺激性和戏剧性的“陨星碰撞说”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 直到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1842年,英国古生学家查理德·欧文创建了“dinosaur”这一名词。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动物)。对于当时的欧文来说,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则不是)。实际上,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并不多。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龙至少有650至700多种(生物学上的物种)。 后来,中国、日本等国的学者把它译为恐龙,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蛇等就素有小龙的别称。 与鸟类关系 在1862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其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明显的羽毛痕迹(美颌龙虽然也有羽毛,但它们很原始),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食肉恐龙具有原始羽毛,这显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自从1970年以来,许多研究报告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现在,大部分科学家视鸟类为唯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而少数科学家甚至认为它们在生物学中应该分类于同一纲(即现未建成的恐龙纲)之内。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远。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的初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晚二叠纪,并在中三叠纪成为优势动物群。 从发现恐龙到20世纪前60年,由于对恐龙了解不足,科学家与大众媒体都视恐龙为行动慵懒、缓慢的冷血动物。但是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恐龙文艺复兴,提出恐龙也许是群活跃的温血动物,并可能有社会行为的观点。近期发现的众多恐龙与鸟类之间关系的证据,支持了恐龙是温血动物的观点。但事实究竟如何,还需进一步的考证。 多样性发展 从早侏罗纪到晚白垩纪,恐龙家族适应环境因而发展迅速,使得恐龙向着多样性方向发展,恐龙的种群数目增加,使恐龙这一类具有优势,恐龙由此得以支配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恐龙有温驯的素食者(吃植物的恐龙)和凶暴的肉食者(吃动物的恐龙),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生物习性 最古老的爬行类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宾夕法尼亚纪”(约3亿2000万年前─2亿8000万年前)。追本溯源,当系由两栖类演化而来。两栖类的卵需在水中才能开始发育。爬行类演化出卵壳,可阻止卵中水分的散发。此一重大改革,使爬行类可以离开水生活。 从2亿4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爬行类成了地球生态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类时代。大型爬行类恐龙即出现于中生代早期。植食性的迷惑龙,是体形与体重最大的陆栖动物。棘龙是迄今为止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鱼龙与蛇颈龙及生活于空中的翼龙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善的生态体系。 爬行类在地球上繁荣了约1亿8千万年左右。这个时代的动物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龙。人们一提到恐龙,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只巨大而凶暴的动物,其实恐龙中亦有小巧且温驯的种类。 恐龙属脊椎动物爬行类,曾生存在中生代的陆地上的沼泽及灌木丛里,后肢比前肢长且有尾。其中有许多种好食肉,许多种好食草。其中发展较缓慢的种类,类似最古之鳄及喙头类,发展较完善的种类与鸟类相似。 研究方法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居住着一群奇特的生物---恐龙。它们称霸地球,生存了近1亿7千万年之久,最后却神秘地灭绝了。 因为恐龙已经灭绝,所以,不能用研究现生动物的方法去研究,只能凭借其在地球上遗留下来的物质——恐龙化石进行研究。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对恐龙化石的研究,推测恐龙的形态及习性。根据他们的研究,恐龙就像现生的动物一样: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两条腿走路,有的以四条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动物,有的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有的皮肤光滑,有的皮肤上有鳞或骨板,更多的有羽毛。其共同相似之处是:所有的恐龙,脑子都很小(除了鸟及部分肉食恐龙),蛋下在陆地上(所有的恐龙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