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有哪些主要的价值(2)
体育教育的主要特征
相对于其他体育形态而言,体育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其突出的教育性和教学性。任何体育教育都是在教师(或指导者)的主导下进行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过程,亦即体育主体(对象)自身的学习和锻炼过程。体育教育以教学为主要途径,以课堂教学或专门性辅导为主要形式,以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为主要手段。这些特征使体育教育同其他体育形态区别开来。
体育教育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只是学校体育。若把体育教育(狭义的体育)与学校体育画上等号,显然是不妥的。这不仅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而且会造成对学校之外的体育教育的忽视(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当然,体育教育的主体无疑又是学校体育。它往往被视为一种独立的体育形态,而与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相提并论。
体育教育中最普遍、规模最大的活动是学校体育和体育专业教育,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体现一种互动关系。
体育教育的课程目的
为了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满足教育发展对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体育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作为课程改革的总目标。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策略是: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内容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运动成绩的现象和过于注重甄别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体育教育的教学策略
伴随着学科中心体育课程理念而来的,必然是以支配式为主的教学策略。在学科中心的体育课程中,学生被认为是不成熟的,是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准备的。因此,唯有体育专家和教师才能决定他们应该学什么和怎么学。体育既然是一门学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就必须是系统的、全面的,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运动技术)自然应该是"科学"的(即以优秀运动员的技术为标准的),教师和教材也必然居于支配地位,反复练习和训练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得辛苦,学得痛苦"成为体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课程标准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概念:"评价时应关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即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无效的唯一指标。
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四个:第一,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教学是建立在学生"想学"、"愿学"的心理动机基础上的。第二,学生是否和在多大程度上理解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第三,教师是否掌握了让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技能。第四,教师所运用的教学策略是否得当。
随着教育和教育理论的转变,支配式为主的教学策略正在被综合式的教学策略转变。顾泠沅教授认为:近年来,综合型策略的改进出现了两个主要的取向,其一是融合行为主义与认知学派学习理论的老师主导取向,或称指导教学,其要点是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系统讲解教材内容,及时练习与反馈;其二是体现人本主义与认知结构理论的学生自觉取向,其要点是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学习,在合作学习中追求新知,寓求知于生活。这种趋势同样表现在各国的学校体育改革中。在我国近20年学校体育改革中,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体育教学大纲确定的教学策略的同时,进行了快乐体育、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改革试验,就反映了由支配式为主教学策略向综合式为主教学策略转变的趋势。在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部分,强调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就表明了对支配式教学策略向综合式教学策略变化这种趋势的肯定和倡导。
看过“体育教育的价值”的人还看了:
5.体育精神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