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有哪些教育功能及基础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合作学习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合作学习的简介
合作学习是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合作学习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的学习策略,由2—6名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学习目标,在促进每个人的学习水平的前提下,提高整体成绩,获取小组奖励。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目标结构理论是多伊奇(M.Deutsch,1949)在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在团体中,由于对个体达到目的奖励方式不同,导致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也不同。多伊奇将这些方式分为三种:相互促进方式,相互对抗方式,相互独立方式。这些不同的作用方式对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
多伊奇认为目标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合作型、竞争型和个体化型。
1.合作型目标结构指的是,团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当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个体自身才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若团体中有一个人达不到目标,其他人也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在这种条件下,团体成员之间必定会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以一种既有利于自己成功又有利于同伴成功的方式活动。2.竞争目标结构指的是,个体之间的目标具有对抗性。在团体中,只有当其他人达不到目标时,某个个体有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取得成功。如果其他人成功了,则削弱了某个个体成功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同伴之间的关系是对抗、消极的。每个个体都只按一种对自己有益的方式活动,但对于其他个体来说则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以增加自己成功的可能性。3.个体化目标结构指的是,个体是否达到目标与其他同伴是否达到目标无关,个体注重的是自己的任务的完成情况和自身的进步幅度。因此,个体寻求一种对自我有益的结果,而并不在意其他个体是否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个体之间形成的联系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
多伊奇在自己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合作型目标结构使得团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更为频繁,他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每一名成员都更大程度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员所接纳,因此使得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为积极,成就水平也提高得更快。在这些方面均优于竞争和个体化目标结构。
由此可见,多伊奇的合作目标结构设了这样一种情境,只有当小组成功时,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他们各自的目标。因此,为了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小组成员必须相互帮助以获得小组的成功。也就是说,这种在小组成绩的基础上进行奖励的方式创设了积极的人际关系,它使小组成员对同组同伴所做出的努力给予积极的社会强化,如表扬和鼓励。这是在传统的竞争目标结构的课堂上所没有的。
另外,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社会地位的变化也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之一。斯莱文(Slavin,1978)发现,在传统教学班级中地位很低的学生由于合作小组的成就而获得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就是说由于合作小组成员在学业上成功导致了成绩水平低的学生社会地位的变化。同时,科尔曼(Coleman,1961)还发现对于成绩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由于在帮助其他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他们成为小组的“领导阶层”,这一社会地位的变化也会使他们更为自豪和更有信心,从而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行自身的学习和帮助同伴成功。
同时,在合作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许多研究者发现传统的竞争教学方式主要存在着两个问题。首先,竞争奖励结构所提供的成功机会很少,只有少数人取胜,而大多数人以失败告终。只有那些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才能取得成功,获得奖励的机会。而对于成绩中等和低等的学生来说,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不再有学习的积极性。其次,竞争的奖励系统所形成的同伴关系也干扰了学生的学业努力。因为少数学生的成功会减少大多数学生的成功机会,所以同伴之间往往相互排斥甚至相互敌对,有时甚至对成绩水平高的“教师的宠儿”进行责难,干扰了他的继续努力。至于个体化教学,则完全忽视了形成积极的同伴关系这一环节。
很明显,合作目标结构创设了学生之间积极的同伴关系,而这种积极的同伴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又产生了积极而且意义深远的影响。
合作学习的教育功能
1、培养合作精神。从客观上看,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在强调合作,人类今后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个人力量已很难实现。因此,当代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加重缺少形成这种意识的氛围,而合作学习无疑是这种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由4人或6人组成的学习小组,要想在整个班级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精诚合作,将个人融入这个小小的集体中,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学习的合作能力肯定会大大提高。
2、培养交往能力。社会越发展,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就越明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交往,形成了初步的社交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此过程促进了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既能“忘情”投入,又能规范、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课堂行为。
3、培养创新精神。释放学生的创造力是当今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对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教学不应当是传道,教学必须是伴随着喜悦与感动的探究发现过程,或是伴随着惊异的问题解决过程。合作学习由于采用的是异质分组方式,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知识面宽度都不一致,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的互相启发、相互讨论,都会将另一些同学的思维导向一个新的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视角,提出一些值得争论的问题。可以肯定,这样一个知识不断生成、不断建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要比传授性教学更受学生欢迎,更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
4、培养竞争意识。当今社会无处不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作为劳动力再生产基础的学校,就应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的上进心、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合作学习将整个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在问题的讨论与解决过程中,组与组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会逐渐增强。班级可以看作是社会一个小的缩影,在这个小社会中培养出的竞争意识,对学生们进入未来的大社会,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5、培养平等意识。在学校里,每个班级中都存在着歧视性、阶层性的结构,如性别的男与女、体力的强与弱、长相的美与丑、家庭的贫与富、能力的高与低、尤其是学习成绩的好与差等等的差异与对立。这样一来,创建民主平等型集体的任务,尤显突出。在合作学习中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同学们可以相互启发、补充,不存在谁更行、谁更聪明的问题,大家都是讨论成员之一。这样,学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平等,更民主,更有利于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6、培养承受能力。无论我们在学习中、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失败的机会总是比成功的要多。失败是一种常见的挫折,挫折可以使一个人彻底消沉、忧郁下去,从此一蹶不振,也可以使人激发其潜力,去取得更大的成功。所以,一个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越高,他成就的事业也就越大。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组内真诚地合作,组织公平竞争,在合作与竞争过程中逐步完善人格,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7、激励主动学习。合作学习能使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一些问题放手让小组合作讨论,这时的学生已主动参与了学习。在合作讨论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得到一些结论,注意这些结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得出来的。如果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对方法、结论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这其中有自己的学习成果。
合作学习的合作方式
1、问题式合作学习。问题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和学生互相提问、互为解答、互作教师、既答疑解难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合作学习形式。这种合作学习模式又可分为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抢答式知识竞赛等形式。在实施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设置问题。
2、表演式合作学习。表演式合作学习即通过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或作为课堂的小结形式,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讨论式合作学习。讨论式合作学习即让学生对某一内容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实施自我教育,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4、论文式合作学习。论文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并指导学生以论文的形式汇报社会实践的结果。此类活动一般每学期举行2至3次,重点放在寒暑假。
5、学科式合作学习。学科式合作学习是指将几门学科联合起来开展合作学习。如语文课学了与春天有关的文章,可让各学习小组围绕春天去画春天、唱春天、颂春天、找与春天相关的各种数据、观察与春天相关的各种事物等,最后写成活动总结。
看过“合作学习的教育功能”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