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种植>

中国烟草种植区划报告

曾扬分享

  现在的烟草种植面积比较大,因此病虫害现象比较严重,应该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制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烟草种植区划报告,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烟草种植区划报告

  一、立项背景

  我国已经完成了两轮烟草种植区划研究工作,第一轮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由农业部门完成的,根据地域分布将我国划分为六大烟区,这项研究成果行业引用较少;第二轮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青州烟草研究所牵头,联合各省农业大学共同完成的,这次研究成果对加快烟叶生产布局调整,指导我国烟叶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区划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一般农作物区划每隔10年―15年进行一次。目前,80年代的烟草区划研究成果已经不能很好地反映当前烟叶产区的生产实际;随着烟草行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卷烟企业实现了以品牌为纽带的规模扩张,“大市场、大品牌、大企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了全国烟区烟叶生产布局的调整;中式卷烟的发展需要深挖烟区烟叶质量特征;同时,中国烟叶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制定也需要种植区划研究做技术支撑。因此,开展新一轮烟草种植区划研究工作势在必行。

  (一)烟草行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快了烟区生产布局的调整

  近些年来,国家局将加快烟草行业组织结构调整作为提高我国烟草整体竞争实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保证全行业平稳发展的重要的一项重中之重来抓,“大市场、大品牌、大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烟草行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随着烟草行业组织结构调整的深入开展,市场竞争已从过去的产品竞争发展到品牌竞争阶段。大品牌的发展促进了烟叶资源的合理配置,适宜产区的烟叶生产潜力和市场潜力明显增加。而一些烟区烟叶数量和品质特征不稳定,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品牌的发展需要,烟叶资源对“大市场、大品牌、大企业”发展战略的制约日趋显现,急需对现有烟区生态条件、种植规模、品质特征、市场潜力等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实现全国各产烟区的科学合理布局。

  (二)中式卷烟的发展需要深入挖掘烟区的烟叶品质特征

  200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在充分酝酿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并发布了《中国卷烟科技发展纲要》,提出了中式卷烟的概念,明确了中式卷烟是中国卷烟发展的方向。这一战略性决策,给中国烟草行业、中国卷烟市场给出了一个整体形象定位。《纲要》指出,中式卷烟以国产烟叶为主体原料,在香气风格和口味特征上与英式、美式、日式等卷烟不同,具有明显浓郁的中国烟叶烟气风格,能使卷烟消费者在吸食的第一反应中分辨出来。中式卷烟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以国产烟叶为主配方原料,另一方面,也给深入挖掘烟叶产区的质量特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全国烟叶生产技术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不容否认,多年来,相同的品种、烟叶产区生产技术措施雷同和烟叶质量指标的趋同化,使得国内烟叶的一些风格特征变得不明显,外观质量和化学成份趋于一致,加之烟碱含量过高,国内烟叶质量不能很好地满足卷烟配方的需求。烟叶可用性较低,特别是产区区域性的质量风格特征不明显,根本原因是不能因地制宜地明确产区的质量目标。通过开展种植区划研究工作,阐明全国什么地方可以种烟,什么地方可以种优质烟,主要烟叶产区的烟叶品质特征是什么,从而为中式卷烟配方选择适宜的原料提供依据,满足中式卷烟的原料需求。同时,还可以阐明特色烟区烤烟品质特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形成烟叶品质特征的关键因子,并结合烟区生产实际,找出保持品质特征形成的关键技术和管理措施,逐步形成不同烟区的生产技术和管理规范。

  (三)制定烟区烟叶可持续发展规划需要种植区划研究做技术支撑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村就业空间增多,加之烟叶种植成本增高,种烟比较效益下降,烟农种烟积极性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受烟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烟叶价格、生产投入、灾害保险等保障机制不健全,水利、烤房、基层烟站等基础设施薄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多数烟区调整种植布局的决策往往是根据种烟历史、烟农积极性等社会因素,而非科学地、全面地依据烟草的生态适宜性做出决策。通过烟草种植区划工作的开展,促进烟区科学、合理、高效地进行布局调整,把烟叶生产向生态环境优良的产区和种烟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地方转移,最大限度地提高全国烟叶生产的集中度。同时,提高基本烟田保护制度的针对性,完善烟区发展的配套技术和管理措施,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利用资源,稳定烟叶总量和质量,实现烟叶生产的合理布局,促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

  (四)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展的全国烟叶种植区划的研究结果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进行了全国烟叶种植区划研究,这个划分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只包含部分生态和某些质量指标,没有对烟叶品质特征进行全面评价。更为遗憾的是对烟叶品质特征和生态条件之间的关系缺乏研究。如今我国部分烟叶产区的生产规模、生态环境、烟叶品质特征与20年前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80年代的区划研究成果已经不能很好地反映当前烟叶产区的生产实际。在建立优质烟叶生产基地时,利用80年代的区划研究结果带有时代局限性,需要开展新一轮的种植区划研究,为建立优质烟叶生产基地提供依据。

  (五)科技进步为开展种植区划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近年来,随着gps(地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可以更准确、更高效地对影响烟草生产的生态环境因子进行评价。如采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运用点、面结合的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多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通过空间插值和地形矫正等技术,系统地对整个研究区域的气象因子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降低以点带面产生的误差。

  (六)开展种植区划研究具有较好的前期工作基础

  近二十年来,行业内外科技界进行了大量更精细的研究,烟草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更加深入的阐述。国家烟草专卖局相继开展了烟草平衡施肥研究、全国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合作分析、优质高香气烤烟生产综合技术开发与应用、提高白肋烟质量及其可用性的技术研究、优质香料烟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等一批基础性科学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主要烟草种植区的土壤、烟叶样品和气象等相关信息资料,并对土壤和烟叶样品进行了相关指标检测,积累了大量分析数据,这对烟草种植区划工作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

  基于以上因素,国家烟草专卖局在认真分析、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正式启动了中国烟草种植区划工作。

  二、总体思路

  (一)工作思路

  中国烟草种植区划的工作思路是“总体规划、分级推进;点面兼顾、分类实施;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强化创新、突出应用”。

  1.总体规划、分级推进。

  以满足中式卷烟需求,促进中国烟叶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烟叶品质特征与生态环境因素关系研究为主线,综合分析土壤、气象、烟叶品质(外观质量、物理特性、化学成分、感官质量)和工业可用性等因素,开展中国烟草种植区划研究工作,形成“1+7”模式的中国烟草种植区划工作思路。按照“1+7”模式的总体规划要求,分步分级实施,在全国21个省开展烟草种植区划研究,在云南、贵州、四川、山东、河南、福建和湖南等7个烟叶生产省开展典型区划研究。

  2.点面兼顾、分类实施。

  中国烟草种植区划研究工作既要加强全国烟草种植区划研究的纲领性、框架性和系统性研究,又要加强典型区划的个性、特色研究。全国烟草区划研究本着“宜粗不宜细”的原则,以县级为种植区划的最小区域,阐明中国什么地方可以种烟、什么地方可以生产优质烟。典型区划研究本着“宜细不宜粗”的原则,着重阐明特色烟区烤烟品质形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明确具有典型风格地区烟叶的主要品质特征,对重点问题分析要深入。

  3.加强领导、整合资源。

  国家烟草专卖局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中国烟草种植区划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组和由部分专家组成的中国烟草种植区划技术顾问组;21个省级局成立本省的烟草种植区划领导小组和工作组,由省级局相关领导、烟叶生产管理部门、科技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相关科研院所的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组成,主要工作任务是负责组织、协调和开展本省(区、市)种植区划的相关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充分整合行业内外科研单位、烟叶产区、卷烟企业的科技资源,全面协作,联合攻关。

  4.强化创新、突出应用。

  紧紧围绕中式卷烟需求这一目标,在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强烟叶品质特征与生态环境关系、烟草种植区划指标体系、烟草种植区划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在研究中把握好项目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烟草种植区划要体现可用性,不仅要进行科学的区划,还要明确各区域烟叶的工业用途和烟叶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立融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库、模型技术及专家系统等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中国烟草种植区划信息系统”,为国家局指导烟草布局调整,烟叶生产种植区的定向发展、建立烟田基本保护制度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为烟叶生产部门根据各区烟草的类型特点和质量风格,有针对性地制定烟草生产技术规范、实行定向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卷烟企业选择原料、建立原料基地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技术思路

  1.通过对我国烟叶主产区的生态环境、烟叶品质、工业可用性评价及烟叶生产相关因素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普查和典型样品的分析评价,确定表征烤烟品质的主要指标,阐明特色烟区烤烟品质形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明确烟叶主产区和具有典型风格地区烟叶的主要品质特征,建立烟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从各生态环境因素与烟草产质量的关系研究入手,辅以社会经济状况对烟叶生产发展的影响分析,筛选能够正确表征优质烤烟生产的生态环境指标,建立植烟土壤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气候适生性评价指标体系。

  3.在综合分析气候适宜性分区、土壤适宜性分区、地形地貌适宜性分区和烟叶品质特征分区的基础上,建立烟草种植适宜性指标体系和综合定量评价模型,形成中国烟草种植区划。

  4.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立融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库、模型技术及专家系统等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中国烟草种植区划信息系统”。

  三、进展情况

  (一)实施过程

  鉴于烟草种植区划研究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项目研究成果对今后烟叶生产和科研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家局于2003年12月17日和2004年10月23―24日分别组织召开了全国烟草种植区划、典型省份烟草种植区划研究项目启动会,组织有关省级局(公司)代表、技术依托单位专家、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总体思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证。项目启动会引起了行业内的高度重视,与会专家、代表一致认为面临着社会环境之变、生态环境之变、烟叶生产环境之变的新形势,开展新一轮的烟草种植区划研究工作意义重大。与会省局(公司)代表表示将积极配套相关人员和资金。通过启动会,进一步明确了方向、理清了思路、交流了经验、统一了思想、加强了协调,从技术、思路、方法等方面为中国烟草种植区划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国家局专门下发了2004年工作方案、2005年工作方案,各省对此项工作都非常重视,开展了相应的工作。一是按照文件要求,各省成立了工作机构。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烟叶生产或科技管理工作的副局长(副总经理)担任,工作组成员由科技处、烟叶公司(处)、科研单位等组成。二是召开了专题会议,安排部署了相关工作。部分省按照国家局玉溪培训班的内容组织开展了本省的相关培训工作。三是开展典型区划项目的7个省分别召开了本省的项目启动会,制订本省的技术方案和工作实施方案,部署和落实相关工作。四是按照全国烟草种植区划和典型省份区划方案的要求,各省级局安排专人负责土壤、烟叶样品取样及有关资料的收集工作,各有关卷烟企业及时进行了工业可用性评价。

  通过近两年的工作,行业上下对种植区划工作形成了广泛的共识,认为该项工作是行业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促进中式卷烟开发和烟草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初未被纳入项目计划的浙江、内蒙古两个省级局(公司)主动要求参加该项工作,现已纳入整个区划工作体系。

  (二)工作原则

  项目实施坚持了“三统一”的工作原则。即:统一方法、统一标准和统一平台。通过落实“三统一”,有效保证了全国区划和典型区划数据的可比性和结论的一致性。“三统一”有效保证了全国区划和典型区划两个项目的结合,使“1+7”模式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结合。全国烟草种植区划研究形成纲领性、框架性和全局性的区划,7省典型区划研究服从于全国烟草种植区划,既确保全国烟草种植区划的完成,又立足于当地的实际,做好特色研究、深化研究,为全国烟草种植区划提供技术支撑。

  由于土壤及烟叶样品、生态环境资料是区划研究工作的基础资料,对区划研究结果的准确性非常重要。根据工作要求,科教司于2004年6月21日在云南玉溪举办了相关技术讲座,主要培训了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土壤调查中的运用、土壤质量及其相关生态环境因素的野外描述等内容,并通过野外实习中的亲自动手操作加深了印象。来自全国19个省的80多名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通过技术培训,使各产区和技术依托单位明确了烟叶、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思路,统一了种植区划项目中生态环境数据采集方法和技术标准,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资料收集、样品采集和检测

  在各承担单位和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烟叶、土壤样品的取样、资料收集、样品分析检测、相关数据库构建和数据入库工作进展顺利。2005年的资料收集、样品采集等工作正在顺利进行。

  项目组对烟叶样品全部进行了烟叶外观质量、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四大类共44项指标的检测分析工作。目前,烟叶和土壤样品的分析测试工作已全部结束。收集到的气象、地形资料及烟草生产技术和烟区社会经济状况调查资料已完成入库和整理工作,收集到的18个植烟省的省级土壤图和相关土壤资料已完成了图形矢量化和配准工作。

  (四)工作成效

  1.烟叶质量状况全面分析评价。

  烤烟质量状况:烟叶外观质量,采用聚类分析法,大致将烤烟外观质量可分为八个区域。烟叶物理特性中,吸湿性能和填充性能基本分布在合适范围,含梗率、叶面密度、出丝率、叶片拉力、叶片厚度等物理特性指标虽然平均值也在适宜范围,但样品间差异较大。烟叶化学成分,采用快速聚类法,将20个烤烟产区大致分为5个区,并进行了分区描述;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我国烤烟化学成分含量及相关成分的比值已发生了较大变化,烤烟平均烟碱和总氮含量明显提高,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普遍下降,钾和氯含量均稍有升高,但钾氯比值明显降低。烟叶感官质量,依据烟叶感官质量评价体系,对我国烤烟外观质量状况初步分为4类,分别为相对较好的产区、相对稍好的产区、相对一般的产区、相对稍差的产区。

  白肋烟质量状况:烟叶外观质量,云南和湖北白肋烟外观质量相对较好,各项指标多在适宜范围。烟叶化学成分,四个产区白肋烟烟叶氯离子和淀粉含量均较低,总氮和总植物碱含量在四产区中分布趋势相同。烟叶感官质量,四川、云南白肋烟质量中偏上;湖北、重庆白肋烟质量中等至中偏上。

  香料烟质量状况:烟叶外观质量,湖北郧西县香料烟优于新疆,颜色深黄,组织结构稍细致,身份适中到稍薄,油分有,光泽鲜明。烟叶物理特性,新疆烟叶厚度和叶面密度明显大于陨西烟叶,其他指标差异不大。烟叶感官质量,新疆香料烟质量档次中偏下至中等;湖北郧西县香料烟质量档次中等。

  不同产区烟叶的工业可用性评价:明确了各产区烟叶流向,云南烟叶省外调拨量最高,在卷烟企业中使用频率也较高,在已调查的34家卷烟企业中均有使用,其次是贵州和福建烟叶,河南、重庆、黑龙江、湖南、四川烟叶在卷烟企业中也较为广泛使用。同时通过卷烟工业企业对相关产区烟叶的综合评价,明确了各产区烟叶的工业用途。

  2.地形地貌及植烟土壤状况评价。

  初步查清了烤烟生产区的地貌特征和我国烤烟适宜的地形条件。基本查清了烤烟土壤类型适宜性状况,土壤类型对烤烟的适宜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受成土母质、气候等成土因素以及土壤质地、土壤ph、土壤有机质等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总体而言我国目前重点优质烤烟区主要分布在红壤、黄壤、水稻土、紫色土、褐土、棕壤等土壤类型上。

  初步查清了关键土壤因素的烤烟适宜性状况:湖北西北部、重庆、贵州、吉林、云南大部以及黄淮烟区的山东和皖南土壤ph较适宜,福建、广东、广西、江西以及辽宁东部烟区的土壤ph偏酸,除山东和皖南外的其他黄淮烟区、除吉林和辽宁东部外的其他北方烟区、以及湘南部分烟区的土壤ph偏高;总体而言,近2/3植烟土壤的质地比较适宜,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北方烟区、黄淮烟区以及福建、广东、湖南南部以及大部分云南烟区,而贵州、重庆、湖北等产区土壤质地偏粘;我国多数烟区土壤氯离子含量基本适宜,但氯离子含量偏高的土壤在各产区均有零星分布,而在南方烟区有一定比例土壤的氯离子含量偏低。。

  3.烟区气候条件普查与分析评价。

  研究了我国烤烟关键性气象因素的变化趋势:与84年全国烟草区划相比,关键性烟草气象因素―气温呈现出明显升高趋势,而光照呈现明显减少趋势,这很可能改变我国烟草气候适宜性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

  从总体上初步明确了我国优质烤烟生产的气象条件上的一些不足:大田前期温度相对过低,后期温度相对过高;前期降雨相对不足,后期降雨相对过多;日照相对不足;湿度相对过大。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研讨,初步归纳出了优质烤烟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充分利用现代资源评价理论与技术,以烤烟各个生育阶段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为理论基础,初步建立了烤烟气候适宜性定量评价模型。

  初步明确了烤烟气候适宜性在全国空间尺度上的总体分布规律:东部分值高,西部分值低,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北东走向的分界带。

  4.烟草种植区划指标体系。

  初步提出了全国烟草种植区划的指标体系和典型区划的指标体系。

  (1)全国烟草种植区划指标体系

  烟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由外观质量、物理特性、化学成分、感官质量四个评价体系组成。

  植烟土壤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遵循“主导因素和辅助因素相结合、共性评价和专题研究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提出10项评价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初步确定了各参评因素的权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土壤适宜性初步评价。

  气候适生性评价指标体系:在烟叶气候适生性定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影响烟草生产的基础气象因素,选择9项作为评价指标。并采用相关系数法,初步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

  上述指标体系还需要相关专家进行充分的论证,并通过相关试验研究进行验证。

  (2)典型区划平台构建推荐指标体系。

  遵循显著性、实际性、主导性、区域差异性和可操作性等5项原则,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参评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土壤、气候因素的生态适宜性评价。

  5.数据库构建。

  通过收集、整理全国烟草种植区划项目研究结果,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基本建立了全国各主产烟区烟叶品质数据库、气象资源数据库、地形地貌数据库、土壤环境数据库、烟叶工业可用性数据库、种植技术数据库、社会经济状况数据库等7个专业数据库。建立的专业数据库将作为“中国烟草科学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开发建设的烟草种植区划信息系统有机集成,实现对相关数据的查询与发布。

  6.烟草种植区划信息系统开发。

  烟草种植区划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展示烟草种植区划的研究成果和信息检索。系统将运用当前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gis,gps等)、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模型模拟技术,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核心,使用可视化技术,结合全面扎实的野外调研和室内测试分析数据,在建立烟草生态环境和烟叶品质数据库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可适用于单机和网络运行,能够动态进行数据可视化提取、查询、编辑和显示的中国烟草种植区划信息系统。

  系统将提供生态资源、烟叶质量、社会经济状况、种植区划、评价系统、统计查询六个一级查询菜单和部分辅助决策功能模块,为烟叶生产布局调整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信息平台,为工业企业选择原料提供基础信息。

  四、存在问题

  1.全国烟草种植区划的样品采集尚有差距。

  2.部分资料收集差距较大。

  3.数据表达信息有待深入挖掘。

  中国烟草种植区划工作积累的数据,无论是涉及的范围,还是检测的广度,都是空前的。如何有效发挥这些数据的作用,形成规律性、准确性的结论,是区划工作的关键。由于数据多、时间紧,许多数据深入挖掘还不够。后期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充分利用先进的统计分析手段,深入挖掘数据表达信息,更好地服务于烟草行业。

  五、2005年工作要求

  《2005年度中国烟草种植区划工作方案》已于2005年5月9日下发,方案对全国烟草种植区划的烟叶、土壤样品采集,气象、调查表等资料收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同时对典型区划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全国烟草种植区划工作样品取样和资料收集要求

  1、土壤、烟叶样品取样。

  2005年土壤、烟叶取样范围确定为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江西、福建、安徽、湖南、湖北、重庆、四川、河南、山东、陕西、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浙江等20省(直辖市、自治区)。并补充采集2004年部分取样点土壤样品和取样点地理信息。

  2、烟叶使用综合信息调查。

  烟叶使用综合信息调查是种植区划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科教司根据2003年度烟叶使用综合信息调查反馈结果和卷烟配方人员建议,对调查指标进行了适当调整,形成了2004年度烟叶调拨信息表、工业可用性综合评价表和产区烟叶流向调查表。

  烟叶调拨信息表、工业可用性综合评价表由部分卷烟企业负责填写。产区烟叶流向调查表由烟草分公司负责填写。

  3、烟区气象条件调查。

  为确保气象资料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请福建、甘肃、广东、河南、黑龙江、辽宁、山东、陕西、四川、新疆、重庆等11省(自治区、直辖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根据气象资料收集方案的要求,协助做好相关气象站点数据的补充收集工作。

  4、烟草栽培技术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种植制度、轮作方式、施肥状况、栽培措施等,每个取样县至少进行20户以上的农户问卷调查。

  5、烟区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烟区种植结构、烟草占地方经济比重、农户(烟农)主要收入及支出状况等与烟草生产相关的社会经济状况。通过多点农户调查和收集当地统计数据相结合方法获取数据,其中家庭收支调查同栽培技术调查农户相对应。

  (二)典型区划要求

  云南、贵州、四川、山东、河南、湖南和福建等7省典型区划研究作为本省烟叶科研的一项重点工作,已列入国家烟草专卖局2004年科研开发项目计划,牵头单位为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7省典型区划烟叶样品评吸标样统一由郑州烟草研究院制备,并评吸赋值,由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负责提供给7个典型区划省烟草种植区划工作组。7省典型区划工作要以此为标准样品,进行本省的烟叶样品的评吸。

  (三)中国烟草种植区划工作要求

  1.统一认识、强化措施。

  中国烟草种植区划工作作为烟草行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国家烟草专卖局农业科研的一项重点任务,对满足中式卷烟对烟叶多样性要求,促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承担、协作单位要根据国家局的工作部署和中国烟草种植区划工作方案要求,进一步统一认识,列入本单位工作重点,制定专门措施,全面落实,确保完成各项任务。

  2.加强协调、联合攻关。

  中国烟草种植区划工作涉及面广,涵盖全国21个省,包括全国种植区划和7省典型区划;承担单位多,涉及行业内外的科研单位,烟叶产区、卷烟工业企业;内容丰富,既有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也有日常性的工作。完成这个系统工程,需要走加强协调、联合攻关的路子,进一步加强全国种植区划和典型区划各技术依托单位间的协调、技术依托单位与烟叶产区的协调、技术依托单位与卷烟企业的协调。按照“统一方法、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的要求,规范各项工作,联合攻关。

  3.强化创新、重点突破。

  实现技术创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实现突破是区划工作高质量完成的关键。各技术依托单位要紧紧围绕烟叶品质特征与生态环境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烟草种植区划信息系统等进行重点研究,保证区划工作的顺利完成。

  烟草的种植方式

  合理的种植方式是指在一定的密度条件下,安排适当的行株距和排列形式,使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合理分布,充分扩大植株的受光面,使群体与个体间的关系趋于协调,充分利用地力和空间,有效地促进烟株的生长发育,达到要求的叶数、叶面积和叶重,获得优质适产。烟草常用的种植方式有等行距种植、大小行距种植、一畦双行种植和一畦三行种植。

  等行距种植在密度较小的情况下,采取等行距种植,田间光照条件和营养面积比较均匀,也便于田间管理。山东、河南等北方烟区多采用等行距栽植,一般要求行距100~110cm,株距45~60cm,密度1100~1300株/亩。

  大小行距种植 这种种植方式有平栽后培土的,也有起垄栽植的。黄淮海烟区和东北烟区的部分地方采用此种形式,一般要求大行距100~120cm,小行距60~80cm。

  一畦双行种植 南方多雨烟区,为了便于排水或因土层浅而集中熟化土壤做成畦,畦上栽植两行烟,因此称为一畦双行。东北烟区的“一垄双行”也属于这种形式。

  一畦三行(梅花形)种植云南、湖北等省的部分烟区,在烤烟和香料烟栽培中采用这种栽植方式。这种形式的烟田,土地利用率高,但对光能利用不合理,应当尽量少采用甚至不采用。

中国烟草种植区划报告相关文章:

1.烟草农业学术论文

2.烟草如何种植

3.我国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里

4.广东什么地方种植烟

5.关于烟草的古代历史

6.如何种植烟草能耐旱

    3352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