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种植>

小麦的种植流程

曾扬分享

  小麦的种植需要知道一定的流程步骤,那么你们知道小麦怎么种植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小麦的种植流程,一起来看看。

  小麦的种植流程

  (一)播种技术

  1、选用优种。选用综合抗性强、适应性广的高产、稳产、优质良种,进行合理布局,大力推广中早熟小麦品种。目前主推小麦品种为冀麦585、石麦18、冀5265、邯6172、邢麦4号、邢麦6号、济麦22、良星99、良星66等。

  2、抢时播种。由于今年秋季作物生育期推迟,对小麦适期播种有不利影响。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争取保证适时播种,为培育冬前壮苗打下基础。华中地区小麦播期应掌握在10月5--18日,秋收早的应避免早播,秋收晚的要抢时播种。

  3、适量播种。近年来小麦播量多数较适宜,部分地块存在播量偏大的问题,必须加以控制。在适宜播期范围内掌握亩基本苗20万--25万,播量不宜超过15公斤,对于难以实现适时播种的区域,每晚播一天增加播量0.5公斤。鉴于今年小麦收获期遇雨造成部分麦种发芽率低,要提倡根据测定发芽率确定播种量;另一方面籽粒千粒重偏低、每斤籽粒数较多,也要避免盲目加大播量,造成基本苗过大。

  4、施足底肥。适当增施底肥,有利于培育冬前壮苗、争取春季管理主动。要改变底肥不足和不施底肥而在浇蒙头水、或盘根水、或越冬水时追施化肥的被动施肥习惯,高产田一般掌握磷、钾全部底施,氮素占全生育期总施氮量的50--60%,在氮、磷、钾、微合理使用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一般亩底施纯氮7--8公斤,五氧化二磷7--9公斤,缺钾麦田施氧化钾5--7公斤,提倡增施有机肥。

  5、精细整地。精细整地是保证苗齐、苗全、苗匀的主要措施,一定要把秸秆粉碎精细,旋耕深度要尽可能达到15㎝以上,旋耕2次。整地时要根据墒情掌握好时间,达到土地平整、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的要求。

  6、隔年深松。深松可以打破犁底层,促使根系下扎,提高土壤蓄水能力,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深松可以有效地打破犁底层、减少雨季径流,增加土壤储水量,改善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减少耕层秸秆比例,有利于提高整地质量和出苗率,实现苗齐、苗全。要隔2-3年进行一次深松,深松深度要达到25㎝以上。

  7、精细播种。播种深度要合理,不能过深过浅,一般播深掌握在3-5㎝,特别是今年小麦收获期间遇雨、发芽势弱的种子,一定要注意播种不能过深,避免不出苗或形成弱苗。播种机不能行走太快,要匀速慢走,速度不超过5公里/时,提高播种质量,以保证下种深浅一致、行距一致,不重播、不漏播,减少缺苗断垄和“撮子苗”,实现苗全、苗匀。为了减少高产区采用半精量播种的麦田缺苗断垄现象,实现合理株行配比,提高亩穗数,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增加产量,应大力提倡12-15厘米等行距全密种植形式。

  8、足墒播种。足墒播种是确保小麦苗全的关键措施,是实现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基础。小麦播种时要保证底墒充足,口墒适宜,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80%左右。

  9、药剂拌种(或包衣)。生产上存在着拌种或包衣药剂单一(只用杀虫剂或杀菌剂)、选用的药剂与防治对象不对路、有的甚至不进行拌种(或包衣)等问题。应大力推行种子拌种或包衣,并根据发生对象,选用对路药剂,力争种子拌种、包衣实现全覆盖。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是预防病虫危害,保证小麦苗全的有效措施。近年麦田地下害虫危害加重,土传病害呈蔓延趋势,因此,今年要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杜绝“白籽下地”。

  10、播后镇压。播后镇压可以有效地碾碎坷拉,踏实土壤,增强种子与土壤的接触度,提高出苗率,既抗旱又抗寒,减轻旱害和冻害的影响。要采取在播种后出苗前(播种后1-2天内)土壤表层墒情适宜时(在下午表土泛白时),采用专用镇压器进行镇压作业,确保镇压质量。

  (二)冬前管理技术

  1、杂草秋治。近年来,禾本科恶性杂草在部分乡镇呈“岛屿型”逐年加重趋势,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农民群众只注重杂草春季防治,而忽视秋季防治,错过了禾本科杂草的最佳防治时期。应在小麦三叶期搞好禾本科杂草的防治工作。

  2、促控管理。对于冬前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在冬前可以采取机械化镇压措施;对于底肥不足、苗子偏弱的可以结合浇水,补施适量化肥。

  3、浇好封冻水。小麦封冻水是稳产水,麦田适时浇好冻水,对于保证小麦安全越冬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浇冻水后翌年春管比较主动。如底墒充足、播后镇压、播后降雨适中偏大,可不浇封冻水。抢墒播种、整地质量差的麦田,要浇好封冻水。浇封冻水的时间要掌握在昼消夜冻,日平均温度2-3℃时进行,一般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整地质量好、造墒播种、播后镇压、保墒能力强,越冬时墒情较好的麦田,可免浇封冻水。

  (三)春季管理技术

  1、锄划镇压,增温保墒,促苗早发。

  早春麦田镇压是一项提墒控旺、节本增效的重要农艺措施,镇压要和划锄结合进行,一般应先压后锄。锄划可以增加土壤表面积,充分接受阳光,进而提高地温,促进麦苗早发稳长。压麦可以保住麦田土壤墒情,提高地温,减轻因早春干旱或冻害造成的死苗。各类麦田在早春地表开始融化,墒情适宜时,进行锄划、镇压。对旱地麦田,早春土壤化冻后进行麦田镇压、锄划,保墒抗旱更为重要。

  2、科学肥水,促控结合,足穗争粒。

  (1)、控促结合,抓好一类麦田管理。一类麦田地力水平较高,返青始期每亩总茎数70万~80万,属于壮苗麦田,如果在返青期或起身期追肥浇水,会使群体过大,拔节期、孕穗期田间郁蔽,群体内光照不足,灌浆期倒伏减产。春季肥水管理的原则是控促结合,提高分蘖成穗率,促穗大粒多。一是起身期喷施壮丰安等调节剂,缩短基部节间,控制植株旺长,防止生育后期倒伏。二是在小麦拔节期追肥浇水,亩追尿素13~15公斤。

  (2)、科学管理,抓好二类麦田管理。二类麦田返青始期每亩总茎数50万左右。这类麦田如果在返青期施肥浇水,会促进春季分蘖过多,招致后期倒伏风险;如果延迟在拔节期追肥浇水,会因肥水施用偏晚降低分蘖成穗率,造成每亩穗数不足。春季肥水管理的目标应是巩固冬前分蘖,适当促进春季分蘖发生,提高分蘖成穗率。所以,春季肥水管理的原则应该在起身期追肥浇水,地力水平一般,亩茎数50万左右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初期追肥浇水,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0~15公斤;地力水平较高,亩茎数60万左右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中期追肥浇水。

  (3)、以促为主,抓好三类麦田管理。三类麦田返青始期每亩总茎数40万左右,多属于晚播弱苗,由于群体小,难以形成适宜的亩穗数,所以春季应在返青期实施第一次肥水管理,促进春季分蘖增生,提高分蘖成穗率,即春季肥水管理的原则是以促为主。春季追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返青期5厘米地温稳定于5℃左右时开始追肥浇水,亩施尿素5~7公斤和适量的磷酸二铵;第二次在拔节期进行,施肥浇水,提高穗粒数。

  (4)、以控为主,抓好旺长麦田管理。旺长苗麦田返青初期每亩总茎数达100万以上,植株较高,叶片较长,主茎和低位分蘖的穗分化进程提前,早春易发生冻害。拔节以后,易造成田间郁蔽,光照不良和后期倒伏,春季肥水管理应以控为主。一是返青期镇压,这是控制旺苗生长,使其转化为壮苗的有效的措施。二是起身期喷施壮丰安等调节剂,缩短基部节间,防止后期倒伏。三是根据群体大小进行旺苗的肥水管理。无脱肥现象的旺苗麦田,应早春镇压蹲苗,避免过多春季分蘖发生,在拔节期施肥浇水,亩施尿素10~15公斤;对于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在起身期追肥浇水,一般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防止旺苗转弱苗。

  (5)、趁雨追肥,管好旱地麦田。对于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春季管理要将镇压提墒作为春季麦田管理的重点措施。麦田镇压后,土壤中毛细管形成,深层的土壤水分沿毛细管上升至上层土壤,有利于滋润根系生长,提高小麦抗旱能力。同时,趁早春土壤返浆或下小雨后,用化肥耧施入氮肥,对增加亩穗数和穗粒数、提高粒重、增加产量有突出的效果。一般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对底肥没施磷肥的地块要配施磷酸二铵。

  3、科学防治春季病虫草害。

  今年土壤墒情充足,田间湿度大,病虫草害可能发生较重,因此,要加强监测,及时防除、全蚀病、根腐病等根病和丛矮病、黄矮病等病毒。返青至拔节期是纹枯病病的又一次侵染扩展高峰期,也是麦蜘蛛、地下害虫和杂草的危害盛期,是小麦综合防治的关键时期。

  小麦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发生重的地块,应在返青后喷灌杀菌剂。具体方法:12.5%禾果利80 克、15%粉锈宁200 克或50%多菌灵500 克兑水200 公斤顺垄喷洒茎基部。

  防治麦蜘蛛:可每亩用1.8%的阿维菌素3000倍液喷雾;

  防治吸浆虫:要在4月中下旬搞好蛹期防治,每亩用50%毒死蜱颗粒剂600—900克或2%甲基异柳磷粉剂2公斤拌细土25公斤均匀撒于地表,施药后立即浇水;小麦开花前进行成虫扫残,亩用2.5%溴氰菊酯乳油400倍液喷雾。

  冬前化学除草面积较小,应强化返青后化学除草工作。

  4、预防倒春寒。“倒春寒”是早春常发灾害。防止“倒春寒”危害最有效的措施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灌水。由于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和土壤热容量大,因此“倒春寒”到来之前浇水能使近地层空气中水汽增多,在发生凝结时,释放出潜热,以减小地面温度的变幅。因此,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在寒潮来前浇水,可以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对防“倒春寒”危害有很好的效果。

  早春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进行补救。主要补救措施:一是抓紧追施肥料。对遭受冻害的麦田,根据受害程度,抓紧时间,追施速效化肥,促苗早发。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二是中耕保墒,提高地温。及时中耕,蓄水提温,能有效增加分蘖数,弥补主茎损失;三是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小麦受冻后,及时在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中、小分蘖的迅速生长和潜伏芽的快发,能明显增加小麦成穗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小麦产量。

  5、搞好“一喷综防”。 小麦抽穗扬花后,“保根护叶”延长植株功能期,可有效地提高小麦千粒重。保根护叶的关键是搞好一喷综防,即防病、防虫、防干热风,要突出抓好白粉病、赤霉病、锈病、小麦红蜘蛛、蚜虫、吸浆虫、干热风等防控。在具体实施上,要立足早防早治,在小麦扬花后及时进行,提倡杀虫剂、杀菌剂和营养剂(磷酸二氢钾或水溶性复合肥)综合运用,并根据病虫发展情况进行1—2次防治,达到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干热风危害、延缓衰老、提高粒重等多重效果。在小麦灌浆期亩用25%快杀灵20—25毫升,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克,磷酸二氢钾0.3—0.4公斤,兑水30—40公斤叶面喷雾,每隔7—10天,连续喷施2—3次。

  6、适时收获、减少损失

  适时收获是确保丰产丰收的重要环节,收获要掌握在千粒最高的腊熟末期进行。小麦的成熟过程包括蜡熟期和完熟期两个时期,其收获的最佳时期为蜡熟末期。因为小麦在蜡熟末期籽粒千粒重达最大值,此时收获产量最高。目前农民收获小麦时普遍存在着偏早或偏晚的现象,这一问题应引起广大农民朋友的重视。如收获期不当,过早或过晚,均会导致减产。小麦收获适期很短,一般3—5天,及时收获也是小麦丰产丰收的一个保证。收获过早,由于小麦在蜡熟末期之前灌浆仍在继续,若此时收获,则籽粒灌浆不充分,且籽粒含水量高,人为导致小麦千粒重下降,以及脱粒过程的机械损伤和脱粒分离不净,造成小麦降质减产;收获过晚,在蜡熟末期之后,籽粒中干物质积累停止,根系开始衰老,而植株仍在呼吸,自身所需营养从麦粒中吸收,易导致“养分倒流”,千粒重降低;若遇到阴雨天气,不仅易使籽粒内含物因呼吸作用造成消耗,籽粒千粒重降低,也常常会造成穗发芽,或导致籽粒霉烂,严重降低小麦的产量及品质;植株因失水过度而发脆,麦穗过干,易导致机械收获时折穗,断穗,落粒等机械损伤,降低小麦产量,同时遇到大风,也会被吹掉一部分麦粒,进而减产。

  最后,提醒农民朋友收获小麦一定要适期,过早或过晚,均不可取。致机械收获时折穗,断穗,落粒等机械损伤,降低小麦产量,同时遇到大风,也会被吹掉一部分麦粒,进而减产。

  小麦种植制度

  (一)麦田种植制度

  小麦主产区中小麦与前后茬作物的种植结构和组合方式。中国根据各地自然资源、气候条件采取小麦和其他作物平作、复种以及间作、套种,形成了一年一熟、两熟等多种种植方式。

  一熟平作主要在长城沿线以北的春麦区和北部冬麦区。春麦区的春小麦一般种在冬闲地上,春季播种,夏季或初秋收获,实行春小麦连作或与大豆,高粱、豌豆、大麦等轮作,形成一年一熟的种植方式。北部冬麦区年积温在2200~3500℃之间,冬小麦秋播在夏闲地上,翌年夏季收获,也是一年一熟或与豌豆、扁豆、大豆、春玉米、高梁、谷子、糜子等轮作。在南部热量较高的地区,小麦收获后有复种糜子、谷子或养麦等生育期较短的作物。这些作物收后再秋播豌豆、扁豆、小麦,形成二年三熟或三年四熟的种植方式。

  两熟平作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与西南冬麦区,其中黄推冬麦区是中国的主要产麦区。全区年积温4000~5000℃,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热量资源可满足小麦、玉米或小麦、水稻两熟需要。南部地区还有小麦和棉花、甘薯、芝麻等复种的一年两熟制。降水量不足800毫米的地区,需补充灌溉才能保证两熟作物的需水量。小麦收获后复种玉米,是本区的主要种植方式,也有复种高粱、谷子、大豆、花生等作物的。在黄淮平原北部棉区,有小麦复种玉米,翌年春播棉花,形成二年三熟;黄淮平原中部和南部地区,有小麦套种棉花一年两熟。在稻区是小麦后复种水稻一年两熟,再以油菜、绿肥等轮换小麦,形成以水稻为主的轮作方式。

  两熟套种间作混种为了充分利用热量资源,集约利用土地,延长作物生长季节,以提高全年总产量,中国各地采取了小麦与其他作物多种形式的套种和间、混作。

  小麦与玉米套种为北方冬麦区较广泛的种植方式。冬小麦采用宽窄行或小畦种植.麦收前将玉米套种到麦田顶留宽行或畦埂上,使两茬作物的主要生育期错开,实现一年两熟。两熟套种可以解决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生长季节不足的矛盾;可以延长玉米生长期,改早熟品种为中、晚熟品种以提高产量。另外,也可使玉米的抽穗期避过伏旱或秋涝等不良自然条件的影响。由于各地条件不同,凡套种共生期长的,两作物的间距要大些。反之可小些。有的地区为了用地养地结合,把玉米套种的行距放宽,麦收后在玉米的行距内复种大豆或绿肥作物,形成玉米间作大豆或绿肥,即通常称为"两粮一豆"或"两粮一肥"的种植方式。因玉米和大豆或绿肥是间作,主要生育期处于共生条件下,仍属一年两熟。

  小麦与棉花套种小麦与棉花套种在长江流域的历史悠久,分布较广,黄淮流域随着水、肥等条件的改善,其面积也有扩大。一般采用条带套种或条垄套种,即种2~3行小麦或1~2个宽幅小麦,留出空行套种棉花;或在厢面中间种植一带宽幅的小麦或大麦,厢的两边预留空行种沟边棉;或在垄沟种一宽条小麦,垄背上套种两行棉花。麦棉套种方式因各地具体条件有所不同,其共生期为15~35天。在套种中小麦宜选用早熟。矮秆.抗倒伏的丰产品种,预防因倒伏压坏棉苗;麦收后及时灭茬,加强棉苗管理,促进棉苗早发,并健壮生长.在黄淮冬麦区采用麦棉套种,宜把小麦种在垄沟里,棉花种在垄背上,有利于解决小麦中后期耗水较多,需要灌水,而棉花苗期又不宜水分过多的矛盾。

  小麦与油料作物套种种麦时预留一定宽行,麦收前套种大豆、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山东、河南等省在麦田套种花生多采用条垄套种,把花生套种在垄背上;套种时间不宜过早,防止形成老苗或高脚苗,影响花芽分化。

  小麦与豆类作物间作、混种长江流域有在小麦厢沟两侧间作蚕豆或豌豆的,麦豆收获后复种水稻。黄淮平原部分地区有将冬小麦和秋播豌豆混种,两种作物共生互养,麦豆同时收获,然后再复种玉米等夏播作物。此外,在中国南方雨水较充足的早坡地,有三熟平作或套种的。如小麦、豆类、玉米;小麦、玉米、高粱;小麦、玉米、甘薯;小麦;玉米、玉米等。也有插入一季经济作物或绿肥的三熟平作的种植方式。

  (二)西南地区小麦的种植制度

  西南区地形和气候极其复杂。四川盆周山区,滇北及贵州西北部等,年均温较低,大小春季节矛盾大,加以劳力不足而冬闲,一部分稻田,因无灌溉条件而蓄冬水,年均一熟。特别是广大丘陵早地,热量资源虽然丰富,但两季有余,三熟不足,限制了复种指数和全年粮食生产的提高。

  小麦的生物学特性,不仅使其在利用冬闲地、冬水田的改制中占有重要,而且对提高整个旱粮生产也具有重要作用。实践证明,通过更换小麦品种并采取相应技术,旱地轮作制度由两熟净作改为三熟带作,由窄行套种改为中厢带植,小麦面积虽有减少,但新品种生产力高,又有边际效应弥补损失,单产仍有提高;小麦矮秆改善了复合群体的生态条件,早熟缩短了间套玉米的共生期,利于玉米壮苗,预留行提早了玉米插(栽)期,改传统夏玉米位春米,减轻了夏伏旱的危害;小麦耐迟播的特点,则为后作甘薯的增产提供了时间。

  在耕地面积组成中,四川旱地约占50%,贵州60%左右,云南高达70%。因此,间套复种是西南区小麦生产的特点和重要措施之一,并与提高粮食总产量有着密切关系。

  西南地区小麦的间套复种形式,丰富多样。从耕地特点来看,可分水田与旱地两个基本类型。

  水田的复种形式有:①小麦—中稻;②小麦一双季稻;③小麦/玉米—晚稻;④小麦/西瓜—晚稻;⑤小麦/烤烟—晚稻等。旱地的复种形式有:①小麦—玉米(甘薯、花生、高梁);②小麦—棉花或小麦/棉花;③小麦/玉米/甘薯;④小麦‖绿肥(蔬菜等)/烤烟/甘薯,⑤小麦/西瓜/蔬菜(豆类、甘薯》。不论水田或旱地,都有接茬复种和间套复种两种形式。

  1.实行分带种植以1.6~2.0米的复合带距为一单元,并以对等带比为主体,a、b两带分别接茬复种,而全田为间套复种。第一年a带种植冬小麦—甘薯,b带种植冬绿肥(蔬菜、豆类等),一春玉米—(或套作)秋绿肥(豆类、蔬菜等)。第二年a、b两带互换,即在秋肥茬口上种小麦,甘薯茬口上种绿肥,如此轮流换带,保证了用地与养地结合,并达持续稳产高产。

  2.选用适宜品种小麦要进一步选用早熟、矮秆、抽穗开花期耐低温的品种,并与相适宜的玉米,甘薯品种相配合,在相应规格密度下,可以创造合理的复合群体结构,使光热水气协调互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据调查,四川丘陵旱地推广麦、玉、薯中厢带植后,1977~1983年之间,各作物的单产年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1%、57%及16%。

  3.提高小麦栽培技术旱三熟中,玉米虽是主作,也要努力提高小麦单产。在80~100厘米的带距中,播种4~5行,实行小窝密植,并应增施底肥,适当增加用种量,充分发挥边际效应,使单产接近或达到一般净作小麦水平。


看了小麦的种植流程还看了:

1.小麦的种植过程

2.麦子怎么种

3.小麦的种植过程

4.小麦的种植方法

5.小麦超高产种植方法

6.小麦的种植方法

    313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