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饮茶>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比较

曾扬分享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在世界文明史上,各显风彩、引人深思。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比较,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比较

  一、相同的功效:舒放性灵

  茶文化在中、日两国之所以能不断地发展、丰满起来,其共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茶对人的实际功效,这就是养生的作用。然而,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的发展,一个共同的重要精神因素就是通过茶艺或茶道能舒放性灵。

  中、日两国国民在古代、近代直至现代都背负着各自内在的沉重压力。

  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塑造了中国的国民性。中国的国民背负着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人生价值观,积极进取、刚健奋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为己任。而在“紧张的奋斗之京必然要休闲、娱情和审美,这时老庄的道家审美观念就起重要作用:冷静、理智、不狂热、不走极端,把一切苦乐、生死、贫富、毁誉等统统放下,进入“绝对自由”“、独立自足”“, 吾丧我”的状态,自自然然地和大自然乃至整个宇宙合为一体“, 澹然无极而众美之”“,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佛教的传入强化了中国文人的这么一种审美心理。因为禅宗的瞬刻永恒和老庄的审美境界是相通的,都是要现实的人放下现实人生,进入和美的境界,求得精神的愉悦和欢乐。因为品茶能放松身心,进入庄禅审美境界,能对人世的艰辛、对生活的苦难、社会的纷争暂时放下,进入一种美的,和谐的境界,因而茶成为中国国民舒放性灵的媒介,特别是中国文人积极进取时娱情的媒介,而面对生活的追求无可奈何时生命的安慰。

  日本国民所背负的内在压力远大于中国国民。在古代和近代,日本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从天皇到将军,大名、武士、庶民,构成明显的卡斯特社会。在家庭生活中,以性别、辈份和长子继承权为基础的严密等级制度。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人们行为的细节,以及各个人所处的地位都有明确的规定。每个日本人先是在家庭内部养成了遵守等级制度的习惯,然后把他学到的这种习惯用于政治、经济等广阔领域。几个世纪以来,日本国民把遵守等级制度看成是一种艺术,小习翼翼地“各守本分”。因而,日本国民给人的感觉是彬彬有礼,但却胆怯,有时甚至是战战惊惊。

  因为要崇尚和遵守等级,进而必须规范礼仪。日本国民以彬彬有礼而著称,他们从小在家里就严格训练遵守礼仪,从婴儿开始就被按着头学鞠躬。

  他们本身肯定习惯于这种等级制度和种种礼仪,但实际上却是很累人的生活,这需要很强的内在控制力,时时小心,事事小心。

  遵守等级制度,恪守种种礼仪,这是他们的内在压力,然而,他们还有更多的来自道德戒律的内在压力。这就是“忠”、“孝”、“偿恩”、“义理”等道德戒律。

  “忠”就是要忠于天皇,这在日本具有强大的控制力。日本人向来赞成至死不谕的忠诚。1945 年8 月日本投降时充分显示了“忠”对日本国民的强大控制力:本来至死不屈的日本军人,在天皇的一声令下,放下了武器。“忠”还表现在社会事务的管理方面的一切事务中,人们会自觉地尽自己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孝”在日本的家庭内,就是严格地下服上、下敬上,服从家庭意志,服从家族全体成员休戚相关的最高价值要求,不管要求他们做的事有多么艰难。

  “偿恩”心理也是日本国民一种内在的强大控制力。所谓偿恩,也就是负有报答某人的义务,一种报答是在量和持续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如皇恩、父母之恩、老师和师傅之恩;另一种报答是在量上与所受之恩相等,并也有特定期限,这就是人情债。日本人是不喜欢随随便便受人之恩而负上人的情债的,积极献身于报恩在日本人看来是一种美德,对恩的敏感与不快也是一种美德。所以“偿恩”的心理时时在压迫着日本人。

  “义理”观是独特的日本民族心理和道德戒律,是日本国民种种奇特外在行为(如自杀) 的强大内在控制力。义理就是一系列色彩不同的责任,主要有两种:“报答性义理”和“对名誉的义理”。前者是一个人对其同伴报恩的责任,后者是一个人不让自己的名字和声誉被任何诋毁所玷污的责任。正是出于这两种责任,产生了种种独具日本民族特性的外在行为,如崇尚自杀、好斗、洁癖、极强的自我控制力———忍等。日本人把名誉看作永恒的目标,为家业、为家庭、为自己生命的荣誉而作出牺牲,被称为有德之人。他们一生的心中都有一种强大的驱使力,这就是“迫于义理”、“仅为义理”、“热心地为义理尽力”。

  忠也罢、孝也罢,偿恩也罢、义理也罢,都是日本国民强大的内在心理压力。然而,不管哪个民族的国民都不可能整天背负着沉重的内在压力,必定要舒放性灵、要娱情、休闲和审美,要有放松身心的时候,何况对于背负着特别沉重内在压力的日本国民。也许正因为心理压力的沉重,日本民族又是一个很善于享受生活、舒放性灵的民族,如对沐浴的享受、对睡眠、对吃的爱好,对性享受的独特观念,他们还善于从无害的事物中享受生活,放松身心,如赏花、插花、赏初雪、赏月等。而茶道也正是这样一种无害的且又能舒放性灵的活动。在茶道活动中,一切等级可以放下,人们平等相待,一切“忠”、“义”、“偿恩”心理、“义理”等都可放下,进入和谐、美好、融洽的性灵舒放中。

  通过茶艺或茶道舒放性灵,正是中、日两国国民爱茶的共同原因。

  二、不同的实质:反映不同的民族特性

  任何文化都是由特定地域、特定历史背景的国民所创造,因而,任何民族的文化必定具有特定的民族特性。日本的思想文化和典章制度乃至于文字创造都从中国借鉴和输入了不少内容,然而,它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吸收,而是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改造、融合于日本本土文化,而最终形成了深含日本民族特性的文化。日本茶道正是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深刻蕴含了不同的民族特性。中国茶文化所反映的中国民族特性主要有四:

  一是重视现实人生。

  中国国民不舍弃或轻视现实人生,而是在现实世界中保持和追求幸福和快乐。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家是如此塑造中国国民,崇尚洁净虚无、去尘离俗、恬淡无为的中国道家也仍然是追求活得更好、更有质量,因而道士们终身修炼长生术,向往轻身换骨、羽化成仙。

  中国茶文化是由重视现实人生的中国国民所创造,因而,中国茶文化必然反映中国国民重视现实人生的特性。众多的中国茶诗和茶著作中所记述的品茶体验,正说明了这一点。特别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积极进取时以茶怡情、修性,失意时以茶安慰人生、平衡心灵。

  二是追求人格完善。

  中国国民特别是文人士大夫从先秦至今都在高扬的主旋律就是追求人格完善。孔子、孟子、荀子等直到鲁迅,都在要求中国国民要通过学习、通过锻炼意志,达到伟大的人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做中华民族的脊梁等。正是在儒家思想的塑造下,产生了众多人格完善的典型,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中国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的这一民族特性反映在中国思想家的论述中,体现在中国文人士大夫的行为中,同样,也反映在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中。中国的茶学祖师陆羽,就把品茶定格为人格修炼的手段“, 精行俭德”是他对茶人的要求。自唐至近现代,品茶在中国国民的心目中,一直都是高洁人格的修炼媒介,如唐代大诗人苏轼认为茶是“佳人”,连风流倜傥的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都认为品茶能“励志清白”、“韵高致静”。

  三是讲求和谐。

  茶是一种平和之物,不像酒那样会使人热血沸腾,而是通过品茶能平和人的心情,营造和谐气氛。唐人裴汶对茶性的体验最有代表性:“其性精清,其性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并能“至其冲淡、简洁、高尚、雅清之韵致”。正是茶能起到和谐这一作用,得到了力求和谐的中国国民的喜爱。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力求塑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国民性格。孔子的“礼”的最大特征便是在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而老子的“贵柔守雌”,不冲动、不狂热、冷静而理智的生活智慧,也是达到了“和”的效果。

  四是以庄、禅的境界为审美境界。

  庄、禅的境界就是不计是非、不计功过,忘乎物我、人己,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庄子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禅宗所求“瞬刻永恒”。中国众多的茶诗、茶著作记述的大量的品茶体验,其中的表述的审美境界,就是这么一种境界,最具代表性的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品茶竟能羽化成仙,进入蓬莱仙境! 也正是这么一种境界,使中国的文人如痴如醉,沉湎其中,求得心灵的安慰与满足。

  日本茶道所反映的日本民族特性也主要有四:

  一是重规范。

  如前所述,古代和近代的日本是一个等级制度很严的民族。由于要严格遵守等级制度,从而又使日本民族特别重视规范和习惯于规范,他们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习惯于这么一个世界:人们的行为的细节以及各个人所处的地位都有明确规定。这种规定是具体而详细的:在这种场合该怎么做,在另一种场合又该怎么做;是武士该怎么做,是庶民又该怎么做,兄长的本分是什么,弟弟的本分是什么,等等。

  这种民族特性反映在日本茶道中则是严密而具体的程序规定和动作规定。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礼仪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隋唐以前,两国已有文化交往。以后,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茶文化也同时传到了日本。饮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风尚。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茶室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风)炉、茶锅(釜)。炉前排列着专供茶道用的各种沏茶、品茶用具。日本茶道的规矩比较讲究。友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恭候。待宾客坐定,先奉上点心,供客人品尝。然后在炭炉上烧水,将茶放入青瓷碗中。水沸后,由主持人按规程泡茶,依次递给宾客品饮。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表示对主人茶品的赞赏。

  当喝尽茶汤后,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仪式结束,客人鞠躬告辞,让人跪坐门侧相送。整个过程,都洋溢着“敬、和、清、寂”的精神。 日本人喝茶,以綠茶為主,可是到了夏天,人們喜欢一種叫麦茶的冷饮茶。据說,1587年,日本桃山文化時代,完成了全国统一的丰臣秀吉,同时也完成了日本的茶道,並创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北野大茶道会」,當时与会者如献不出茶叶,亦可用炒焦的米、麦來代替,於是誕生了麦茶、玄米茶等用粮食炒制的茶类。日本人饮茶以“茶道”出名,讲究一点的人家都设有茶室。

  主人迎客入茶室,要跪坐在茶室門口,让客人一个个进去,客人经过门口时,要在门旁洗手,然后脫鞋入茶,主人则最后才进入茶室,和客人鞠躬行礼。主人开始煮茶时客人要退出茶室,到后面花园或石子路走走,让主人自由、从容地准备茶具、煮茶、泡茶。主人泡好茶以后,再让客人再回茶室,然后开始一起饮茶,饮完茶以后,主人还要跪坐在門外,向客人祝福道別。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比较相关文章:

1.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比较

2.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文化的对比

3.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区别

4.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关系

5.日本的茶道与中国茶道的比较

6.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的差异

    3240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