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毕业论文
我们应该有写过毕业论文吧?那么中国茶文化的毕业论文你们知道怎么写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毕业论文,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文化毕业论文1
语言交际下中英茶文化对比分析
摘要:语言即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传递方式。文化以它的特殊性,在语言的表达和记载内容的方面也具有特殊性。“茶”作为国际上公认的三优饮品之一,它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也是“深厚味重、源远流长”。中英以茶文化为代表,通过记录和表达文化内容特色的不同语言方式,显示出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本文章从语言角度出发,简单明了的解释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茶文化;中英文化;语言差异;文学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体系,也是文化体系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际的语言交际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方式。在英汉语言中部份表面相似的理论概念,显示出不同的语言理论概念和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各自独特的表达形式,表明不同的语言在各自的文化体系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与此同时,也造成了英汉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在17世纪后才流进欧洲的市场体系。在对“茶”的消费中,欧洲的国家堪称比比皆是。英国作为其中的一员,因从多方面的用“茶”,茶的地位突显的也尤为重要。在国际上,只有英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茶文化。分析中英两国茶文化的异同,通过承载茶文化的英汉语言方式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有助于中英的文化交汇和交际信息的准确传递。
1茶文化
“文化”一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被人们耳熟能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文化应用主要代表是茶文化,为人们口口相传,侃侃道来。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茶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1文化内涵
文化的内涵范围十分广泛,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对文化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文化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语言将民族文化表达的淋漓尽致,将民族色彩也突显的尤为光鲜靓丽。
1.2茶文化
茶文化影响范围广阔,中外对茶文化内涵和本质的理解方向和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茶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括茶叶等级的鉴赏、泡茶的技法、艺术品析等一系列操作手段。与此同时,茶叶的生长环境的也是文化内容之一。对于茶文化的体验过程是美好的,过程中的具体形式和“茶”精神是相互统一。饮茶活动是茶文化的一个代表,也是一种民族的文化现象。茶文化除了自身的蕴意深厚以外,也涉及到宗教文化。全世界多数国家和民族的居民对饮茶都格外青睐,部分地区还把饮茶作为一种艺术生活来欣赏。以此同时,各国对茶文化的理解也各有千秋,中英作为茶文化的佼佼者,他们的代表性更具有说服力。
1.2.1中国的茶文化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茶”在人们的生活中,首次使用是以草药的身份。在农耕文明发掘后,茶与文化俩者进行紧密的结合。在此基础上,茶文化再次接受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道主义。20世纪80年代,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才诞生。当今社会上,茶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中国茶文化研究的总体方向和主要成就的表现。茶文化的具体内容包括茶文化总论、茶文化历史研究、茶艺和茶道研究、茶文化工具书的编篡等等。“茶文化”一词首次使用是在1984年,庄晚芳的《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这一论文中产生。目前,中国茶文化研究是世界各地的研究热门。而在茶文化的研究中,中国茶史研究起步是最早的。
1.2.2国外茶文化葡萄牙和荷兰是欧洲最先接触“茶”的国家,他们不但把茶带进了欧洲的世界,为此他们还带去了茶文化。即使英国的茶文化有四个世纪之久,但总体来说,茶文化在西方的发展和研究历史也是短暂的、有限的,关于茶文化的研究也有限的。英国茶叶文化的相关研究著作,堪称是难得一见。中国的“茶”字起源于人们自然的生存劳动活动中,英国的“茶”字“tea”,国际之间是茶叶贸易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汉语词条。当“茶”这一品类在英国上市后,与之相匹配的茶类词语也相继出现。自此,茶文化已经融入了英国人的生活。
2语言与文化关系
文化是以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语言是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并对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具有一定推动作用。语言属于人的行为活动,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与文化有相同的属性,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保存、传播和继承的方式。因此,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因素、各种文化都会在具有自身特色的语言中找到依据。
2.1语言上文化的起源
中国“茶”起源于《神农百草经》,并称茶为“荼”。西汉时期,司马相如的著作《凡将篇》中称:茶为“诧”。18世纪末,茶在英国传播已经经历了一个世纪后,英国人才普遍的使用“Tea”一词,并一直沿用至今。
2.1.1中英“茶”的语义“茶”在中国的字典中有四种认知意义。第一,茶属于常绿灌木,其叶子呈长椭圆形,花白种壳,“茶”经过精加工后就是南方最重要的经济作物茶叶。第二,“茶”被用作饮料。例如红茶、绿茶等。第三,“茶”被用作饮料的名称。例如奶茶、杏仁茶。第四,“茶”被喻为油茶树。“Tea”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认知意义也四种。One,(driedleavesofan)ever-greenshurbgrowninChainandIndia.Two,drinkmakebypouringboilingwaterontheseleaves.There,drinkmakebypouringwaterontheleavesofotherplants.Four,(lightmealservedatan)occasionwhenteaisdrunk,especiallyinthelateafternoon.“茶”在中国的词性是名词,而在英国就被引申为动词,喝茶。
2.1.2中英茶的词汇意义域中国文化里有很多关于种植茶和生产茶的语言,例如民间的俗语“清明发芽,谷雨采茶”。而英国文化里,这类语言几乎是不存在。与此同时,一系列的言语文化所表明“茶”生根于中国,发芽于华夏。并未扎根于英国。由此可见,英国“茶”是传播而已。与茶叶有关的词汇在中国“茶”登陆英国后才产生,一些茶文化的语言也相继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英语里,“teatime”一词表示英国人饮茶时间的不同和饮茶习惯的规范。据了解,每一个英国人的一生,花费他们一生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品茶上。因此,茶文化在英国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总体来说,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子,它的语言表现能够影射出文化内涵。由于文化的语言是形色各异、多种多样的,各种文化也是互不相同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语言的学习进一步的对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3中英茶文化在文学语言上的对比
茶文化中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各不相同,一种是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的茶文化用语,另一种是在文学语境中的茶文化用语,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在内容和特点上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是,一系列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文化的本质都是紧密的依赖和生存的。语言中的文学语言是极具魅力的一种语言形式,也是在语言历史发展中不容忽视的。文学语言既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生活,还增添了个人的情感,对文化的表达更为深切。茶文化与文学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中英两国的文学家将“茶”作为争相歌颂的对象,将“茶”视作文人们的创作伴侣。有关茶文化的文学作品中,诗歌、小说和戏剧都有相关的涉及。
3.1中国文学对茶的运用
“茶”既是中国的专利,又被华夏儿女誉为“国饮”。从古至今中国人对茶的熟悉范围极深极广,每个人都以茶为好。茶文化的影响力从帝王将相、诸子百家,到市街商贩、平民百姓。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茶”的大雅风情和大俗人文都汇集在茶叶里。“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茶”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来放松和休闲的饮品,也是款待亲朋好友的待客之物。“茶”包含着群众百姓的家长里短、繁琐杂事,被誉为“开门七件事”,它已成为中国的民俗谚语。而与之相对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中的“茶”是文人雅仕,骚客迁人用来修养身性、陶冶情操之物。“茶”是高雅脱俗、文学底蕴深厚的,被誉为文人七件宝。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包含七首关于茶的作品,只是,当时“茶”是一种绿色植物。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是古代文人中最著名的爱茶人。白居易的文学一生与茶相伴,晚年时期对茶热爱更甚,嗜茶更深。白居易自嘲“竟日和所为,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他关于茶的著作诗代表《琴茶》中:“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从这俩句诗的内容中可知白居易用“茶”之灵性来比喻自己“君子陶陶”的风范和“宁静傲洁”的品格。
3.2英国文学对茶的使用
英国人将饮茶,作为传统性、规律性、高质性生活的象征。在英国的文学界,大部分作家都臣服于红茶的魅力,视其为重要的精神调剂。1633年,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首茶诗《论茶》由此诞生。它的作者是英国诗人埃德蒙•沃勒。《论茶》这首诗创作的主要目是赞美“饮茶王后”凯瑟琳,并为她祝寿。这首茶诗不但在皇宫内引起广泛的影响,而且在民间也备受欢迎。“Themuse'sfriend,teadoesourfancuyaid.,repressthosevapourswhichtheheadinvade”是茶诗中的一句名言,它既道出茶的功效,也从侧面透露出皇后爱“茶”之源。在当时的英国社会,茶叶仅为贵族阶级所知所享,因此诗歌中运用“praise”、“best”等一系列词汇,抒发人们对茶叶的喜爱和对新式饮品的欣赏,同时还通过茶叶昂贵的价格显示了身份地位,而茶本身的圣洁与皇后非常匹配。由于宫廷上下都知道凯瑟琳最爱的就是茶,所以借茶来祝寿,恰到好处。诗歌语言精炼,艺术精粹充满抒情和象征其严谨的结构和整齐的形式,增加的是的韵律节奏之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英国和中国两个古老的国度,他们的本土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了中英俩国的茶文化差异。虽然中英两国茶文化存在着差异,但是在时代的推动下,双方也进行了交汇,文化内的部分内容也有一定的共同点。从古至今,中国的茶文化以注重实用性为主,注重精神领域的升华为辅。而在英国领域,他们的茶文化突显的更加简洁,以象征着贵族绅士优质好贵的品格和工业社会所追求的务实性。通过语言内涵的传承和发展,各个国家的文化相互交流,互融贯通,对外来文化实现共存,共建友好和谐的文化世界。
参考文献
[1]孟丹.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从物质、精神和语言方面[D].湖北工业大学,2010.
[2]鄢家利.浅谈语言交际中中英文化差异[J].西南科技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94-96+107.
[3]肖小月,彭华.语言交际下中英茶文化对比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2):116-118.
中国茶文化毕业论文2
道德教育与茶文化关系分析
摘要: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和社会道德的构建是一脉相承的。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具有民族的属性。而道德的构建也具有民族的属性,道德的存在是对民众的行为进行约束,所以其存在特殊性。存在于中华民族的道德不一定适合于西方,自然中华的茶文化和西方的也不一样。因此,民族道德的教育和茶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文化强国理念的进一步强化与渗透,道德教育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受到国家与社会的进一步重视,在大中小学生课堂中贯彻道德精神势在必得。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蕴含了道德传统的主要内涵,对于茶文化的探索便是对于道德传统的部分探索,故此,笔者准备以茶历史为切入点,探究茶文化与道德教育关系。
关键词:道德教育;茶文化;关系;探究
1茶的文化发展历程与道德文化的联系综述
任何一种文化的根源都是物质层面上的,而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其根源便是茶叶的演变。最初的茶叶产生在5000多年前,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关于茶的确切记载,最初茶是做药用,后来在最初的药用功能上,随着历史的发展又衍生出了“饮用”、“礼用”等功能。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论文品茶之风渐盛,而此行为推进了茶文化的发展。魏晋南北朝为文化史上三教开始融合的时期,故此茶文化的最初融入,便是儒家、道家、佛家的三教交融的思想,而非分批缀入,此点值得注意。而注意这一点的原因,在于,若茶叶中蕴含的文化,最初便是三教交融的文化,那么其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便有了根源。传统道德理念,是以礼教为首的一种宝贵精神品质。追求真理曰道,正直中和是德。魏晋时三教的文化精髓在品茶这一优雅行为中随着茶香渗透进了茶中,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此处可以确切知道茶文化中蕴含了道德文化。茶叶的本性自带有一种不偏不倚、正直倔强的品质,这种品质为历朝道德文化所看重,故此茶叶一经引入文教体系,其道德文化便彰显出来。我们知道,茶的本性便可说是道德水准,而其衍化的文化中又携带了道德文化元素,所以茶叶与道德教育是有巨大关联的。
2道德教育与茶文化的关系探究
想要探索茶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关系,首先要知道茶文化的主要内容。茶文化来源于茶叶、茶树,其最早的文化内容便是茶叶、茶树的本性,即茶性,次之,茶叶最初具有药用与饮用功能,药用在后期引入了中医文化,而饮用自衍化成茶道。茶道,实际上是包含茶艺、茶具、饮茶文化在内的一切茶的技艺,而茶德更是这种茶艺的精神提炼以及具象理论。在下文中,笔者将立足茶文化本身,从茶性、茶道、茶德三个方面,深入探究茶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2.1茶性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欲明茶性,必先知茶之理。茶的生长条件极为独特,其他植物,或要求少风少雨,或受限与季节条件,更多的是必须有肥沃的土地才能长成。而茶树,往往生长在高山低谷,人烟迹罕至之处,或是深山丘陵,餐风露雨之处。据科学研究,在茶树的生长条件中,碱性土地与潮湿空气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茶树往往低沉而直立,不争不艳,不偏不倚,卓尔大方。考究完茶的生理条件,茶的本来性质便不难得出,茶的第一点特性是生性顽强,能在极为恶劣的地方生长。这种特性,在道德层面,便是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高贵品质。根据茶的这一品性,很多诗人墨客,作家,画家都加以作品描述,在丰富茶文化的同时,又使得茶的坚忍不拔与自强不息得以传承,而在现代教育机构的道德教育中,例如学校,则可采取茶与其茶文化作为精神样本,将道德教育实际化,起到深层次的教育效果。茶的第二点茶性,便是茶的低沉直立。众所周知,古人往往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将眼见的事物给予人性化的道德评价,并有梅兰菊竹四君子之称,而这四君子都代表了不同的道德文化。例如,梅花的孤傲不群,兰花的优雅,菊花的淡泊,竹子的不俗和谦虚都是用来彰显道德品质并起到教育作用。而茶叶本身具备了低沉直立的品质,表现为接地气不孤傲,优雅不做作,淡泊不空荡,谦虚而不自持,兼具四种美好的道德品质,更应该作为道德教育的模范。茶性的第三个特点,便是不偏不倚,卓尔大方。不偏不倚的品性,历来为人们所歌颂。因为这代表了正直的品质,当然,同样以正直出名的本性植物,有松,有竹,有白杨,有胡杨,但是茶树的不偏不倚是有其特色的。茶树往往不高,其不偏不倚,蕴含在其短小的身躯内,更彰显正直之气。无怪南明遗民见茶树而涕泣之。不偏不倚即指茶叶喜居本土,安居乐化,体现在道德教育上,即是要爱自己的祖国不能崇洋媚外。
2.2茶道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茶道是广博的,其中既有优雅大方的茶艺,又有雕工精美巧夺天宫的茶具,亦有饮茶、泡茶的各种细节讲究,更有古人对茶的文化评价。其中不乏许多与道德教育有关的内容,例如,茶艺的优雅大方、茶具的精益求精、细细雕琢、品茶时的从容不迫、追崇自然、天人合一,甚至于自明清以来,市场上红极一时的茶馆、茶楼都是茶道的产物。由此又可知茶道的创新变化,因时而变。古人在道德教育上,往往主张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如此口耳相传。例如明朝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讲的就是传统教学的情况。另一方面,便是寓情于物,以物相较。例如传说中的临终前折箭之教,赵简子的赠书之教。而这两方面,在茶道中皆可做到。在品茶中,等水开、等茶香,可放松急躁的心境,培养耐心,这是物教的境界;而在品茶之时,如魏晋南北朝士人品茶,或是潮汕地区的功夫茶,都喜欢聚集品茶而言文化,这样,无形中亦起到文教的功能,所以有人说茶文化中自带道德教育,是极有道理的。茶道中的道德教育,尚且不止文化理论上的言传物教,而是实践上的道德推广。例如,紫砂壶的铸造需要极高超的技艺,极精细的工夫,这些不从实践中经历千百遍磨练是学不会的。这种茶具的精雕细琢精神,便有了茶道的自然教化功能,在实践层面推动了道德文化的教育。
2.3茶德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说到茶德与传统道德的关系,这里要理清二者的大小之辩。首先茶德的提炼来源于茶道,而茶道又是来源于士人、民间的品茶活动,最主要是士人阶级的研究探索,故此,茶德间接来源于士人文化,而士人文化又是传统道德的继承者和弘扬者,由此一看好像两者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别忘了茶性中本来就有道德影子存在,而且茶道中的道德,亦不止是传统道德文化上的品质,故此两者自有区别,应该说传统道德文化是共性,而茶德,是个性。或者说,茶德是传统道德体系中非常光辉的部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国门渐渐打开,人们接受了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我们不能说西方的文化对我们造成了伤害,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相互影响的。但是,我们所痛心的是中国的传统道德在西方的文化冲击下显得非常脆弱,也就是说我们的传统道德体系始终处于劣势地位,显得岌岌可危。如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讲人们相互之间越来越不信任,人们相互之间显得越来越陌生,人们不愿意去帮助陌生的人,因为害怕被骗,人们不愿意冒着被讹诈的风险扶一个摔倒在马路上的老人。这就是社会存在的道德危机,而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解决道德危机的入口,笔者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茶文化。因为,茶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同时茶德对人的约束不那么激烈,先得温文如玉,其对人道德冲击不会很大。人们在品茶的时候就能感受到这种文化的魅力。所以,在公民的道德教育中嵌入茶文化是非常恰当且合适的,一定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的民族目前的确存在一些道德危机,这是我们任何人都不愿意见到的。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重拾人们的道德有很多办法,笔者认为重拾道德并非就要从茶文化入手,但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精华的部分对于公民的道德教育确实非常有帮助,笔者从茶文化入手,剖析了茶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关系,帮助人们找到重拾道德的一些思路,希望人们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尊重中国的传统道德体系,共建一个温良恭俭的社会、一个人人都有温度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福建茶叶,2015(5):58-60.
[2]刘瑞华.解读茶文化与思想道德之关联[J].福建茶叶,2016(2):245-246.
[3]孙汝建.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重建[J].海外华文教育,2014(4):384-394.
[4]陈文华.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J].农业考古,2002(2):46-65.
[5]沈佐民,陈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8(3):49-52.
[6]朱红缨.基于专业教育的茶文化学体系研究[J].茶叶科学,2006(1):42-48.
[7]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5(7):7-18.
[8]张进军.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8):175-176+196.
[9]余悦.净慧法师对当代禅茶文化的贡献及其学术史意义[J].江汉论坛,2014(4):131-135.
[10]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5(7):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