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饮茶>

小学生茶文化教案的范文

曾扬分享

  茶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目前有很多的小学开展了茶文化的活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小学生茶文化教案的范文,一起来看看。

  小学生茶文化教案的范文篇1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茶艺》教案

  教材分析:

  《茶艺》是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主题。“茶艺”这一主题,以“茶”为载体,通过识茶、泡茶、饮茶等活动,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习,培养和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智慧潜能。“实践与探究”环节安排了“走进茶叶”“健康饮茶”“学会沏茶”3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常见茶叶,了解人们的饮茶习惯,掌握沏茶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加深学生对茶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我国悠久茶文化历史的了解。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查阅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和体验活动,提高学生关注生活意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通过简单地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获得问题探究的初步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茶叶的种类、饮茶的好处,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通过查阅资料、方案设计、实践探究、总结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茶的研究兴趣,逐步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继续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加深对我国茶文化的了解。

  教学重点:

  认识几种常见的茶叶的种类、健康饮茶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茶叶的悠久历史,探究饮茶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和学生探究相结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发学生的活动和探究欲望。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教学环境:

  综合实践活动教室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活动探究表格、常见的几种茶叶、玻璃杯、开水。

  学生准备:

  认真填写记录表、将资料进行整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学习指导语: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茶叶主要产自我国的南方地区,茶叶的品种有很多,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特点,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体会中国悠久的茶文化。(板书课题:泡茶)

  1.播放课件一:茶农采茶的场面。

  学生欣赏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2.师分别从五个玻璃杯中各拿出少量茶叶分别放入另五个玻璃杯中倒开水沏上。(提示:倒开水时注意安全)

  (设计意图:欣赏采茶场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沏上茶,为后面认识、了解茶叶做准备。)

  二、探究交流,评价指导(33分钟)

  1.走进茶叶(20分钟)

  学习指导语:课前让同学们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以“走进茶叶”为主题进行收集,并进行了资料的整理,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调查结果。

  出示课件二:我的记录表

  我的记录表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茶艺》教案

  (1)组内同学交流我的记录表。

  (2)各组代表汇报交流我的记录表,师生进行评价或补充。

  学习指导语:通过刚才的展示汇报,我发现同学们确实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现在老师想知道在家中你们是怎样保存茶叶的?

  (学生交流自己在家中是如何做的。)

  学习指导语:想不想知道专业人士是如何做的,还有哪些保存茶叶的方法?

  出示课件三:知识窗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茶艺》教案

  (3)深入体验,感受区别

  学习指导语:刚才同学们分小组展示了自己的调查结果,老师从中也学到了不少知识,今天老师也准备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茶叶。(出示课件四:不同种类茶叶)

  教师分别展示龙井茶、祁门红茶、铁观音、茉莉花茶、普洱茶等茶叶和刚才沏好的茶水。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等方法进行现场猜测、辨别,并进一步了解属于哪种茶等有关知识。学生认真观察茶叶的茶色、汤色、底色,闻茶香,品茶味。

  龙井茶、祁门红茶、铁观音、茉莉花茶、普洱茶这几种常见的茶分别属于绿茶、红茶、青茶、花茶、黑茶。师对这几种常见茶的种类、特点进行总结概括。适时板书:绿茶、红茶、青茶、花茶、黑茶。

  课堂总结:我们知道了中国有许多名茶,它们的颜色、味道、功能各不同,茶作为一种天然养生保健饮料,对多种疾病有一定的预防和辅助作用,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2.健康饮茶(13分钟)

  学习指导语: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茶醋”。可见,茶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茶是一个学问很深的话题,要想进一步了解它,我们必须进行深入地探讨与研究,同学们,你们想当一回茶博士吗?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健康饮茶”(板书)这个主题继续开展研究活动。

  出示课件五:“饮茶情况调查问卷”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茶艺》教案

  指名汇报交流饮茶情况调查问卷,师生适时评价。

  学习指导语: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相信同学们对健康饮茶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问题:关于“健康饮茶”你都了解到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课堂预设

  (1)研究表明:饮茶可止渴、消食、祛痰、瞑目、利尿、提神益思、延年益寿等。

  (2)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

  (3)不喝头遍茶:茶叶在栽培和加工过程中会受到农药等有害物质的污染,茶叶的表面总会有一定程度的农药残留。所以,头遍茶是用来洗涤茶叶的,应弃掉不喝。

  (4)不喝隔夜茶:隔夜茶会有较大量的茶碱,可能产生“脱钙”的坏作用。

  (5)不要空腹饮茶。

  (6)茶宜淡不宜浓。

  (7)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冲泡茶叶对水的温度有讲究,冲绿茶的水温最好控制在80℃左右。

  (8)我们还发现:绿茶、红茶、花茶等细嫩茶叶,一天饮用量6—12克,根据各人身体状况和习惯分2—4次冲泡。乌龙茶、普洱茶一天饮用量12—20克,分2—3次冲泡。……

  全班汇报交流,师生进行评价或补充。

  三、课堂总结(3分钟)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师总结:同学们,科学饮茶,养生保健。这节课,我们对茶叶和健康饮茶等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老师希望同学们把所掌握的健康饮茶的技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请同学们课下了解沏茶的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健康饮茶

  绿茶

  红茶

  青茶

  花茶

  黑茶

  教学反思:

  1.设计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题要立足学生实际,只要是学生感到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我们都可以把他拿来,作为我们综合实践的研究主题。本节课的活动是让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关于茶叶和健康饮茶的小知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2.设计亮点:通过这节成果展示课我发现孩子们更加喜欢综合实践活动了,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各个小组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同学们认真的态度让我感动。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收集整理资料和动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次活动真正做到了“人人参与”。 同时也希望在今后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孩子们能更好地锻练自己,发展自己。

  3.待改进地方: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对学生参与理财的快乐体验挖掘不够,还有所欠缺。

  小学生茶文化教案的范文篇2

  大班主题活动:《中国茶文化》教案

  一、主题说明: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来源于劳动人民,既可反映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又能让幼儿在参观、收集等活动过程中对中国茶文化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使孩子们从小对我国的民间文化有深刻的印象和深厚的感情。

  我们山观盛产茶叶,茶,幼儿认识,然而,幼儿对茶的认识是一种模糊的,混沌的知觉,它需要我们引导幼儿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茶一旦作为贯穿整个活动的情境脉络,当幼儿以一种知觉重组的方式去了解茶文化时,他们会十分兴奋地发现茶文化竟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与自己的生活竟如此的密切。

  通过主题探索,孩子们可以从家长、同伴、书本、网络等多种途径来获取有关中国茶文化的知识,并在参观、实践、亲子论坛等活动中,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大胆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萌发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并能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终身奠定基础。

  二、环境创设:

  1、请幼儿收集各种茶具(茶壶、茶盒等),在活动室布置“茶苑”。

  2、与幼儿一起收集的各种茶叶布置成茶叶展,标上名称,相互介绍认识。

  三、家园共育:

  1、家长园地:介绍主题网络及主要活动安排。

  2、建议家长帮助孩子收集有关中国茶文化的资料。

  3、家长与孩子共同收集茶具。

  4、带孩子参观茶叶店,观察茶叶店的室内布置。

  四、活动区提示:

  1、角色游戏区:提供茶具、茶盒等,开展采、摘茶叶,买茶叶的游戏。

  2、生活区:提供茶叶、茶壶、水,让幼儿学习沏茶。

  3、美工区:提供橡皮泥,学做茶壶。

  五、教学活动计划表:

  第一 周参观茶园

  1、让幼儿知道茶叶是茶树上摘下来制成的。

  2、热爱大自然,并具有环保意识。

  社会:访问茶农

  1、 了解茶农的一些活动。

  2、 通过访问,学习采茶的技能。

  认识茶叶知道茶叶有不同的种类,茶叶的名称有很多。

  参观茶厂通过参观让幼儿了解制茶叶的几道工序。

  韵律活动:采茶

  1、重点练习采茶的动作。

  2、能听好音乐有节奏地采茶。

  第二周看茶艺表演通过看表演,让幼儿了解工夫茶的几道工序,加深幼儿对茶文化的认识。

  绘画:茶盘学习在茶盘的中心和边缘,用已学过的或自己想象出的花纹对称、均匀地组织排列,用绘画表现出来。

  欣赏:茶壶欣赏茶壶的各种造型,能从茶壶的外形、图案中感受美。

  体育游戏:去采茶学习在有间隔的物体上行走,要求幼儿走稳,上身保持平衡。

  亲子论坛:中国茶

  1、 通过与同伴、老师、家长的交流,进一步了解有关茶文化。

  2、 能够大胆提问,积极讨论,踊跃参与论坛活动,体验与同伴共同学习的快乐。

  小学生茶文化教案的范文篇3

  小学茶文化教案:难忘“普陀佛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课前的调查收集资料和课内的汇报交流,让他们了解佛茶的功效与加工程序,以及佛茶的知名度。

  2、通过课堂上学生的鉴茶、泡茶、品茶、说茶,让学生在实践中初试茶道艺术,浸濡佛茶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茶道初试环节学生“看——闻——品——说”探究实践。

  三、课前准备:课前组织同学们查找普陀佛茶的相关资料,有条件学生现场参观佛茶种植地或佛茶加工场地;教师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上课前,教师给每小组准备茶杯,少量佛茶,一瓶热水。

  四、教学流程:

  导入:课前放一段视频《采茶舞曲》,老师引入:欢快的采茶舞曲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茶园,聆听了勤劳的采茶姑娘动人的歌声,欣赏了她们的优美舞姿,这节课老师还要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近我们家乡的名茶——“普陀佛茶”。

  (一)茶史追溯:

  1、“佛国”普陀,闻名遐迩。我们为出生在这么美丽的地方而感到自豪!普陀佛茶因生长在“海天佛国”普陀山的最高峰——佛顶山而得名,又称佛顶山云雾茶。普陀佛茶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史书中就有记载,清代被列为贡品,是我国的名茶之一。

  谁还知道“普陀佛茶”的历史?

  2、学生自由交流后,派代表汇报。

  3、课件出示小资料:

  普陀佛茶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普陀僧人在寺庙周围开辟山地为茶园,由僧侣栽种采制,用来敬佛和待客。明代史书就有记载,清代被列为贡品,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二等奖。后经当地山僧和居民精心培植,佛茶以其独特的风味而更享盛名,1984年获得浙江省名茶称号,1998年10月获“中华文化名茶”银奖,普陀佛茶不愧是中华茶文化与佛教文化完美结合的杰作。普陀佛茶还曾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二等奖,已远销欧、美、非、东南亚。

  4、学习书上的相关链接:

  关于普陀佛茶,还有一个有趣的小典故:相传,唐朝时,日本僧人惠萼来中国留学,在朝拜五台山时得到一尊观音佛像。后来,他带着观音佛像乘船回国,经过普陀山东边的新罗礁时,突然海上出现数百朵铁莲花,挡住船的去路,虽经多方努力,铁莲花顶住船只,行驶不得。惠萼和尚领会观音不肯离开中国,于是说:“使我国众生无缘见佛,当以所向建立精舍。”惠萼遂舍船登岸,在此留观音像造寺。从此,普陀山成为供奉观音的道场,俗称“南海”。山上寺庙众多,有普济寺、法雨寺、长生禅院、盘陀庵、灵石庵等。山上土地归寺庙所有,茶叶又为僧侣采制,并为寺僧祭佛和敬客之物,故名“佛茶”。

  (二)工艺调查:

  1、我们班有几个普陀山人,利用假期回家的机会为我们带来了新鲜的没有制作过的茶叶,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仔细观察,与已制作成品的佛茶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填好表格:

  颜色

  气味

  形状

  新鲜茶叶

  成品佛茶

  2、汇报调查到的资料(课件出示):

  颜色

  气味

  形状

  新鲜茶叶

  碧绿葱翠

  树叶的味道

  嫩芽舒展

  成品佛茶

  白毫显露

  清香

  条索紧结、卷曲

  3、交流: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原来是佛顶山的茶叶经过加工才成了“普陀佛茶”,你知道佛茶的加工程序吗?

  (1)学生介绍

  (2)课件出示佛茶制作工艺录象片段

  教师介绍:普陀佛茶在每年“清明”以后三至五天开始采摘,采摘标准要求非常严格,鲜叶为一芽一叶至一 芽二叶。初展,并要求匀、整、洁、清。采摘回的鲜叶薄摊于垫中。制法需经过杀青、揉捻、起毛、搓团、干燥等多道工序。炒制时还要注意茶锅洁净。每炒一次茶,需洗刷一次茶锅。

  佛茶制成后,风貌特殊,外形紧细,卷曲呈螺状形,色泽绿润显毫;冲泡后汤色黄绿明亮,芽叶成朵;饮后,顿感香气清香高雅,滋味鲜美浓郁。

  (3)各小组交流并完善书上的调查作业:

  佛茶的采摘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茶的加工程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茶的功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茶的知名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校对。

  4、了解茶的功效:提神益思,提高效率;降脂降压,保持健康;保肝明目,防辐射抗癌变;抗衰老以延年益寿等。茶道是人类的最佳养生之道。但“天人合一”理念表明,只有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因时而宜,因人而宜,注意某些饮茶禁忌,才能健康长寿,更好地养生。“品茶者,独品得神”,一人品茶,能进入物我两忘的奇妙意境。两人对品“得趣”,众人聚品“得慧”,茶的心理功效成为保持人身心健康的灵丹妙药。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天性,茶则是对这份天性的最好满足。

  (三)茶道初试

  1、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我们今天这节课只是初次接触茶道,请阅读书上的茶道初试:

  在无色透明的玻璃杯内放入三克左右的茶叶,用80——85摄氏度的水冲泡。冲泡时先转动手腕,回转再冲入四分之一杯的水量,浸润20——40秒,使干茶吸水舒展。然后,提壶高冲,将茶壶下倾接近杯口然后上提,水不能断,就这样,反复三次(冲水量应为茶杯容量的70%左右),一杯芳香沁人的茶就泡好了。

  2、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茶艺表演。(播放录象)

  3、第一边放完让学生说说看到的茶艺表演的步骤,在放第二边录象前汇报步骤(老师板书要点)。

  4、冲泡佛茶

  (1)明确任务:

  A、看一看茶叶冲泡前后的样子和水色的变化。记录表格(二)

  样子

  颜色

  香气

  水色

  味道

  冲泡前

  冲泡后

  B、闻一闻茶叶和茶水的香气。

  C、品一品佛茶的味道。

  D、说一说佛茶的妙用。

  E、读一读佛茶的诗句。

  (2)冲泡佛茶:同桌合作边冲泡边记录,然后互换角色。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茶水很烫,注意安全。

  5、汇报交流:

  样子

  颜色

  香气

  水色

  味道

  冲泡前

  条索紧结、卷曲

  白毫显露

  清香袭人

  无色

  略涩

  冲泡后

  翠芽玉立,似白云翻滚

  嫩芽翠绿

  馥郁芬芳

  嫩绿明亮

  清醇爽口

  看、闻、品过后请同学们说说有关佛茶的妙用和诗句。

  妙用:雨前采叶,用普陀山泉水、仙人井水冲饮,可医治肺痛、血痢。

  诗句:明屠隆住山纂《普陀山志》时,把在寺中饮茶,列入普陀山十二景目之一:“静室茶烟”,并赋诗一首:“萧萧古寺白烟生,童子烹茶煮石铛。门外不知飘急雪,海天低与冻云平。”在寺院中清间地品味清香的热茶,连门外的天寒地冻都忘记了,说明在当时,寺中用佛茶待客已成贯例。

  茶诗:

  普陀佛茶(当代诗人、浙江省诗词学会会长 戴盟)

  仙既可以散花,佛亦可以名茶。一盏清茗在手,难忘普陀珞伽。

  小白华山茗(清 汪士慎)

  我昔东游渡沧海,波涛汹涌难形容,一山孤峙出鲛室,四时神飓摇危峰。

  峰头有树毓灵秀,屈干蟠根卧云雾。春来叶叶如枪旗,衲子提筐摘朝露。

  我正维舟陟翠微,东风扑面香霏霏。攀援寻到焙茶处,古洞云窝开竹扉。

  老僧揖我坐凭几,自近风炉煎石随。满碗轻花别有春,津津舌本凉芬起。

  瞥眼归来过十年,擎瓯往往忆芳鲜,齿摇发白不复去,草堂寂寞飘茶香。

  注:普陀山梵语音译作“普陀洛迦”,或“补陀洛迦”、“普陀罗伽”等,汉语意为“美丽的小白华(花)”,故普陀山又名小白华山。

  作者为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嗜茶,有茶仙之称,晚年双目失明,著有《巢林集》。

  大圜上人惠紫莱补陀茶用山谷集中食笋韵(清 厉颚)

  平生嗜读书,枵腹但贮莱。劳劳求益心,屡问市儿卖。

  上人空味尘,不羡万羊宰。挂席割云海,衣色共难坏。

  旧来包倭纸,偿我清净债。香山供高禅,诗中费姜芥。

  取用及斋盂,毋乃已伤介。雷鸣候石鼎,隽永堪一嘬。

  伴以梅岭春,松涛洗余噫,景纯赋已收,鸿渐经未采。

  (五)课外拓展

  1、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2、我国的十大名茶请同学们在课后查找,要搞清楚他们分别属于绿茶、白茶还是红茶等。(作者系沈家门小学教师)

  附一 十大名茶:西湖龙井(绿茶)、碧螺春(绿茶)、黄山毛峰(绿茶)、庐山云雾(绿茶)、六安瓜片(绿茶)、君山银针(黄茶)、信阳毛尖(绿茶)武夷岩茶(红茶)、安溪铁观音(红茶)、祁门红茶。

  附二 《普陀佛茶--清茶飘香满佛国》 (来源:中国经济网)

  普陀佛茶又称普陀山云雾茶,是中国绿茶类古茶品种之一,产于中国浙江普陀山。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处浙江省舟山群岛,也称“普陀岛”。普陀山顶峰--佛顶山,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这里冬暖夏凉,四季湿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日出之前云雾缭绕,露珠沾润。加之茶树大都分布在山峰向阳面和山坳避风的地方,这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自然环境。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普陀佛茶曾荣获二等奖。

  普陀佛茶历史渊源

  历史上普陀所产茶叶属晒青茶,称“佛茶”,又名“普陀山云雾茶”,普陀佛茶历史悠久,约始于1000年前的唐代,其时佛教正在中国兴盛起来。寺院提倡僧人种茶、制茶,并以茶供佛。僧侣围坐品饮清茶,谈论佛经,客来敬茶,并以茶酬谢施主。据《定海县志》载:“定海之茶,多山谷野产。……普陀山者,可愈肺痈血痢,然亦不甚多得。”清康熙、雍正年间,始少量供应朝山香客。清末,由于轮渡通航,香客及游览者大增,从而促进了佛茶的发展。

  据《普陀洛迦志》记载:“在清光绪间列为贡品”。曾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获“二等奖”。后经当地山僧和居民精心培植,佛茶以其独特的风味而更享盛名,新中国成立后,茶园扩展较大,并建立了茶场。70年代末引进江苏碧螺春工艺,生产曲形茶,定名为“普陀佛茶”。1980年以后开始正式对外销售。1981年首届浙江名茶评定即被列为浙江省八大地方名茶之一,1984年获得浙江省名茶称号,1986年普陀特产公司制作选送的“普陀佛茶”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名特优新”产品“金鹰奖”。普陀特产公司在开发建设“有机茶园”同时,引进名茶生产机械,改进“普陀佛茶”加工工艺,极大地提高了“普陀佛茶”的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在此基础上,加大宣传和促销力度,积极参加国内国际茶文化交流和博览会,扩大“普陀佛茶”影响。通过不懈的努力,选送的“普陀佛茶”1998年获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国际茶文化博览交易会组委会“中华文化名茶”称号并获二等奖,1999年获中国茶叶学“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二等奖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中国国际茶文化博览交易会组委会“国际名茶”金奖。2000年6月“普陀佛茶”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并在全国名茶陈列厅展示。


猜你感兴趣:

1.关于茶文化的小学生作文

2.茶与茶文化的教案

3.小学生茶文化的黑板报

4.茶文化绘画作品小学生图片

5.五年级茶文化知识手抄报大全

    3006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