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茶文化
在诗词中,看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寄寓,当功名利禄一切皆化作尘土时,唯有大自然永久未变,唯有诗、酒、茶还散有余香。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诗词中的茶文化,一起来看看。
诗词中的茶文化
置一椅于案边,沏一壶新茶,置于案上,手执一书,临案而读,茶香入喉,沁人心脾,书香入脑,明人理智,此情此景,悠然自得。忽又一想,此景若现于古代,定又有一番滋味:早起,于园中摆好几案,面对着园外绿柳红花而坐,执书而读,煎上一壶香茶,茶香伴着花香,书香和着水气,待茶煎罢,置于案头,于读书之余细细品味,书茶合一,境界超然,于兴起时,偶得佳咏,初为几句,进而点缀成篇,怡然自得,便不知有几首传世,更不知后人是否记得这闲咏之人。而观其所读之书,亦可有李义山之“昨夜星辰昨夜风”、柳耆卿之“杨柳岸晓风残月”诸句。于此间,诗词与茶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忽而回到现实,想起我所读之书,有一首元曲,突然进入了我的脑海:
人月圆·山中书事
元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先不论这首曲所要表的意旨是什么,但看其中的字句,便可知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于村野之中,自然之间,终此一生,除大自然外,唯以书、酒、茶为伴,于此境界里,我们便看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寄寓,当功名利禄一切皆化作尘土时,唯有大自然永久未变,唯有诗、酒、茶还散有余香。再走出此曲,纵观中国古代诗歌、词曲,茶的意象特别繁盛,似乎在文人写诗作词时,总会不由自主的提到茶,那其中有何奥秘?我们便要看诗词与茶的契合之处以及诗词与茶的那份不解之缘。
与中国的诗词一样,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诗词中所体现的茶文化,便必有其独特的内涵,因此,我们在读诗词时,需了解其中暗含的茶文化,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迹遇,探究其所要通过茶来表达的意思,和寄托的愿望。于是我在此便妄谈一下。
一、茶之苦:人生 释怀
诗词的典雅与茶的清香使周围的空气都变得美妙起来。我无法触摸那些文人墨客恣意的潇洒的灵魂,我也达不到诗人词人出口成章的高度,我更不能体会茶道的精髓和哲理,我能做的只能是膜拜那些在茶的清香里留下的墨宝。
谁都无法忘记,暮春里风雨飘摇的超然台,谁都会铭记下,那句悠然自得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彰显了一代文豪的潇洒旷达之气,使这曲小令不同于那些华丽柔靡之作,真正透出一股卓立于世的“超然”。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真正放下一切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才是真正的超然,这种超然穿越了千年的空气吹散了我们人生一切的苦闷,这就达到了禅的境界。
其实茶与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文化和禅文化在某些方面有着奇特的相似之处,都讲究释怀。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 。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 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做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题德玄上人院
杜荀鹤(唐)
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
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
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虽未似师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
此诗以茶为吟咏对象,却有无边风月可观,是为佳品,可见,茶与禅有多么的在内在精神上契合。也可见茶之怡人功效,于煮茶品茗之际,便也可想起那些禅理。
品茶作为一种行为,在人们心中早已不是动作那么简单,它已成为一种意境,一种文化。有时候品茶是一种享受,让你的心情更加舒畅;有时候又是一种思考,在遐想中体味纯真的本质,在茶叶那既苦又甜的味道中感悟人生,在平凡淡雅中感受人生的另外一种韵味。古典诗词蕴含的茶文化,就如一杯杯香茗,虽久远,但清香犹存,让我们不断的沉思,不断的追忆那古朴的情怀。
二、茶之清:君子 隐士
古代的诗人骚客,多为有志与国家社稷的国士,其中真君子很多,而君子所青睐之物,一为金玉,二为茶酒。为何作为君子喜欢饮茶、品茶?这便和茶的清苦有关,茶入口润舌,虽味微苦,但细细品来,这苦中有着一股沁澈胸肺的香气,越品越香,越苦越浓。而这正与君子所追求精神家园有着密切关联,君子于贫困时,安贫乐道,在清苦之时,不忘诗书,日子虽苦,但内心秉承着儒家的那种人格。而诗人中的君子便看中了茶之清,清,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意蕴十分广泛。清又是茶的精神实质,品德修持,正好契合的诗人创作的需要。茶性清洁不可污,作茗事除了要有清静的环境外,从器具到内心还要表里俱清明洁净。
“清甘本无滓,渴饮得真味。”
--(蔡襄)这是对茶自身给人清新感觉的探讨。
“小庭幽圃绝清佳。”
--(陆游)讲的是饮茶环境的清幽寂静。
“清”与文人、僧家所追求的清闲、清静是相通的。大量的茶诗都表现出对“清”的探讨,诗作不仅写出茶自身的自然属性和养颜健身之功用,更揭示了茶与文学创作、抒发性灵之间的密切关系。也为诗作营造一种清新自然的诗境,表现出简古淡泊,闲逸悠然的隽永境界。 古之君子又时常为浊世所不容,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人便走入山林成为黔娄一样的隐士,而此时茶与酒便成了他们的寄托之一,茶清苦而幽香不正合乎他们归隐之愿吗,生活清苦,常为衣食而忧,饮酒喝茶时也经常赊欠茶资酒费,但他们却依然对饮酒品茶乐此不疲,源于他们精神上的伟岸,面对困苦,他们依旧有高尚的人格,就像茶香一样,即使茶之苦很浓,茶之馨香也能突破重重阻隔,从苦中透出,让人心旷神怡。隐士们高洁傲岸的人格,不会随着生活的困苦而泯灭,反而越是清苦,越是伟大,一如陶潜、唐寅,于清苦中见其君子浩然正气,不与世同流合污。
浣溪沙
北宋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于词中,苏轼在长路之中,口渴难耐,敲门乞茶。于困苦之时,想到了茶中的清苦,便也有希望了,之后还有似梅花般的,彻骨清香。也许,这便是古代君子、隐者的共同的精神寄托吧。
三、茶之道:察人 交友
古人对识人、交友特别看重,此时主要的方式即是饮酒、品茶。喝酒易于交心,让自己和对方坦诚相见。品茶,则可见对方对于人生、尘世的看法及待人、接物的举止状态,于品茶中,可见对方的方寸,可见谁平淡超然、从容淡定;也可见谁心浮气躁,轻佻不安。而以茶识人,便也影响着在这次相处之后,对对方的信任与否,更影响着,上级对下级的任用,同伴之间是否能真心相交。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 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与此诗中,与皎然一同品茶的,竟是我国的茶圣陆羽,全诗不见一处察人之句,却处处流露着对陆羽的欣赏与称道。便可见,所往来的俗人全不知茶中的滋味,独有陆处士,自醉于其中,深解茶香。于此中便也看得出陆羽的不同于常人,见到了陆羽的高洁、超然。皎然很是向往陆羽的性情,便也大加激赏,而陆羽以茶圣之名传世,也足以证明皎然以茶识人的功力之深了。
古人与友交游,多爱饮酒,正所谓:“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于酒中,友人们忘却了尘世的烦恼,飘然登仙,享受须臾之极乐。而这样的一醉,大多是逃避现实之举,醒来却孑然一身,便也兴味索然了。而于相逢时,共聚饮茶、品茗,却也是文人自诩为高雅的交友途径,而这虽也是逃避,可是能使自己的情致得到升华,让自己的精神家园更坚固,不被世俗摧毁,而和对方的友谊也越发坚固,历经风雨,历久弥新。君子之交淡如水,相交之意香如茶。
茶的精神与儒道两家的思想紧密相连。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儒家用“仁”来调节人际关系,倡导共同进步,这正是茶的本性。茶深受儒家的影响,也对其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陆羽提倡的茶艺,体现了儒家的中庸和谐精神。在饮茶的美好境界中得到精神的寄托。道家为茶叶提供了茶艺,使茶文化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同时对茶文化的自然观、哲学观、美学观也进行了阐述。道家要求茶人要有清净、无私、平和的气质。道家为茶文化披上了文明的光环,茶的意境与传统文化的内涵相通融,展示了其“真、善、美”的内涵。精通儒道的诗人们将诗情与茶香相结合,自然佳作迭出,而交友时少不得互相唱和,吟咏香茶便也很自然了。
再一次回到现实,在当今社会,也许我们更需要在某个时候,品品茶,在其中体味人生,品尝世事,怡然于其中。春水煎茶,古人在品茶里有了诗情,传世的诗文里,茶的意向让人流连于其中。想一想,古人写茶,其实也就是写着自我,就是在享受自己诗意的生活。而我们在当今的社会中,是否又会去寻找那一份诗情,是否还会去留意那份清香呢?虽然我们回答不了,但中国诗词中茶文化闪烁着的光芒,却告诉了我们,我们一直没有毁掉这个民族文化中知识分子的甚至是全体人民的精神寓所。
品一杯香茗,觉一乡文化;读一首诗词,看遍全天下。
中国诗词中的茶文化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茶的国度。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中,与茶有着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文人与茶之间,就如和酒一样,总有着说不尽的种种情缘。茶与饮茶行为,已经被文人墨客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中流露出的是“情”。茶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它早已把=浓郁的茶香飘散到每个角落。品茶抒情,寄情于茶的诗句数不胜数。浅近的有:“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典雅的如:“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朴实的有:“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比欲仙。”这些历代的咏茶诗词,数量丰富,体彩多样,都很好的融入了人的真情感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一:茶文化诗词的兴起
茶诗与茶词的兴起,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作为诗词的国度,茶文化诗词成为我国诗词中的重要一部分。诗人以茶会友,在茶香弥漫中吟诗作赋,茶成为诗人寄托情感、寻求心灵慰藉、感悟人生真谛的挚友。“结性不可污,为尔涤尘烦。”茶文化诗词不但为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也为我国诗词注入了新的活力。
1、最早的茶诗
在我国早期的诗赋中,最早赞美茶的应该是晋代诗人杜育的《茶赋》,诗人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这一奇产----茶叶。诗中云:茶树受丰壤甘露的滋润,满山遍谷,生长茂盛,人们成群结队的前去采摘。另外,西晋左思的《娇女诗》: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百晰。
小字为纨素,口吃自清历。
有姐字慧芳,眉目粲如画。
驰鹜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贪华风雨中,筱忽数百适。
心为茶荈剧,吹嘘成对鼎。”
写左思的两位娇女,因急着要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非常深动地描写了两个娇女烹煮茶的姿态。
2、关于茶圣羽和茶经
说到茶事,不可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被后人称之为“茶圣”的陆羽。陆羽仿佛天生就与茶有缘,他是一孤儿,三岁的时候被一位禅师收养,陆羽的少女时代便在寺院中度过。因为最早种植茶树的是僧人,所以最早的饮茶习惯也是由僧侣间发起的。小陆羽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因此对寺院中僧人种茶煮茶,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之后陆羽走出寺院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考察了各地饮茶习俗并总结了历代制茶经验后,撰写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书中全面阐述了煎茶的制作过程,也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因此陆羽也被称尊为中国茶圣。
二、唐诗中的茶文化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第二个鼎盛时代,在军事、文化和经济上的发达,如同闪耀在这整个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当时没有一个国家能与唐王朝的强盛与繁荣等量齐观。而对当时世界乃至后来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这一点在茶文化上表现的十分突出。
与火热的酒文化相比,流行于唐代的茶文化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另一面:高雅与,清静。饮茶的过程就是精神调节和自我修养的过程。唐人对茶的喜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至爱哈尔理想的倾注。这种倾注激发了文学创作的激情,文人士大夫将饮茶视为雅逸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上的享受。在各种茶诗作品中,五言诗、唱和诗、联句诗、宝塔诗中的茶文化最为突出。
1、五言诗
唐代杰出诗人杜甫,写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诗句。当时杜甫年过四十,而蹉跎不遇,微禄难沾,有归山买田之念。此诗虽写得潇洒闲适,仍表达了他心中隐伏的不平。诗仙李白豪放不羁,一生不得志,只能在诗中借浪漫而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的理想,而现实中的他又异常苦闷,成天沉湎在醉乡。正如他在诗中所云:“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当他听说荆州玉泉真公因常采饮“仙人掌茶”,虽年愈八十,仍然颜面如桃花时,也不禁对茶唱出了赞歌:“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深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俪芳津,采眼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表达了茶的赞誉和向往。
中唐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白居易,对茶怀有浓厚的兴味,一生国下了不少咏茶的诗篇。他的《食后》云:“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诗中写出了他食后睡起,手持茶碗,无忧无虑,自得其乐的情趣。
2、唱和诗
在数以千计的茶诗中,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唱和诗,可谓别具一格,在咏茶诗中也属少见。
皮日休,唐代文学家,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曾任翰林学士。陆龟蒙,唐代文学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任苏湖两都从事。两人十分知己,都有爱茶雅好,经常作文和诗,因此,人称“皮陆”。他们写有《茶中杂咏》唱和诗各十首,内容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籯》、《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和《煮茶》等,对茶的史料,茶乡风情,茶农疾苦,直至茶具和煮茶都有具体的描述,可谓一份珍贵的茶叶文献。
3、联句诗
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几个人共作一首诗,但需意思联贯,相连成章。在唐代茶诗中,有一首题为《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是由六位作者共同作成的。他们是:颜真卿,著名书画家,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官居吏部尚书,封为鲁国公,人称“颜鲁公”;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省)县尉;张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工文辞,任吏官修撰;李萼,赵人,官居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即僧皎然。诗曰: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
这首啜茶联句,由六人共作,其中陆士修作首尾两句,这样总共七句。作者为了别出心裁,用了许多与啜茶有关的代名词。如陆士修用“代饮”比喻以饮茶代饮酒;张荐用的“华宴”借指茶宴;颜真卿用“流华”借指饮茶。因为诗中说的是月夜啜茶,所以还用了“月桂”这个词。用联句来咏茶,这在茶诗中也是少见的。
4、宝塔诗
唐代诗人元稹,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诗唱和,所以人称“元白”。元稹有一首宝塔诗,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此种体裁,不但在茶诗中颇为少见,就是在其它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诗曰: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宝塔诗是一种杂体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后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一个字。元稹在他的宝塔茶诗自注中说:一至七字诗,“以题为韵,同王起诸公送分司东郡作。”全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主题是茶。接着写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形美。第三句,显然是倒装句,说茶深受“诗客”和“僧家”的爱慕,茶与诗,总是相得益彰的。第四句写的是烹茶,因为古代饮的是饼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第五句写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在碗中浮饽沫。第六句谈到饮茶,不但夜晚要喝,而且早上也要饮。结尾时,指出茶的妙用,不论古人或今人,饮茶都会感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后喝茶有助醒酒。所以,元稹的这首宝塔茶诗,先后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从茶的本性说到了人们对茶的喜爱;二是从茶的煎煮说到了人们的饮茶习俗;三是就茶的功用说到了茶能提神醒酒。
唐代为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作诗成为谋取利禄的道路,因此唐代的文人几乎无一不是诗人,不饮茶成不了名诗人,诗人无不饮茶写诗,与酒一样,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唐朝茶文化的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三、宋代诗词中的茶文化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繁荣阶段,以宋词为代表的文化成就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在唐代的基础上涌现出更多、更绚丽的篇章。以茶文化为特色的封建文化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1、诗词中所提到的名茶
宋代诗词众多,有一些提到当时的名茶,这些名茶有的从唐代开始就是名茶,如蒙顶茶、顾渚紫笋茶,有的是在宋代新涌现出来的,如北苑茶等。
龙凤茶,宋代最为著名的茶,产于福建的建溪流域,诗见王禹偁《龙凤茶》。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烹处岂期商岭水﹐碾时空想建溪春。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鸠坑茶,唐代贡茶之一,宋代名贡,产于今浙江省淳安县,诗见范仲淹《鸠坑茶》。
双井茶,当时的贡茶之一,产于江西省修水县,诗见欧阳修《双井茶》: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
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明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不改旧时香味色。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
2、赐茶及谢茶表之类现象
唐代的皇帝偶尔会赐一些贡茶给大臣,在宋代则赐茶之风甚盛,受到皇帝恩赐茶叶的大臣们常要作诗或作文章对皇帝的恩赐表示感谢,称为“谢茶表”,如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写过此类“谢茶表”,可参见刘禹锡《代武中丞谢新茶表》,有关的诗可见以下几例。
王禹《龙凤茶》:“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得作近臣”。
蔡襄《北苑茶》:“特旨留丹禁,殊恩赐近臣”。
梅尧臣《七宝茶》:“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
3、借茶抒怀,忧国忧民
北宋由于在“靖康之变”前的近百年中,中原有过一个经济繁荣时期,加之当时斗茶和茶宴的盛行,所以茶诗、茶词大多表现以茶会友,相互唱和,以及触景生情、抒怀寄兴的内容。最有代表性的是欧阳修的《双井茶》诗: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
南宋由于苟安江南,所以茶诗、茶词中出现了不少忧国忧民、伤事感怀的内容,最有代表性的是陆游和杨万里的咏茶诗。陆游在他的《晚秋杂兴十二首》诗中谈到:
置酒何由办咄嗟,清言深愧谈生涯。
聊将横浦红丝碨,自作蒙山紫笋茶。
诗中反映了作者晚年生活清贫,无钱置酒,只得以茶代酒,自己亲自碾茶的情景。
而在杨万里的《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中,则吟到:
日铸建溪当近舍,落霞秋水梦还乡。
何时归上滕王阁,自看风炉自煮尝。
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希望有一天能在滕王阁亲自煎饮双井茶的心情。
四:元、明、清茶文化
1、元代茶文化
元代,也有许多咏茶的诗文。著名的有耶津楚材的《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
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
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
卢仝七碗诗难得, 谂老三瓯梦亦赊。
敢乞君侯分数饼, 暂教清兴绕烟霞。
诗中感叹说自己多年没喝到建溪茶了,心窍被黄尘塞满。时时忆念“黄金碾畔”的“雷芽”,“碧玉瓯中”的“雪浪”。既不能象卢仝诗中连饮七碗,也不能梦想象赵州和尚那样连吃三瓯,只期望王玉能分几块茶饼。
此外还有洪希文的《煮土茶歌》、谢宗可的《茶筅》谢应芳的《阳羡茶》等等。元代的茶诗以反映饮茶的意境和感受的居多。
2、明代茶文化
明代的咏茶诗比元代为多,著名的有黄宗羲的《余姚瀑布茶》、陆容的《送茶僧》等。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还有不少反映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咏茶诗。如高启的《采茶词》:
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
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
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
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
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诗中描写了茶农把茶叶供官后,其余全部卖给商人,自己却舍不得尝新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极大的同情与关怀。又如明代正德年间身居浙江按察佥事的韩邦奇,根据民谣加工润色而写成的《富阳民谣》,揭露了当时浙江富阳贡茶和贡鱼扰民害民的苛政。这两位同情民间疾苦的诗人,后来都因赋诗而惨遭迫害,高启腰斩于市,韩邦奇罢官下狱,几乎送掉性命。但这些诗篇,却长留在人民心中。
3、清代乾隆皇帝品茶
清代也有许多诗人如郑燮、金田、陈章、曹廷栋、张日熙等的咏茶诗,亦为著名诗篇。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清代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六下江南,曾五次为杭州西湖龙井茶作诗,其中最为后人传诵的是《观采茶作歌》诗: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续续添,干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
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
皇帝写茶诗,这在中国茶叶文化史上是少见的。
五、精神象征
品茶是一种享受,茶人希望通过饮茶吧自己与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得到美好的韵律,精神的开释。这种妙趣难以言传你,却可意会。
1、茶之浅
茶要浅,有个说法,叫十分的茶水容量,倒满七分,留得三分人情在。浅作为一种审美的状态,大约是文化中的简约、含蓄、象征……浅是每一个平常的日子,人生如茶,既有淡淡的愁苦,亦有不尽的甘甜。然而,不管茶味有过怎样的甘甜或苦涩,最终它必然归于浅淡。无论人生有过怎样的辉煌,最终都不失质朴;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能坦然生活,诚恳待人。
2、茶之清
清,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意蕴十分广泛。清”又是茶的精神实质,品德修持,正好契合的诗人创作的需要。茶性清洁不可污,作茗事除了要有清静的环境外,从器具到内心还要表里俱清明洁净。 “清甘本无滓,渴饮得真味。” (蔡襄)这是对茶自身给人清新感觉的探讨。小庭幽圃绝清佳。” (陆游)讲的是饮茶环境的清幽寂静。
“清”与文人、僧家所追求的清闲、清静是相通的。大量的茶诗都表现出对“清”的探讨,诗作不仅写出茶自身的自然属性和养颜健身之功用,更揭示了茶与文学创作、抒发性灵之间的密切关系。也为诗作营造一种清新自然的诗境,表现出简古淡泊,闲逸悠然的隽永境界。
3、茶之意境
茶的意境,即与茶相伴而来的、给人以清新、淡雅、闲适、悠然,亲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于一般口腹物欲。饮茶可以是一种习惯,给人以助思考、添情趣. 品茶与喝茶,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还有质的不同。喝茶,主要是为了解渴,以满足人体水的生理需要。所以,喝茶重在数量,往往是急饮快咽地完成。
而品茶重在意境,它把饮茶看作是一种艺术的欣赏,精神的享受,都喜欢在“品”字上下功夫,要细细品啜,徐徐体察。通过观其形、察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使饮者在美妙的色、香、味、形中,感情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寄托。
4、茶与儒道
茶的精神与儒道两家的思想紧密相连。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思想的精髓。儒家用“仁”来调节人际关系,倡导共同进步,这正是茶的本性。茶深收儒家的影响,也对其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陆羽提倡的茶艺,体现了儒家的中庸和谐精神。在饮茶的美好境界中得到精神的寄托。道家为茶叶提供了茶艺,使茶文化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同时对茶文化的自然观、哲学观、美学观也进行了阐述。道家要求茶人要有清净、无私、平和的气质。道家为茶文化披上了文明的光环,茶的意境与传统文化的内涵相通融,展示了其“真、善、美”的内涵。
诗词中的茶文化相关文章:
2.描写茶文化的诗句
3.茶文化诗词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