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茶文化的文章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 易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中国茶文化的文章,一起来看看。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文章1
茶文化
日本人喝茶,极有道行讲究的,据说,叫作茶道。虽没在日本人家做过茶客,似乎也知那茶道,像了我家乡的仿古祭孔乐舞一样,蕴涵深邃而有条不紊。
我的喝茶,简直是吃茶,据说,那挺大的杯子里,水多高茶多高,不苦不算喝茶。倒是除香茶之外,没有好坏绿茶之分的。这也像我的抽烟,十块钱一盒跟八分钱一包都能对付,据说,我这样的人多是没个性的,逆来顺受,咸淡都行。这倒也是一种文化,那底蕴,一天半天说不清楚,据说,这就更文化了。
我相信这对文化的界定。几年前,跟文化局一位朋友侃天,想来唱戏演节目是文化,办个展览橱窗是文化,新年春节串街游行,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更是文化了,可见文化比比皆是;你这局也够累的,想必也管不过来。像茶文化吧,你管也不管,是发茶叶还是卖茶叶呢?文化软软地渗透了每个细胞,纵然简易到沙里淘金,也淘不尽地球的沙,据说,月亮上还有沙呢。
于是,放弃了对文化的研究,只是喝我的茶;而我粗劣的喝法,竟也离不了文化的呼啦圈。我们这里大多只喝称作青茶的绿茶。可能是北方天气的干燥,过分炮制的茶,喝了就要上火。沏茶与水质常大有关,北方的水碱性特强;家家户户的铝炊子,都挂了厚厚的、坚硬的壶碱于壳内;以至倒水时壶嘴几乎淤塞了,像那卖香油的端子与漏斗的吝啬。不消多少时日,就须拿了螺丝刀之类,石匠般地雕凿;不然烧起水来,既费时又费火,得不到许多开水。
本地人常羡慕南方的水土,据说,那水土极养人,尤其养皮肤的。南方或者海边,极好的温湿度,育出的姑娘小伙,个个江米人儿似的,或洋娃娃,反正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而北方似乎就多些黑老粗壮。南方的水,是酸性的,据说,人家的炊子里没有壶碱,沏茶也特好喝。像那西湖龙井,怕也多少傍水质而出名;那茶树,我们这里是栽不活了,大有江南之桔,过江则为枳之嫌。采来那茶叶,用自家的水一冲,怕也成了运河龙井,或微山湖龙井,味道全无。
在北京的短训班上,有位同学是来自苏州的老大姐,波澜壮阔地宣传自己家乡,比我听说的还要好些;也说起用江南的水,冲了江南茶叶的宜人。我等北方佬们,本有不可胜数的土特产,像东北三宝、河北雪梨、陕西木耳、山西老醋,怕算起来还是我山东队更多;而我们城南,湖里的四个鼻孔的鲤鱼,却也多一层浮土似的,依旧没江南那般清秀。结业返回各地,老大姐真的写信来,还有一张复印的知识小品,是她在报上发的、介绍名茶碧螺春的文章。我是不想写信去索那茶,因为她不能寄江南的水来,等我泡了运河碧螺春,会以为她言过其实了。倒是后一位湖北大哥,寄来了家乡的茶叶;却因在邮局呆得太久了,加上一路折腾,我付了两毛保管费,取来看时,竟大半的粉身碎骨。而那成色,真如他所说,是在茶场采来的鲜货,极是珍贵的情义,也跟了那茶香荡漾于肺腑。
在北京我是闹了茶荒的。十里堡一带,我没找见茶叶。北京的节奏,受不了品茶的悠闲;那些铺子只卖烟酒冷饮,而有别我家乡所有商店的烟酒糖茶。几天的白开或酸奶、汽水,便让我想家了。那时侯,也还没有我并不爱喝的矿泉水;喜欢全世界的啤酒,却又不能像茶一样的常喝。临行时,母亲在我皮箱里装了两件赶制的西装了,我谢绝了那些零碎,又不是小学生初入夏令营,不走人总备不停当。一直转悠到前门,才在商业大厦买了一包绿茶,一块洗衣皂。怕是不到前门也有得卖,只是我不能上车下车地瞎踅摸;因为在京都挤车,实在是一项体育运动,稍微的踌躇,是永远没有下一班的。那时侯,十里堡北里的南口还没有鑫帝,却也没注意这商场现有无绿茶。每去北京都揣上吃不了的茶叶,再兜回来了事。
回到小城要安逸得多,几乎没有耽搁喝茶的忙碌。无论闲居还是串门,都有小型的茶会。我不是济宁人,却生长于此。在这里,喝茶仅次于吃饭的重要。
旧时的人家,在堂屋正厅设方的八仙桌,两旁各木椅。考究的人家,会依了北墙安上木的或水泥的枣红条几,那身价约与当今“画王”同。客人来了多被让到上座,若有随员,多以小板凳伺候。考究的有高杌或椅子,也有时下进口空调的规格;不考究便简单了,什么坐具都行,如树根的小木墩儿之类。喝茶,却是贯穿始终的。其茶的道行概与全国相似,秘要在于这会谈皆由茶上分晓。给客人倒茶分亲自动手、子女代劳之别,表重视程度与礼数之等级;用现成的开水,或专意的取火另烧,有相当的奥义。客人须有外交家的慧眼,方能运筹帷幄。倒茶时常蒙“酒要满,茶要浅”之古训,意为我只倒一点,希望你喝完尚存喝的必要;若满得不利端那瓷碗儿,或玻璃杯,便是弄你好看,须小心行是;若溢出杯外,则示你没有来与不来之必要,咄咄地骇人。主人的壶嘴冲人,则主不吉;有无什么文化,我说不上,看那茶锈阴森如莫测黑洞,由视觉及心悟,倒也不那么吉祥。若主客谈得颇拢,定会控干那喝成“白豪”的茶壶,不撤乏茶,而另新续;若壶底朝天,泼尽壶底乏物,重涮茶具,又抹桌子又磕烟缸,并注之以新茶呈十万火急状,便是与你再泡,盘古开天另起头一桩三百六十回合,是为客茶极尊。当珍之重之,下次再来必如履家门而无边幅之虑。
奈何岁月沧桑,星转斗移。那茶会的末节,应是客人告辞的时候,将那茶根泼地,是否一种祭奠而多谦恭的内涵,不亚于抱拳禀手;而那时的居室,大多泥地或砖地的平房,那茶文化还使得;现今的小茶会,都转移至豪华富丽的楼厅,穷人地板也是水泥的,不需洒些多余的茶或水祭什么神了。
我是不太多串门子聊天乐趣的,即使真有事非去不可,也惧怕踩人家地砖,或鞋不常晒袜又不常洗,而毁了另一种高尚的文化。七八十年代,见面常问“吃饭了吗?”,现在确实有文化了,进门先问要不要换鞋。主人真心邀了入室,又觉这家装修得太像会议厅什么的,顶庄严顶神圣,坐在里面总想着为公家上班,不认真不行什么的;以至开不得玩笑,侃不得大山,更吹不得牛皮;竟也喝不下那上等的茶,急欲逃之夭夭,找个破沙发横躺竖卧地看一阵电视。
旧时的茶的文化,已衰落了。在我来说,今天的这茶文化,比前面的文化更有感冒发烧的不适,便时常想起不大喝茶的北京了……。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文章2
南北茶文化
说出这个题目来,又觉得有点大,对于我这个对饮茶、品茶连略知一二也谈不上的茶馆“门外汉”来说,何论茶道,又怎能品评南北茶文化?不过,几经南方茶馆及北方茶场参观考察,后多次拜读周作人的《喝茶》、秦牧的《弊乡茶事甲天下》、陈元麟的《闽南功夫茶》,也拜读了我经常保持联系的著名作家、书法家马识途的《四川的茶馆》,才对南北茶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马识途老先生是准四川人,他写的《四川的茶馆》,就把四川茶馆的功用说的很详尽,我又通过与他多次交流,才慢慢领悟到: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大家庭,是茶的故乡,茶叶是中国的国饮。茶树的种植地在中国南方,如云南、贵州、福建、四川、江浙等地区,茶的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被人称为:荼、檟、苑、茗、蔎,唐代开元年间,正式在《开元文字音义》中出现了茶字,将“荼”变为“茶”,一直到现在,又经历了悠长的岁月。茶的饮用是从南方进入中原地区,从中原地区慢慢渗透到北方。也就是说,南方饮茶历史比北方悠久。
我第一次领悟南方茶文化是1999年,是在海南的热带雨林植物园学习考察时,顺便了解到这里的茶道文化,一看摆着的正宗的全套茶具,我就感受到了南方茶文化的底蕴深厚。接下来,走过来两名穿着很时髦的海南本土姑娘,举手投足十分典雅,很有礼节性地立在茶桌的两旁,用近乎纯正的普通话讲述着南方的茶道文化,并在现场用优雅的动作演示给我们看,十分流利地介绍饮茶分为几道茶:第一道茶,称为洗茶,洗完后要倒掉,第二道茶才算是上等茶,最好用80度左右的水来砌茶,并且倒茶的艺术都很讲究,一会儿“高山流水”,一会儿“韩信点兵”,喝茶也分为“品茶”和“饮茶”,姑娘一边讲,一边砌茶,动作竟如此娴熟。我一边听,一边喝,一边想,听起来津津有味,这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喝起来茶香四溢,也是过去没有品过的。想起来纵横驰骋,引领我进入了饮茶的至深境界,我惊叹南方的茶道文化竟如此深奥,我们一行品尝了海南姑娘给介绍的“铁观音”、“兰贵人”等,觉得茶味飘香,为了不虚此行,每人带回了两盒。海南归来,我写了一篇《海南纪行》,发表在当时的《平度日报》上,较大篇幅写到了南方的茶道文化。忽一日,有幸与市人大副主任陈颖一起座谈交流,她说是也刚从海南学习考察回来,看了我写的文章,深有同感,并一起谈论起了南方的茶道文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是我对南方茶文化的第一次亲身体验。
而真正领悟南方茶道的内涵,还是看了秦牧的《弊乡茶事甲天下》才知晓的。在南方,到处可见喝茶的,常见有小作坊,小卖摊的在路边泡工夫茶,农民工余时常几个人喝工夫茶,甚至上山挑担子的农民在路亭休息时也有端出水壶茶具,烧水泡茶的,饭前饭后喝茶,更是习以为常的事了,南方人喝茶就像北方人喝酒一样,太平常,太讲究,使我感到有点惊讶。
我觉得南方人喝茶重内涵,很讲究,北方人喝茶重形式,不太讲究,对茶具、茶池、茶叶等,都不是太考究,而南方的工夫茶对茶具、水、茶叶、冲法都大有讲究。标准冲茶方式要高冲,要冲出茶味来,满屋飘香,低斟,壶嘴要紧贴杯面,防止茶香飘溢,我觉得很有道理。北方人对茶的研究也是浮在面上,去年,临沂一位朋友给我捎来一盒“红运当头”的茶膏来,名曰国内外唯一的“上投茶”,就像我说的北方人重形式,在包装上就体现出来,包装了一层又一层盒子,都是红色包装,最后,打开一看,里面只有一个红色小壶,装着几十粒茶膏,茶叶的品质也是选择了云南临沧、普洱乔木大叶种茶叶,茶叶的冲泡也是改变了特有的茶艺,只是要那种感觉、品味,在精美的包装上印着:“在冲泡时,先放水,后放入茶膏,且茶膏始终漂浮于水上,茶膏的颜色呈云雾状向下飘散,极具动感,似天赐福运,是祝福,也是期盼。”我在想,这哪是在品茶,仿佛是搞魔术表演,似乎缺失茶艺和茶兴了。
前几年,我实地参观考察了南方、北方茶场的种植、加工、包装等,我发现南方的茶场大多仍是原始的加工方式、加工工艺,都是南方姑娘一个工艺、一个工艺的亲手加工,并抓着茶叶让我们现场泡着品尝,渲染着品茶的氛围,好像进入茶乡的感觉。而北方的茶场与南方茶场的种植、加工不同,显得比较粗燥,缺少南方茶场现场那种神秘的生动感和韵味。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南北差距缩小了,南北茶文化也拉近了,现在,北方人喝的最多的也是南方茶,也深入研究种茶、养茶、制茶,各类茶店也比比皆是,茶文化把南北方的距离拉近了,人们在品着同一种茶,共同享受着茶道文化,这就是茶道的功能。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文章3
润心茶道-茶者,悠然于天下
【茶语】茶,清心寡欲之物,常喝除了能养胃健脾、明目润心外,还能帮助你聪慧情志、成就人生伟业。
古今纵览几千年,但凡叫嚣着看破俗尘、飘然于世而与酒为伍者,其最终并未真正能求得解脱;而唯有喜茶者,才当之无愧是真正的“静者”、“智者”与“力者”。
李白与诸葛孔明的隐修之别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当读到这首《将进酒》时,我们似乎感觉到李太白是一个看破俗称、飘然于世之人。而实际上,其却是一个终生怀才不遇、狂放不羁叹悲凉的痛苦之人;以至于最后因穷愁生恨、跳入江中捕月而了却一生。
相比诗仙,中国历史上有众多有志之人,他们不仅胸怀天下,而且也懂得如何自我深修。
三国时期的卧龙先生,虽也曾远离尘世,但却终日与茶为伴,潜心研读、自我静修,终于等到了纵横江湖的一刻。
茶与酒,自古以来都是有志之人的御用品;但选择的不同,注定了结果的不同。
茶,更代表着身怀高远之人的处世哲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清澈纯净的茶汤犹如明朗大气的性格,迎波不扬、沉稳快乐;且能在动荡环境中冷静观察周遭、捕捉机会,这才是豁达的人生、机敏的生命。
今人静修之道-心悦则功成
有人说,在今天,成功之人比比皆是,因为腰包的鼓涨通常可以代表一种成功。
但仔细观察周围,快乐者却并不多。
有的人虽获取了财富,却得不到爱情;有的人虽拥有爱情,却失去了健康;而健康之人又常常为身外之物长吁短叹。
如果按照“成功”的定义来界定今天的人们,我们会发现几乎没有成功者。
因为“人生的成功”是一个综合概念,其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快乐、幸福。
不快乐之人不配谈“成功”。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成功便是一堆哀怨加叹息;而撩尽岁月,我们突然会发现,那些浮在表面的东西不过就是一闪即逝的烟火;唯有内心的淡定、对快乐的体验才是我们永留心中而永不会消散的光影。
“老焦茶馆”是新时代下应运而生的一位茶语者。
“老焦茶馆”里的老焦,和所有人一样,走过了最毛躁的青春、最浮华的人生;而临近中年,蓦然回首时,却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许多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于是,他开始创建茶文化传播微信平台【茶言观世】,并同期搭建与茶相关的产品销售平台【老焦茶馆】。
工作之余,他将自己多年的人生体验写成文章发表于平台上;他还组织各种各样的茶艺表演、交流学习活动;他还将物美价廉的优秀茶产品推荐给大家。
如今,平台上与老焦志同道合的朋友已经超过十万粉丝;老焦还成为了十大普洱茶品牌之勐库戎氏的品鉴顾问(全国只有三名)。
老焦常说,我们是到了该自我反思的时候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连快乐都无从获得,奋斗的价值与意义又从何谈起?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文章相关文章:
2.关于茶文化的散文
4.关于茶文化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