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饮茶>

禅宗与茶道之渊源

曾扬分享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禅宗与茶道之渊源,一起来看看。

  禅宗与茶道之渊源

  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中国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参禅”之前,这足以证明“茶佛一味”的说法是于真万确。

  和尚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晋书·艺术传》记载:

  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这是较早的僧人饮茶的正式记载。单道开是东晋时代人,在螂城昭德寺坐禅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气味的药丸,饮一种将茶、姜、桂、桔、枣等合煮的名曰“茶苏”的饮料。清钦是宋代以后的事,应当说单道开饮的是当时很正宗的茶汤。

  壶居士《食论》中说:

  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长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卢金所说的“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与韭菜同食,能使人肢体沉重,是否真如此,尚无人验证。作者壶居上显是化名,以“居上”相称定与佛门有缘。

  僧人饮茶已成传统,茶神出释门便不足为怪。

  陆羽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呱呱坠地便落于佛的怀抱。《天门县志·陆羽传》载:

  或言有借晨起,闻湖畔群雁喧集,以翼覆一婴儿,收畜之。

  陆羽3岁时育于竟陵龙盖寺,由主持增智积抚养,9岁跟积公学佛,11岁逃离寺院,随杂戏班子流落江湖,并学习杂艺,有所成。28岁后交了个和尚朋友,就是诗人皎然,又称“释皎然”、“僧皎然”,28岁以后长住湖州标山那一带。陆羽自小就跟着积公学习煮茶技艺,并迷上了这门技艺,终于在建中元年.(780)48岁时在湖州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陆羽能写成此书与他长期在茶区生活有关,但主要得益于佛门经历。可以说,《茶经》主要是中国僧人种茶、制茶、烹茶、饮茶生活经验的总结。中国茶道在寺庙香火中熏过一番,所以自带三分佛气。

  僧人为何嗜茶?其茶道生发于茶之德。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可抑制性欲。这三条是经验之谈。释氏学说传入中国成为独具特色的禅宗,禅宗和尚、居上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禅,要求静坐、敛心,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其姿势要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通常坐禅一坐就是三月,老和尚难以坚持,小和尚年轻瞌睡多,更难熬,饮茶正可提神驱睡魔;饭罢就坐禅,易患消化不良,饮茶正可生津化食;佛门虽清净之地,但不染红尘亦办不到,且不说年轻和尚正值青春盛期难免想入非非,就是老和尚见那拜佛的姣姣女子亦难免神不守舍,饮茶既能转移注意力、抑制性欲,自当是佛门首选饮料。

  僧人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种茶,培植名茶。茶产于山谷,而僧占名山,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最早的茶园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现民间茶园。

  古代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如有名的西湖龙井茶,陆羽《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宋代,天竺出的香杯茶、白云茶列为贡茶。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狮峰胡公庙品饮龙井茶,封庙前18棵茶树为御茶。宜兴阳羡茶在汉朝就有种植,唐肃宗年间(757--762)一位和尚将此茶送给常州刺史(宜兴古属常州)李栖驾,茶会品饮有陆羽出席,陆羽称“阳羡紫笋茶”是“芳香冠世产”,李刺史心有灵犀一点通,便建茶会督制阳羡茶进贡朝廷,自此阳羡茶点了“状元”,身价百倍。显然,阳羡茶的最早培植者是僧人。

  见之于文字记载的产茶寺庙有扬州禅智寺、蒙山智炬寺、苏州虎丘寺、丹阳观音寺、扬州大名寺和白塔寺、杭州灵隐寺、福州鼓山寺、一天台雁宕山天台寺、泉州清源寺,衡山南岳寺、西山白云寺、建安能仁院、南京栖霞寺、长兴顾清吉祥寺、绍兴白云寺、丹徒招隐寺、江西宜慧县普利寺、岳阳白鹤寺、黄山松谷庵、吊桥庵和云谷寺、东山洞庭寺、杭州龙井寺、徽州松萝庵、武夷天心观等等。

  日本茶道和禅宗的渊源

  在日本,茶道是与礼法同步发展起来的,而中国的禅宗佛教对日本的礼法与茶道乃至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日本的镰仓时代(1192—),幕府将军源赖朝的礼宾奉仕官‘小笠原远光’,初步制定的幕府礼仪成为了日本传统礼仪的基础。后来小笠原远光的后代——小笠原长秀与今川氏赖、伊势满忠三人合作完成了‘武家礼法’的古典著述《三义一统大双纸》,这一武家礼法是后来日本茶道礼法的基础。

  但是‘小笠原长秀’等人著述的《三义一统大双纸》的主要参照并不是‘小笠原远光’制定‘幕府礼仪’。《三义一统》的制定与日本茶道的形成与中国佛教传统俗称‘清规戒律’的‘丛林制度’颇有渊源。

  中国佛教传统中最古老的清规是东晋时‘道安’(312年~385年)所制《僧尼规范》,主要精神是根据戒律和法律而制定的,那些规制,今已不传。后世有所谓‘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之说。其实百丈所立的清规究竟如何,今日也不可祥知。百丈所立的‘古清规’流传到宋代时又有较大改进。

  本来中国佛教从‘道安’首创‘僧尼规范’以后,即随时有在戒律之外别立禁约之举。到了中唐,禅宗盛行,但是当时禅僧大多没有固定的住处,一般依律寺而居。由于禅宗的很多宗教观点与律宗不一样(这是佛教的中国化进程中产生的分歧),并戒律、禁约的束缚,禅师说法行道有诸多不便。况且当时禅僧日益增多而僧多粥少,禅师们痛感禅僧的寄人篱下。

  中国禅宗的道统自‘达摩祖师’传五世至‘六祖慧能’,‘慧能’再传‘南岳怀让’传‘马祖道一’(709-788,或688-763),至‘百丈怀海’(720年~814年)已历两百余年。

  禅宗形成初期,禅林尚无制度、仪式,八世纪间中国禅僧们自‘马祖、百丈’师徒起,陆续脱离律宗寺院,在另立丛林寺庙维持独自的教团生活,并制定禅宗的规章制度。

  禅宗与律宗分野之后,获得了自由的大发展。

  如果说‘怀让’及前代禅师们人如果是静修僧的话,‘马祖道一’则是开宗门的一代。据史书说,当年‘怀让’洪州开元寺弘法,江西的法嗣,广布天下,影响深远,称洪州宗(洪州禅),与青原一系下的石头宗遥相呼应,自此禅宗大盛于长江以南。

  马祖道一在南康弘法,‘怀海’成为道一门下首座。‘怀海’侍奉道一禅师六年,得到印可。不久,有‘檀越’(意为施主)请怀海禅师住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县)大雄山。怀海禅师遂在大雄山开创禅林——百丈寺。

  百丈寺,唐大历间(766-778),奉新乡绅‘甘贞’(即前面说的‘檀越’或称施主)创建的,初名为‘乡导庵’,寺庙建成后邀请怀海禅师住持修行,遂改名为“百丈寺”。(大雄山因山中有百丈悬崖故又名百丈山,山寺因崖得名。)正因为有怀海禅师与百丈寺,从而使禅僧直接从一般寺院分离出来,使禅宗最终成为一个彻底独立的佛教宗派。

  希运禅师(?-855),唐代高僧,游方至江西参马祖,时道一禅师已归寂,乃见百丈怀海,得怀海开示及印可后,到洪州新昌黄檗山开道场传授禅法,从而成为又一代的开门派之人。到了黄檗山后,希运禅师传道无论僧俗,史载:四方学徒望山而趋,睹相而悟,往来海众常千余人。宜丰的黄檗山遂成禅宗的大道场。

  希运的俗家弟子中贡献最大的当数唐宣宗大中年间的上柱国、宰相裴休(791-864),他将希运的说教要义汇编成《黄蘖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一书,奠定了临济宗在佛界的地位。

  唐会昌年间(840-846)武宗皇帝李炎为了扩大唐朝政府的税收来源、巩固了中央集权,发动了大规模的毁佛活动(释家称之为‘会昌法难’)。

  公元846年,武宗死,宣宗李怡即位。传说当初宣宗李怡为避宫廷斗争之祸,曾经出家在百丈寺做过小沙弥。小沙弥当上皇帝,立即下令复兴佛教,并御赐‘大智寿圣禅寺’的匾额给百丈寺哦,并要求各地改尊崇道教为尊崇佛教,同时礼聘同门师兄裴休入朝为相。裴休当上宰相后,操守严正,著述佛教经典序文颇丰,被宣宗称誉。唐宣宗与百丈山的感情有诗为证:

  《百丈山》唐李怡

  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

  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长在掌中看。

  仙峰不间三春秀,灵境何时六月寒。

  更有上方人罕到,暮钟朝磬碧云端。

  继承希运禅师的法嗣有临济义玄、千顷楚南、睦州道明等十二人,而以义玄最为特出。

  在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中,以临济宗影响最大,法脉延续最久,也以临济宗最具中国禅的特色,而开创临济这一系的,是义玄禅师(?—867年),唐代高僧,中国禅宗临济宗创始人。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义玄落发受戒后,对经、律、论都有所研究。他初到江西宜丰黄檗山参希运,又参大愚,再谒灵祜,后还黄檗山,既受印可,乃北归乡土。他于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到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在城东南滹沱河畔建立禅院临济寺。临济宗风最为强劲,其禅法特色,影响久远,成为中国禅宗中波及面最大、渗透力最强的宗派,到宋代时又传播到日本。

  圆悟克勤(1063-1135)宋代高僧。俗姓骆,字无著。法名克勤。崇宁县(今成都郫县唐昌镇附近,北宋末年属彭州)人。克勤是在临济宗杨岐派第二代传人法演的法门下之佼佼者,克勤的禅法荟萃各家精华,超宗越格,弟子满天下,为临济宗杨岐派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先后弘法于湖南、四川等地,晚年住持成都昭觉寺。声名卓著,皇帝多次召其问法,并赐紫衣和‘佛果禅师’之号,后又赐号‘圆悟’,去世后谥号‘真觉禅师’。

  克勤禅师圆寂后,其弟子径山宗杲、虎丘绍隆等将临济杨岐派发扬光大,而径山成了杨岐派最大的道场。

禅宗与茶道之渊源相关文章:

1.禅宗与茶道之渊源

2.茶道与禅宗的关系

3.禅宗对茶道的影响

4.茶道禅的由来

5.茶道渊源

    247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