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饮茶>

茶文化纪录片的观后感心得(2)

曾扬分享

  茶文化纪录片的观后感篇4

  一片树叶的附加值——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观后

  孔子很重视“诗教”,不仅要求他的儿子,而且要求他的学生要学好《诗》。他认为《诗》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看过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于笔者而言,闻识的茶名从普洱、龙井到凤凰单丛、松萝绿茶,从酥油茶、虫茶到阿萨姆红茶和竹叶青,不下三四十种,由此“茶”从一个字的单词,衍生成为名目繁多的词组,从抽象的树叶,变成了形态各异的绿叶。随着镜头的转移,笔者看见的茶园从西双版纳的半坡寨到日本的日吉茶园、从泰国的美斯乐茶区到印度大吉岭的“马凯白瑞庄园”,不下二三十处,茶叶的版图竟也如此之广,令人徒生“不知有汉”之慨。随摄像机进入的茶室,从布朗族人的竹楼到成都的茶庭、从武夷山区的永乐禅寺到约克郡的贝蒂茶屋,建筑风格不同、饮用器皿各异,但各地各色茶具中升腾起的缕缕氤氲却是一样的。

  在《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有云南景迈的“茶祖节”,村民们相聚在一起敬茶神、祭祖先,代代传承先贤的遗训;在羌塘草原上,以奶茶为滋补,卓玛一行把等身长头叩向拉萨,民族的情致和文化与茶水一起得以延续;在雅安蒙顶山的茶厂里,蒙顶黄茶工艺传承人成先勤手把手教“90后”姑娘曾亿馨作茶;在杭州日本茶师丹下明月教授中国学生茶道技法;在伦敦英国茶叶协会顾问简带着克斯蒂学习茶舞。如成先勤所说“人生就像泡茶,年轻时浮在上面,阅历多了就沉下去了”,人生与社会的观察、体验就在对茶艺、茶道的体验中。在彭镇赵桂华的小茶馆里,一元一杯的茶让来来往往的人们,在这里驻足休憩、闲聊;在杭州陈伯家的意大利茶客加博列拉·波尼诺听当地茶农讲述龙井的来历,以茶会友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前苏联解体让第比利斯的广大茶园荒废殆尽、“刘茶”的工艺也后继乏人,复兴不易,刘驰还在艰难地探寻。《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道,把个人、家庭、民族、历史如制茶一般杀、揉、窨、焙,通过草木间的人,透视天地间的事,品味古往今来的情。一片茶叶的故事,因为有了诸多负载,而深厚起来、丰富起来。

  浓烈,是酒的品质,不是茶的品质。作为非酒精饮料,恬淡、柔和、沉静才是茶的品性,才是茶文化的精髓,也是《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镜头语言的风格。高速摄影记录了茶叶在水中的浮沉、茉莉花扑向茶叶的轻柔飞舞和泉水翻腾的晶莹剔透;低机位的固定摄影,记录了茶道程序的端庄静谧,突出了茶道中人作为主体的持重;从一叶嫩芽、一套茶具、一碗点好的茶粉到口边的一次啜饮,该片中的特写镜头,在突出细部的同时,把细物微象、凡人小饮、瞬间情致,绵密地表现出来,生活中的茶味和茶饮中的生活,因镜头的贴近而显得更加熨帖。大远景始终是作品中最重要的呈现方式,在阔大的景象中——山川之中、云雾之中、葱茏之中,蕴涵的是对胸廓、胸襟的召唤。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也是塑造“中国形象”的一次实践。回望上世纪80年代,中国纪录片在讲述中国故事、描绘中国形象、展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实践中,推出了《话说长江》《望长城》等力作。那时,我们对大国气象的理解,集中表现在追求大象有形。在《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地以“细节中国”、“日常中国”和“平民中国”为注解、记录中国提供了新的视野后,我们的纪录片大制作纷纷开始转向“小象追求”,不断地在“细物中国”、“细民中国”题材上发力,力图以小博大。《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可以看做是继《China·瓷》《丝路,重新开始的故事》之后,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的又一个力作。

  在《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结尾处,画外音在总述语段中谈到:茶“登上大航海时代的货船,与瓷器、丝绸一道,满足着欧洲人对东方古国的想象”。 这句道白是该片叙事主旨的集中展示,显示出该片在“走出去”方面是有很强的愿望的,这也是其在每一集中都不遗余力地要围绕着茶叶,并且在中国与其他国家或者国民间进行交错叙事的原因。即如在第一集中,非要加入一个意大利籍的唐云(加博列拉·波尼诺)来作茶亲的表征。这种努力要让外国人、特别是欧洲、美国人出现,做见证人的意图,或可称为“欧美在场强迫症”的强劲功利意图,反而使该片的艺术功力显得有些支离。茶文化讲求浅淡,该片中解说词多次谈到:茶如禅、如水墨画。说到了这些概念,却没有深究笃行其中的要领。禅道讲求“心念不起”,水墨画有“留白”技法,都不追求“灌满格”,而是给人留下发挥自主的时空。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播完了,以瓷器、丝绸之路、京剧和茶叶这些与民生相系、又与“走出去”这一对外交流主题相连的纪录题材,都相继拍摄完成了。中国纪录片的大制作视野将投向哪里?值得期待。

  茶文化纪录片的观后感篇5

  《茶,一片树叶》

  茶,真的就是一片树叶而来!

  请茶友们关注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跟随王冲霄总导演的镜头从茶的故乡中国出发,走进多彩茶世界,体会国人开门七件事之茶的重要性。《茶》被剪为每集50分钟,分为六集播出。

  王冲霄介绍,为完成这部“茶经”,摄制组穿越了全球的茶叶国度,如日本、英国、印度等,“拍摄期间,导演们翻越了30多座著名茶山,深入很多不为人知的偏远山区,采访了世界茶人共100余名,探寻茶足迹。”在这场探寻“茶脉”的旅途中,除了世界各地的茶界泰斗外,淳朴的茶农、茶地的自然奇观都将出现。王冲霄直言,“在以往有关茶的影视作品中,从来没有这么多的茶界泰斗出现在同一部作品里面。《茶》是第一部将他们‘集中’起来的纪录片”。

  第一集,土地和手掌的温度。

  从云南云南芒景山说起。

  布朗族人把茶看成是生命的一部分来保护,将茶作为一种图腾来崇拜,他们视茶为祖先的恩赐,灵魂的盛宴。

  布朗族茶祖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了!

  茶祖:指茶的祖先。他们坚信着每一块茶地都有茶神。

  世界茶文化在中国,中国茶的祖先,神农也。在云南,孔明被视为茶祖。在蒙山,第一个种茶的吴理真被视为茶祖。在日本,荣西禅师被尊为茶祖。

  从包括云南在内的我国古茶树衍化而去,茶树已经成为农业中一种主要经济作物!

  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不仅能确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且已经明确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但对这个问题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土(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后,于是,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开始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从此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

  现在,无论是远在云南古茶园的普洱,或是遥远北方的北京茶馆里的龙井,还是大茶馆里小成都的龙行十八式,都是我们中国茶文化的演绎。

  本集从芒景山古茶园到龙井再到蒙顶,第二段开始逐渐展开白茶、绿茶、黄茶、乌龙、黑茶、红茶,这条按照发酵程度不同的茶叶种类,接下去就将重点讲述其他类!

  第二集,路的尽头。

  漫漫茶道,实为路!

  从喀喇昆仑山脚下的克里阳乡,维族牧民寻找野生昆仑雪菊,以为祛病,更为利益;到传统的广州凉茶,实则中药。

  代茶使得茶在中国,确实形成一个更包容的概念。很多饮料原本并非是山茶属植物制作。如菊花、水果、中草药等等,但都在用茶的方式沏泡、品饮,被划定为代用茶,也是非茶之茶。对非茶之茶,人们更看重它们的保健功能。

  最让人感叹的不是马帮贩茶,而是四川的“茶背子”。

  茶马古道大致分为两条主线路,分别是从四川和云南出发的川藏茶马古道和滇藏茶马古道,其分支较多,但大部分最终到达西藏,并从那里穿越喜马拉雅山的沟谷,远涉印度、尼泊尔等地。

  雅安,作为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从此地出发的藏茶,到达藏区的康定,一路翻山越岭、茶马难行,只能依靠背夫运输。而运茶的背夫被称为茶背子。

  走一趟需要半个多月。后背是三百多斤的份量,脚下是仅容一人的小路,一不留神就会跌入万丈深渊。这一条茶马古道,不是马蹄踏出来的,而是靠人的肩膀背出来的…

  茶背子都是为求生存的穷苦人,他们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就背茶。一包茶20斤,青壮年最多能背十五六包。片中唯一出现的女茶背子岳秀芸如今也已经86岁了。在她的记忆里,每30个茶背子里大约有5、6个女茶背子。尽管她们的体力比不上男性,但为了生活,她们仍旧咬牙坚持着。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雅安每天出来当茶背子的人有500多。如今,随着大多数老人的去世,那段历史已经开始模糊了。茶背子,作为一千多年川藏茶马古道真正的主角,正在沉默中渐渐消逝。

  及至眼下,川内不少山区或者景区,依然活跃着不少靠山吃山的当地农民,俗称“背子”或“背二哥”,他们或抬滑杆、或挑运杂物、或运输物资,是否已经摆脱了当年“茶背子”们仅生存下去的境况呢?不知!

  “追寻”最古老的制茶技艺

  据了解,黑茶有着各种制茶工艺中耗时最长的流程,需要对粗老的枝叶反复揉捻才能使制成的毛茶结实饱满。在现代揉捻机出现之前,茶农都是用脚在斜板上反复揉捻来完成这道工序。“以脚揉茶”这一流传许久的溜茶技艺目前已被现代工艺所替代,在纪录片《茶》中,这一独特工艺将被还原,观众可以一睹“以脚揉茶”的古老技艺。

  总导演王冲霄透露,“这一传统的制茶技艺在世界上其它地方已经不复存在了,目前只有四川雅安名山县双河乡长沙村的茶农依旧保留着这套工序”。此外,王冲霄直言,“片中除了还原黑茶独特的制作工序‘以脚揉茶’外,还将追寻其它古老的制茶技艺,比如贵州虫茶的制作流程以及藏式抹茶工艺等”。

  第三集,“烧水煮茶的事”

  本集弄清二个要素。

  1、日本茶道源自中国宋代,尤其被认为由当年远赴神州求佛的僧人,从浙江径山寺带回。

  径山寺创建于唐天宝年间,距今有1200余年的古刹,为天目山余脉,海拔769米,在浙江余杭径山镇径山。

  径山茶宴是径山寺接待贵宾时的一种大堂茶会,起源于唐朝中期,盛行于宋元时期,传承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

  宋时径山寺盛行“茶宴”,是径山僧以茶论道的一种“清规”,也是古刹以茶代酒、宴请上宾的仪式。茶宴在布置洁净的明月堂举行,室内悬挂名人字画,摆设时新鲜花,并有专用茶具。

  径山茶宴依径山寺历代祖师、住持谱系而传承。按照径山寺传统,每当贵客光临,住持就在明月堂举办茶宴招待客人。径山茶宴从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到谢茶退堂,共有10多道仪式程序,宾主或师徒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慧光灵现。

  ---另,片中展现的日本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光大,确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中国唐朝人煎茶喝,宋朝人创造了点茶法,当时茶之道为“吃”茶,即将绿茶磨成粉末,加以水调,并饮。目前国内保留此风,莫属藏民的酥油茶制法。片中讲到四川甘孜州西部白玉县喇嘛们的饮茶。

  两千年来,人类喝茶的方式一直在变。到了明朝人一改吃茶的传统,品味到茶叶泡水的清香,而日本茶人在对传统茶道的恪守中,熏陶着本民族的心灵。

  第四集,“他乡,故乡”

  茶,源自中国,扬于印度,远至几内亚,偏可格鲁吉亚!

  本集就按照这个脉络,让百年以来,由中国为源头的茶叶迁移为线索,罗列了安徽祁门、金三角地区、印度北部大吉岭山区、格鲁吉亚数地种植茶叶的人与事串联!

  这是全球较早数据了,在“2013国际茶业大会国际茶人高峰论坛”会议上,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诺曼·凯利先生表示,全世界茶叶产量在过去的五年增长了20%,其中中国增长10%,远高于全世界平均增长水平的3%,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红茶生产国。

  再看看中国2013年的全国量化数据!

  茶,不仅是国人的开门七件事之一,也是全球主要国家人们的一件重要事情!

  第五集,“时间为茶而停下”

  世界上人均饮茶最多的是英国,想来中国没有谋得第一,应该是被广大中北部地区平均化了!若以广东、福建二省而言,夺得第一,毫无问题!

  放下竞赛论,本集也说到那年的鸦片战争,实质是经济战,原因是凯瑟琳王后的饮茶习惯,被放大与仿效后,恰似一幅贵族生活写照,于是全英上下齐动员,大饮中国tea!

  可惜,当年远洋运输不发达,中英两国相隔万里,但在19世纪的百年间,两个国家的关系却是异常密切,联系的契机主要就是因为茶叶和鸦片这两种特殊商品。从18世纪末开始,英国就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建立同中国商业往来的通畅渠道,因为茶叶在英国已经成为人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如果茶叶供应不能保证,则可能影响社会安定和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中国是唯一的茶叶供应国,因此英国对中国的依赖性很大。

  如今看来的源远流长英伦茶文化中。

  中国茶其实是直到16世纪中叶才为西方所知。17世纪之后,茶开始进入英国。18世纪后,茶在英国的贸易发展惊人。

  具体说来:

  1704年英船‘根特’号在广州购买470担茶叶,价值14000两白银,只占其船货价值的11%,而所载丝绸则价值80000两。1715年,英船"达特莫斯"号前往广州,所携资本52069镑,仅5000镑用于茶叶投资。

  1716年,茶叶开始成为中英贸易的重要商品,两艘英船从广州携回3000担茶叶,价值 35085镑,占总货值的80%.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后,北欧的茶叶消费迅速增长,茶叶贸易成为所有欧洲东方贸易公司最重要、盈利最大的项目,当时活跃在广州的法国商人罗伯特·康斯登(Robert Constant)说:"茶叶是驱使我们前往中国的主要动力,其他的商品只是为了点缀商品种类。"

  十八世纪,英国对茶叶等奢侈品征收重税,引发了大规模的茶叶走私。走私茶叶利润巨大,以致不少水手铤而走险。一位名叫罗伯特-特罗特曼的走私犯,就因武装走私茶叶被打入了死牢。

  经济上高度自给自足和相对较低的购买力使欧洲产品的中国市场非常狭小,唯一例外的是中国对白银的需求。大规模的中西贸易由此找到的支点:西人用白银交换中国的茶叶。178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财库尚有二十余万两白银的盈余,翌年,反而出现了二十二万两的赤字。为了弥补东西方茶叶贸易巨大的逆差,东印度公司专门成立鸦片事务局,开始大规模向中国贩卖鸦片。不久后,令中华民族丧权辱国的鸦片战争爆发了。

  这就是已经深入英国人血脉的茶!

  第六集,“一碗茶汤见人情”

  茶人!以茶为业者,可皆为茶人!

  采茶的是,制茶的是,种茶的是,育茶的是;

  喝茶的是,品茶的是,玩茶的是,弄茶的是!

  我想,茶和很多人间器物一样,平常普通之芸芸享受其间,为了平静也为了安逸吧!

  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也努力参悟其间,为了平静也为了安逸吧!

  有趣的是,居然都是为了平静也为了安逸吧!哈哈!

  看日人,丹下明月,父亲曾经担任伪满州傀儡政府官员的日本贵族之女,今愿全世界人民和平饮茶,努力从事日中友好往来、文化传播之事,出力、出钱,此应是茶人!

  看台胞,李曙韵,“人澹如菊”茶书院创立者,首次将茶席、茶艺、花艺融合在一起,带领想唯美的今世之人,进入一个全新的美学殿堂。亦是一种茶人吧!

  现今,作者已经来到北京,开设晚香茶室,开启又一段茶之旅。或许是看透高大上之首富首府吧,茶为引,器物渐深!

  最后来个总结

  还是第一集的那句,让人畅想,也符合目前状态自我品茶的领悟:“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茶,淡然人品!

  茶文化纪录片的观后感篇6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观后感

  片子看完了,第一遍我断断续续,在很多时间碎片中看完的。我只有直觉的感受,去放任自己沉浸其中。第二遍,我已经有了整段的时间,可以记下里面的语言,记下我想到的东西。

  茶是什么,从人类还未被造物主眷顾的时候,茶已经存在于这个星球。它生长着,繁殖着,不问缘由,不究过往。它只是千万种植物中的一种,它只是活在这个星球。

  又过了几百万年,星球上出现了人类,而人类的始祖有人发现了茶的利人功效,于是,茶和人便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茶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茶文化都是茶和人,人和人的文化。人们通过茶进行沟通,有了茶就有了茶路,东方国家(最初是中国)通过这条路,把茶带到西方。西方国家通过茶的品尝对东方古国进行无限的遐想,满足探索交流所需。在内部,各个国家的人又通过茶来进行聚会,交流。

  比如在英国,早晚两顿正餐相隔时间太长,难以忍饥。英国贵族就想出了下午茶!下午茶时间,客人们聚在一起,在主人家最好的房间,用最的茶具,品茶,吃点心。围坐一起,度过一个个悠闲的属于自己和群体的下午时光。而在中国的老茶馆,老茶客们在木茶桌旁围坐一起,喝茶聊天,热闹非凡。茶费低廉,免费续杯,一坐可以一天。通过这种平民方式,邻里朋友之间沟通了感情,获得了社会性的心理愉悦

  也更新了信息,获得了知识。

  茶对人体的维生素的补充,以及其它种种好处,在营养结构单一的牧民生活里,已经成了生命之饮(当然我不否认说现在牧民饮食结

  构已经很丰富),而对于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也属于必不可少的饮品。中国有很多人喝茶跟吃饭喝水一样是习惯,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是司空见惯的。在有的人眼里,茶就是解乏的。在有的人眼里,茶是茶道。茶从钟灵俊秀的山中,经过火与水的炼验来到尘间。茶道之人带着虔诚,带着一注水的信念,体验平静喜悦,禅修。做茶道,布置一个理想的情境,让人在其中感受和平、感受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练习专注力,获得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茶还可以带来财富,在泰国的美斯乐,茶产业取代了毒品种植。而在中国很多地方,中国农民因茶可以保住一家人一年四季的团聚。

  这种古老的植物,被后世定位山茶科的植物,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就这样融入了人类文明史。茶文化也进入了人类血脉,一代代的传承了下去。


猜你感兴趣:

1.茶文化的观后感有什么

2.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3.《永远的长征》纪录片心得体会

4.央视大国崛起观后感

5.金砖之国观后感

6.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

2313812